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晓月¹发云阳²,落日次³朱方
译文:拂晓时分从云阳出发,晚上在朱方临时住宿歇息。
注释:庐陵王:指宋武帝子刘义真。永初元年(年),刘义真被封为庐陵孝献王,简称庐陵王。¹晓月:月亮还没有完全隐没的拂晓时分。²发云阳:从云阳出发。云阳即今江苏省丹阳县。³次:途中临时住宿歇息。⁴朱方:春秋时地名,三国时称丹徒,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宋王朝宗室墓地所在。
含凄泛广川,洒泪眺连冈。
含凄泛广川¹,洒泪眺(tiào)连冈²
译文:含着凄凉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流着泪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
注释:¹泛广川: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²眺连冈: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青乌子《相冢书》:“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冈。”连冈指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丘。
眷言怀君子,沉痛结中肠。
(juàn)¹怀君子²,沉痛结中肠。
译文:思念正派人庐陵王刘义真,如同切伤腹中肠胃一般痛苦。
注释:¹眷言:思念的样子。言,作词尾,无实意。²君子:正派人,指庐陵王刘义真。
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
道消¹结愤²(mèn),运开³申悲凉
译文: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悲愤郁积于胸,文帝之初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注释:¹道消: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语本《周易·否卦》彖辞“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里暗指少帝之时。²结愤:悲愤郁积于胸。³运开:国运开张,正派人势力占上风,指文帝之初。其时拨乱反正,刘义真被枉杀事得到昭雪。⁴申悲凉: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
神期¹恒若存²,德音³初不忘
译文:明灵精气似觉永久存在,品行及音容笑貌一点也没有忘记。
注释:¹神期:明灵精气。²恒若存:似觉永久存在。³德音:品行及音容笑貌。⁴初不忘:一点也没有忘记。
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cú)¹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译文:死去的是永久的事情,墓旁的松柏数已经森然成形。
注释:¹徂谢:去世,死亡。
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
延州¹协心许²,楚老惜兰芳³
译文:吴国王子季札完成心中的许诺,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事情。
注释:¹延州:即延陵。本为地名,这里代指封于延陵的吴国王子季札。²协心许:完成心中的许诺。³楚老惜兰芳:指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故事。据《汉书·龚胜传》,龚胜是楚地人,因不愿为新莽王朝效力而自杀。有一同乡老父前来吊唁,抚坟痛哭,非常伤心。但他又感慨惋惜地说:“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白销,龚先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于是赶快离开了。
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译文:季札赠剑究竟有什么用,楚老悼念龚胜只会让自己感到悲伤。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
平生¹疑若人²,通蔽互相妨(fáng)³
译文:自己以前怀疑季札和楚老,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注释:¹平生:平时,以前,指诗人自己而言。²若人:这些人,指季札和楚老。³通蔽互相妨:指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
理感深情恸(tòng),定非识所将。
译文:以前老怀疑人家怎么会作出解剑、抚坟这样的荒唐事来,而今面对庐陵王的墓地,不禁悲从中来,才明白一个人的感情在受到深深刺激的时候,决不是理智识见所能控制得了的。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
脆促¹²可哀,夭(yāo)³特兼常。
译文: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很是悲哀,受冤枉短命而死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
注释:¹脆促:脆弱窘迫,指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²良:甚,很。³夭枉:指庐陵玉受冤枉短命而死。特兼常: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
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
一随往化灭¹,安用空名扬²
译文: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又何必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
注释:¹一随往化灭: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²空名扬:指原嘉三年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而言。
举声沥已洒,长叹不成章。
举声¹(lì)²已洒,长叹不成章³
译文:放声痛哭眼泪很快就流干了,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注释:¹举声:放声痛哭。²沥:液体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此指眼泪快流干了。³长叹不成章: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诗从自己的行程写起,天还没有大亮就趁着月光从云阳出发,到太阳落山才到达朱方,按这两地相距甚近,根本用不着花一天时间,所以这里言外显然是要说自己在途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呆在庐陵王墓下(刘宋皇室的陵墓都在朱方的郊区)。诗人对这位不幸遇害的少年王子表示最沉痛的哀悼。“道消”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徐羡之等人横行的岁月里,小人猖獗,君子道消,自己十分愤懑,但无从表达,郁积于胸中已久;现在拨乱反正,国运中兴,才得以一抒其哀悼的深情。“开运”二字有歌颂刘义隆之意。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两句说逝者虽死犹生,当年的谈话自己是不会忘记的。自己与墓中人的关系一般来说乃是伤逝一类诗歌最重要的内容,往往会写得比较多;但这里却一笔带过,点到即止,很快就转入“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感慨时光过起来真快那种比较常见的叹息当中去了,似乎不免有些奇怪。

