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巴东¹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é)眉。
译文: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
注释:¹巴东:即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巴东郡。治所在今湖北巴东县。
月出峨眉照沧(cāng)¹,与忆万里长相随。
译文: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忆万里相随。
注释:¹沧海:此泛指江湖。
黄鹤(hè)¹前月华²白,此中忽见峨眉客³
译文: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忆。
注释:¹黄鹤楼:原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蛇山黄鹤矶上。²月华:即月光。³峨眉客:指蜀僧晏。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译文: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¹
译文: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注释:¹秦川:指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为秦地,故称秦川。此指长安。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黄金狮子¹乘高座,白玉麈(zhǔ)²谈重玄³
译文: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忆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注释:¹黄金狮子:指当时的皇帝与王孙贵族。²麈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种动物。其尾可制为拂尘,魏晋以来的玄学家清谈时执之以示高雅。³重玄:“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皆因善谈重玄学而被皇帝所青睐。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我似浮云殢(tì)吴越¹,君逢圣主游丹阙(què)²
译文: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注释:¹吴越:此指长江中下游地区。²丹阙:指皇宫。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一振高名满帝都¹,归时还弄峨眉月。
译文: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注释:¹帝都:即首都,指长安。

  可以说,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此诗从“我”到月,从月到僧,再写到月,侃侃谈来,动感强烈,毫不气窒,充分显示出李白作为歌行高手的水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

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忆万里相随。

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忆。

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忆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注释

巴东:即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巴东郡。治所在今湖北巴东县。

沧海:此泛指江湖。

黄鹤楼:原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蛇山黄鹤矶上。

月华:即月光。

峨眉客:指蜀僧晏。

秦川:指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为秦地,故称秦川。此指长安。

黄金狮子:指当时的皇帝与王孙贵族。

麈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种动物。其尾可制为拂尘,魏晋以来的玄学家清谈时执之以示高雅。

重玄:“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皆因善谈重玄学而被皇帝所青睐。

吴越:此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丹阙:指皇宫。

帝都:即首都,指长安。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0-73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在江夏送蜀僧晏上人入长安之作。据两唐书载,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原西京长安改为中京,上元二年(761年),中京又复为西京。此诗当作于至德二载至上元年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释归的途中。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8-309
2、 创作背景及作品鉴赏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译文: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chǎng)(huǎng)¹令人愁。
译文: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注释:¹惝恍:模糊不清,这里形容草书变化无端。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chōu)¹
译文: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
注释:¹瘳:病愈。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自言其中有至乐¹,适意无异逍遥游。
译文: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
注释:¹至乐:与下句的“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篇名,这里用其字面含义。至乐,最大最高层次的快乐。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译文: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销除烦恼一样。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乃知柳子¹语不妄,病嗜(shì)土炭如珍羞。
译文: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
注释:¹柳子:柳宗元。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译文: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shū)忽踏九州。
译文: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我书意造¹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²
译文: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注释:¹意造:以意为之,自由创造。²推求:指研究笔法。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胡为议论独见假¹,只字片纸皆藏收。
译文: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
注释:¹假:宽容,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减钟张¹君自足,下方²罗赵³我亦优。
译文: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
注释:¹钟张:指钟繇、张芝,皆汉末名书法家。²方:比。³罗赵:罗晖、赵袭,皆汉末书法家。这两句说:石苍舒的书法是可以与钟、张相比,我的书法也比罗、赵略胜一筹。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qīn)(chóu)
译文: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石苍舒字才美(苏轼诗集作“才翁”),长安人。擅长草书、隶书书法,人称得“草圣三昧”。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他家。1068年(熙宁元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他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苏轼是大书法家,有多篇诗谈到书法。像《凤翔八观》里的《石鼓文》、《次韵子由论书》、《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这首《石苍舒醉墨堂》,都是脍炙人口的。那几首诗都涉及论书,而这首诗纯粹从虚处落笔,尤其特殊。

  这是苏轼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来的七古中常见辩口悬河、才华横溢的特色,这首即是这种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现。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诗也就在这名字上翻腾。

