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¹一念一伤神。
译文: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
注释:¹重泉:犹九泉。旧指死者所归。
手携稚(zhì)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译文: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

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

注释

重泉:犹九泉。旧指死者所归。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92-93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1-233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秋夜挑灯读楚辞¹,昔人句句不吾欺²
译文:凄冷秋夜,我独自坐在灯下读着《楚辞》,读后只觉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欺骗我。
注释:吴中:指作者的家乡绍兴。绍兴古属“三吴”。故以“吴中”称之。¹楚辞:战国屈原、宋玉等人及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等所创作的骚体类文章的总称。这里特指屈原、宋玉的作品。²不吾欺:“不欺吾”的倒装,“没有欺骗我”的意思。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更堪临水登山处¹,正是浮家泛宅²时。
译文:如今,我羁旅在外,每次跋山涉水,四处漂泊之时,正是我对家人思念的时候。
注释:¹更堪临水登山处:用《楚辞·九辩》“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处”句意。²浮家泛宅:以船为家,到处漂泊。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巴酒¹不能消客恨,蜀巫²空解报处期。
译文:想要借酒消愁,可是巴酒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愁苦,蜀中占卜的巫师也无法告诉我回家的日子。
注释:¹巴酒:夔州乡村所酿的一种酒。²蜀巫:蜀中占卜的巫师。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bà)桥烟柳¹知何限,谁念行人²寄一枝³
译文:灞水桥边那么多的柳条,又有谁想起漂泊在外的我,给我这远行的人寄来一枝呢?
注释:¹灞桥烟柳:灞桥在汉唐故都长安城东汉文帝陵附近,为汉唐人折柳送别的所在。²行人:指作者自己。³一枝:指“灞桥烟柳”。

  这首诗将乡愁和《楚辞》中的忧思及自己对国事的关切三者结合起来写。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当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有关,“归期”照应颔联,同时又是“怀吴中”的进一步深化。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这首诗意蕴深曲,耐人寻味,对仗工整,使事熨帖。

  首联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这一联里诗人只说楚辞“不吾欺”,第三句又用《楚辞·九辩》中的句意,“不吾欺”的当是指楚辞中慨叹远游漂泊的诗句。这样理解自然不错,因为伤羁旅是本篇第二句以下着力描写的内容,也是全诗的重要主题。但是,如果研讨一下“挑灯”、“句句”四字,那么认识还有可能更进一步。诗言“挑灯”,当然是久读,因而所读的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又说“句句”,我们便知道“不吾欺”者就不单是“登山临水”一意,相反,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应该也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严羽《仓浪诗话》说,写诗“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陆游此诗即用“引而不发”的方式,把乡思和楚辞中的忧愤联系起来,不但形式上含蕴深曲,耐人咀嚼,而且内容也远远超过了一般游子怀乡、志士不遇的篇什。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说:“诗自正宗之外,如昔人所称‘广大教化主’者,于长庆得一人,曰白乐天;于元年丰得一人焉,曰苏子瞻;于南渡后得一人,曰陆务观:为其情事景物之悉备也。”把陆游和白居易、苏轼并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陆游七律,前人推崇备至。这首诗中间四句不仅对偶亲切、自然、工致,而且含义也十分丰富。“临水登山”与“浮家泛宅”虽同写羁旅,但前者侧重远游,后者侧重漂泊,而且一句用“处”,一句用“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突出作者的旅寓情怀。即使是“更堪”、“正是”这些虚字的使用,也道出了诗人已经不堪宦游而又不得不继续寄旅的内心世界。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当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有关;“归期”照应颔联,同时又是“怀吴中”的进一步深化。“巴酒”不能消恨,可见旧恨犹在;“蜀巫”空报归期,则新恨又添。此外,“巴酒”、“蜀巫”虽是前人诗歌中常见的熟语,但是作者当时身在成都,用得便更显切当。