  这里有些不得已的原因。在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的七个儿子中,首先继承皇位的老大刘义符最缺乏政治家素质,他的爱好是乱玩一通,或模仿民间如何做小生意,于是很快就在一场政变中下台并被杀。他的二弟庐陵王刘义真则要出色得多,他很早就参加过刘裕恢复中原的战争,差点牺牲在关中;回到首都以后,注意笼络人才,与文化名人、宗教精英相接纳,对未来有所规划。《宋书》本传说他“美仪貌,神情秀彻”,“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裕去世前,他被任命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出镇历阳(今安徽和县),“未之任而高祖崩”,稍后才去历阳赴任,出发前“义真与灵运、延之、慧琳等共视部伍”,一个影子政府公开亮相了。

  谢灵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召回首都任高官的。他对朝廷一举粉碎徐羡之集团、为庐陵王刘义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当然是衷心拥护的,但是刘义真当年的狂言却绝对不宜去谈,于是他借用《诗经》中现成的“德音”一词,将自己与这位小王爷的深交含含糊糊地一提就告结束——再多说一句就成蛇足。

  这时候只有哀叹刘义真的死于非命是不会犯任何忌讳的,宋文帝刘义隆在口头和书面上多次说起他那十八岁就被人害死的二哥义真乃一“冤魂”。所以谢诗也从这一角度切入,他主要用了两个典故,延州季子挂剑的故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谢诗用这一典故既表明自己不忘故旧,也表明生者的纪念无法让逝者复生,这样做也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动了真感情的话,不是一般的门面语。“楚老惜兰芳”典出《汉书·龚胜传》,谢诗用这一典故的含义显然是痛惜刘义真毁灭于高尚,“抚坟徒自伤”则是觉得自己也可能有同样的命运。以脱俗的言辞来吊唁龚胜的楚老当是道家者流,他看清了一个人的高明之处往往给他带来麻烦以至于毁灭。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谢灵运在诗中大发这一类感慨,既以哀悼庐陵王刘义真,也表达了他本人深沉的忧虑。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四句比较曲折,不易索解。曾经有过不同的理解。《文选·庐陵王墓下作》李善注云:“若人,谓延州及楚老也。令德高远,是通也;解剑抚坟,是蔽也……言己往日疑彼二人,迨乎今辰,己亦复尔,斯则理感既深,情便悲痛,定非心识所能行也。”而吕向注则认为:“若,此也,此人谓王也。通,言聪明好古;蔽,谓与群邪不协,自见灭亡也。此两者互相其妨。”黄节先生《谢康乐诗注》大体取后一说并有所修正,指出:“通,谓生为帝子;蔽,犹塞也,谓废为庶人。此互相妨矣。”黄说甚是。追寻作品中词语典故的来源,李善本事很大;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他的悟性似乎不是最佳,有时反不如学问要小得多的五臣。这四句诗略谓像庐陵王刘义真这样的人,他的高贵出身同他的悲惨遭遇实在是太矛盾了,简直不能理解,只好痛哭流涕。这里很有些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意思,但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四句略带玄言色彩,而正能表达其悲痛之深。最后几句说,刘义真死得太早,又死得特别冤枉,现在虽然得到昭雪,也不过是一个空名,我巨大的哀痛无法抑制,只好长歌当哭,根本算不上什么诗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精细地描绘风景,感情色彩并不很浓,有一点也特别含蓄深沉,不大容易感觉到;他的政治抒情诗则不同,这一首更是很动了感情的。由于形势的微妙复杂,他不可能畅所欲言;但他其实把什么都说出来了,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参考资料:
1、 顾农著.文选论丛:广陵书社,2007.9:203-20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拂晓时分从云阳出发,晚上在朱方临时住宿歇息。

