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pǔ)¹,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²,上为政者³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¹⁰。至杀不辜¹¹人也,扡(tuō)¹²其衣裘(qiú),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jiù)¹³,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¹⁴,天下¹⁵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¹⁶,则弗¹⁷知非,从而誉之¹⁸,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注释:¹园圃:园,果园。圃,菜园。²非之:说他不对。 ³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⁴以:因为。 ⁵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⁶不义:不正当。⁷是:代词,此,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⁸苟:如果。⁹兹:同“滋”,更加。 ¹⁰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¹¹不辜:无罪。¹²扡:同“拖”,剥下来。¹³栏厩:养家畜的地方。¹⁴当此:遇到这种情形。¹⁵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¹⁶攻国:攻打别国。 ¹⁷弗:不。¹⁸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¹,杀十人,十重²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chóng)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³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译文: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注释:¹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²重:倍。 ³情:实在。 ⁴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⁵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¹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²,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³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如果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辨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辨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注释:¹辩:同“辨”,分别。 ²甘:甜。 ³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⁴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如果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辨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辨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注释

园圃:园,果园。圃,菜园。

非之:说他不对。

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以:因为。

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不义:不正当。

是:代词,此,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苟:如果。

兹:同“滋”,更加。

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

不辜:无罪。

扡:同“拖”,剥下来。

栏厩:养家畜的地方。

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攻国:攻打别国。

弗:不。

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重:倍。

情:实在。

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辩:同“辨”,分别。

甘:甜。

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墨子

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万里阴山¹万里沙。谁将绿鬓(bìn)²斗霜华³。年来强半在天涯。
译文:没有楚天千里清秋。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¹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²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斗,斗取,即对着。³霜华,谓白发。⁴强半:大半、过半。
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魂梦不离金屈戌(xū)¹,画图亲展玉鸦叉²。生怜³瘦减一分花。
译文: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注释:¹金屈戌: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²玉鸦叉:即玉丫叉。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³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生怜,可怜。

  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表达了词人在荒凉的异地对人生的哀怜,也透露出纳兰性德自身对于官场的厌倦。这出使的几个月,纳兰性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天之涯度过了,面对着连绵的阴山与漫天的黄沙,满头青丝怎能不迅速花白。于是睡梦之中不免魂飞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恍惚中,头戴玉鸦叉的妻子在缓缓地展开画轴(或许那上面正画着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损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怜惜之情。

  词中第一句中“阴山”一方面是实指,即是如今也能一睹的阴山,但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这一形象,它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是汉胡分别的地理标志,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也因此,在这儿的读书人,尤其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读书人,都会有一种极强烈的失落感,无端而起怅惘,这是一种丧失归属感的表现。这是纳兰性德每次出使途中所写词中典型的心理。

  上片写现实边塞之景,下片写梦中家居之景。阅读这首词时,纳兰的情之真、意之切如在目前。边塞诗词属于古代诗词的一个支流,边愁主题则属于悲一类,纳兰性德这首边塞行吟咏叹的《浣溪沙》,也属于这类。 [4]  词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戌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凄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青豆主编,一生最爱纳兰词 最全集 超值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9,第124页
2、 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1:53

huànshā··wànyīnshānwànshā--lánxìng

wànyīnshānwànshāshuíjiāng绿bìndòushuānghuániánláiqiángbànzàitiān

húnmèngjīnhuàqīnzhǎnchāshēngliánshòujiǎnfēnhuā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试说东都¹事,添人白发多。
译文:聊起了汴京旧事,使人头上的白发增多。
注释:¹东都:北宋的京城汴粱。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寝园¹残石马²,废殿³泣铜驼
译文:皇帝陵寝前的石马残败,荒废的宫殿外铜驼泣下如河。
注释:¹寝园:北宋皇帝的陵墓。²残石马:黄帝陵基前的陈列物都已被摧残。³废殿:北宋皇帝住的宫殿也遭到破坏。⁴泣铜驼:西晋索靖预见天下将要大乱,指着洛阳宫殿前陈列的铜制骆驼说:“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已而西晋不久被匈奴刘聪灭亡。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é)¹
译文:推算胡人的气运难以长久,边地传来的情报大多错讹。
注释:¹讹:错误。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凄凉旧京¹女,妆髻(jì)²尚宣和³
译文:我这个旧时京城的女子无比凄凉,仍保留着宣和年间的梳妆衣着。
注释:¹旧京:指汴梁。²妆髻:一种发式。³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