  起首明要恭维石苍舒草书出众,却偏说草书无用,根本不该学。这种反说的方式前人称为“骂题格”。

  第一句是充满牢骚的话。这些牢骚是和苏轼那段时期的感受分不开的。在凤翔的前期,知府宋选对他很照顾。后来宋选离任,由陈希亮接任。陈希亮对下属冷冰冰的,又好挑剔,甚至苏轼起草的文字,他总要横加涂抹。苏轼对此很不满,在诗里也有所表现,如《客位假寐》。苏轼到了京城,正值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张变更法度,苏轼也不满意,以致后来因此而遭放逐。这时虽未到和王安石闹翻的地步,但心里有牢骚,所以借这首诗冲口而出。这句话表面上不怎么样,但把“忧患”的根源归于“识字”,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忧患”到底何在,作者却一点即收,使读者自己领会。古人轻视识字的,要数项羽最有名气。他认为字不过用来记记姓名,不值得学(《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巧妙地用了项羽这个典故而不落用典的痕迹。开头说,识字本是多余的事,更何况认草字;写草字,又写得龙飞凤舞,让人打开卷子一看惊叹不己,那就更不对了。“惝恍”二字形容草书的变化无端。“令人愁”明贬暗褒。这两句紧紧呼应下文“兴来”二句。这四句破空而来,合写两人而侧重对方。

  五六二句从诗人到对方,在章法中是转换之处。苏轼是书法家,《次韵子由论书》一开始就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用“我尝好之”对比“君有此病”,也是明贬暗褒。“病”指其好之成癖,暗伏对方草书功力之深,引出下面六句正面点明“醉墨”的旨趣。七八两句把《庄子》两个篇名用来赞美对方草书功力之深。九、十两句正面点明以“醉墨”来命名的用意,十一、十二两句又用柳宗元的比喻回应“君有此病何能瘳”,看似批评,实是夸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倦,造诣必深。下面四句即是正面赞美。这四句极有层次,首句总提,次句暗用前人“笔冢”(如王羲之、智永、怀素等)的故事写其用力之勤。接下来写其造诣之深,这是用力之勤的结果。这两句又和篇首“神速”句呼应,一正写,一比喻。条理井然,语言飞动。

  “我书”四句回到诗人自己,呼应上文“我尝好之”句。诗人先谦称自己的书法“本无法”,即不合规矩,“点画”句和“惝恍”句相应。接下两句反问石苍舒为何对他的书法如此偏爱,表面上是诗人自我否定,实有自负书法之意。如果正写就显得乏味,而且易流为诗人的自我吹嘘,用反诘语气来表现,供人回味,深得立言之体。怀素说:“王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不减钟张”句即翻用这个典故赞美石苍舒。汉末张芝(伯英)和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并称,张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见《晋书·卫恒传》)“下方罗赵”句即正用此典以收束“我书”。张芝人称“草圣”,《三国志·魏书·韦诞传》注说,张芝家里的衣帛,必定先用来写字,然后才染色做衣服。他临池学书,每天在池里洗笔,池水都成黑色了。结尾两句,诗人又反用此典回应篇首四句,既点到了石苍舒,又点到了自己。这四句都用写字的典故,出神入化而又紧扣主题。

  这首七古体现出苏轼的作诗本领。赵克宜评价说:“绝无工句可摘,而气格老健,不余不欠,作家本领在此。”所谓不余不欠,就是既把题意说透,又没有多余的话。这正是苏轼风格的特色。善于在别人难于下笔之处着墨,把叙事议论抒情完全熔为一炉。语言形象生动,结构波澜起伏,正说反说,忽擒忽纵,意之所向,无隐不达。如同天马行空,去来无迹;细加寻绎,却又纲举目张,脉络分明。正如作者所说的画竹之妙:“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王维吴道子画》)至于使用典故,更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