含着凄凉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流着泪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

思念正派人庐陵王刘义真,如同切伤腹中肠胃一般痛苦。

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悲愤郁积于胸,文帝之初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明灵精气似觉永久存在,品行及音容笑貌一点也没有忘记。

死去的是永久的事情,墓旁的松柏数已经森然成形。

吴国王子季札完成心中的许诺,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事情。

季札赠剑究竟有什么用,楚老悼念龚胜只会让自己感到悲伤。

自己以前怀疑季札和楚老,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以前老怀疑人家怎么会作出解剑、抚坟这样的荒唐事来,而今面对庐陵王的墓地,不禁悲从中来,才明白一个人的感情在受到深深刺激的时候,决不是理智识见所能控制得了的。

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很是悲哀,受冤枉短命而死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

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又何必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

放声痛哭眼泪很快就流干了,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注释

庐陵王:指宋武帝子刘义真。永初元年(年),刘义真被封为庐陵孝献王,简称庐陵王。

晓月:月亮还没有完全隐没的拂晓时分。

发云阳:从云阳出发。云阳即今江苏省丹阳县。

次:途中临时住宿歇息。

朱方:春秋时地名,三国时称丹徒,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宋王朝宗室墓地所在。

泛广川:在广阔的江面上泛舟而行。

眺连冈:远望安葬庐陵王的连绵山冈。青乌子《相冢书》:“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冈。”连冈指连绵不断的低矮小山丘。

眷言:思念的样子。言,作词尾,无实意。

君子:正派人,指庐陵王刘义真。

道消:君子势力减弱以致为小人所欺。语本《周易·否卦》彖辞“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里暗指少帝之时。

结愤:悲愤郁积于胸。

运开:国运开张,正派人势力占上风,指文帝之初。其时拨乱反正,刘义真被枉杀事得到昭雪。

申悲凉:长期压抑的悲伤情绪得到伸展发泄。

神期:明灵精气。

恒若存:似觉永久存在。

德音:品行及音容笑貌。

初不忘:一点也没有忘记。

徂谢:去世,死亡。

延州:即延陵。本为地名,这里代指封于延陵的吴国王子季札。

协心许:完成心中的许诺。

楚老惜兰芳:指楚地彭城一位老人悼念龚胜的故事。据《汉书·龚胜传》,龚胜是楚地人,因不愿为新莽王朝效力而自杀。有一同乡老父前来吊唁,抚坟痛哭,非常伤心。但他又感慨惋惜地说:“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白销,龚先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于是赶快离开了。

平生:平时,以前,指诗人自己而言。

若人:这些人,指季札和楚老。

通蔽互相妨:指季札和楚老这些人既有通智的一面,又有愚蔽的一面,互相抵触矛盾。

脆促:脆弱窘迫,指庐陵王生前所受的排挤欺压。

良:甚,很。

夭枉:指庐陵玉受冤枉短命而死。特兼常:其悲哀又特别要超过平常。

一随往化灭: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

空名扬:指原嘉三年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而言。

举声:放声痛哭。

沥:液体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此指眼泪快流干了。

长叹不成章:由于过度悲伤,只能哀叹声声,连诗也写不成篇了。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71-72
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3-155
创作背景

