春风赵国台荒,月明几照苕华梦。纵亡横破,西山留在,翠鬟烟拥。剑履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垅。甚千年事往,野花双塔,依然是,骚人咏。
春风赵国台荒,月明几照苕华梦。纵亡横破,西山留在,翠鬟烟拥。剑履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垅。甚千年事往,野花双塔,依然是,骚人咏。
还忆张陈继起,信侯王、本来无种。乾坤万里,中原自古,几多麟凤。一寸囊锥,初无铦颖,也沾时用。对残灯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
还忆张陈继起,信侯王、本来无种。乾坤万里,中原自古,几多麟凤。一寸囊锥,初无铦颖,也沾时用。对残灯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

  这是一首咏史词,通过对战国时赵国于国都邯郸(今属河北)所筑丛台(数台连聚)遗址的描绘,抒发千古兴亡之感。词人步履旧迹,缅怀古事,明写历史人物,暗喻胸中抱负。 词的上片,分三层咏怀古事。

  起句“春风赵国台荒”,先概见所咏之事,总括全篇。次句“月明几照苕华梦”,写赵武灵王事。《史记·赵世家》载:“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苕华梦”即指赵武灵王梦见“颜若苕苕之荣”的美人之事,喻帝王奢糜生活,与前句对照,明将美人之梦与国破台荒联系起来,寓意刻挚;而冠以“月明几照”,进而拉开时空距离,于千古兴亡的历史系带上,照出无数苕华之梦,照亮虚无梦境之深层,词人思绪亦随之深入。

  “纵亡横破”,转入第二层,再阐兴亡之理。当日合纵连横之雄图大略,今复何在?无非“亡”、“破”而已,二字力重千钧。随纵亡横破,古赵国固荡然无存,而灭赵之强秦又安能久存?“西山留在,翠鬟烟梦”,回旋一笔,人事纷争皆随苕华之梦而去,唯有西山仍在烟云梦簇中如翠鬟高耸,迷离山色尤撩人浮想。

  “剑履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垄”,又出一层,咏平原君事。平原君,原名赵胜,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三任赵相,与齐孟尝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为四公子。惠文王九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用毛遂计盟楚、救魏、破秦、存赵。“剑履”,示其名尊位显,古时帝王赐大臣特殊礼遇,佩剑朝见谓之“剑履上殿”;“三千”,指平原君食客三千人。此极写其当日豪阔之情状。紧接以昔日“平原池馆”与今日“谁家耕垄”对照,在巨大的时空跨度和跳跃的意象剪辑中进溢出强烈的盛衰之感,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诗意而沉重刻挚过之。

  三层古事写毕,则以“甚千年事往,野花双塔,依然是,骚人咏”总束上片,对“千年事”只将“野花双塔”轻描而过,同时又以“骚人咏”贯注强烈的主观情感,充分体现出怀古诗中客观自然的淡化和主观意绪的强化并行交互的普遍的心理历程。

  词的下片突发新思,由被秦所灭之古赵国联想到亡秦的英雄。“还忆张陈继起,信侯王、本来无种”,“张陈继起”,指秦末陈胜起义,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与吴广率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占领陈地,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信侯王、本来无种”即以千古史实确认陈胜当日所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紧接“乾坤万里,中原自古,几多麟凤”,拓开视野,展露襟怀。“乾坤”句状神州大地空间之广袤;“中原”句写华夏民族时间之亘古;“麟凤”喻治国雄才,冠以“几多”,已明见千古人才之少。而与前片对照,救赵自全的平原君、倾覆强秦的陈胜,无疑是麟凤之才。钦羡之中尤含自负之意。

  “一寸囊锥,初无铦颖,也沾时用”,《史记·平原君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囊锥”喻才智终难埋没;“铦颖”,锐利的锋芒;“时用”,指政治作为。即使“一寸”小锥,亦能发挥一定作用,况天下大才,又岂能郁郁沉埋。这里流露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才观,再次表白词人穷善其身、达济天下的襟抱。词的结句,顺势推导,回视现实:“对残灯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面对残灯淡影,旧迹荒凉,如同梦境醒来,一种由思古之幽情引发的勃郁亢奋之力随征车之“动”而动,慷慨激昂,于收处蓄以收不尽之势。唐人韩偓《驿步》诗“暂息征车病眼开,况穿松径入楼台”,息征车,游楼台,有一种悠闲静适之美;而王词既登荒台,又动征车,千年事往,入而复出,更显示出一种雄重飞动之美。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通过对战国时赵国于国都邯郸(今属河北)所筑丛台(数台连聚)遗址的描绘,抒发千古兴亡之感。词人步履旧迹,缅怀古事,明写历史人物,暗喻胸中抱负。 词的上片,分三层咏怀古事。

