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西上竟何依,一片春帆带落晖。归梦独随流水远,客程惟觉故人稀。
行行西上竟何依,一片春帆带落晖。归梦独随流水远,客程惟觉故人稀。
飞花小圃鹃声急,芳草平原树影微。惆怅乡关渺何许,东风回首欲沾衣。
飞花小圃鹃声急,芳草平原树影微。惆怅乡关渺何许,东风回首欲沾衣。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三径¹初成,鹤怨猿惊²,稼轩³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来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chún)(gēng)(lú)(kuài)¹⁰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hài)¹¹船回。
译文:归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甘为士人所笑,总是混迹尘埃?厌倦了官场就该急流勇退,求清闲愈早愈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你看那秋江上,听到弓弦响,惊雁急忙躲闪,行船回头,是因为骇浪扑来。
注释:¹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²鹤怨猿惊:表达出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³稼轩:辛弃疾号稼轩。⁴甚:正是。⁵云山:农村。⁶意气:神态。这里作志气讲。⁷衣来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⁸抵死:终究,毕竟。⁹意倦须还:这里指退隐回家。¹⁰莼羹鲈脍:美味。¹¹骇浪:形容海浪像马受惊时的奔跑。作者感觉到官场的奸诈险恶。要作雁避船回的准备。这就是回带湖的动机。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东冈¹更葺(qì)²茅斋。好都把³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ài)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译文:东冈上盖起那茅屋书斋,最好是把门窗临湖开。要划船垂钓,先种下柳树一排排;插上稀疏的篱笆保护翠竹,但不要妨碍赏梅。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留给我归来亲手栽。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注释:¹东冈:东边的小岑。²葺:用茅草修复房子叫葺。³好都把:作必须统统地解。⁴轩:小房子。⁵春兰:兰有春秋二种,都可以佩带。这里写春兰,是与上边的秋菊相对。

  辛弃疾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朝廷无此意,不加重用壮志难酬,一生屡遭贬斥。由于不能见用于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集团,他感到前途险恶,早晚必被逐出宦途。为后事计,他任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城北带湖之畔,修建了一所新居,作为将来退隐之处。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以示去官务农之志。此词即在作引退前一年,即淳熙八年(1181年)新居将落成之时所作,抒发了他当时万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复杂感情。

  上片主要写萌发弃政归田之念。首句开门见山,顺题而起。西汉蒋诩隐居时门前开有三条小路的原因,“三径”即成了隐士居处的代称,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三径初成”,日后栖身有所,词人于失意之中亦露几分欣慰。不过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白的一语道出。而是“鹤怨猿惊,稼轩未来”,以带湖的仙鹤老猿埋怨惊怪其主人的迟迟不至,曲曲吐露。“鹤怨猿惊”出于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不同的是,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处的鹤猿惊怨周颙隐而复仕,辛弃疾用此典却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即将友好伴处的鹤猿怨自己仕而不归。这两句是从新居方面落墨,说那里盼望自己早日归隐:“甚云山”四句,是自言自语一样,写主观想法。既然自己的平生志趣是以“云自许”,为什么还老是呆在尘世里当官,惹先贤隐士嘲笑呢!显然,这只不过是辛弃疾在遭到投降派一连串打击之后,所发的一种牢骚自嘲而已。谁不知道,辛弃疾的“平生意气”是抗金复国,金瓯一统,岂能以“云山自许”!然而现在乾坤难转,事不由已,有什么办法呢?“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词人不愿作违心之事,他认为既然厌恶这丑恶的官场又不能以已之力匡正,就应该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赶下了台才离开;再说自己也不是象西晋张翰那样因想起了家乡味美的鲈鱼脍、莼菜羹而弃官还乡,心中无愧,又何苦“抵死尘埃”呢?这里,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怀。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绝不愿为朝廷的苟安政策效劳,志不可夺去向已定:“岂为”句,说明他之退隐并不是为贪图个人安逸享受;最值得体味的是“身闲贵早”里的“贵早”二字。固然,这是为了呼应前文曲露的对新居的向往,欲归之情,不过主要还是说明,词人不堪统治集团反对派对他的毁谤和打击,而且可能预感到一场新的迫害正在等待着他。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出了后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离政归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祸,就象鸿雁听到了弦响而逃,航船见到了恶浪而避一样。他是别无他途,不得不如此。