  写的是元嘉三年(426年)春天的事情。诗人奉召还京,一早从丹阳出发,傍晚才到刘宋宗室的墓地。面对着庐陵王之墓,心头自是凄苦难言。

参考资料:
1、 顾农著.文选论丛:广陵书社,2007.9:203-205
赏析

  诗从自己的行程写起,天还没有大亮就趁着月光从云阳出发,到太阳落山才到达朱方,按这两地相距甚近,根本用不着花一天时间,所以这里言外显然是要说自己在途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呆在庐陵王墓下(刘宋皇室的陵墓都在朱方的郊区)。诗人对这位不幸遇害的少年王子表示最沉痛的哀悼。“道消”两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徐羡之等人横行的岁月里,小人猖獗,君子道消,自己十分愤懑,但无从表达,郁积于胸中已久;现在拨乱反正,国运中兴,才得以一抒其哀悼的深情。“开运”二字有歌颂刘义隆之意。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两句说逝者虽死犹生,当年的谈话自己是不会忘记的。自己与墓中人的关系一般来说乃是伤逝一类诗歌最重要的内容,往往会写得比较多;但这里却一笔带过,点到即止,很快就转入“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感慨时光过起来真快那种比较常见的叹息当中去了,似乎不免有些奇怪。

  这里有些不得已的原因。在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的七个儿子中,首先继承皇位的老大刘义符最缺乏政治家素质,他的爱好是乱玩一通,或模仿民间如何做小生意,于是很快就在一场政变中下台并被杀。他的二弟庐陵王刘义真则要出色得多,他很早就参加过刘裕恢复中原的战争,差点牺牲在关中;回到首都以后,注意笼络人才,与文化名人、宗教精英相接纳,对未来有所规划。《宋书》本传说他“美仪貌,神情秀彻”,“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裕去世前,他被任命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出镇历阳(今安徽和县),“未之任而高祖崩”,稍后才去历阳赴任,出发前“义真与灵运、延之、慧琳等共视部伍”,一个影子政府公开亮相了。

  谢灵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召回首都任高官的。他对朝廷一举粉碎徐羡之集团、为庐陵王刘义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当然是衷心拥护的,但是刘义真当年的狂言却绝对不宜去谈,于是他借用《诗经》中现成的“德音”一词,将自己与这位小王爷的深交含含糊糊地一提就告结束——再多说一句就成蛇足。

  这时候只有哀叹刘义真的死于非命是不会犯任何忌讳的,宋文帝刘义隆在口头和书面上多次说起他那十八岁就被人害死的二哥义真乃一“冤魂”。所以谢诗也从这一角度切入,他主要用了两个典故,延州季子挂剑的故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谢诗用这一典故既表明自己不忘故旧,也表明生者的纪念无法让逝者复生,这样做也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动了真感情的话,不是一般的门面语。“楚老惜兰芳”典出《汉书·龚胜传》,谢诗用这一典故的含义显然是痛惜刘义真毁灭于高尚,“抚坟徒自伤”则是觉得自己也可能有同样的命运。以脱俗的言辞来吊唁龚胜的楚老当是道家者流,他看清了一个人的高明之处往往给他带来麻烦以至于毁灭。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谢灵运在诗中大发这一类感慨,既以哀悼庐陵王刘义真,也表达了他本人深沉的忧虑。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四句比较曲折,不易索解。曾经有过不同的理解。《文选·庐陵王墓下作》李善注云:“若人,谓延州及楚老也。令德高远,是通也;解剑抚坟,是蔽也……言己往日疑彼二人,迨乎今辰,己亦复尔,斯则理感既深,情便悲痛,定非心识所能行也。”而吕向注则认为:“若,此也,此人谓王也。通,言聪明好古;蔽,谓与群邪不协,自见灭亡也。此两者互相其妨。”黄节先生《谢康乐诗注》大体取后一说并有所修正,指出:“通,谓生为帝子;蔽,犹塞也,谓废为庶人。此互相妨矣。”黄说甚是。追寻作品中词语典故的来源,李善本事很大;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他的悟性似乎不是最佳,有时反不如学问要小得多的五臣。这四句诗略谓像庐陵王刘义真这样的人,他的高贵出身同他的悲惨遭遇实在是太矛盾了,简直不能理解,只好痛哭流涕。这里很有些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意思,但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四句略带玄言色彩,而正能表达其悲痛之深。最后几句说,刘义真死得太早,又死得特别冤枉,现在虽然得到昭雪,也不过是一个空名,我巨大的哀痛无法抑制,只好长歌当哭,根本算不上什么诗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精细地描绘风景,感情色彩并不很浓,有一点也特别含蓄深沉,不大容易感觉到;他的政治抒情诗则不同,这一首更是很动了感情的。由于形势的微妙复杂,他不可能畅所欲言;但他其实把什么都说出来了,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参考资料:
1、 顾农著.文选论丛:广陵书社,2007.9:203-205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 1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自古创来,以“别”为题的作品,多有悲凄缠绵之作,常囿于个人感情圈子之内,而司马光的这首送别诗,却能俯瞰九州,追溯千古,将历史、现实、希望结合起来,以诗的美启迪友人的沉思,用历史的光辉烛照前进的道路,感情深挚而不浮露,境界高人一着。