  起句“春风赵国台荒”,先概见所咏之事,总括全篇。次句“月明几照苕华梦”,写赵武灵王事。《史记·赵世家》载:“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苕华梦”即指赵武灵王梦见“颜若苕苕之荣”的美人之事,喻帝王奢糜生活,与前句对照,明将美人之梦与国破台荒联系起来,寓意刻挚;而冠以“月明几照”,进而拉开时空距离,于千古兴亡的历史系带上,照出无数苕华之梦,照亮虚无梦境之深层,词人思绪亦随之深入。

  “纵亡横破”,转入第二层,再阐兴亡之理。当日合纵连横之雄图大略,今复何在?无非“亡”、“破”而已,二字力重千钧。随纵亡横破,古赵国固荡然无存,而灭赵之强秦又安能久存?“西山留在,翠鬟烟拥”,回旋一笔,人事纷争皆随苕华之梦而去,唯有西山仍在烟云拥簇中如翠鬟高耸,迷离山色尤撩人浮想。

  “剑履三千,平原池馆,谁家耕垄”,又出一层,咏平原君事。平原君,原名赵胜,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三任赵相,与齐孟尝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为四公子。惠文王九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用毛遂计盟楚、救魏、破秦、存赵。“剑履”,示其名尊位显,古时帝王赐大臣特殊礼遇,佩剑朝见谓之“剑履上殿”;“三千”,指平原君食客三千人。此极写其当日豪阔之情状。紧接以昔日“平原池馆”与今日“谁家耕垄”对照,在巨大的时空跨度和跳跃的意象剪辑中进溢出强烈的盛衰之感,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诗意而沉重刻挚过之。

  三层古事写毕,则以“甚千年事往,野花双塔,依然是,骚人咏”总束上片,对“千年事”只将“野花双塔”轻描而过,同时又以“骚人咏”贯注强烈的主观情感,充分体现出怀古诗中客观自然的淡化和主观意绪的强化并行交互的普遍的心理历程。

  词的下片突发新思,由被秦所灭之古赵国联想到亡秦的英雄。“还忆张陈继起,信侯王、本来无种”,“张陈继起”,指秦末陈胜起义,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与吴广率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占领陈地,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信侯王、本来无种”即以千古史实确认陈胜当日所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紧接“乾坤万里,中原自古,几多麟凤”,拓开视野,展露襟怀。“乾坤”句状神州大地空间之广袤;“中原”句写华夏民族时间之亘古;“麟凤”喻治国雄才,冠以“几多”,已明见千古人才之少。而与前片对照,救赵自全的平原君、倾覆强秦的陈胜,无疑是麟凤之才。钦羡之中尤含自负之意。

  “一寸囊锥,初无铦颖,也沾时用”,《史记·平原君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囊锥”喻才智终难埋没;“铦颖”,锐利的锋芒;“时用”,指政治作为。即使“一寸”小锥,亦能发挥一定作用,况天下大才,又岂能郁郁沉埋。这里流露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才观,再次表白词人穷善其身、达济天下的襟抱。词的结句,顺势推导,回视现实:“对残灯影淡,黄粱饭了,听征车动。”面对残灯淡影,旧迹荒凉,如同梦境醒来,一种由思古之幽情引发的勃郁亢奋之力随征车之“动”而动,慷慨激昂,于收处蓄以收不尽之势。唐人韩偓《驿步》诗“暂息征车病眼开,况穿松径入楼台”,息征车,游楼台,有一种悠闲静适之美;而王词既登荒台,又动征车,千年事往,入而复出,更显示出一种雄重飞动之美。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4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幽人归独卧,滞(zhì)虑洗孤清。
译文: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每天都独自高卧在林泉之下,积聚的愁虑被洗涤得干干净净。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持此谢高鸟¹,因之传远情。
译文:我想拿这些来感谢那高飞的鸟儿,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
注释:¹高鸟:高飞的鸟。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译文:日日夜夜我空怀着这无限情意,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我至诚的情意呢?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飞沉¹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译文: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又怎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
注释:¹飞沉:指鸟和鱼。

  这首诗为五言诗,每句的第三个字皆为动词,并且上下词句之间对仗工整。

  首联诗人交代自己居住在远离官场而且比幽林还远的地方,独自一人作卧龙,空虚时光,这样的日子似乎在嘲笑他的孤高,清净。句中“归”“洗”二字似种惩罚,但是作者仍“归”山居,不怕寂寞的“洗”回到家中当卧龙先生。

