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马伶¹者,金陵²梨园部³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jì)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¹⁰也。梨园以技鸣¹¹者,无虑¹²数十辈¹³,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译文: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文武百官也都在这里,此时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注释:马伶:姓马的演员。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²金陵:南京市旧名。³梨园部:戏班。《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¹教于梨园,号梨园弟子”。后世因称戏剧团体为梨园。部,行业的组织。⁴明之留都:明代开国时建都金陵,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金陵为留都,改名南京,也设置一套朝廷机构。⁵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这里仍用本来的含义。⁶盛时:国家兴隆的时期。⁷问:探访。⁸桃叶渡:南京名胜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传东晋王献之送其妾桃叶在此渡江,因而得名。⁹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外,三国时称石子岗,又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元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¹⁰趾相错:脚印相交错,形容游人之多。¹¹以技鸣:因技艺高而出名。¹²无虑:大概。¹³辈:同一等级、同一类别的人。引申为“群”、“队”。这里指“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一日,新安¹(gǔ)²合两部为大会,遍征³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sì),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dài)¹⁰半奏¹¹,引商刻羽¹²,抗坠疾徐¹³,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¹⁴,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¹⁵而叹¹⁶,或大呼命酒¹⁷,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¹⁸。未几¹⁹更进²⁰,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²¹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²²,而兴化部又不肯辄(zhé)以易之²³,乃竟辍(chuò)²⁴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译文: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注释:¹新安:今安徽歙(shè)县。²贾:商人。³征:召集。⁴妖姬:艳丽女人。⁵静女:指少女。⁶毕集:都来了。⁷肆:店铺,这里指戏场。⁸《鸣凤》:指明代传奇《鸣凤记》,传为王世贞门人所作,演夏言、杨继盛诸人与权相严嵩斗争故事。⁹椒山先生: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属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弹劾严嵩被害。¹⁰迨:等到。¹¹半奏:演到中间。¹²引商刻羽:演奏音乐。商、羽,古五音名。¹³抗坠疾徐:声音高低快慢。¹⁴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两相争朝》,情节是宰相夏言和严嵩争论收复河套事。河套,地名,黄河流经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间一带称作河套。在明代,河套为鞑靼(dádá达达)族所聚居,经常内扰,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严嵩为当时专揽朝政的权臣,官至太子少师,结党营私,后被劾罢免。¹⁵西顾:往西看,指为华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¹⁶叹:赞叹,赞赏。¹⁷命酒:叫人拿酒来。¹⁸首不复东:头不再往东看,意为不愿看兴化部马伶演出。¹⁹未几:没有多久。²⁰更进:继续往下演出。²¹易衣:这里指卸装。²²既去:已离开。既,表示行动完成。²³辄以易之:随便换人。辄,犹“即”。²⁴辍:停止。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去后且三年¹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²,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³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pú)(fú)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¹⁰¹¹马伶:“子¹²,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¹³李伶。李伶之为¹⁴严相国至矣¹⁵,子又安从授之¹⁶而掩其上¹⁷哉?”马伶曰:“固然¹⁸,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¹⁹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²⁰顾秉谦²¹者,严相国俦(chóu)²²也。我走²³京师,求为其门卒²⁴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²⁵,察其举止,聆²⁶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²⁷而去。
译文: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注释:¹且三年:将近三年。²故侣:旧日伴侣,指同班艺人。³幸:冀也,希望。⁴更奏:再次献演。⁵奉:敬献。⁶已而:不久。⁷失声:控制不住,不觉出声。⁸匐匍:伏在地上。⁹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¹⁰华林部:指华林部伶人。¹¹过:拜访。¹²子:你,对对方的尊称。¹³易:轻视。引申为胜过。¹⁴为:此是扮演的意思。¹⁵至矣:像极、妙极。¹⁶安从授之:从哪里学到。¹⁷掩其上:盖过他。掩,盖过。¹⁸固然:确实。¹⁹即:通“则”。²⁰昆山:县名,在江苏省。²¹顾秉谦:明熹宗天启年间(—)为首辅,是阉党中人。²²俦:同类人。²³走:跑到。²⁴门卒:门下的差役。²⁵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²⁶聆:听。²⁷罗拜:数人环列行礼。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¹人,当时犹称马回回²云。
译文: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注释:¹西域:古代地理名称,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一部分地方。²回回:旧时对于回族及伊斯兰教徒的称呼。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¹,乃走事昆山²,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³,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译文: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注释:¹无所干求:没有办法得到。²走事昆山:到顾秉谦处去做仆从。事,侍奉。昆山,古人习惯以籍贯指代人,这里即指顾秉谦。³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严嵩为榜样来学演严嵩。⁴工:精。⁵不若:不如。⁶耳:表决然语气。