  富顺在四川南部,与云南近邻。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的广大地区,《史记》、《汉书》称为“西南夷”;《三国志》、《华阳国志》称为“南中”。历代王朝很早就注意到这一带地方的开发,秦代李冰、常頞,先后修筑从四川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还在西南地区设置官吏。汉代承秦制,继续派唐蒙等“凿石开阁”,修筑官路,直达建宁(今云南曲靖);汉武帝时,兵临云南,滇王降汉,汉武帝仍命其为“长帅”,赐“滇王”印,先后置益州、越嶲、牂牁、犍为等郡,西南地区自此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汉王朝还实行移民屯田,内地的先进耕作技术渐传边疆。首联以简练的笔墨概括了这些史实。

  在注意加强边疆与内地政治、经济联系的同时,一些有见识的官员,还注意边疆文化的提高和民族的团结。西汉的文翁在汉景帝末期任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入学得免徭役,一时“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华阳国志·南中志》)。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对南中大姓的叛乱,并不单纯以武力征服,而是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其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诚悦服。诸葛亮还吸收一部分民族上层人物为其“属官”,参与蜀国中央政权。结果,南中安定,无复后顾之忧。诸葛亮南征,恩威兼施,然而教化尚未顾及。“欲使”二句即于此着眼。二句一气直下,意谓朝廷欲将文翁的教化施于南中孟获之辈,使之发展成为文明之域。

  南中地区,古人多视为蛮荒之地,其实,这里物产丰饶,民风淳朴,蜀锦、桐华布、筇竹杖,远在西汉就已销售国外,风味饮食亦多,蒟酱就是其中之一。蒟酱,一作“枸酱”。一说是,一种胡椒科植物做的酱,味辛辣(《史记·西南夷列传·索隐》);另一说是鸡棕酱,蒟、鸡同音,为内地人误记(尹艺《鸡棕油》)。鸡棕本是一种香菌,向来被视为“山珍”。明代谢肇淛《滇略·产》说:“鸡棕,……土人盐而脯之,熬液为油,以代酱豉。”南中蒟酱,汉代就已销往邻近地区。南中民间歌舞丰富优美,巴渝间流传的《竹枝词》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含思婉转,色彩明丽,唱时以鼓笛伴奏,同时起舞。唐代刘禹锡曾据以改作新词,脍炙人口。“盘馐”二句即选取这两件有代表性的事物,说明了南中风物之美。

  尾联二句,诗人劝友人在途中开怀畅饮,切莫频起乡思之情。言外之意是,南中之事大有可为,不可因忧思而自伤心神。司马光毕竟是政治家,颇有眼光。诗中所发的主张是针对唐宋以来的弊端而发的。唐代天宝年间(742—756),杨国忠等贪边功以邀宠,对南诏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结果全军覆没,自此西南兵戈不息(见《新唐书·南诏传》、《旧唐书·南诏传》);宋太祖赵匡胤则“挥玉斧”,把大渡河以南之地划出疆界(见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使继南诏而起的大理国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受到阻碍。司马光对友人的谆谆嘱咐,表现了他对西南地区的深切关注。