  这是一个从北方、从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故都及其附近荒凉景况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诗人没有出面铺叙事件、描绘场景,也没有穿插任何评判的语言,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可从北来人的叙述中体会出来。这样的叙事诗,显然是从杜甫“三吏”、“三别”一类的诗化出。这两首五律,记录了一个从金人统治的北方南逃的人的血泪控诉。

  第一首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被占后的状况。开头“试说”二字含义深婉,隐约透露主人公不愿说、不忍说的悲抑心境。从而表明他的诉说是应别人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样,一箭双雕,写说者也就写了听者。听者身居东南,心里却老是惦记着北方的骨肉同胞,急欲知道他们的近况;对于故都汴梁,更是魂牵梦萦,一往情深。面对这样的问讯者,“北来人”诉说着,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以致白发频添,忧伤至极。接着正面写东都,交代忧伤的原因。宫殿、铜驼,是都城内的景物,石马是北宋诸帝陵园中的景物。然而,陵园内的石马已残破不堪,长眠于此的北宋诸帝死后还要蒙受亡国之耻。官门外的铜驼倾倒在荒烟蔓草之中,回忆昔日的繁华景象,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一齐涌上心头,不禁泣下如雨。诗人选用这些最富特征的事物,涂以想象的浓烈色彩,对人于金人之手的都城面貌进行了艺术概括,用笔简洁而境界全出。“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上句一个“残”字显示了陵园的悲惨变化;下句一个“泣”字则寄托了京都居民的哀痛,彼此映照,情景相生,感慨万千,低回不已。故都虽已残破不堪,而遗民的复国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过,以致把边境传来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当作谣言,不愿听信。那些旧日京师的妇女,如今虽已素发飘萧,境况凄凉,但衣着妆束仍是当年模样。故国之思,终未消歇。

  第二首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失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53-1354页

běiláirén--liúzhuāng

shìshuōdōngdōushìtiānrénbáiduō

qǐnyuáncánshífèi殿diàntóngtuó

yùnzhànnánjiǔbiānqíngtīngé

liángjiùjīngzhuāngshàngxuān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¹
注释:¹离离:盛多貌。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大漠西风急,黄榆¹凉叶飞。
注释:¹黄榆:树木名。落叶乔木,树皮有裂罅,早春开花。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农具、车辆。
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
襜褴罢南牧,林胡¹畏汉威。
注释:¹林胡:唐代借指奚、契丹等族。
藁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藁街¹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注释:¹藁街:汉时街名,在长安城南门内,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¹
注释:¹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sāishàng--tián

qiūshēngshuòchuísāicǎoyóu

西fēnghuángliángfēi

chānlánnánlínwèihànwēi

gǎojiējiānggòngdàijiùxīn

yúnguānxiézàijīnwēi

xiāosuǒbiānshēngjìngtàipíngfēngyǐng

chénchēngyǒudàoshǒuzài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林道人¹(yì)谢公。东阳²时始总角³,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译文:僧人林道人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经不起劳累。他和林公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墙壁后听他们辩论,两次派人传信叫东阳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中就遭遇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注释:¹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²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³总角: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⁴信:传信的人。⁵涕:眼泪。⁶语:告诉。⁷坐:通“座”。⁸朝士:朝廷官员。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酒未开樽(zūn)¹句未裁²,寻春问腊³到蓬(péng)
注释:¹开樽:动杯,开始喝酒。樽,酒杯。²句未裁:诗未做。裁,裁夺,构思推敲。³寻春问腊:即乞红梅。以“春”点红,以“腊”点梅。⁴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不求大士¹瓶中露,为乞孀(shuāng)²槛外³梅。
注释:¹大士:指观世音菩萨。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²孀娥:即嫦娥,比妙玉。³槛外:栏杆之外。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入世冷挑红雪¹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注释:¹“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chá)(yá)¹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²
注释:¹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²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照理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作者曾借王熙凤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她的诗中红梅冲寒而放,与春花难辨,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包含着这些意思。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诗犹如是在作自画像一样。贾宝玉自称“不会联句”,又怕“韵险”,作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说:“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这并非由于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为了证明这一点,就让他被“罚”再写二首不限韵的诗来咏他自己的实事。所以,这一次史湘云“鼓”未绝,而贾宝玉诗已成。随心而作的诗就有创新,如:“割紫云”之喻借李贺的诗句而不师其意,“沾佛院苔”的话也未见之于前人的作品。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贾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贾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这些,至少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情节结构精细严密的效果。

访fǎngmiàohóngméi--cáoxuěqín

jiǔwèikāizūnwèicáixúnchūnwèndàopénglái

qiúshìpíngzhōngwèishuāngékǎnwàiméi

shìlěngtiāohóngxuěchénxiāngyúnlái

cháshuíshījiānshòushàngyóuzhānyuàn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