  苏轼对于书法技艺的看法是「由技入道」,追求无意的境界,但此一境界必须由积学勤练而得,诗中有「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便是积学勤练的过程,「我书意造本无法」则是所达到的境界。《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草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於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最足以作为证明。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331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去元知¹万事空²,但³不见九州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注释:¹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²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³但:只是。⁴悲:悲伤。⁵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⁶同: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¹北定²中原³日,家祭(jì)无忘告乃翁(wēng)
译文: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¹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²北定:将北方平定。³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⁴家祭:祭祀家中先人。⁵无忘:不要忘记。⁶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参考资料:
1、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3:第531页-第532页
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160页-第164页

shìér

yóu sòngdài 

yuánzhīwànshìkōng dànbēijiànjiǔzhōutóng 
wángshīběidìngzhōngyuán jiāwànggàonǎiwěng 
有医者, 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酬。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之事,不意并责我。”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
有医者, 自称善¹外科。一裨(pí)²阵回³,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阵并州剪,剪去矢(shǐ)¹⁰,跪而请酬(chóu)¹¹。裨将曰:“镞(zú)¹²在膜内须亟¹³治。”医曰:“此内科之事,不意并¹⁴¹⁵我。”裨将曰:“呜呼,世直¹⁶有如是欺诈之徒。”
译文: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有一个副将从前线回来,被乱箭射中,深入到肌肉里了,请(那)医生医治。医生就拿剪刀剪去了箭,然后跪在地上讨要酬劳。副将说:“箭头还在肌肉里,请先医治。”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你不应该要求我”。副将说:“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欺诈的人。”
注释:¹善:这里有精通的意思。²裨将:副将。³阵回:从阵地回来。⁴中:击中。⁵流矢:飞来的箭。⁶膜:这里指皮肉。⁷延使治:请这位外科医生治疗。延:邀请。⁸阵:拿着。⁹并州:古代地名,生产锋利的刀剪。¹⁰矢管:箭杆。¹¹请酬:请求赏钱。¹²簇:箭头。¹³亟:赶快。¹⁴并:一起。¹⁵责:要求。¹⁶直:竟。
我们做事可不要像他那样不从实际出发,只从表面看问题,而要认真负责,讲求实效,并千万不要上骗子的当。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裹盐¹迎得小狸奴²,尽护山房万卷书。
译文:用一包盐迎来了一只小猫咪,它尽心呵护着我书房里的万卷书。
注释:¹盐:古代习俗,主人向邻居或商贩讨要猫仔时,往往要用相对贵重的盐和小鱼来交换,以表示对小生灵的重视。²狸奴:古人对猫的昵称。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惭愧家贫策勋(xūn)¹薄,寒无毡(zhān)坐食无鱼。
译文:惭愧的是家里太穷我对它的赏赐很菲薄,冷了没有温暖舒适的毡垫坐,食物里也经常没有鱼。
注释:¹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zèngmāo--yóu

