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苇茫茫白草肥,汉家屯戍在渠犁。阳关望尽蒲昌海,都护时将汉节西。
葭苇茫茫白草肥,汉家屯戍在渠犁。阳关望尽蒲昌海,都护时将汉节西。

qiánhànshūshíshǒushí西chuán--zhèngxuéchún

jiāwěimángmángbáicǎoféihànjiātúnshùzàiyángguānwàngjǐnchānghǎidōushíjiānghànjié西

郑学醇

郑学醇

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5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老人¹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²哭。
译文: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注释:¹天边老人:诗人自谓。²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lǒng)¹河源²不种田,胡骑³(qiāng)江入巴蜀。
译文: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注释:¹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²河源:在青海省境内。³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qiū)¹后鸿鹄(hú)
译文: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注释:¹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九度¹附书向洛阳²,十年³骨肉无消息。
译文: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注释:¹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²洛阳,故里所在。³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⁴骨肉:这里指兄弟。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
2、 杜甫.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5年:第174-175页

tiānbiānxíng--

tiānbiānlǎorénguīwèidōnglínjiāng

lǒngyòuyuánzhǒngtiánqiāngbīngshǔ

hóngtāotāotiānfēngqiánfēiqiūhòu鸿hóng

jiǔshūxiàngluòyángshíniánròuxiāo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碧水丹山映杖藜(lí)¹,夕阳犹在小桥西。
译文: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注释:¹杖藜:藜杖;拐杖。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译文: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huà--shěnzhōu

shuǐdānshānyìngzhàngyángyóuzàixiǎoqiáo西

wēiyíndàojīngniǎofēiluànyúnshēnchù

南朝天子射雉时,银河耿耿星参差。
南朝天子¹射雉(zhì)²时,银河耿(gěng)耿星参差。
译文:南朝皇帝岀去射猎野鸡的时候,天上银河还泛着淡淡的白光,寥落的晨星还在不时地闪烁。
注释:¹南朝天子:此指齐武帝萧赜。²射雉:射猎野鸡。古代的一种田猎活动。
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铜壶¹漏断²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³
译文:铜壶里的水渐渐滴光,大臣们从梦中醒来准备盥洗上朝。可他们还不知道,飞奔的星群正急奔在去田猎的路上,把尘土踢得老高。
注释:¹铜壶:古代铜制壶形的计时器。²漏断:漏声已断。指时间已达五更。³未知:一作“不知”。
鱼跃莲东荡宫沼,濛濛御柳悬栖鸟。
鱼跃莲东荡宫沼¹,濛濛御柳悬栖(qī)鸟。
译文:宫苑里,池沼里的鱼儿在莲叶之间跳跃,激起了层层涟漪,朦朦胧胧的柳枝上面,静静地悬栖着飞鸟。
注释:¹宫沼:帝王宫苑中的池沼。
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
红妆¹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
译文:嫔妃宫女们个个对着镜子开始着盛装,容颜如春光般姣好。绿树上天鸡一声啼叫,天终于亮了。
注释:¹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此指嫔妃宫女。
盘踞势穷三百年,朱方杀气成愁烟。
盘踞(jù)势穷三百年,朱方¹杀气成愁烟。
译文:三百年后,南朝气势终于耗尽,开始式微衰落,美好渐渐被朱方那里战火纷飞的愁绪所取代。
注释:¹朱方:春秋时吴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
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
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¹天。
译文:兵灾的彗星划过天际,落到地上,海上狂涛拍岸,渡江作战的鼓声阵阵,飞扬的尘土弥漫了整个天空。
注释:¹尘涨:指飞扬障目的尘土。
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
绣龙画雉(zhì)¹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²
译文:皇帝的龙袍、后妃的霞帔连同穿的人一起,都被抛进了宫中的井里;象征国家的九鼎宝器被风赶到熊熊的野火中吞没。
注释:¹画雉:借指后妃。曾益等笺注:“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于衣也。《南史》:隋军克台城 ,贵妃与后主俱入井。”²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
殿巢江燕砌生蒿(hāo),十二金人¹霜炯(jiǒng)炯。
译文:荒芜的宫殿里只有燕子在梁上做巢,长期没人践踏的阶石上长满了蒿草;旧宫遗物被拋置在废墟里,空自发岀如白霜般的寒光。
注释:¹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销毁天下兵器而铸成十二个铜人。此指南朝旧宫遗物。
芊绵平绿台城基,暖色春容荒古陂。
芊绵平绿台城¹基,暖色春容²荒古陂。
译文:紫禁城也塌了,隐现的墙基上长满了青草,和一眼望去的芊绵绿色连成了一片。当时融融的春光,成了如今的空暧荒陂。
注释:¹台城:六朝时的禁城。²春容:一作“春空”。
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
宁知玉树后庭曲¹,留待野棠如雪枝。
译文:谁到曾经歌舞过《玉树后庭花》曲子的地方,竟然会留给长满了如雪枝一般的野棠梨树。
注释:¹玉树后庭曲:陈后主所作歌曲《玉树后庭花》。