  此诗虽偏于议论,不铺陈文采,也不刻意求工,然而在质朴的语句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感情诚挚,含意深远,在宋人五律中属于佳作。这与诗人“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的敦朴性格也是一致的。

sòngzhāngchéngjìnzhīshùnjiān--guāng

hànjiāchǐdàozhìnán

使shǐwénwēngjiàojiānlìngmènghuòzhī

pánxiūjiàngshízhúzhī

jiǔqínzuìxiāngguān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正是神都¹有事时,又来南国²踏芳枝。
译文:正逢首都北京是有事的时候,再一次来到南方巡视泽国水乡。
注释:¹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首都北京。²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作者写这首诗的前后,正在南方巡视。1966年5月15日在杭州;途经长沙于17日到韶山滴水洞,在这里住了11天;28日赴武汉。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芳碧水驰。
译文:革命小将好似那高洁的松柏直向苍天,走资派好似枯落的败叶只能芳着流水逝去。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译文:新的革命风暴席卷苍天,气势恢宏;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无数红旗上下翻卷。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凭栏静听潇潇雨¹,故国²人民有所思。
译文:在那潇潇细雨中凭栏静,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应该也有所思索吧。
注释:¹凭栏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句。阑同栏。潇潇,骤急的雨势。²故国:即祖国。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诗从叙事起,说明作诗的缘由和地点。首句点出正逢首都北京“有事”之时。有何事?这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亲密的老朋友、越南党和国家的领袖胡志明,在谈到中国当时形势时说:“我们最近这场斗争是从去年11月开始的,已经七个多月了。最初,姚文元发难,他是个青年人,讨论清官等问题。”不过,“现在我们不搞清官这件事了”,而是“发动群众整反动分子”。这段话的珍贵价值,在于廓清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揣摩和猜测,确凿无误地提供了“这场斗争”的由来和现状发展的线索,为解读全诗找到诗人自述的第一手重要依据。

  “正是神都有事时”读来有种急迫感,凸显标题的份量。“又来南国踏芳枝”读来有种春风拂面的暖意,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芳枝,喻指人民群众朝气蓬勃的笑脸。此时读者有所思:革命成功了吗?我们真的无忧无虑了吗?

  “青松怒向苍天发”青字透着时光荏苒,祖国少年的情怀。松字透着高洁傲雪,松柏延年的节操。怒向苍天发,发人深省。此时读者有所动:被革命一个阶段之成功遮住视线,将失去革命意义。“败叶纷芳碧水之”败叶藏着多事之秋,动荡抉择的愁绪。碧水是指人民的力量。“碧水”取义于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是希望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主宰新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之”是指碧水滔滔流过的痕迹。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满”字极赞群众起来造反的踊跃和热烈,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的雄姿,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的场面,加上上下翻卷的无数面红旗,极为壮观。一个“走”字,再现了当时群众运动风驰电掣般的迅速发展。其形势如急风暴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

  但是,已经七十多岁的革命家毛泽东,此时虽然仍然具有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生奋斗追求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但革命的挫折和失败、考验和锻炼,使他又具有了超人的历练和冷静。于是,诗人的感情在激荡澎湃之后急转直下,写下了令人难解的最后两句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种抒写,既可以看做是风雨过后转为潇潇细雨的景物感怀,又为全诗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在诗情发展的脉络上,可以说是前面风雷激荡的心曲变奏。诗人凭阑在潇潇细雨中静听。静听什么?接着诗人又把这种静听引发出来、开展出去,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也在“有所思”。于是,诗人的静听和人民的所思,便成为此诗的“诗眼”,也自然成为解读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人凭阑(栏)听雨,不禁让人想起岳飞在《满江红》词中那种“仰天长啸”的悲壮。不过毛泽东在诗中流露的,却是悲壮沉郁加忧患的特殊感情。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见余春只么回。
清晨出郭更登台,不见余春只么¹回。
译文:清晨出城又登台寻觅,春天一去便全无踪迹。
注释:¹只么:禅宗语录里常用的口语,意犹“就这么”。黄庭坚《寄杜家父》:“闲情欲被春将去,鸟唤花惊只么回。”
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
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
译文:桑叶露出了枝条,蚕已在等待吐丝。菜花已经结籽,那多情的蝴蝶,还恋恋地不忍离去。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
晴丝千尺挽韶(sháo)¹,百舌²无声燕子忙。
译文:袅娜的晴丝缓缓飘荡,仿佛要系住美好的春光。百舌鸟不再鸣叫,只有燕子在穿梭奔忙。
注释:¹韶光:春光。²百舌:鸟名。以其鸣声反复如百鸟之音,故名。立春后鸣啭不已,入夏后则无声。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永日¹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译文:长长的夏日里,屋旁的槐树下一片荫凉,微风吹拂,送来麦花的清香。
注释:¹永日:长日。