  1639年(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游历南方,后来居留南京,参加复社,与魏党余孽阮大钺进行过斗争。这篇人物小传,是他寓居南京时写就。

  这篇文章讲述了马伶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的故事。作者通过张扬马伶其人其事,并将矛头指向顾秉谦,旁敲侧击,来讥讽阮大钺。

  这篇人物传记把笔墨集中在结果截然相反的两场演出对垒上。第一次马伶对垒中失败,负气出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三年后技艺大进,在第二次竞赛中获得成功。作者通过记叙马伶这一件事,显示了马伶好胜、自强的性格特征。

  文中讲述了马伶为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故事。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文章选材集中,简繁得当,先叙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后借马伶答同叙其缘由,颇有章法。

língzhuàn

hóufāng qīngdài 

    língzhě jīnlíngyuán jīnlíngwéimíngzhīliú shèbǎiguānjiēzài éryòudāngtàipíngshèngshí rénwéi shìzhīwèntáo yóuhuātáizhě zhǐxiāngcuò yuánmíngzhě shùshíbèi érzuìzhùzhěèr yuēxīnghuà yuēhuálín 

     xīnānliǎngwéihuì biànzhēngjīnlíngzhīguìwénrén yāojìng  lièxīnghuàdōng huálín西 liǎngjiēzòu míngfèng  suǒwèijiāoshānxiānshēngzhě dàibànzòu yǐnshāng kàngzhuì bìngchēngshàn dāngliǎngxiāngguólùntào ér西zhīwéiyánsōngxiāngguózhěyuēlíng dōnglíng zuònǎi西értàn huòmìngjiǔ huòzuògèngjìnzhī shǒudōng wèigèngjìn dōngnéngzhōng xún gàilíngchǐchūlíngxià dùn língzhě jīnlíngzhīshànzhě  érxīnghuàyòukěnzhézhī nǎijìngchuòzòu érhuálínzhù 

    hòuqiěsānniánérlíngguī biàngào qǐngxīnānyuē  jīnxìngwéikāiyàn zhāoqiánbīn yuànhuálíngèngzòu míngfèng  fènghuān  zòu érlùntào língwéiyánsōngxiāngguóchū língshīshēng qiánchēng xīnghuàshìsuìlíngchūhuálínyuǎnshèn  huálínguòlíng   tiānxiàzhīshàn ránlíng língzhīwéiyánxiāngguózhì yòuāncóngshòuzhīéryǎnshàngzāi  língyuē  rán tiānxiàlíng língyòukěnshòu wénjīnxiāngguókūnshānbǐngqiānzhě yánxiāngguóchóu zǒujīngshī qiúwéiménsānnián shìkūnshānxiāngguócháofáng cházhǐ língyán jiǔnǎizhī zhīsuǒwéishī  huálínxiāngluóbàiér 

    líng míngjǐn yúnjiāng xiān西rén dāngshíyóuchēnghuíhuíyún 

    hóufāngyuē zāi língzhīshī língwéijué suǒgànqiú nǎizǒushìkūnshān jiànkūnshānyóuzhījiànfēn fēnjiàofēn āngōngzāi ?  chǐzhīruò érshùqiānwéisānnián tǎngsānniányóu yóuguīěr zhì zhīgōngyòuwè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文武百官也都在这里,此时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注释

马伶:姓马的演员。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

金陵:南京市旧名。

梨园部:戏班。《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园,号梨园弟子”。后世因称戏剧团体为梨园。部,行业的组织。

明之留都:明代开国时建都金陵,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金陵为留都,改名南京,也设置一套朝廷机构。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这里仍用本来的含义。

盛时:国家兴隆的时期。

问:探访。

桃叶渡:南京名胜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传东晋王献之送其妾桃叶在此渡江,因而得名。

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外,三国时称石子岗,又称聚宝山。相传梁武帝时,元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

趾相错:脚印相交错,形容游人之多。

以技鸣:因技艺高而出名。

无虑:大概。

辈:同一等级、同一类别的人。引申为“群”、“队”。这里指“部”。

新安:今安徽歙(shè)县。

贾:商人。

征:召集。

妖姬:艳丽女人。

静女:指少女。

毕集:都来了。

肆:店铺,这里指戏场。

《鸣凤》:指明代传奇《鸣凤记》,传为王世贞门人所作,演夏言、杨继盛诸人与权相严嵩斗争故事。

椒山先生: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属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弹劾严嵩被害。