  下片主要写但对未来生活蓝图的设想。词意仍缘“新居将成”而起。“将成”是指,初具规模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东冈”二句,先就建筑方面说,再修一幢茅屋作为书斋,设于东冈,并把窗户全部面水而开,既照应了题中“带湖”二字,又照应了“平生意气”,即“云山自许”的雅致。而“行钓”同“种柳”联系起来,表明词人向往的是“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画境。表达了对官场争斗的厌倦,对乡村宁静的向往。下面写竹、梅、菊、兰,不仅表现了词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词人的为人节操。竹、梅、是“岁寒三友”之二物,竹经冬而不凋,梅凌寒而花放。

  从既要“疏篱护竹”,又要“莫碍观梅”中,既表示作者玩花弄草的雅兴,更可以看出他对竹、梅坚贞品质的热忱赞颂和向往。至于菊、兰,都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喜爱的高洁的花草。他在《离骚》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佩”等句,表示自己所食之素洁和所服之芬芳,辛弃疾说,既然古人认为菊花可餐,兰花可佩,那他一定要亲手把它们载种起来。显然,“秋菊”两句,明讲种花,实言心志,古人志行高洁。自己亦当仿效。然而屈原餐菊佩兰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后,而辛弃疾当时还是在职之臣。坚持理想节操固然可以由已决定,但未去留岂能擅自安排。所以他接着说:“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这三句初看与前文完全不属,但细想,恰是当时作者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实的流露。辛弃疾一生为国志在统一,志向尚未实现本不愿意离政,但形诸文字却说“怕君恩未许”。因此,这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作为统治集团一员的辛弃疾仍对腐朽朝廷昏庸皇帝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更可以说,这是他始终不忘复国、积极从政、赤诚用世之心的流露。全词就在这种不得不隐、然又欲隐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结束。

  这首词,自始至终可以说是一篇描写心理活动的实录。但上下两片,各有不同。前片写欲隐缘由,感情渐进,由微喜,而怅然,而气恼,而愤慨。读之,如观大河涨潮,流速由慢而疾,潮声也由小而大,词情也愈说愈明。后片写未来打算,读之,似在河中泛舟,水流徐缓而平稳,再不闻澎湃呼啸之声,所见只是波光粼粼。及设想完毕,若游程已终,突然转出“沉吟久”几句,似乎刚才打算,既非出自己心亦不可行于实际如一物突现舟水凝滞不可行,不过,尽管两片情趣迥别,风貌各异,由于通篇皆以“新居将成”一线相贯,因此并无割裂之嫌,却有浑成之致。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6-1478页