  黄子云说:“飞卿古诗与义山近体相埒,题既无味,诗亦荒谬;若不论义理而取姿态,则可以。”不用去找多少论证,只要随手翻开《温飞卿诗集》中的第一篇这首《鸡鸣埭曲(歌)》拈出来看看,就可以发现黄子云所说的未免过于武断。这篇古诗,不仅姿态迭丽,而且义理堂堂,更韵味深长,是一篇美丽的借古讽今的佳作。

  这篇作品写出了温庭筠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那忧心忡忡的爱国情怀。鲁迅先生说过:“真的,‘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温庭筠正是为了现实而去发思古之幽情的。但他由于秉素之不同,却把一曲挽歌写得十分艳丽动人。甚至同时而以“艳丽”与他齐名的李商隐,在他的《咏史》一诗中,虽也有同样的意思,如:“北湖南埭(即鸡鸣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比起他的这首《鸡鸣埭曲》来,也直白得多了。无怪薛雪要说:“温飞卿,晚唐之李青莲也,故其乐府最精,义山亦不及。”他的这整首诗,就像是诗人饱蘸感情,用他那忧伤的色调,画出了一幅巨大的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而不是用文字写出的诗。而且,由于他诗中除第一句为了点明情节,运用的是叙述的语言外,通篇都是诉诸视觉的画面,充满了动作性和运动性,再加上他对于声、光、色的调度如此贴切和谐,又仿佛是使人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电影。早在电影出世一千多年以前,诗人就似乎已掌握了这类乎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确实值得惊奇。

  全诗共分五绝。

  第一绝是写齐武帝萧赜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与气氛下出城的。写出辉煌而鬼祟。

  南朝的天子要出去打猎了。他起得绝早。天还是黑黑的,所以看到银河淡淡的白光,寥落的晨星还在不齐地闪烁。皇帝的车队,在宫人和侍从们马队的拥簇下,人不知鬼不觉地奔出城去了。

  在另一处,当计时的铜壶里的水渐渐地滴光了的时候,东方泛起了鱼肚色。这正是大臣们早朝的时候。大臣们一个个地从梦中醒了过来,推被而起:准备盥洗上朝。

  这里的耿耿星河、铜壶滴漏,都是共景。而在这一景色下,诗人运用了并行的写法:这里人刚起床,正准备早朝哩;而那里,皇帝们早已过了鸡鸣埭了。两组镜头并行:这里正从容盥漱;而那里,飞奔的马群把尘土踢得老高,奔得很急。这两组平行的镜头,是能说明很多的问题的。至少读者会想到这些宵衣旰食的大臣们,当他们早朝扑了一个空时,那种耸肩摊手、摇头咋舌,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也就可以感到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样子了。

  由于皇帝的车骑需要绝早偷跑的这一情节的安排,让人分明感到了朝廷有两种力量的斗争。据《南史》载:“齐武帝永明六月五日,左卫殿中将军邯郸超表陈射雉,书奏赐死。”这就足见当年反对萧赜这样荒淫举动的人一定不少。然而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正面的去写,只是用这一特定的情节,精心酿造出这一鬼祟于庄严的气氛,表达出天子的“逃禅”,从而暗示齐之亡,并非亡于齐之无人,而是亡于皇帝的不用并一意孤行的结果。

  如果说这一绝里的这个意思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在第二绝里,诗人就干脆把一个破坏好端端的和平宁静的国家之罪责,完全归之于皇帝了。

  第二绝,诗人用了三组非常和平静谧的形象,来说明齐之亡,非亡于什么天灾。鱼跃莲东,柳悬栖鸟,宫墙之内是和平静谧的;而万户红妆,镜中皆春,则城乡之人口繁衍,整齐健壮也可见。这些描写也许有点儿夸张,但至少不是战火纷飞,饥鸿遍野,人民辗转于沟壑的形象。据史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可见齐之亡也并非经济衰落。然而之所以石破天惊,江山骤变,三百年江南王气顿时成了一片战火愁烟,则罪过就在于当朝的荒于政事而酖于游宴的缘故。这就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碧树”一句转捩得妙。碧树上天鸡一鸣,“雄鸡一唱天下白”,既是前半繁华的收束,想见人民的安居乐业;又启后半战乱的序幕:碧树一声,正不亚石破天惊。一“晓”字,作为光明的留恋;也是省悟的开始。正是无穷悔恨而又寓于安乐之中,非常关合而又哲理深长。

