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齿汲寒井,理发趁凉风。先生畏暑晨起,笑语听儿童。说道今年重午,节物随宜稍具,还与去年同。己喜酒尊冽,更觉*盘丰。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独醒竟复何事,憔悴佩兰翁。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
漱齿汲寒井,理发趁凉风。先生畏暑晨起,笑语听儿童。说道今年重午,节物随宜稍具,还与去年同。己喜酒尊冽,更觉*盘丰。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独醒竟复何事,憔悴佩兰翁。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

shuǐdiàotóuduān--wáng

shù齿chǐhánjǐngchènliángfēngxiānshēngwèishǔchénxiàotīngértóngshuōdàojīnniánzhòngjiésuíshāoháiniántóngjiǔzūnliègèngjuépánfēngyuànrénshēngchángzuìbǎobǎiniánzhōngxǐngjìngshìqiáocuìpèilánwēngyǒuqīngqīnghǎoàishōujīngsānzàiliáobìnggōngcónggèngduōcǎiqiǎnyàonángkōng

王旭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与王构、王磐相比,王旭处境最不好,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情绪,《古风三十首》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元书》卷五八。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溪路千里曲,哀猿(yuán)何处鸣。
译文: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孤臣¹泪已尽,虚(xū)²断肠声³
译文: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注释:¹孤臣:孤立无援、忧心国事的臣下。²虚作:空作,徒作。³断肠声:指哀猿悲鸣。

  这首诗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开篇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次句点题,写“闻猿”。“哀猿何处鸣?”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情色彩。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这样写,尚属平常,当读到三四句时,才使人品出“奇趣”来。诗承上,紧扣“闻猿”写感受。君不闻:“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不然,诗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这看似“反常”的写法,却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此诗头二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二句抒情,情由景生。溶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不必说。妙在抒情不落俗套。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诗人闻哀猿长啸,不写“泪沾裳”而说“泪已尽”,不写“肠欲断”而说“肠已断”,由此带出一个掷地有声的“虚”字来—— “虚作断肠声”。就本应“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常理来说,是“反常”;就实际“孤臣泪已尽”的心境来说,又是“合道”—— 合乎泪尽愈苦之道。所谓“翻出新意”,所谓“奇趣”,正在这“反常合道”之中。诗人所以“自放山泽间”,原是为了借山水以遣悲怀,然而结果正如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掩卷沉思,诗人遭遇之不幸,生活之痛苦,情思之含蓄,寄慨之深远,都包孕在这二十字之中。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周萧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06月:520

huángwényuán--liǔzōngyuán

qiānāiyuánchùmíng

chénlèijǐnzuòduànchángshēng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译文:千年流传的朱弦没有这种悲哀,想弹孤绝之曲连鬼神都凝住了。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故人舍我归黄壤(rǎng)¹,流水高山心自知。
译文:故人舍我而去归于黄土,你我之间一曲高山流水,现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啊!
注释:¹黄壤:即黄土。

wángānshí sòngdài 

qiānzǎizhūxiánbēi tánjuéguǐshén 
rénshěguīhuángrǎng liúshuǐgāoshānxīnzhī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数日秋风欺病夫¹,尽吹黄叶下庭芜(wú)²
译文: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病夫:病人,诗人自指。²庭芜:荒芜的庭院。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林疏(shū)¹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译文:稀疏的树林,刚让人能透过它眺望远方的群山;不作美的白云,飘过来又把山顶的一半遮没。
注释:¹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乃因心有所梗而发为悲秋之叹,赵师秀这首诗写秋风不落窠臼,属“胸次玲珑”之作。

  这首诗前两句写秋风一起,自己的病体受到打击,不堪承受,眼前庭院里纷纷飘下了黄叶。这两句一写人,一写树叶,看上去是分写,各有所主,实质上是用秋风作为共同媒体,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风吹得难受,树被秋风吹得枯黄,树尚不能抵挡风寒,何况是人,且又在病中。于是两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灵”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情景的共同点,通过微妙的系属加以联贯,创造出所需要的氛围来。同时,以“欺病夫”三字对自然进行调侃戏谑,这种圆熟,也是四灵诗派的特色,所以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接近杨万里。

  三、四是名句,充满理趣。庭前黄叶飘坠,门外的树林便也脱尽绿叶,透过稀疏的林木,刚能看到远山,然而又飘来白云,山被遮住了一半。赵师秀诗善于炼字,每被评论家所激赏,这儿的“放”与“遮”二字就很见功力。用了这二个动词,自然景观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主动的有感情的物体。开门望山,本是诗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挡,无法直见远山,如今树林采取合作态度,落尽了树叶,宛如把关禁的远山放出,呈现眼前,偏偏白云又来为难,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观赏的秀丽山峰遮盖住一半,不给人看。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让人们过分惬意,特地留下一分遗憾,使人增加几分想象。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居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帷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面前,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整诗虽然格局不大,但诗人善于欣赏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绝句出名的宋代,仍为众口交誉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215-1216页

shù--zhàoshīxiù

shùqiūfēngbìngjǐnchuīhuángxiàtíng

línshūfàngyáoshānchūyòubèiyúnzhēbàn

一幅云蓝一叶舟,隔江山色镜中收。夕阳芳草满汀洲。客里莺花繁似锦,春来情思腻于油。兰桡扶梦驻东流。
一幅云蓝一叶舟,隔江山色镜¹中收。夕阳芳草满汀(tīng)²。客里莺花繁似锦,春来情思腻(nì)于油。兰桡(ráo)³扶梦驻东流
注释:¹镜:谓水明如镜。²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³兰桡:装饰华美的舟船。⁴东流:安徽东流县,现与至德合并为东至县。
在蓝天白云和绿水碧波之间,一叶小舟悠然而来,远山倒映在水中,夕阳洒满岸边芳草。舟中人不禁为繁花似锦的春色深深陶醉,于是驻桡于东流。末句“扶梦”二字,颖异可喜。

huànshā··zhōudōngliú--xuēshí

yúnlánzhōujiāngshānjìngzhōngshōuyángfāngcǎomǎntīngzhōuyīnghuāfánshìjǐnchūnláiqíngyóulánráomèngzhùdōngliú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¹
注释:¹田田:水草叶漂浮貌。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今年不得地¹,憔悴府门前。
注释:¹得地:唐人口语,谓得其所。

  这首诗是白居易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诗人在府门前看到一节莲花,莲花花枝惨败,前八句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第九句和第十句,引出议论和感叹,同时也起到转折的作用——“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第十一句和十二局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生存的地点不是好地方,表达白居易对现状和当下环境的不满。

  第十三句和十四句则其到衬托的作用,也是借物抒情的笔法,用莲花曾经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不得地, 憔悴府门前。”诗人感觉自己与莲花命运相同。

jīngzhàozāilián--bái

gōuzhùzhuóshuǐshuǐshàngtiántián

láizhǎngtànzhīshìdōnglián

xiàyǒuqīngxīnxiāngquán

shàngyǒuhóngchényánxiān

xìngyóurénshìrán

tuōgēnfēisuǒzāojuān

zàizhōnghuāmèiqīnglián

jīnniánqiáocuìmén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