qìnyuánchūn ·dàixīnjiāngchéng

xīn sòngdài 

sānjìngchūchéng yuànyuánjīng jiàxuānwèilái shènyúnshān píngshēng guānrénxiào chénāi juànhuán shēnxiánguìzǎo wèichúngēngkuàizāi qiūjiāngshàng kànjīngxiányàn hàilàngchuánhuí 
dōnggānggèngmáozhāi hǎodōuxuānchuānglínshuǐkāi yàoxiǎozhōuxíngdiào xiānyìngzhòngliǔ shūzhú àiguānméi qiūkāncān chūnlánpèi liúdàixiānshēngshǒuzāi chényínjiǔ jūnēnwèi páihuái 
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晓月¹发云阳²,落日次³朱方
译文:拂晓时分从云阳出发,晚上在朱方临时住宿歇息。
注释:庐陵王:指宋武帝子刘义真。永初元年(年),刘义真被封为庐陵孝献王,简称庐陵王。¹晓月:月亮还没有完全隐没的拂晓时分。²发云阳:从云阳出发。云阳即今江苏省丹阳县。³次:途中临时住宿歇息。⁴朱方:春秋时地名,三国时称丹徒,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宋王朝宗室墓地所在。
含凄泛广川,洒泪眺连冈。
含凄泛广川¹,洒泪眺(tiào)连冈²
译文:含着凄凉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流着泪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
注释:¹泛广川: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²眺连冈: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青乌子《相冢书》:“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冈。”连冈指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丘。
眷言怀君子,沉痛结中肠。
(juàn)¹怀君子²,沉痛结中肠。
译文:思念正派人庐陵王刘义真,如同切伤腹中肠胃一般痛苦。
注释:¹眷言:思念的样子。言,作词尾,无实意。²君子:正派人,指庐陵王刘义真。
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
道消¹结愤²(mèn),运开³申悲凉
译文: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悲愤郁积于胸,文帝之初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注释:¹道消: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语本《周易·否卦》彖辞“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里暗指少帝之时。²结愤:悲愤郁积于胸。³运开:国运开张,正派人势力占上风,指文帝之初。其时拨乱反正,刘义真被枉杀事得到昭雪。⁴申悲凉: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
神期¹恒若存²,德音³初不忘
译文:明灵精气似觉永久存在,品行及音容笑貌一点也没有忘记。
注释:¹神期:明灵精气。²恒若存:似觉永久存在。³德音:品行及音容笑貌。⁴初不忘:一点也没有忘记。
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cú)¹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译文:死去的是永久的事情,墓旁的松柏数已经森然成形。
注释:¹徂谢:去世,死亡。
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
延州¹协心许²,楚老惜兰芳³
译文:吴国王子季札完成心中的许诺,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事情。
注释:¹延州:即延陵。本为地名,这里代指封于延陵的吴国王子季札。²协心许:完成心中的许诺。³楚老惜兰芳:指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故事。据《汉书·龚胜传》,龚胜是楚地人,因不愿为新莽王朝效力而自杀。有一同乡老父前来吊唁,抚坟痛哭,非常伤心。但他又感慨惋惜地说:“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白销,龚先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于是赶快离开了。
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译文:季札赠剑究竟有什么用,楚老悼念龚胜只会让自己感到悲伤。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
平生¹疑若人²,通蔽互相妨(fáng)³
译文:自己以前怀疑季札和楚老,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注释:¹平生:平时,以前,指诗人自己而言。²若人:这些人,指季札和楚老。³通蔽互相妨:指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
理感深情恸(tòng),定非识所将。
译文:以前老怀疑人家怎么会作出解剑、抚坟这样的荒唐事来,而今面对庐陵王的墓地,不禁悲从中来,才明白一个人的感情在受到深深刺激的时候,决不是理智识见所能控制得了的。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
脆促¹²可哀,夭(yāo)³特兼常。
译文: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很是悲哀,受冤枉短命而死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
注释:¹脆促:脆弱窘迫,指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²良:甚,很。³夭枉:指庐陵玉受冤枉短命而死。特兼常: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
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
一随往化灭¹,安用空名扬²
译文: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又何必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
注释:¹一随往化灭: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²空名扬:指原嘉三年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而言。
举声沥已洒,长叹不成章。
举声¹(lì)²已洒,长叹不成章³
译文:放声痛哭眼泪很快就流干了,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注释:¹举声:放声痛哭。²沥:液体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此指眼泪快流干了。³长叹不成章: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诗从自己的行程写起,天还没有大亮就趁着月光从云阳出发,到太阳落山才到达朱方,按这两地相距甚近,根本用不着花一天时间,所以这里言外显然是要说自己在途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呆在庐陵王墓下(刘宋皇室的陵墓都在朱方的郊区)。诗人对这位不幸遇害的少年王子表示最沉痛的哀悼。“道消”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徐羡之等人横行的岁月里,小人猖獗,君子道消,自己十分愤懑,但无从表达,郁积于胸中已久;现在拨乱反正,国运中兴,才得以一抒其哀悼的深情。“开运”二字有歌颂刘义隆之意。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两句说逝者虽死犹生,当年的谈话自己是不会忘记的。自己与墓中人的关系一般来说乃是伤逝一类诗歌最重要的内容,往往会写得比较多;但这里却一笔带过,点到即止,很快就转入“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感慨时光过起来真快那种比较常见的叹息当中去了,似乎不免有些奇怪。