chūxiàèrshǒu

fànchéng sòngdài 

qīngchénchūguōgèngdēngtái jiànchūnzhīmehuí 
sāngzhīcánxiànglǎo càihuāchéngjiádiéyóulái 

qíngqiānchǐwǎnsháoguāng bǎishéshēngyànmáng 
yǒngtóuhuáiyǐngàn wēifēngshànmàihuāxiāng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何须琥(hǔ)(pò)方为枕,岂得真珠¹始是车。
译文: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注释:¹真珠:即珍珠。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运去 一作:远去)
运去不逢青海马¹,力穷难拔蜀山蛇²。(运去 一作:远去)
译文: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注释:¹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²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几人曾预南薰(xūn)¹,终古苍梧²哭翠华³
译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注释:¹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²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³翠华:皇帝仪仗。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很多注家的思路则是一定要为此诗找一个咏叹对象,找的结果是唐文宗李昂。李昂节俭,史有明文;李昂清除宦官的失败,也载于史册。他可算自身勤俭而无力挽救国势的典型。继续引申,则“青海马”是喻贤才,“蜀山蛇”是喻宦官,也表现出来了,而尾联就成了对文宗的哀悼。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进而转换为纯然的抒怀了。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张采田《会笺》称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假事寓悲,沉痛异常”。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考试,“终古”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不是讥讽、挖苦,而是感慨、叹息,诗人所抒发的正是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吸领会。“运逢末世”,就是促成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内外两层背景,身世之感与末世情怀交相促发激荡,将诗人内心的感伤越酿越浓。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55-156
2、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2-63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97-98

yǒngshǐ

shāngyǐn tángdài 

lǎnqiánxiánguójiā chéngyóuqínjiǎnyóushē 
fāngwéizhěn zhēnzhūshǐshìchē 
yùnféngqīnghǎi qióngnánshǔshānshé  (yùnzuò yuǎn )
réncéngnánxūn zhōngcāngcuìhuá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醉来长袖舞鸡鸣¹,短歌行²,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心十六峰³长剑在,星斗气,郁峥(zhēng)(róng)
译文:即使我喝醉了酒,仍能像刘琨他们那样闻鸡起舞,长袖飘飘,心情激荡。曹操的《短歌行》令多少壮士有风雷激荡、石破天惊的感受啊。我举头向西北望去,神州陆沉,国势之艰难,让人像“新亭对泣”那样悲伤。再看那如长剑般插入云端的三十六峰,看葱郁峥嵘的星斗之气,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涌动。
注释:¹舞鸡鸣:祖逖闻鸡起舞之故事,为英雄豪杰报国励志的典范事迹。²短歌行:乐府歌辞,曹操宴会酒酣时所作,表达了他感叹人生短促,事业无成、希望招贤纳士,建立功业的雄心壮骨。³心十六峰:指河南登封县嵩山心十六峰,此时元好问正游此山。⁴峥嵘:山势挺拔峻削,又指宝剑锋利无敌。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bìn)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¹为谁青?一掬钓鱼坛²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译文: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干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
注释:¹编简:即书籍,此指史书。古书刻在竹子上编联成册,故名。²钓鱼坛:作者自注云“钓坛见《严光传》。词人以严光自比。