  三、四两绝连起来写,句法有变化。“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很有点像今天用滥了的电影手法。他先用两个空镜头,天上出现震怒的迹象,不过不是现在习用的电闪雷鸣,而是划过古时象征兵灾的彗星;海上狂涛卷着巨石,发出惊人的怒吼。狂涛的吼声化成渡江的战鼓;卷起的雪浪化作战舰犁开的浪花。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交代了战争的进行。形象生动而笔墨经济;这就是诗词优于散文的地方。接着,“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写齐朝的覆灭,国家处于一片战火之中,十分出色。把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写得如此色彩斑斓。也许正是色彩如此艳丽,这才更加使人触目而惊心的。试看:皇帝的龙袍,后妃的霞帔,这曾是人们心目中非常庄严神圣的物件,人们见了它是要顶礼膜拜的,亵渎了它就会诛及九族。然而如今却是连它穿着的人一起,都抛进宫中的井里,连井都快填满了。青铜的九鼎,那是代表着国家的神器,非大典是不能轻易开启的,如今也被熊熊的战火所吞没了。将一个国家的覆灭,写得惊心动魄。这里的色彩愈艳丽,就愈益令人心惊而不忍目睹。使庄严神圣的东西完全处于邪恶的毁灭之中,那是不由人不痛心疾首的。没有任何叙述的语言,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能有这样富有鲜明而动人的力量。

  诗人在这里是咏史,所以从想象中又回到了现实。眼前是“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过去的宫殿荒芜了,只有燕子在梁上做窠;阶石因长期没人践踏而长满了蒿草。而为了怕人民造反,尽收天下兵器所铸成的十二金人,抛置在废墟里,满身白霜,空自炯炯发出寒光,似乎仍然很神气。然而它愈神气,愈益显出以为没收了兵器就可以天下太平是多么愚蠢可笑。这鲁莽的金人,其实正是无知的象征。它神气得炯炯发光,对着这长满蒿草的废殿,是非常绝妙的讽刺。

  最后一绝,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了过去的紫禁城。它塌了,只能隐约见出的墙基,上面也长满了青草,和一眼望去的芊绵绿色连成了一片。当年这里融融的春光,只落得如今空暖荒陂。过去了,六朝金粉,几许繁华,不仅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这禁城的废墟上,野棠梨树都长得这么高大了。这繁花似雪的野棠梨开得多美丽,这亭亭玉树,是不禁使人要想起曾在这儿歌舞过的《玉树后庭花》来的。他就是这样把过去与现实、把荒淫与败亡联系了起来,并过渡得天衣无缝,这简直就是绝好的蒙太奇。

  读这首诗,眼前所见的都是被强调了的艺术景象。正是这些艺术化了的画面,使得读者产生了对于南朝天子昏庸的愤慨,感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痛惜心情。诗是有高度的思想性的。果然不久,农民起义,唐室也就如同汉朝那样经过纷乱而告终。由于历史是这样的相象,以至读者难以断定诗人在这里,到底是悼齐,还是在哀唐。因此,诗人是站在了时代的最高点而预见到了晚唐末世的未来。

  有的学者说:“温庭筠的诗好用浓艳的词藻,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存在比较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在他的乐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然而就在这首乐府中,实在也看不出浓艳的词藻有什么不好。它不是决定作品有没有思想内容与形式主义的可怕的因素,而只是反映了一个作用的艺术风格。而艺术的风格,是民族传统与现实的社会风气在特定气质的作家身上相结合的结果;它是不能成为评定艺术家的高下之凭据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也实在不能不惊讶于他有这样的预见。如果不是一位以人民、国家、民族为忧的人,他是不能于别人的酖乐中感到灭亡的忧戚的。他既敢吟《鸡鸣埭曲》,想必邯郸超的故事他也是知道的。那么,当别人在高压之下,而粉饰升平的时候,他却敢冒忌讳而偏要去揭历史的疮疤,正像他自己说的:“永为干世之心,厥有后时之叹。”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不可能办到。所以诗人那艳丽的风格,实在是因为他有火样瑰丽的忘我的战斗精神而形成的。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1-44