迨:等到。

半奏:演到中间。

引商刻羽:演奏音乐。商、羽,古五音名。

抗坠疾徐:声音高低快慢。

两相国论河套:指《鸣凤记》第六出《两相争朝》,情节是宰相夏言和严嵩争论收复河套事。河套,地名,黄河流经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间一带称作河套。在明代,河套为鞑靼(dádá达达)族所聚居,经常内扰,杨继盛、夏言诸人主张收复,严嵩反对,所以发生廷争。严嵩为当时专揽朝政的权臣,官至太子少师,结党营私,后被劾罢免。

西顾:往西看,指为华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

叹:赞叹,赞赏。

命酒:叫人拿酒来。

首不复东:头不再往东看,意为不愿看兴化部马伶演出。

未几:没有多久。

更进:继续往下演出。

易衣:这里指卸装。

既去:已离开。既,表示行动完成。

辄以易之:随便换人。辄,犹“即”。

辍:停止。

且三年:将近三年。

故侣:旧日伴侣,指同班艺人。

幸:冀也,希望。

更奏:再次献演。

奉:敬献。

已而:不久。

失声:控制不住,不觉出声。

匐匍:伏在地上。

凌出:高出,凌驾于对方之上。

华林部:指华林部伶人。

过:拜访。

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易:轻视。引申为胜过。

为:此是扮演的意思。

至矣:像极、妙极。

安从授之:从哪里学到。

掩其上:盖过他。掩,盖过。

固然:确实。

即:通“则”。

昆山:县名,在江苏省。

顾秉谦:明熹宗天启年间(—)为首辅,是阉党中人。

俦:同类人。

走:跑到。

门卒:门下的差役。

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

聆:听。

罗拜:数人环列行礼。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一部分地方。

回回:旧时对于回族及伊斯兰教徒的称呼。

无所干求:没有办法得到。

走事昆山:到顾秉谦处去做仆从。事,侍奉。昆山,古人习惯以籍贯指代人,这里即指顾秉谦。

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严嵩为榜样来学演严嵩。

工:精。

不若:不如。

耳:表决然语气。

赏析

  1639年(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游历南方,后来居留南京,参加复社,与魏党余孽阮大钺进行过斗争。这篇人物小传,是他寓居南京时写就。

  这篇文章讲述了马伶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的故事。作者通过张扬马伶其人其事,并将矛头指向顾秉谦,旁敲侧击,来讥讽阮大钺。

  这篇人物传记把笔墨集中在结果截然相反的两场演出对垒上。第一次马伶对垒中失败,负气出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三年后技艺大进,在第二次竞赛中获得成功。作者通过记叙马伶这一件事,显示了马伶好胜、自强的性格特征。

  文中讲述了马伶为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故事。马伶作为一位有名的演员,在经历一次演出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励志奋发,远走几千里,不惜为人奴仆去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这个故事表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闭门造车是不能取得高度成就的。文章选材集中,简繁得当,先叙两次会演,马伶始败终胜,后借马伶答同叙其缘由,颇有章法。

侯方域

侯方域

(1618—1654)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字朝宗,号雪苑、杂庸子。侯恂子。少时为复社、几社诸名士所推重,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号四公子。南明弘光时,以不受阮大铖笼络,险遭迫害,夜走依总兵官高杰,又曾入史可法幕。入清,应顺治八年乡试,中副榜。文章富才气,与魏禧、汪琬号清初三大家。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 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¹(xián)下人²,千情万意无时已。
译文:有什么能使您又是开心又是生气呢?山要人来,人却没有那个意思。就好像那哀婉的古筝琴头架弦的齿状横木,千情万意时刻翻腾没有时候停歇。
注释:¹哀筝:哀婉的筝声。²弦下人:琴头架弦的人状横木。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¹,好语花难比。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gōu)²未见心先醉。
译文:自从您给我写了《稼轩记》,如今我代替二陆完成这个,好的话语是鲜花难以比拟的。人老眼花,看见了花朵从空白处出现,字迹还没见到,人却已经心醉。
注释:¹机云:以二陆比二韩。²银钩:一种草书体,这里指字迹。