  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系心社稷,欲有所为。闻鸡起舞这个故事,后来成为英雄豪杰报国励志的范典。“醉来”二字,隐涵沉痛和忿激。当时金庭君昏政乱,皇族倾轧,国势日颓,大厦将倾,词人喝酒醉后,忧国的情绪冲破自我克制,表现出本能的狂放的冲动。一听到中夜鸡鸣,便立即起身,长袖舞剑,气概凌霄。词人此时心境,与当年横槊赋诗,以天下为己任的曹操一样,壮怀磊落,忧从中来,惊感时局危迫。《短歌行》首创于曹操。当时汉室危倾,天下大乱,百业凋敝,生民涂炭。曹操宴上酒酣,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幽思难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座者无不涕泣。这就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短歌行》,词人故说它“壮心惊”。这两句,也是对首句的串说,因为《短歌行》亦曹操醉中起舞所赋。作者在此强调人生短促、事业无成的忧忿。“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金朝曾占有中国西北疆域,当时,“西北神州”为元人所占,故有此说。词人与金朝的有为志士,就象东晋诸名士一样,痛心国土沦丧,但欲救国而不能,只得聚会新亭,一洒忧国之泪。其中也含有词人当“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寓意。词人刘克庄亦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玉楼春》)的名句。“新亭”,在江苏省江宁县,东晋诸名士常于此饮宴,感国土沦丧,叹息流泪,而王导激愤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依旧一新亭”,语浅惰深,点破了历史的惊人相似之处,亦道出首句“醉舞”之隐衷。“三十六峰”以下三句,来了一个大跌宕,感情由悲壮低沉突变为高昂亢脊,形成一殷压抑不住的强大冲力,将全词情感高潮推向顶峰。嵩山为五岳之中,词人将之喻为倚天矗立的三十六柄犀利的宝剑。想象奇特,夸张形象。其间又运用宝剑精气上射牛斗的典故,说这三十六柄长剑,气象郁勃峥嵘,豪光紫气,上贯斗牛之间,这正是词人磊落胸怀和报国壮志的形象写照。上片八句,四处顿挫,抑扬郁勃,上凌九霄。

  下片主要写老大无成,理想落空的悲慨。“古来豪侠数幽并”,承上启下。涵意有两层:一是说幽并多豪侠之士,但那已是往古的事,今之金廷却不多见;二是作者自谓,遗山乃并州人,他称自己尚存燕赵豪侠气概。《金史》称词人“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元德明传附元好问》),可见并非虚言。这是遗山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他的自信。“鬓星星,竟何成”承前句而发,言己虽乃幽并豪侠之士,但丝竹中年,遭遇国变,忧愁催白了鬓发,不能为国立功,竟坐看西北国土沦亡。凄戚感伤和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是词人忿激之辞。意即,由于自己不在其位,报国无门,他日封侯,历史的编简定是为他人而青了这里,他借用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其一)“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陈句,与杜诗命意相同。遗山当时已三十三岁,尚未贵显,遂叹借此身已是封侯无望。最后,词人表示自己既然用世无望,便只好独善其身,隐居屏迹。元好问在此词末自注云:“钓坛见《严光传》”。可知其虽珠到过桐庐。却也是以严光自比。但是,词人的遁隐,不是政作飘逸萧散,而是出于沉痛的社会政治原因。“风浩浩,雨冥冥”便是将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这大自然为之悲泣堕褶的氛围,来作为环境渲染,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十分忧愤悲伤。

  上片歇拍“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蝾”,是词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情感,所谓酒后吐真言是也。“一掬钓鱼坛上涸,风浩诰,雨冥冥”,是写词人迫于客观形势万不得已的抑情绪的物化。这两种不同的境界,一豪壮,一悲凉,它代表了词人精神面貌的两个方面。前者兴会飚举,豪气磅礴,志贯长虹,后者感慨怨悱,气象萧森,猿哀鹤唳。这种心理矛盾的尖锐冲突,造成词人深沉的痛楚,是此词基调。作为幽并豪侠,不能一展雄才,栖迟零落,世道的昏昧,亦可以想见。爱国的词人,焉能不面对钓台,悲泪滂沱。这首词豪壮郁勃,磊落直率,挟幽并之气,能代表遗山词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152页-第15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