guǒyányíngxiǎojǐnshānfángwànjuǎnshū

cánkuìjiāpínxūnbáohánzhānzuòshí

见五渎之东写,睹六水之南驰,挥灵海之委输,孰石穴之永归。
见五渎(dú)之东写¹,睹六水²之南驰³,挥灵海之委输,孰石穴之永归
译文:只见眼前东泻南驰的条条水流,向广州押送犯人,谁永归石穴,长期隐居。
注释:岭表:亦称岭外、岭南,通常指今广东、广西一带地方,但这里只是指大庾岭。¹写:通“泻”,急流倾泻。²五渎、六水:泛指大庾岭区域的各条溪水江河,非实为“五”“六”。³南驰:往南奔流。⁴挥灵海:指向灵海,即奔赴灵海。“灵海”疑指广州。⁵委输:把物质装上车船叫委,转运到他处交卸叫输。原指运送物质,此指押送犯人。⁶孰:谁。⁷石穴之永归:永归石穴,长期隐居。
若乃长山款跨,外内乖隔,下无伏流,上无夷迹,麕兔望冈而旋归,鸿雁睹峰而反翮。既陟麓而践坂,遂升降於山畔。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罗石棋布,怪谲横越。非山非阜,如楼如阙。斑采类绣,明白若月。萝蔓绝攀,苔衣流滑。
若乃¹长山²款跨³,外内乖隔,下无伏流,上无夷迹,麕(jūn)望冈而旋归,鸿雁睹峰而反翮(hé)。既¹⁰(zhì)(lù)¹¹而践坂(bǎn)¹²,遂升降於山畔¹³。顾后路之倾巘(yǎn)¹⁴,眺前磴(dèng)¹⁵之绝岸¹⁶。看朝云之抱岫(xiù)¹⁷,听夕流之注涧(jiàn)¹⁸。罗石¹⁹棋布²⁰,怪谲(jué)²¹横越²²。非山非阜(fù)²³,如楼如阙(què)²⁴。斑采²⁵类绣,明白若²⁶月。萝(luó)(màn)²⁷绝攀²⁸,苔衣²⁹流滑³⁰
译文:大庾岭雄伟高大,阻隔内外,下面没有潜行于地下的流水,上面没有平直的道路,獐和兔子看到山冈就转身返回,鸿雁目睹山峰便折回翅膀往回飞。从山脚往上攀登踏上山坡之后,接着又往下走到山边。回头看走过的路山峰倾斜,眺望前方的石阶边缘陡峭。看朝霞白云围绕着峰峦,听溪流从高处流入涧溪。岩石罗列像棋子一样密排散布,怪异奇特杂乱交错。不是高山也不是丘陵,是楼阁也是城楼。斑纹彩色像绣布,皎洁白净似月亮。蔓生地衣类植物攀附于绝壁之上,青苔在浅水轻轻滑过。
注释:¹若乃:发语词,无实义。²长山:指大庾岭。大庾岭又名塞上、塞岭、台岭。传说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岭下,故名大庾,又叫庾岭。³款跨:雄伟高大。⁴乖隔:阻隔。⁵伏流:潜行于地下的流水。⁶夷迹:平直的道路。⁷麕兔:獐和兔子。⁸旋归:转身返回。⁹反翮:折回翅膀往回飞。¹⁰既……遂……:……之后,接着又……。¹¹陟麓:从山脚往上攀登。¹²践坂:踏上山坡。¹³山畔:山边。¹⁴倾巘:山峰倾斜。¹⁵磴:石阶。¹⁶绝岸:边缘陡峭。¹⁷抱岫:围绕着峰峦。¹⁸注涧:从高处流入涧溪。¹⁹罗石:岩石罗列。²⁰棋布:像棋子一样密排散布。²¹怪谲:怪异奇特。²²横越:杂乱交错。²³阜:土山,丘陵。²⁴阙:门楼,城楼。²⁵斑采:斑纹彩色。²⁶类、若:似,像。²⁷萝蔓:蔓生地衣类植物。²⁸绝攀:攀附于绝壁之上。²⁹苔衣:青苔。³⁰流滑:浅水轻轻滑过。

  谢灵运酷爱山水,他的山水诗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和锤炼的辞句描绘优美的自然景物。他的赋作,也同样和山水景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此赋即是他写景赋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赋分为两段。第一段写作者由眼前东泻南驰的条条水流,联想到自己被流放将一去而不得回归。第二段回到岭表的正题,描绘大庾岭的优美景色。这篇赋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情感真挚。

  第一段写他由眼前东泻南驰的条条水流,联想到被流放到南方的自己,表现一去而不得回归的伤感。

  第二段回到岭表的正题,写大庾岭所见景物。先以“长山”二句总写岭的高大雄伟。其后则做具体的描绘,以“下无伏流”,正面夸耀岭的高大;“上无夷迹”,夸耀山路的险峻。又以“麕兔”二句侧面表现岭的高峻。“既陟麓”四句回写自己的行程,后路倾谳,前磴绝岸,既照应上文的“长山款跨,外内乖隔”,又表现出自己遭遇的坎坷和前途的险恶。“看朝云”以下,则具体写眼前所见景物,感官上由视觉到听觉,时间上从早到晚,由眼前罗列的千奇百怪的岩石到远方姿态万千的群山,以及绝壁上的萝蔓,山涧溪流下的苔衣,一一写来,描绘大庾岭的优美景色如在目前。虽然身处逆境之中,仍不忘对他乡优美山水景物的欣赏与赞美。较之于他的山水诗,由于省去了体玄悟道的内容和说理的成分,就更充分地表现出他对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感。但由于生死未卜,前景渺茫,所以字里行间,又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情调。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说:“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谢灵运的创作无论是诗还是赋,都遵循着这一“新变”的规律,力求创新,吸收前代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不为古人所束缚。他能称雄当世,赋作上的成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121-12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