  这里有些不得已的原因。在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的七个儿子中,首先继承皇位的老大刘义符最缺乏政治家素质,他的爱好是乱玩一通,或模仿民间如何做小生意,于是很快就在一场政变中下台并被杀。他的二弟庐陵王刘义真则要出色得多,他很早就参加过刘裕恢复中原的战争,差点牺牲在关中;回到首都以后,注意笼络人才,与文化名人、宗教精英相接纳,对未来有所规划。《宋书》本传说他“美仪貌,神情秀彻”,“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裕去世前,他被任命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出镇历阳(今安徽和县),“未之任而高祖崩”,稍后才去历阳赴任,出发前“义真与灵运、延之、慧琳等共视部伍”,一个影子政府公开亮相了。

  谢灵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召回首都任高官的。他对朝廷一举粉碎徐羡之集团、为庐陵王刘义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当然是衷心拥护的,但是刘义真当年的狂言却绝对不宜去谈,于是他借用《诗经》中现成的“德音”一词,将自己与这位小王爷的深交含含糊糊地一提就告结束——再多说一句就成蛇足。

  这时候只有哀叹刘义真的死于非命是不会犯任何忌讳的,宋文帝刘义隆在口头和书面上多次说起他那十八岁就被人害死的二哥义真乃一“冤魂”。所以谢诗也从这一角度切入,他主要用了两个典故,延州季子挂剑的故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谢诗用这一典故既表明自己不忘故旧,也表明生者的纪念无法让逝者复生,这样做也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动了真感情的话,不是一般的门面语。“楚老惜兰芳”典出《汉书·龚胜传》,谢诗用这一典故的含义显然是痛惜刘义真毁灭于高尚,“抚坟徒自伤”则是觉得自己也可能有同样的命运。以脱俗的言辞来吊唁龚胜的楚老当是道家者流,他看清了一个人的高明之处往往给他带来麻烦以至于毁灭。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谢灵运在诗中大发这一类感慨,既以哀悼庐陵王刘义真,也表达了他本人深沉的忧虑。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四句比较曲折,不易索解。曾经有过不同的理解。《文选·庐陵王墓下作》李善注云:“若人,谓延州及楚老也。令德高远,是通也;解剑抚坟,是蔽也……言己往日疑彼二人,迨乎今辰,己亦复尔,斯则理感既深,情便悲痛,定非心识所能行也。”而吕向注则认为:“若,此也,此人谓王也。通,言聪明好古;蔽,谓与群邪不协,自见灭亡也。此两者互相其妨。”黄节先生《谢康乐诗注》大体取后一说并有所修正,指出:“通,谓生为帝子;蔽,犹塞也,谓废为庶人。此互相妨矣。”黄说甚是。追寻作品中词语典故的来源,李善本事很大;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他的悟性似乎不是最佳,有时反不如学问要小得多的五臣。这四句诗略谓像庐陵王刘义真这样的人,他的高贵出身同他的悲惨遭遇实在是太矛盾了,简直不能理解,只好痛哭流涕。这里很有些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意思,但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四句略带玄言色彩,而正能表达其悲痛之深。最后几句说,刘义真死得太早,又死得特别冤枉,现在虽然得到昭雪,也不过是一个空名,我巨大的哀痛无法抑制,只好长歌当哭,根本算不上什么诗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精细地描绘风景,感情色彩并不很浓,有一点也特别含蓄深沉,不大容易感觉到;他的政治抒情诗则不同,这一首更是很动了感情的。由于形势的微妙复杂,他不可能畅所欲言;但他其实把什么都说出来了,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参考资料:
1、 顾农著.文选论丛:广陵书社,2007.9:203-205
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鼓雷震。
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¹鼓雷震。
注释:¹烻(yàn):兴盛貌。
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¹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注释:¹勍(qíng擎)敌:强敌。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长剑击,繁弱鸣,飞镝炫晃乱奔星。
长剑击,繁弱¹鸣,飞镝炫晃乱奔星。
注释:¹繁弱:亦作“蕃弱”,古之良弓名。
虎骑跃,华眊旋,朱火延起腾飞烟。
虎骑跃,华眊¹旋,朱火延起腾飞烟。
注释:¹眊(mào):用羽毛做的装饰物,这里指兜鍪上的装饰。
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
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
夷群寇,殪逆徒,馀黎落惠咏来苏。
夷群寇,殪逆徒,馀黎¹落惠咏来苏²
注释:¹黎:黎民。²来苏:谓因其来而获得休养生息。苏,苏息。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何承天的《战城南》诗是他于“晋义熙(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末私造”《鼓吹铙歌》十五篇中的一首。铙歌,即“短箫铙歌”,本为军乐。何承天的这组《鼓吹铙歌》,“虽有汉曲旧名,大抵别增新意,故其义与古辞考之多不合”(郭茂倩《乐府诗集》)。作者以颂扬赞美态度来描写战争,旨在“建威扬德,劝士讽敌”。其诗主题格调与表现形式,均与汉乐府古辞迥然有别。

