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歌声怨别离,夕阳亭上送君时。南风似为行人惜,欲使扁舟逆上迟。
何处歌声怨别离,夕阳亭上送君时。南风似为行人惜,欲使扁舟逆上迟。

sòngzhàoxiāngzhīhángzhōu--bēn

chùshēngyuànbiéyángtíngshàngsòngjūnshínánfēngshìwèixíngrén使shǐbiǎnzhōushàngchí

徐贲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5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湿。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xiǎn)¹湿。
注释:¹春藓:苔藓植物的一类。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炷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tán)(zhù)¹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注释:¹檀炷:焚烧檀香散发的烟雾。
此词抒写春情。上片写室外春景。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花寂莺语,玉阶藓湿。下片写室内之人。闲凭熏笼,心事满怀,檀炷绕窗,画檐残雨。全词委婉细腻,情景交融,工丽柔媚,余韵悠长。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译文:在桃花、杏花盛开时它从不与其争奇斗艳;等到叶密成帐时才慢慢开始绽放。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晓艳远分金掌¹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译文:清晨艳丽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着洁净清凉的露水,傍晚幽香飘溢与那豪华富丽的住宅里的香风争惹。
注释:¹金掌:铜制的仙人手掌。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译文:兰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译文:牡丹花啊,为什么像梦中的仙人一样飘走了,只空留下绿色似屏的叶子呢?

  牡丹,天香国色,堪称“国花”。特别在唐代,牡丹,也是咏花诗的“热点”。但稍加留意,诗人们赏牡丹、赞牡丹,多尽往富丽说,极从欢情言,往往把牡丹作为荣华显贵的象征。然而,韩琮著的这首《牡丹》,吟咏后却有另一番感慨。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在首联里先赞扬牡丹的品格:一是不出风头,在桃杏开花的早春时候,不与百花争艳;二是谨慎务实,不在自己条件成熟(“叶帐成阴”)时不崭露才华(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接着在颔联里继续赞美牡丹的高雅和奉献。“晓艳远分金掌露”,说的是牡丹在早晨用它鲜艳如“金掌露”般的花苞在高处凝聚,承接那降落洁净清凉的露水。传说汉武帝求长生不老,以青铜铸造铜人,高擎铜盘,承接甘露称“金掌露”,以供服用。牡丹由于滋润着天赐的甘露,色更艳,香益浓,所以能“暮香深惹玉堂风”——在晚上它把幽香飘溢,与“玉堂(豪华富丽的住宅)”的香风争“惹”呢!这里,一“晓”一“暮”,概括总体,互为因果;“远分”“深惹”、上纵下横,动漪静美,尽情地把牡丹赞颂。看来诗中的牡丹,并非富贵荣禄之辈,而是赏雅惹俗的高士!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在群芳中,牡丹却遭到嫉妒,可是嫉妒者仍然是徒劳一场。颈联中诗人先讥讽道:“名移兰杜千年后”。这里的“移”字作“改变”讲。意思是说:即使像兰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接着才充满自信地赞道:还是你啊,牡丹!“贵擅笙歌百醉中”——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哩!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牡丹的命运毕竟是不幸的:“如梦如仙忽飘零”,一个“忽”字,道出了官场风云变幻莫测的情景。“暮霞何处绿屏空”承上句“忽零落”而结。“暮霞”喻牡丹花;“绿屏”喻牡丹叶,喻比十分形象。这里诗人无限惆怅、无限深沉地感叹道:牡丹花啊,为什么像梦中的仙人一样飘走了,只空留下绿色似屏的叶子呢?此句颇有后人李清照“绿肥红瘦”的韵味。

  首联写牡丹的品格,颔联写牡丹的贡献,颈联转诉牡丹对嫉妒者的蔑视,尾联以落花飘零告终。全诗字字写花,处处喻人,紧密结合自己的心事,正似诗人在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以后失官时心情的自况。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yì)¹,通国²³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¹⁰有鸿鹄(hú)¹¹将至¹²,思¹³¹⁴弓缴(zhuó)¹⁵而射之¹⁶。虽与之俱学¹⁷,弗若之矣¹⁸。为是其智弗若与(yú)¹⁹?曰²⁰:非然也²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¹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²通国:全国。通:全。³之:的。⁴善:善于,擅长。⁵使:让。⁶诲:教导。⁷其:其中。⁸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⁹虽听之:虽然在听讲。¹⁰以为:认为,觉得。¹¹鸿鹄:指大雁、天鹅一类的鸟。¹²将至:将要到来。¹³思:想。¹⁴援:引,拉。¹⁵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¹⁶之:代词,这里指鸿鹄。¹⁷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地人在一起学习。¹⁸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¹⁹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²⁰曰:说。²¹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矣:了。弗:不如。