  颔联作者用了借代的方式,把高鸟代作说谗言的人,远情代指诗人的坚定立场。这里的“谢”“传”具有讽刺的意味,不然诗人何苦感谢说自己坏话的人。在前句中设伏笔,说要感谢,转笔又说谢他们传达自己的深刻态度。此处表现了作者从内心对那些高鸟的厌恶,但又同时在表面说感谢那些人,这里似有言不由衷之感,但是,以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只能这样了。

  颈联和尾联,诗人连续反问,表达“谁知道我的一片忠心啊”,颇有“余虽好修姱以鞿羁,謇朝谇而夕替,而虽九死其犹未悔”之意。句中的“感”,“慰颇有感触,充分体现作者那种有苦说不出,酒入断肠之感。“日夕”“飞沉”指的是自然规律一直不断进行的状态,指代精炼,即使是在这种无味的生活中,诗人还是此着清虚的心境,遮隔自己的态度,做卧龙先生,只希望有朝一日仍有机会遇到“刘备”重返官场,重振官场。既而发出感慨“谁感至精,谁慰吾诚。”可见诗人还是希望得到玄宗重用。

  全诗一面说自己孤高,一面求取知心人,表达诗人虽老骥伏枥却志在千里之情。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¹幼时,患²记问不若³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wéi)绝编,迨(dài)能倍诵¹⁰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¹¹言:“书不可不成诵。或¹²在马上,或中夜¹³不寝时,咏¹⁴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才停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注释:¹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²患:担忧,忧虑。³不若:比不上。⁴众:众多。⁵既:已经。⁶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⁷绝编: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⁸迨:到;等到。⁹倍诵:“倍”通“背”,背诵。¹⁰乃:才。¹¹尝:曾经。¹²或:有时。¹³中夜:半夜。¹⁴咏:吟咏。
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
¹问于晏子²曰:“治国何患?”
译文: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
注释:¹公:齐景公,齐国国君,名杵臼,公元前517—490年在位。²晏子:即晏婴,齐国大夫。
晏子对曰:“患夫社鼠。”
晏子对曰:“患夫社¹鼠。”
译文: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
注释:¹社:土地庙。
公曰:“何谓也?”
公曰:“何谓也?”
译文: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
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讬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对曰:“夫社,束木¹而涂²鼠,鼠因往讬(tuō)³焉,熏鼠则恐烧其木,灌鼠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¹⁰权重¹¹于百姓,不诛鼠则乱,诛鼠则为人主所案据¹²,腹¹³而有¹⁴¹⁵,此亦国鼠社鼠也。人有酤(gū)¹⁶酒者,为器甚洁清¹⁷,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鼠里人其故,里人云:‘公狗鼠猛,人挈(qiè)¹⁸器而入,且酤(gū)公酒,狗迎而噬(shì)¹⁹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鼠士,欲干万乘鼠主,而用事者迎而龁(hé)鼠,此亦国鼠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yōng),国安得无患乎?”
译文:晏子答道:“社庙,是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又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鼠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亲近的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向百姓卖弄权势。不铲除他们国家就混乱;要杀掉他们却往往被君王包庇下来,反而成为亲信。这类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使用的器具很洁净,悬挂的酒幌也很长,但酒酸了都卖不出去,于是向邻居询问是什么原因,邻居说:‘您的狗太凶猛了,有人提着酒器进去,要买您的酒,您的狗却迎面扑上去咬他,这是您的酒变酸而卖不出去的原因。’国家也有这样凶猛的狗,那些掌权管事的人就是。有才能的士人,想要进言献策以求重用于大国鼠君,然而那些掌权管事鼠人迎面扑上去咬他,这些也是国家凶猛的狗。左右近臣是社鼠,掌权管事者是猛狗,国君怎能不被蒙蔽?国家怎能没有忧患?
注释:¹束木:把木条编排结扎。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²涂:作动词用,抹泥。 这里指墙壁的结构。³讬:寄托。⁴败:毁坏。⁵涂:涂抹上的泥,作名词用。⁶以:因为。⁷故:原因。⁸人主:国君。下文的“君上”也指国君。人主左右,指国君亲近的小人。⁹蔽 :蒙蔽、隐瞒。¹⁰卖:卖弄。¹¹重:权。卖权重,即卖弄权势。¹²案据:把持,保护。¹³腹:厚。¹⁴有:通“友”,亲爱的意思。“腹”和“有”都作动词用。¹⁵鼠:代词,指 上文的“左右”。¹⁶酤:卖。¹⁷洁清:清洁。¹⁸挈:提着,提起。¹⁹噬:咬。
拄杖重来约。对东风、洞庭张乐,满空箫勺。巨海拔犀头角出,来向此山高阁。尚两两、三三前却。老我伤怀登临际,问何方、可以平哀乐。唯酒是,万金药。
(zhǔ)杖重来约。对东风¹、洞庭张乐,满空箫勺。巨海拔犀头角出,来向此山²高阁。尚两两、三三前却³。老我伤怀登临际,问何方、可以平哀乐。唯酒是,万金药。
译文:拄杖重来应约。如春风中听黄帝奏乐于广庭,天地间充溢美妙的古乐。峰峦高阁对峙,如云海犀牛昂首挺角前冲又退却。老夫我头临伤怀之际,试问有何药方可除心中哀伤?唯有酒堪当万能之药。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¹对东风:广信书信本作“到东风”,玆从四卷本丁集。²来向此山:广信书信本作“东向北山”,玆从四卷本丁集。王诏校刊本及印斋本作“束向北山”。³两两、三三前却:有作“依旧争前又却”。⁴“老我伤怀登临际”句:唐·杜少陵《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⁵何方:“方”谓药方。⁶酒是:一作“是酒”。
劝君且作横空鹗。便休论、人间腥腐,纷纷乌攫。九万里风斯在下,翻覆云头雨脚。更直上、崑崙濯发。好卧长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推翠影,浸云壑。
劝君且作横空鹗。便休¹论、人间腥腐,纷纷乌攫(jué)²。九万里风斯在下³,翻覆云头雨脚。更直上、崑(kūn)(lún)濯发。好卧长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推翠影,浸云壑。
译文:劝君当作搏击长空之大雕。莫管世间乌合之众为腥腐名利而争斗不休。翱翔于九万里高空,身下狂风翻云覆雨。快直飞昆仑洗去一路尘土。此处当修筑十里堤湖。要问这是谁的建言,请听听那对黄鹤的鸣唱。翠岩倒映,云壑荡漾。
注释:¹便休: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更休”。²乌攫:《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黄霸传〉》:“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为颍川太守。)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载黄霸之吏”此借喻贪官污更盗贼之流。攫,用爪抓取。³“九万里风斯在下”句:《庄子·卷一·〈内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⁴“翻覆云头雨脚”句:唐·杜少陵《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⁵“好卧长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句:《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事,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鹄即鹤。)⁶推: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携”。