  上片写自己退隐的感受。既有喜也有怒,“怒”的是被迫闲居,“喜”的是离开朝廷是非地,这是后退一步的想法。起句破空而来,探寻什么事物能左右作者喜怒哀乐之情。这句词是从《世说新语》点化而来的。据《世说新语》引荆州民谣说:“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原意是说王恂和郗超多智术,能操纵桓温的感情,使其喜、怒。而此处只是借以提出问题,引出下面的叙议。“山要”二句紧承“何物”二字,阐述其喜怒的原因。言山要人来此居住,而人却要山没有意念。如果山没有意念,则和作者之心相同,便能使作者喜欢;反之,则会使作者愤怒。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强烈感情。“恰似”二句写自己闲居以来的思想状况。言其像“哀筝弦下齿”随着人弹奏力度之不同便发出或低或昂或喜或悲的声调一样,自己也随着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而产生“千情万意”,无穷无尽,反复不已,使自己长期处于矛盾痛苦之中,令人愤怒之极。

  下片写对韩元吉的希望。换头写自己在带湖府第中建了一个“稼轩”,希望韩元吉能为它作篇序。韩愈有《郓州溪堂诗》,诗前有长序,记溪堂修建因由,并刻石于郓州,“溪堂韩作记”本意指此。洪迈曾为辛弃疾作《稼轩记》,韩元吉有无作记不见载籍,估计此处是因韩元吉与韩愈同姓,故连类而及,以便下文颂扬其文学才华。“今代”二句赞扬韩元吉文章写得好,元吉及其从兄可以和晋代著名诗人陆机与陆云相媲美。作者在《太常引·寿韩南涧尚书》词中说:“今代又尊韩,道吏部、文章泰山。”此处与之同意,都是称赞韩元吉文学成就之高。“老眼”二句写自己盼望心情之切。言其虽还没有见到韩元吉的佳作,自己已经沉醉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韩元吉的崇敬和喜悦之情,并对起句“喜怒”二字作出应有的回应,富有余味。由此词可看出辛词对题材的开拓,任何事情都可用词来表达,“词为艳科”的藩篱已不复存在。

  全词叙述了自己落职闲居后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表达了作者对韩元吉的要求和希望,可谓千情万意,百感交集,但乐观仍为其基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277

diéliànhuā··nénglìnggōng--xīn

nénglìnggōngshānyàorénláirényàoshānqiàshìāizhēngxiánxià齿chǐqiānqíngwànshí

yàotánghánzuòjīndàiyúnhǎohuānánlǎoyǎnkuánghuākōngchùyíngōuwèijiànxīnxiānzuì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冰轮¹斜辗(niǎn)²镜天³长,江练隐寒光。危阑(lán)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láng)?乌鹊¹⁰倦栖(qī),鱼龙¹¹惊起,星斗¹²挂垂杨。
译文:夜空圆月斜转,月下的溪水波明如镜,映入长天,仿佛被辗成一匹白练,隐映着一片寒光。酒醉的我倚在高楼的栏杆旁,欣赏这如画般的风景。隔着水雾的渔村,不知什么时候传来渔舟捕鱼时木板敲击船舷发出的根根声。乌鹊倦而栖息于林木,鱼儿惊而从水中跃起,唯见满天的繁星静静无声地挂在柳树梢头。
注释: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上下片各七句、四平韵。溪堂:临溪的堂舍。这里指陈亮的好友辛弃疾的溪堂,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玉溪(即信江)边。玩月:赏月。玩:欣赏,观赏。¹冰轮:圆月。因月圆如轮,光寒如冰,故称。²辗:轧,这里有转动的意思。³镜天:明净如镜的天空。这里指水在月光照射下波明如镜映长天。⁴江练:谓江水澄澈、平静如同洁白的绸子。这里指月光下的江水如同一条白练一般。⁵寒光:清冷的月光。⁶危阑:高楼上的栏杆。危:高。⁷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⁸何处:用来询问时间。⁹鸣榔:一作“鸣根”。指敲击船舷发出根根的声音,使鱼惊而入网。或为歌声之节。¹⁰乌鹊:指乌鸦和喜鹊。¹¹鱼龙:偏义复词,指鱼。¹²星斗:泛指天上的星星。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芦花¹千顷²水微茫³,秋色满江乡。楼台恍(huǎng)游仙梦,又疑是、洛浦(pǔ)潇湘。风露¹⁰浩然¹¹,山河影转¹²,今古¹³照凄凉¹⁴
译文:广阔的水面迷茫一片,隐约可见水边芦苇的灰白花絮,秋色笼罩着渺无涯际的江南水乡。在楼台上欣赏着这秋江月夜的清丽景象,恍若梦游仙境,还像是置身于洛水之滨、湘江之畔。夜风清露广大壮阔,山河的空间随着月影推移的时间而变化。明月普照下,想到古往今来世事沧桑,联想到南北分疆,江山易主,心境感到无比悲怆凄凉。
注释:¹芦花:芦絮。夏秋之季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穗状花序,灰白色。²千顷:这里概言水面之广。³微茫:隐秘暗昧,隐约模糊。⁴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⁵恍似:好像似,仿佛像。⁶游仙梦:指脱离尘俗、游心于仙境的梦。⁷疑是:像是。⁸洛浦:洛水之滨。⁹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江,二水合流后北注洞庭湖。¹⁰风露:风和露。¹¹浩然:广阔、盛大的样子。¹²转:变化,改变。¹³今古:古往今来。¹⁴凄凉:悲凉,凄怆。