  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xué

mèng xiānqín 

    qiū tōngguózhīshànzhě shǐ使qiūhuìèrrén rénzhuānxīnzhìzhì wéiqiūzhīwéitīng rénsuītīngzhī xīnwéiyǒuhóng鸿jiāngzhì yuángōngzhuóérshèzhī suīzhīxué ruòzhī wéishìzhìruò yuē fēirán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¹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²
译文:驱车过里中,忽然听到有人啼哭,看长相是同父的亲兄弟。
注释:上留田:地名。¹里:古代居民区。²亲父子:同父之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回车问¹啼儿,慷慨²不可止。
译文:停车仔细询问,原来是兄长抛弃弟弟。如此悖理之事,令人悲愤难已。
注释:¹回车问:他人问。²慷慨:悲叹,即慷慨悲歌的意思。

  这首诗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

  此诗写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镜头:有人坐车从里中经过,看见有两个或数个小儿在啼哭,看长相像是同父亲兄弟,因为小儿哭得太悲伤了,所以乘车的人走了过去又不能不回过车来,询问小儿哭的原因。听了小儿悲惨遭遇的诉说,他悲叹不止。

  孤儿的悲啼,是汉乐府民歌反映人民生活的一个方面,这首诗和《孤儿行》等篇一样,表现了对被抛弃蹂躏的孤儿的深切同情,有助于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上留田行》没有《孤儿行》那么多的细节描写,诗人只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作为兄长的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一个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从幼弟的哭泣和路人的感叹中,兄虐其弟的情境,使人自然领悟。

  这首诗歌构思颇为新颖,开头两句从乘者眼中写啼儿,不蔓不枝又似在目前。后两句一问一悲,含无限情节于言语文字之外。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指出:“啼儿答语,更不揭出,语极含蓄。”不仅啼儿答语未揭出,作者已完全将啼儿抛置一边,只写问者之悲,他给读者留下的想象天地是无限的。王粲《七哀诗》云:“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在写法上,显然受《上留田行》的影响又有发展。两诗相比,王粲诗激情有余而含蓄不足。

  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此诗“不是全章”。按照叙事诗的要求,它确实需要补出许多内容。但汉乐府的叙事,常常不拘于事件首尾的叙述,而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点去集中描绘,这是一种成功的笔法,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再加上任何内容,都会成为画蛇添足,破坏这首诗的简洁和含蓄美。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当与《孤儿行》比照阅读。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33
2、 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0-51
3、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3-144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鸟有偿冤¹者,终年抱寸诚²
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注释: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¹偿冤:报仇。²寸诚:寸心,决心。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口衔(xián)山石细,心望¹海波平。
译文: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注释:¹心望:希望。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miǎo)¹功难见²,区区³命已轻
译文: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注释:¹渺渺:渺茫,毫无可能。²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³区区:小小的。⁴命已轻:性命轻微。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人皆讥造次¹,我独赏专精²
译文: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注释:¹造次:荒唐可笑。²专精:精诚专一。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岂计¹休无日²,惟应尽此生。
译文: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注释:¹计:考虑。²休无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何惭刺客传¹,不著²报雠(chóu)³名。
译文: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注释:¹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²不著:没有记载。³雠:同“仇”。

  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逾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参考资料:
1、 富金壁.中华文化经典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453
2、 郭振.古代诗人咏海:海洋出版社,1993:313
3、 彭国忠.唐代试律诗:黄山书社,2006年:87

xuézhūjìnshìzuòjīngwèixiánshítiánhǎi

hán tángdài 

niǎoyǒuchángyuānzhě zhōngniánbàocùnchéng 
kǒuxiánshānshí xīnwànghǎipíng 
miǎomiǎogōngnánjiàn mìngqīng 
rénjiēzào shǎngzhuānjīng 
xiū wéiyīngjìnshēng 
cánzhuàn zhùbàochóu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