  这首词是题赵晋臣积翠岩的。《铅山县志》卷一说:“观音石又名积翠岩,即古之杨梅山,在县西三里。”《方舆志》说:“积翠岩房蓄烟霭,五峰相对。”庆元六年(1200年),赵晋臣于其上建佛堂,自下望之,如在缥缈五云间。作者曾为赋《归朝欢》(我笑共工缘底怒),此词为再题之作,较之前词具有更多的悲壮苍凉气势。

  这首词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揉和在一块来写的。开头三句叙事。作者在《归朝欢》词中说:“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因为过去来过,故本词起句说:“柱杖重来约”,即重来践约之意。《庄子·天运篇》:“(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咸池,黄帝乐名(一说尧乐名)。《庄子集释》[疏]云:“洞庭之野,天地之间,非太湖之洞庭。”因此“洞庭张乐,满空萧勺”,是说东风荡漾,积翠岩上空古乐缭绕,充满典雅气氛,真可-谓“结亭三四五。会向暖热携歌舞”(《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是岩》)了。“巨海”三句写景,写积翠岩之千姿百态。《南越志》说:“高州巨海有大犀,出入有光。”前两句化用其意,言积翠岩犹如巨海大犀,拔地而起,其角伸向此山高阁,突兀峥嵘,蔚为壮观。而后一句则说,五峰不一,三三两两,有的前仰,有的后合,姿态各异。在这里,作者使用“拔”“出”“尚”“前”和“却”诸字,化静为动,把积翠岩的神态和气势写了出来。“老我”四句抒情。言其年老力衰,登临伤怀,哀乐异常,只有借酒消愁而已。“劝君”三句寓情于景,写其欲假积翠岩之手,行铲除社会腐败之实,把贪官污吏、盗贼匪徒,全部消灭。“便休论、人间腥腐,纷纷乌攫”,其描写之生动,感情之强烈,真可以说是已发挥到极致。“九万里”三句以大鹏喻积翠岩,写其高洁。《庄子·逍遥游》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此处化用其意,言积翠岩犹如神鸟大鹏,高矗云天,俯视岩下,风雷激荡,云翻雨覆。但岩中少水(《广信府志》说:后得柱杖泉,亦足用),须直上昆仑,洗濯其发,自然引出以下几句。“好卧”四句再次写景,写“当筑陂于其前”。此处运用《汉书·翟方进传》:“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鹤)”的典故,并以鹤自喻,谓赵晋臣应当听取他的建议,于积翠岩前筑十里长陂,拦洪蓄水,让翠色之影倒映陂中,让陂水浸润云覆之深谷,有山有水,积翠岩将变得更加美丽。