  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从而使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骤然加重。全词景象大开大变,但由于描写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贯穿其间,加上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纲挈领,所以,全词结构仍显得很严谨。

  全词共分三部分。上片起首两句为第一部分,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观。上句由月而及江,下句由江而及月,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用“辗”字而不用“照”字,是因为“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隐”字可谓一字传神,写出了月光无声地射照江水的韵致。而“寒”字,既与上句的“冰轮”相绾合,又暗伏下片的“秋色”。这两句的江月传神写照,境界阔大,景象宛然。

  从“危阑”句到下片的“又疑是”句是第二部分,写秋月照耀下的江乡景色。“危阑”句承上启下,顺笔交代一下“溪堂玩月”的感受,词人完全陶醉在这画图般的景色之中了。“危阑”,照应了题面中的“溪堂”二字,说明“玩月”的所在是临江的楼台。“醉倚”,写出了作者凭栏玩月赏景的情态,但“醉”字不一定是“酒醉”的“醉”,而是“陶醉”的“醉”,著此一字就把词人彼时的心态也写出来了。词人自我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这幅秋江月夜图的内容,也使它显得更有情趣。接下来“隔烟村”数句,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人如画”的“画”作了具体的描绘。“隔烟村”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渔舟夜归。词人只是凭栏所闻,而且又因隔着烟霭迷蒙的江村,不辨渔舟从光而来,归向光处,故云“光处鸣榔”。“乌鹊”三句从视觉的角度着墨,写了三种事物的三种表现:乌鹊倦于栖息,鱼龙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至于乌鹊光以“倦栖”,鱼龙又光以“惊起”,是因为月光明亮,还是因为渔舟鸣桹,词人没说,也不必说,光况“倦”、“惊”云云,本来就包含着想象的成分,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这三句虽然都从局部着墨,但布局得宜,很有层次,而且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意。

  过片继续写景。换头两句又从整体上勾勒一笔,为上片所写之景描绘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瑰伟壮丽:芦花千顷,江水迷茫,渺无天际的秋色笼罩着整个江乡。芦花是江乡秋色中最富代表性的景物之一,写芦花便突出了江乡的特点。而云“千顷”,则极言辽阔无垠,并非确指。至于“水微茫”,这一则是月光水色交相辉映,二则也因为芦花纷纷扬扬,所以远远看去,便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

  下片“楼台”两句与上片“危阑”句遥相呼应,把镜头拉到自己的身边来,进一步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词人伫立江楼,看到秋江月夜下的清丽景象,恍若梦游仙境,又仿佛置身于洛水之滨,湘水之畔。这里“洛浦潇湘”合而用之,不仅突出了江乡之美,给词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涂上了一层神奇色彩,同时也强化了词人的览物之情,流露出词人对江乡的热爱之忱。

  结拍三句为第三部分,景象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风露”句极写寒气浓重,浩然莫御。“山河”句和篇首“冰轮斜辗”遥相呼应,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景象的变化和词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云“山河影转”,境界就更为开阔,整个空间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不仅仅局限于“溪堂”和“江乡”,它分明织进了词人的想象。这两句全为结拍一句蓄势。“今古”句是全词的结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后感触所在。从古到今,明月无殊,普照人间。词人这种“今古照凄凉”的感受首先是从严酷的现实而来。半壁江山落于金人之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仅不思恢复,还对主张和坚持抗金的人进行压制迫害,使他们“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词人自己的抗金方略,不但未被采纳、不被理解,反遭陷害。此时,词人登上江楼,看到雄伟壮丽的秋江月夜景色,自然要引起他的无限感慨。词人还想到了“古”,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南北分裂局面,故云“今古照凄凉”。“山河影转”句已自隐寓着江山易主之感,最后再以“今古”句一结,就和盘托出了作者感时伤景的悲凉情怀,使全词意韵和格调为之一变,带上一层浓重的悲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色彩。这样就使词从词人赏玩风景的情事范围开拓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总观结拍三句,气象恢宏,意境雄浑,声情悲壮,含义深远。