  此诗以叙阵战为主,采用整齐的三、三、七句式,每三句为一层意思,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作四段来看。

  开头三句为第一段。首句“战城南”系套用乐府古辞语。作者起笔拉开战幕,描绘出大战的场景。“勍敌猛”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分别从敌我两方来写。前三句言敌方兵强马众,攻势凶猛;后三句写己方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仗大顺”,谓依顺天道民心。“应三灵”,指得日、月、星三灵垂象之应。如陈琳所谓“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军武赋》)古称“明王之征”,必顺天命以伐无道。战前先“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祷于后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司马法》)而后命将兴师。作者在此强调己方乃“正义”之师,将士激于义愤,争相赴敌。“长剑击”至“长角浮叫”九句为第三段,写战场交锋。最后六句为第四段,写扫平“敌寇”,尽歼“逆徒”,余黎沾惠,百姓讴歌及班师回朝,庆功祝捷。

  古代诗歌叙写战争,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雅诗中就有如《常武》(《大雅》)、《六月》、《采芑》(《小雅》)等名篇,屈原《九歌·国殇》亦是一篇写战争的杰作。《诗经》雅诗之叙战事,多赞美周室功德,铺扬威烈。一般不在诗中直接描写作战场面,而是着重表现己方军威气势。如《大雅·常武》篇写周宣王征徐夷,第五章正叙兵事,云“王师啴啴(tān tān,众盛貌),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苍,如川之流”。以一连串比喻表现周军进击时排山倒海,一往无前之势,显得威武雄壮,气势磅礴。《九歌·国殇》有一节描写两军交锋,车列毂错,短兵相接,写得悲壮慷慨。然诗人意在祭悼战败死国的楚将士亡灵,而非耀武扬威,因而诗中叙阵战只是作为抒哀思的陪衬。何承天此诗则有与《诗》、《骚》等战事诗不同的特色。作者在诗中对阵战展开正面描写,既有鸟瞰式的宏大场面,又有形象具体的战斗描绘;运用写实兼比喻、夸张及声、色渲染等表现手法。诗中有的地方写得较简炼概括,有的地方着力铺张描状。如第二段写双方对阵情势,“横阵亘雷若屯云”一句,表现敌方“百校罗峙,千部陈列”,弥原盖雷,如黑云压城的强大阵势。写敌方的强大,既见战争情势之险恶与严酷,又反衬己方严阵以待,临危不惧。作者接下不对己方军容阵势作相应的描写,而以“义之所感士忘生”一句有力地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师直为壮”。这样避免了单调与重复,又突出晋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文笔简洁,有较强的概括和表现力。

  两军正面冲突,交兵接战,是全诗用笔墨最多,也写得较出色处。作者善于抓住最能体现战斗特点的“声”与“色”,用浓墨重彩加以描绘。如第一段写战争大场面,首先展示出黄尘滚滚,砂石飞扬,天昏地暗的背景,以这片灰蒙昏沉的色调衬托出如银蛇狂舞,电闪大作的火红旌旗;似雷霆万里,声震天地的隆隆战鼓,格外令人触目惊心。第二段写“飞镝炫晃”与朱火飞烟,光色相映;剑击弓鸣与“长角浮叫”,声响交加,种种光色音响交织一体,使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生动地再现一场大规模混战的紧张激烈情景,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气氛。作者还着重从动态来描写交战。第二段写兵来将往的厮杀格斗;雪刃纷飞,箭矢如雨,铁骑奔突,华眊急旋。这一幅幅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战斗画面,使人想起曹丕诗:“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黎阳作诗三首》之三)这段共用六个短句:“长剑击、繁弱鸣”;“虎骑跃,华眊旋”;“骁雄斩,高旗搴”,每句都用动词结尾,读来给人以一种连续、动荡不已和如火如荼之感。