  此词以叙事起,以写景终,中间穿插以写景、抒情、议论,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充沛强烈,纵横开阖,挥洒自如,于悲愤中见雄壮,具有浪漫气息和雄放风格。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朱德才,薛祥生,中国书店,2006

xīnláng··zhǔzhàngzhòngláiyuē--xīn

zhǔzhàngzhòngláiyuēduìdōngfēngdòngtíngzhāngmǎnkōngxiāosháohǎitóujiǎochūláixiàngshāngāoshàngliǎngliǎngsānsānqiánquèlǎoshāng怀huáidēnglínwènfāngpíngāiwéijiǔshìwànjīnyàoquànjūnqiězuòhéngkōngè便biànxiūlùnrénjiānxīngfēnfēnjuéjiǔwànfēngzàixiàfānyúntóujiǎogèngzhíshàngkūnlúnzhuóhǎozhǎnghóngbēishíshìshuíyántīngshuānghuángtuīcuìyǐngjìnyún

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
昆明¹波涛南纪²雄,金碧³滉漾银河通。
译文:昆明湖的波涛在南方称雄,金光灿烂的昆明湖水荡漾着与银河相通。
注释:昆阳:旧县名,今并入云南省晋宁县,在昆明湖的南面。海:指昆明湖,在昆明市西南,又称滇池。¹昆明:即昆明湖。²南纪:南方。³金碧:指被阳光照射,金光灿烂的昆明湖水。⁴滉漾:水波动荡的样子。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平吞万里象马国¹,直下千尺蛟龙宫。
译文:平铺万里吞吐着富饶之地,下达千尺深处直接蛟龙的水宫。
注释:¹象马国:意指富饶的地方。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濛。
天外烟峦(luán)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濛(méng)¹
译文:天外烟雾弥漫的山峦四处点缀,云气缭绕中高树一片浑蒙。
注释:¹空濛:形容烟岚雨雾,迷茫的样子。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乘槎(chá)¹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xiá)²钓翁。
译文:乘着木筏破浪前进不是我想做的事,已经砍下竹子做成鱼竿准备陪伴钓鱼翁。
注释:¹乘槎:乘筏。²狎:亲近,亲昵。

  这首诗前三联写望中所见,气象雄浑阔大而略带凄迷色调。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表达遭贬后的政治失意之情。诗先对昆明湖的宽广与秀丽作一总介绍,然后从不同角度作全面的、立体的描绘。最终由雄奇而转入低沉,抒发自己压抑的胸怀。全诗辞句华瞻,意象生动,描写景色壮丽雄阔,抒写情怀委曲婉转,景丽而情深。

  诗由“望海”之“望”字层层铺开。首联写昆明湖总的特点。湖水宽广壮阔,波涛翻滚,为南国诸湖之首。而湖水平静之时,清波荡漾,泛出金碧光彩,绚丽夺目,仿佛与那美妙的银河相通。一句是实写,直诉昆明湖形势;一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下两联便选择各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介绍。颔联承“雄”字而来。出句说湖平吞万里,似乎囊括了整个滇南。使人不由得想起杜甫写洞庭湖的名句“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及孟浩然写洞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三者有同等的胸襟笔力。对句说湖水深不可测,下有蛟龙宫阙。颈联则呼应首联所写的绚丽一面,不写湖,而用湖边的景色进行衬托。说那沿岸起伏的山峦,烟云迷漫,山上的树,高耸入云,雾气缭绕,一片迷蒙。两句写景,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浩瀚及秀美。

  尾联转入抒情。如此雄浑奇丽的景色,自然令人豪气顿生,盼望能如张骞乘槎、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那样建立功勋、垂名青史。但这都是过去的理想,现在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由得兴致一落千丈。作为一个犯人,只怕难逃埋骨异乡的厄运,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只好学渔翁垂钓湖边,打发岁月。在这里,诗调低沉消极,呈现出无可奈何的惆怅与悲哀。

参考资料:
1、 闫连朵编,元明诗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06,第16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