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rǎn)¹孤生竹²,结根泰山³(ē)
译文: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注释:¹冉冉:柔弱下垂貌。²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³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⁴阿:山坳。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与君为新婚¹,菟(tù)²附女萝³
译文: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菟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注释:¹为新婚:刚出嫁婚娶。²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³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菟丝生有时¹,夫妇会有宜²
译文:菟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注释:¹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²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千里远结婚,悠悠¹隔山陂(bēi)²
译文: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注释:¹悠悠:遥远貌。²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思君令人老,轩车¹来何迟!
译文: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注释:¹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伤彼蕙(huì)兰花¹,含英²扬光辉³
译文: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注释:¹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²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³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wěi)¹
译文: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注释:¹萎:枯萎,凋谢。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君亮¹执高节²,贱妾(qiè)³亦何为?
译文: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注释:¹亮:同“谅”,料想。²执高节:即守节情不移的意思。³贱妾:女子自称。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女子自寓柔弱。竹结根之处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菟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清方廷珪《文选集成》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可能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菟丝)”自喻,既然菟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既然订婚,就及时结合,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从女子的心境,可以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珍惜美好人生的情感的态度。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女子以蕙和兰两种香草自喻,把现时的自已比作为娇艳的含苞待放的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错过时候,娇艳美丽的蕙兰花就将像秋草一样枯黄凋萎。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近。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其次,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再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第四,结尾反问,增强效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4-145

rǎnrǎnshēngzhú

míng liǎnghàn 

rǎnrǎnshēngzhú jiégēntàishānē 
jūnwéixīnhūn luó 
shēngyǒushí huìyǒu 
qiānyuǎnjiéhūn yōuyōushānbēi 
jūnlìngrénlǎo xuānchēláichí 
shānghuìlánhuā hányīngyángguānghuī 
guòshíércǎi jiāngsuíqiūcǎowěi 
jūnliàngzhígāojié jiànqièwé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菟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菟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注释

冉冉:柔弱下垂貌。

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

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

阿:山坳。

为新婚:刚出嫁婚娶。

菟丝: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

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

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悠悠:遥远貌。

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

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

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

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

萎:枯萎,凋谢。

亮:同“谅”,料想。

执高节:即守节情不移的意思。

贱妾:女子自称。

鉴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女子自寓柔弱。竹结根之处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李善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菟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清方廷珪《文选集成》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可能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菟丝)”自喻,既然菟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既然订婚,就及时结合,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从女子的心境,可以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珍惜美好人生的情感的态度。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女子以蕙和兰两种香草自喻,把现时的自已比作为娇艳的含苞待放的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错过时候,娇艳美丽的蕙兰花就将像秋草一样枯黄凋萎。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近。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其次,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再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第四,结尾反问,增强效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4-145
创作背景

  《冉冉孤生竹》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至于《冉冉孤生竹》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考证。有人认为此诗是婚后夫有远行,妻子怨别之作;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写一对男女已有成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女方遂有种种疑虑哀伤,作出这首感情细腻曲折之诗。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2、 李炳海.《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01)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老翁山¹下玉渊(yuān)²,手植青松三万栽。
注释:¹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苏轼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²玉渊回:清澈的泉流环绕。玉渊,指“老翁井”泉。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¹临水为君开²
注释:¹小轩:有窗的小屋。²开:设置。一本作“蓬莱亲手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试看一一龙蛇¹活,更听萧萧风雨²哀。
注释:¹龙蛇:形容枝干盘曲。²风雨:想象中的松涛。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便与甘棠(táng)¹同不剪,苍髯(rán)白甲待归来。
注释:¹甘棠:作者引用这个故事,说青松当和甘棠一样受到人民的保护。因为预想到贾讷要去那里,所以这样称誉他。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苏轼知登州任,到官五日,调回京师。一年之间,三迁要职,当上翰林学士。贾讷这时将到作者故乡眉州作官,作者故作诗相送。

  这首诗,是作者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楼上寝¹,残月²下帘旌³。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译文:寝卧高高的楼上,残月西沉下帘旌。睡梦中来到金陵,重温惆怅的旧情。桃花柳絮满江城。姣美歌女坐吹笙。
注释:¹寝:睡或卧。²残月:此处指快要落下的月亮。³帘旌:帘额,即帘上所缀软帘。⁴秣陵:金陵,今江苏南京。⁵双髻:少女的发式。这里代指少女。