  陈亮所作的词的风格并非单一,于豪迈奔放之外还有幽雅秀丽的一面,而这首词则又另具风韵,远非豪迈奔放和幽雅秀丽所能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如题,通篇描绘秋江月夜的瑰丽景象,只在词的结尾处才透露出作者感时伤怀的悲凉情怀。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55-1658

cónghuā··tángwányuèzuò--chénliàng

bīnglúnxiéniǎnjìngtiānzhǎngjiāngliànyǐnhánguāngwēilánzuìrénhuàyāncūnchùmínglángquèjuànlóngjīngxīngdòuguàchuíyáng

huāqiānqǐngshuǐwēimángqiūmǎnjiāngxiānglóutáihuǎngshìyóuxiānmèngyòushìluòxiāoxiāngfēnghàoránshānyǐngzhuǎnjīnzhàoliáng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译文:十年的游历惟有一处曾到过的青山,时常出现在梦中。
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紫绶(shòu)¹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译文:高官厚禄金山银山,都比不上安稳的睡眠和安贫乐道的生活。
注释:¹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代指达官贵人。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愁闻剑戟(jǐ)扶危主,闷听笙歌聒(guō)醉人。
译文:世间最使人发愁的莫过于打打杀杀后新立了君主,而最使人苦闷的正是那人们用来醉生梦死的笙歌。
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译文:归隐去吧,带上喜爱的古琴,和平日常读的书籍就可以了,到山间赏野花,听鸟儿自由自在的鸣叫,享有这最自然最美好的春光去吧。

  修道的人一般讲求修心养性,与世无争。也讲因果循环,众生平等。这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观点出现。可能这正是作者隐居前最后对红尘的回顾,里面还有看破尘世的意思。

  像许多隐士一样,诗人也曾远足游历,因此寻到了心中理想的隐居地点,这可能是武当山,又可能是华山。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华山上也有道观。深山历来为修道者的所爱,因为山中就连四时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静的环境,又有简朴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刹遗迹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因此诗里最后也表示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山林,隐居起来的。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印记。

  说他看破红尘,其实在第一句里“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中就点明了。后面的两句可以说是对这一句的补充说明,最后则是对立志归隐修道的表白。红尘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说明对诗人来说俗事已经是如过眼云烟般了,诗人通过十年的磨砺,终究决定归隐修道,这除了消沉,还有一种独特的清醒。这从后面对选择归隐的解释“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中可以领会到。说诗人隐居有时代因素,也是因为这两句中还有对世事的一些批评。最后表露出的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似乎说明了他并非不爱热闹,繁华的世间,只不过逃避的是不该有的战乱和人祸罢了。大自然的生机正是诗人向往的,他要远离的是腐败和颓废的环境。所以诗里就有“野花鸣鸟一般春”这样的句子。与其说诗人想弃世,不如说诗人是想洗刷自己的思想,用朴素的生活历练自己,以达到修道的本来目的。

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丹木生何许?乃在峚(mì)¹山阳²
译文:丹木生长在何方?就在峚山南坡上。
注释:¹峚:逮本作“密”,今从李本、焦本改。²山阳:山的南面。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黄花复朱实¹,食之寿命长。
译文:黄色鲜花红果实,食之可以寿命长。
注释:¹朱实:红色的果实。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白玉凝素液,瑾(jǐn)(yú)¹发奇光。
译文:白玉凝成白玉膏,瑾瑜发出奇异光。
注释:¹瑾瑜:皆美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岂伊¹君子宝,见重²我轩黄³
译文:岂止君子视为宝,轩辕黄帝早赞扬。
注释:¹伊:彼。²见重:被重视,被看重。³轩黄:黄帝轩辕氏。

shānhǎijīngshísānshǒu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dānshēng nǎizàishānyáng 
huánghuāzhūshí shízhīshòu寿mìngcháng 
báiníng jǐnguāng 
jūnbǎo jiànzhòngxuānhuáng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译文: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
注释:探春: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清明涕(tì)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译文:清明节家人在江边涕泪送我出嫁,以后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