  全诗叙阵战,笔墨铺张扬厉,句式长短相间,排偶齐整,颇有气势,然略嫌辞赋味太浓,缺乏诗歌韵致。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山近觉寒早,草堂¹(shuāng)气晴。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
注释:¹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凋(diāo)¹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译文: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注释:¹树凋:树叶凋落。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果落见猿过,叶干¹闻鹿行。
译文: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
注释:¹叶干:叶子干枯。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素琴¹机虑(lǜ)²³,空伴夜泉清。
译文: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注释: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²机虑:犹思虑。³静:一作“息”。

  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而以早秋为一篇着色重点。

  秋天刚到,山家便觉爽气袭人。报晴的霜讯,也从每天凌晨得知,这就是“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的山居气候特征。首联以早寒和霜晴写山居早秋的生活感觉,有空中作画之妙。颔联拈出“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人们常见的景物,写成妙手偶得的佳句,可见诗人静观事物,善于摄取的艺术本领。即歌德所说:“诗人的本领,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侧面。”(《歌德对话录》)前半两联是对山居早秋特有的气候和景物作了客观描写,为下面两联的主观反应作铺衬。交代了气候和景物的变迁,颈联便就眼前户外闻见的动物行动作出主观的判断。“果落”、“ 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尾联抒写在如此幽静绝尘的山林里,诗人手弄素琴,随着琴曲的旋律,满怀的私心杂念完全平静下来,这时透明的心境,伴随户外夜泉的清音,进入一种纯净空明的理想境界,深深领略到早秋山居清心旷怀的恬泊情趣。主观情志和客观自然融为一体,不但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同时也使读者接受一次山水自然的陶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4-625

zǎoqiūshān--wēntíngyún

shānjìnjuéhánzǎocǎotángshuāngqíng

shùdiāochuāngyǒuchímǎnshuǐshēng

guǒluòjiànyuánguògànwén鹿xíng

qínjìngkōngbànquánqīng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霭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新篁(huáng)¹摇动翠葆(bǎo)²,曲径通深窈(yǎo)。夏果收新脆³,金丸落,惊飞鸟。浓霭(ǎi)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译文:新竹摇动着它是枝叶,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园林的深幽处。去收取果香四溢的新鲜脆嫩的果实了,金黄色的果实下落,惊起飞鸟。浓厚的雾气中岸边的青草迷迷蒙蒙,模糊不清,只能听见蛙声喧闹,夏季的骤雨落在池塘中,激起阵阵鸣响。
注释:隔浦莲近拍:词牌名。唐《白居易集》有《隔浦莲》曲,调名本此。此调疑为周邦彦自度曲。中山:山名。县圃:县衙所属的园圃。姑射亭:周邦彦为丽水县衙后圃的亭子所起的名字。¹新篁:新竹。²翠葆:原指饰有翠鸟羽毛的车盖,这里比喻竹子的枝叶。葆是盖子的意思。³新脆:新鲜脆嫩的果实。⁴金丸:原指金弹子。⁵浓霭:浓厚的雾气。⁶沼:小水池。池之圆者为池,曲者为沼。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yán)影颠倒。纶(guān)¹羽扇²,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³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译文:水亭很小,浮萍破损的地方,门前帘花,屋檐檐影颠倒了过来。他也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归故乡。他因屏上所画吴山而联想到故乡山水,不觉在“困卧”中梦游故乡。只有在梦游中才“梦里不知身是客。”可以获得梦幻中的暂时慰藉。但梦是虚幻的,一觉来,依然面对令人厌倦的现实。
注释:¹纶巾:亦称“诸葛巾”,是一种以丝巾带做成的头巾。²羽扇:以鸟羽做成扇子。羽扇纶巾,是古代风流儒雅的士大夫的打扮。苏轼《念奴娇》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³屏里吴山:屏风上画的杭州山水。吴山,杭州西湖东南的一座山,为西湖名胜之一。这是化用温庭筠《春日》诗:“评上吴山远,楼中塑管悲。”⁴江表:古人通常把长江以南称为江表。这里指江宁(今南京)、溧水一带。