  皇甫松的《梦江南》写一位多情的男子借梦中所见,描绘江南金陵美好春色里一个少女的形象,美景和美人和谐地合成一个画面。全词虚实相生,情景相合,既明了而又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怅恨之情,堪称情味深长之作。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就寝楼上,将落下的月亮已移到帘额下面,这是从床上望窗外月亮的景象。残月落到帘额之下,这表明时间已是天快亮的时候,作者已经醒来。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梦见”二字领起后三句。梦见想要梦见的,本应是惬意的满足的,为何说成“惆怅事”?一解说旧日欢情只能见之于梦,醒后不能重温,故迷惘惆怅;另一解是作者在叙说:梦见当年发生在秣陵的那件令人惆怅的事,即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终身遗憾。“秣陵”、“江城”,即今南京;双髻,便是他当年热恋过的、别后又饮恨终身的女子。恋人之一颦一笑,经过时间的过滤,感受和记忆最深最牢最佳的审美焦点,皆定格在“双髻坐吹笙”处。梦中的环境和形象是那样的美好,但这已成为过去,即使梦见,醒来又不能再遇,更加深了作者对“双髻”的思念之情。

  《梦江南·楼上寝》沿袭了六朝以来的传统,用花柳情事抒发迷离惆怅之感,幻境优美,情味深长。全词借梦境勾勒往日情事,流露出旧情不再的无限惆怅,不着“相思”字面,却写出刻骨铭心的相思。梦境是虚幻的,而梦中的情景是实在的,昔日的情事是真实的,故乡难以归返,旧欢不可再遇,梦境越是美好,梦醒之后却是越加深重的凄清。通篇读来,可见写景鲜明、写情含蓄,虚中有实,以实衬虚,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梦者往事如烟的怅恨与迷惘。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17
2、 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33-34
3、 王锺陵.唐宋词鉴赏:四川出版集团,2007.1:14-15
4、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51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¹成丛。就中²³人属意,最是虫虫。有就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yuān)(qīn)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译文:小楼深巷全都纵情游冶过,身着罗绮、浓妆艳抹的歌妓甚多,其中能使人倾心的,正是虫娘。绘画难描绘她的高雅志趣,任何花朵都比不上她美好的容颜。多少次酒宴后的良宵都是和虫娘度过,永远都忘不了,那温暖的鸳鸯锦被,香浓的艳美枕头。仿佛这天上人间,只存在我和虫娘的真情了。
注释:¹罗绮:丝织品,此指衣着华贵的女子。²就中:其中。³堪:值得。⁴属意:注意。⁵虫虫:妓女名,又名虫娘。柳永曾在多首词中提及此名,她可能与柳永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爱情关系。⁶鸳衾:绣着鸳鸯的锦被。⁷凤枕:绣着凤凰的枕头。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qiào)¹损情悰(cóng)²。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³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chōng)。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译文:近来忽然分离东西,烦恼纠结伤情绪。纵然偷情幽会,总是短暂匆忙。怎么才能像夫妻那样鸾凤和睦、相偕到老,以免每次相会都叫你敛眉啼哭、伤心忧愁。眼前只是暂时的疏远离别,有我们的山盟海誓在,更不必忧心忡忡。等到真的娶你为姬妾的那天,方才确信我们的爱情有始有终。
注释:¹诮恼:忧愁烦恼。诮,通“ 悄 ”。²情悰:情怀,情绪。³争似:怎么比得上。⁴和鸣:比喻夫妻和睦。⁵敛翠啼红:皱眉流泪。敛翠,翠指翠眉,敛眉乃忧愁之状。啼红,红即红泪,指青年女子伤心时落下的泪。⁶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⁷真个:真的。⁸宅院:指姬妾。⁹初终:始终。

  这是柳永困居东京汴梁时为青楼名妓虫娘所作的一首词,用以表白自己对虫娘的真挚情意,并且向虫娘许下庄重的诺言。虽然柳永踏入仕途后,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终未实践这一诺言,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在作品中如此大胆示爱求偶已属难能可贵了。