  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之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这则是本篇的独到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32-33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出得城来事事幽¹,涉湘半济²³渔舟。
译文:出城走走,景物入得眼来,倍觉清幽可爱;来到湘江岸边过百家渡,刚渡到一半,恰好碰上了几艘渔舟。
注释:百家渡:从零陵朝阳岩往南行里许,有诸葛庙,庙前一渡口,旧名百家渡,为零陵至道县的必经之地。¹事事幽:事事都忘记了。幽,幽暗,暗淡。²半济:半渡,过了一半。³值:恰好赶上,恰好碰到。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
也知渔父趁¹鱼急,翻著春衫²不裹头。
译文:我知道渔夫捉鱼之心匆急,一大早出门穿反了衣服也浑然不觉,发髻蓬松,连个裹头的绳带也不曾绑住。
注释:¹趁:这里当追赶捕捉讲。²翻著春衫:将穿在身上的短衫翻下来,系在腰间,打着赤膊。翻著,一说反穿着,穿反了。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¹各自媒²
译文:城里花园里的花已经落尽,而路上的野花才刚刚开放:红白相映,争相惹人喜爱。
注释:¹白白红红:白的花和红的花。²各自媒:各自都有不同的蜜蜂去为其传花授粉。
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译文:何必问我清晨赶路有何特别感受,难道你没觉得野花的馨香正四面八方轻轻飘来?
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著春寒。
柳子祠¹前春已残,新晴²特地³著春寒。
译文:祭祀柳宗元的祠堂前春色已经败落,刚才天还晴朗的,走着走着,天忽然变了,寒冷现身,觉得身上料峭一片。
注释:¹柳子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纪念祠堂。²新晴:初晴,刚刚放晴的天气。³特地:特意,特为。
疏篱不与花为护,只为蜘蛛作网竿。
疏篱不与花为护,只为蜘蛛作网竿。
译文:眼前出现了一段疏疏的篱笆,那荆条编就的篱笆,不好好地保护春花,竟然没事找事,帮蜘蛛提供结网的网竿。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一晴一雨路乾¹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译文:春天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乡间的小路也是干了又湿。眼前的山峦重重叠叠,山色不浓不淡。
注释:¹乾:现写作“干”。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译文:远处茂密的草丛之中,只露出若隐若现的牛背;稻田里,秧苗稀疏的地方,有农民在紧张地插秧。

  这四首写景诗,都是抓住一个细节,抓住平凡事物中富有诗意的东西加以表现。

  第一首,在湘水渡中,不写湖光山色,两岸风物,却抓住了中流的一只渔舟;又不写渔舟的种种,视线却集中在渔夫身上;却又不写渔夫的种种,单写他穿翻了衣衫,发髻不裹的自由疏散的服饰,体现了诗人对劳动者不拘礼法、衣着随便的欣赏之情。画面表现得光度集中,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写野径早行,提供给读者的也只有单纯的集中的印象:沿途红红白白、四方飘香的野花。诗人集中兴趣于郊野的自然景物,而景物中最耀眼的则是向行人献媚竞艳的路花。这时,他身外的一切都不在他眼里了,见到的只是白白红红之花,闻到的只是四面八方袭来的香气,他就将这刹那间的感兴形之于诗。诗句并不特别警拔,但诗人的兴会却表现得异常鲜明。

  第三首写途经柳宗元祠堂。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如果换一个居官永州的诗人,路过柳子祠,不免要怀古一番。可是杨万里的眼睛却盯住了篱竿上的蜘蛛网。篱竿本来是编在栅栏上护花的,然而却成了蜘蛛结网的凭借。这是人们在园边宅畔常见的小事物,写入诗中,给人以异常的亲切感,也显示了诗人的童心。从中固然可以发现平凡的小东西中的诗情,若说其中含有某种讽喻,似乎也无不可。好诗是常常留着让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的。

  以上三首都集中绘写景物中的某一个点,有如电影中的特色镜头;而第四首乍看似是写全景和远景。但细察之,置于画面中心的仍然是吸引视觉的有生意的景象。道路和远山只是画面的背景,着重呈露的却是草中的牛背和秧间的人踪。诗人的用心始终是赋予平常事物以新鲜感。