míngdài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náncháotiānshèzhìshí yíngěnggěngxīngcēn 
tónglòuduànmèngchūjué bǎochéngāorénwèizhī 
yuèliándōngdànggōngzhǎo méngméngliǔxuánniǎo 
hóngzhuāngwànjìngzhōngchūn shùshēngtiānxiàxiǎo 
pánshìqióngsānbǎiniān zhūfāngshāchéngchóuyān 
huìxīnglàngliánhǎi zhànjiāngchénzhǎngtiān 
xiùlónghuàzhìtiángōngjǐng huǒfēngshāojiǔdǐng 
diàn殿cháojiāngyànshēnghāo shíèrjīnrénshuāngjiǒngjiǒng 
qiānmiánpíng绿táichéng nuǎnchūnrónghuāngbēi 
nìngzhīshùhòutíng liúdàitángxuězhī 
嗜欲者,溃腹之患也;货利者,丧身之仇也;嫉妒者,亡躯之害也;谗慝者,断胫之兵也;谤毁者,雷霆之报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陷害者,灭嗣之场也;博戏者,殚家之渐也,嗜酒者,穷馁之始也。
(shì)¹欲者,溃腹²之患也;货利³者,丧身之仇也;嫉妒者,亡躯之害也;谗慝(tè)者,断胫之兵也;谤毁者,雷霆之报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陷害者,灭嗣(sì)之场也;博戏者,殚(dān)家之渐也,嗜酒者,穷馁之始也。
译文:过多贪口福的欲望,是腐坏肠肚的祸患;贪财好利是丧身的仇敌;嫉妒是亡命的大害;恶言恶意是断颈的兵器;诽谤诋毁他人会遭到雷电击毙的报应;残害酷虐是自绝后嗣的祸殃;陷害他人会断子绝孙;赌博会逐渐使你倾家荡产;嗜酒无度是穷困冻馁的开端。
注释:¹嗜:特变爱好。²溃腹:剖腹。³货利:接受贿赂。⁴谗慝:谗言邪念。⁵断胫:斩断小腿。⁶兵:兵器。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译文: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今朝蹈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今朝蹈作琼(qióng)¹迹,为有诗从凤沼²来。
译文: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注释:¹琼瑶:美玉,这里指雪。²凤沼:即凤凰沼,属禁苑中沼池,这里代指京城。

  诗《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不见于《柳河东集》。宋人蔡正孙《诗林广记》中选柳诗五首,其三即此诗,今人考证为柳宗元所作。

  柳宗元初贬永州无以为居,寓居在潇岸四无邻舍的龙兴寺内,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迁居愚溪侧畔,筑室茨草,与农户为邻。他在《田家》诗中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古道绕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行人迷去住,野鸟竟栖宿。”永州地处楚南、五岭北麓,偏僻荒凉。而他居住的愚溪一带更是杂草从生,蓼花披岸,溪水清寒,道无行人。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柳居孤寂清冷的环境:柴门多日紧闭不开、石阶上铺满了皑皑白雪,分不清高底,没有人来访。这两句虽然写的是雪后柳居前的清冷荒凉之景,实际透露出来的却是他人生境遇的寂寞。

  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曾在长安叱咤风云。革新失败后,被贬谪到南蛮之地,昔日政治上的挚友相继被贬,天各一方,不通音讯。来永州不久,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卢氏病故,而朝廷连发四次诏命,规定“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早日复用的希望破灭了。政治上的迫害,人世间的诸多失意,给他难以承受的打击。他这时的心境正如他在《南涧中题》所述:“去国魂以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柴门多日紧闭不开是他内心寂寞的独白,而石阶上铺满的皑皑白雪便是人世间清冷的抒写。

  诗的后两句叙事抒情。诗人说:为何要把琼玉般的白雪踏碎?是因为有朋友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欣喜之情跃然诗间。柳宗元自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被贬永州至公元808年(元和三年),未有故旧大臣给他写信,后虽有些书信来往但也不多。除随行的表弟卢遵、堂弟柳宗直外,几乎没有朋友与之交往。空寂孤寂,怀人泪垂。就在这时,接到了早年朋友王涯寄来的诗,他无比高兴。这一“蹈”字,极传神地描绘出他的欣喜之情。

  前人评价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在于语言峻洁,气体明净,善于从幽峭掩抑的意境中表现沉着真挚的感情。此诗的后两句似乎是感情外露了些,其实子厚在这里“以乐景写哀事”,以反衬的手法极含蓄地表现了长期潜伏于内心而永难排遣的寂寞与痛苦,让读者在岭外荒远凄寒的景象中,看到了一位手举故乡远方寄来的诗笺,足蹈琼瑶,双泪空垂的凄美形象;听到了一千几百年前的回荡在他心胸间的悲凉凄楚、愤愤不平的感慨。

chóuwángèrshíshèrénxuězhōngji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sāncháiményōngkāi jiēpīngtíngmǎnbáiáiái 
jīnzhāodǎozuòqióngyáo wèiyǒushīcóngfèngzhǎo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