  词的上片主要回忆了昔日与虫娘的恩爱时光。柳永在词的开始就坦率的承认了对歌妓虫娘的真情实意: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小楼深巷”指的是平康坊曲之所,歌妓们聚居之地。北宋都城开封“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梨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东京梦华录》卷二)。这些坊曲之中身着罗绮、浓妆艳抹的歌妓甚众,但柳永却特别属意于虫娘,因为她是一位温柔俊俏、色艺超群的多情女子。柳永在这里用了一个“最”字,突出了虫娘在其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自然有比虫娘更为风流美貌的,而具有雅态的却极为稀少。“雅态”是虫娘的特质,唐宋以来的一些歌妓,除了有精妙的伎艺之外,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吟诗作对。柳词《两同心·嫩脸修蛾》的“偏能做文人谈笑”和《少年游·世间尤物意中人》“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就是表现这种雅态的,它源于品格和志趣的高雅,全不像是风尘中的女子。柳永之所以爱慕虫娘正由于此。歌妓们虽然受制于娼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她们的情感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柳永由于真正的同情和尊重她们,因而能获得其真情,相互知心。“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以往他们曾多次共度良宵,幸福地相聚。“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表达了两人的心愿,也就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同时也写出了两人对这份爱的陶醉、痴迷。

  词的下片转写当前,以“近来”二字将词意的发展由往昔转到现实,“云雨忽西东”,说明他们的爱情出现了一些波折,由“诮恼损情悰”看来,波折更多的原因是因虫娘引起的,她又是抱怨,又是烦恼,完全破坏了从前那种欢乐的情怀。从与虫娘“偷期暗会,长是匆匆”的情形来推测,柳永困居京都,已失去经济来源,不可能千金买笑而歌舞场中挥霍了。因而与虫娘的聚会只能偷偷地进行,而且来去匆匆。由此使他希望与虫娘过一种鸾凤和鸣、白头偕老的正常夫妇生活,以结束相会时愁颜相对的难堪场面。“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虫娘匆匆相会时“敛翠啼红”,暗示了他们爱情的不幸。这不幸完全是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很可能是因娼家严禁虫娘与这位落魄词人的来往。在此情形下,词人提出了暂行办法和长远打算。暂行的办法是“眼前时、暂疏欢宴”,疏远一些,以避开各种外界压力。他劝慰虫虫不要忧心忡忡,请相信他的山盟海誓。长远的打算是使虫虫能“作真个宅院”,柳永是真正打算娶虫虫作“宅院”的。只有到了那时,才算是他们的爱情有始有终。至此,整个下片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同时又达到了劝慰虫娘的目的。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柳永是抱着一腔真挚的感情,把一位封建社会底层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妓虫娘当成了自己真诚爱慕的对象。虫娘是他落魄无聊的情形下与他相爱的,所以柳永决心一举成名后定来报答她的深情。整首词委婉曲折,真实地再现了柳永当时的心路历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343-345
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66-269

xiánbīn··xiǎolóushēnxiàngkuángyóubiàn--liǔyǒng

xiǎolóushēnxiàngkuángyóubiànluóchéngcóngjiùzhōngkānrénshǔzuìshìchóngchóngyǒuhuànánmiáotàihuāfāngrónghuíyǐnsànliángxiāoyǒngyuānqīnnuǎnfèngzhěnxiāngnóngsuànrénjiāntiānshàngwéiyǒuliǎngxīntóng

jìnláiyún西dōngqiàonǎosǔnqíngcóngzòngrántōuànhuìzhǎngshìcōngcōngzhēngshìmíngxiélǎomiǎnjiàoliǎncuìhóngyǎnqiánshízànshūhuānyànméngyánzàigèngchōngchōngdàizuòzhēnzháiyuànfāngxìnyǒuchūzhōng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少小离家¹老大²回,乡音³无改(bìn)毛衰(shuāi,旧时读cuī)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注释:¹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²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³乡音:家乡的口音。⁴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⁵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衰: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¹不相识²,笑问³客从何处来。
译文: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¹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²不相识:即不认识我。³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huíxiāngǒushū

zhīzhāng tángdài 

shàoxiǎojiālǎohuí xiāngyīngǎibìnmáoshuāi 
értóngxiāngjiànxiāngshí xiàowèncóngchùlái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君家玉女¹从小见,闻道²如今画不成³
注释:¹玉女:对他人之女的美称。²闻道:“闻”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³画不成:一种惋惜之情。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jiǎn)¹似借天女手,萱(xuān)²石榴偏眼明。
注释:¹翦裁:原指裁制衣服,后常比喻大自然对景物的安排。²萱草:属于一种植物。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诗,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别样的日子别样的情啊。

  整首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对友人离别时的劝慰,同时也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xièzhāngzhòngmóuduānsòngqiǎozuò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jūnjiàcóngxiǎojiàn wéndàojīnhuàchéng 
jiǎncáijiètiānshǒu xuāncǎoshíliúpiānyǎn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