  此词通过描写园圃中优美的夏景来寄寓思乡之情,写景极为细腻生动,抒情自然而深挚,章法也很绝妙。

  上片通过由远及近,由边缘渐至中心的方式描摹盛夏景色,勾勒出中山县圃姑射亭的环境。作者采用绿色作为主要的基调,然后在用暖色加以点缀,使用视觉和听觉,大大增强了对景色的主题感受。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碧色的竹叶和幽径蜿蜒的小径,给人清爽舒适的感觉。夏日微风吹来,新篁摇曳,翠盖亦随之晃动,似觉凉生几席。作者善于观察,此处选择了一些最能反映夏季生活特点的典型景物,如新篁,只有夏季才有,秋冬的竹子不能叫新篁。

  “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夏季果实丰收,“新脆”二字最富妙用,一个“脆”字,概括了脆丰硕果实的赞叹,好像尝到了新鲜脆嫩的果实,似觉果香四溢,齿颊留芳。“金丸落,惊飞鸟”,化用了李白诗句“金丸落飞鸟”(《少年子》),运用如“金丸”色彩斑斓的词,令人目不暇接,此处金丸比喻夏果。

  “浓翠迷岸草。”接着,作者目光转移到池塘。作者运用了最能唤起读者审美情趣的色彩美。夏季草木繁茂,江南大地成了绿色的海洋,眼前夏景,色彩斑斓,更富于迷人的魅力,令人神往。

  “蛙声闹,骤雨鸣池沼。”郁郁葱葱的岸草,喧闹的蛙声,这些夏日里才有的典型事物被集中在一起来表现田园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浓翠,形容岸草,比直接写青草富于美感。着一“迷”字,就涂上了词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赋予了青草以迷人的吸引力。尤其是对池蛙的生动描绘,骤雨前那种湿润的、带着泥土芳香的气味。如见其景,如闻其声。作者通过绘画布局手法,使盛夏景色的安排各得其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的境界。

  下片由写景到抒景。“水亭小。”周围环境描写缩小到词人具体住处,一座小小的临水亭院,水亭,亦即姑射亭。为本篇的主景。

  “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这句化用杜甫诗“灯前细雨檐花落”。其实在杜甫之前,还有人用过“檐花”。丘迟诗“共取落檐花”,何逊诗“檐花落枕前”,李白诗“檐花落酒中”,李暇诗“檐花照月莺对栖”,都用了“檐花”,各人所写自不相同,不能尽合。周邦彦用“檐花”加上“帘影”只是化用前人诗句描写他所居亭院的幽美、闲静。与前所写环境之幽美互相组合,协调一致,更增进了环境的整体美。没有必要和杜甫所写的“檐花”用意相合。所以《野客丛书》不同意《苕溪渔隐丛话》的意见:“详味周用‘檐花’二字,于理无碍,渔隐谓与少陵出处不合,殆胶于所见乎!大抵词人用事圆转,不在深泥出处,其组合之工,出于一时自然之趣。”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由周围环境写到住所,由住所写到住所中的主人。从远到近,由大到小,范围逐步收缩,最后集中到人,足见其层次结构之谨严。“困卧”二字正与“水亭小”相呼应,表示他此时虽在避暑,但心情并不愉快。他有一首《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下片云:“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这与《隔浦莲近拍》是同在溧水夏天写的。可见他在溧水任上心情苦闷,情绪消沉,有如社燕飘流之感。因此,他也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归故乡。

  “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作者从“卧”字起笔因屏上所画吴山而联想到故乡山水,不觉在“困卧”中梦游故乡。直到写到梦醒后,“依然身在江表。”一笔刹住不再往下说,他那失望、惆怅的心情,可以思而得之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03-1004
2、 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6-78
3、 叶嘉莹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121-12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