  这组诗充分体现了杨万里诗歌风格清新活泼,明朗通脱,语言浅近平易,无艰涩造作之态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何满子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58-1059

guòbǎijiājué

yángwàn sòngdài 

chūchéngláishìshìyōu shèxiāngbànzhízhōu 
zhīniǎn fānzhuóchūnshānguǒtóu 

yuánhuāluòjìnhuākāi báibáihónghóngméi 
dàozǎoxíngjuéchù fāngmiànxiānglái 

liǔqiánchūncán xīnqíngzhuóchūnhán 
shūhuāwéi zhǐwéizhīzhūzuòwǎnggān竿 

qínggānshī湿 bàndànbànnóngshāndiéchóng 
yuǎncǎopíngzhōngxiànniúbèi xīnyāngshūchùyǒurénzōng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关山¹客子²路,花柳³帝王城
译文:游子要踏上关险山高的旅途,这里是繁华热闹的长安城。
注释:¹关山:这里指入蜀的关隘山川。²客子:旅居异地的人,这里指二兄。³花柳:古指游赏之地,这里形容繁华。⁴帝王城:指长安,自汉至唐,不少帝王建都于此。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此中一分手,相顾¹²无声。
译文:在这里我们分手告别,默默相望哀伤得说不出话。
注释:¹相顾:相看。²怜:关切同情。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青泥岭和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剑门关。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曾清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却仍旧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卢照邻这首诗没有细致刻绘,而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兄弟惜别的沉重心情却清晰可见。

  次句“花柳帝王城”,是指“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

  这一句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花柳”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倍显深沉。

  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划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诗人在短短四句诗中能够由远及近地刻划双方的心灵,善于节制感情,平衡抑扬,在前两句的对仗中巧含对比的成份,使全诗感情异常深厚浓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动。

  作为抒写骨肉亲情和送别诗来说,《送二兄入蜀》或许并非最上乘之作,但却以其简洁质朴的诗风和语言有力地冲击了宫体诗的形式主义藩篱,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之气,也为后来的盛唐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
1、 于国俊 何鸥. 唐诗英华[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 ,11-12.

sòngèrxiōngshǔ

zhàolín tángdài 

guānshān huāliǔwángchéng 
zhōngfēnshǒu xiāngliánshēng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广汉张侯敬夫¹守荆州²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yōng)³,无以宣畅郁湮(yān),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译文: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被高墙所档,不能排除阻塞郁闷之气、迎纳旷野清新之风,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正南面,凿墙开门修路,直达白河,取近旁已废弃的门上原有的牌匾,悬挂在新门之上,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使其壮观。
注释:¹张侯敬夫:张栻,字敬夫,后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朱熹好友。²荆州:宋时为江陵府。³墉:城墙。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yǎn)¹,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²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xiāo)³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wù)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jí)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呜呼,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zhǔ)予记之。
译文: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暗,又都隐约可见在苍茫的水天之外,时出时没。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到这里做太守,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楼吟诗,总是自由自在地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注释:¹晻霭:昏暗不明。²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³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悲愉佚(yì)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译文:当时我正担任南康知军一职,因疾病折磨,要求辞官又不获批准。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能有一次机会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城楼,依据楚汉相争以来成败兴亡的情况,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可是现在竟远隔千里,只能遥遥相望,因路途渺远而心愿终不能实现。唯有抬头对着西方,悲伤地叹息。可我又曾想:张公距今已很久了,他一时的遭遇,虽然唐代治乱据此而分断,但对唐朝以后的人又有什么关系?但读他书的人,无不为他的境遇而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而合乎实际,是稳固不变的天理,也是人心永远不会停止思辨的内容。因此虽历时久远,依然能引起感触,使人忧愁欢乐之情在胸中兴起,仿佛亲眼看到了他的面容,真的听到他的言语。这哪有古今彼此的间隔,而又有谁使他这样的呢?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yí),好是懿(yì)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译文:《诗经》中说:“天生万民万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规律。人之常情,都喜爱美好的品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里也可以反顾自身,就有所感悟了。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译文: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江流、风光景物、早晚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如此这般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译文:淳熙已亥年十一月已巳日冬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¹头杨柳²春,杨花³愁杀渡江人。
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注释:¹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²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³杨花:柳絮。⁴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数声风笛¹离亭²晚,君向潇(xiāo)(xiāng)³我向秦
译文: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¹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²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³潇湘:指今湖南一带。⁴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这首诗的深长韵味钧蕴含在这朴质的不结之结中。由于前面已经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的物象情景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更显示出分手握别的黯然神伤,天各一方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在这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出,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9-1350

huáishàngyǒurénbié

zhèng tángdài 

yángjiāngtóuyángliǔchūn yánghuāchóushājiāngrén 
shùshēngfēngtíngwǎn jūnxiàngxiāoxiāngxiàngq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