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yǒng廿niànshīdōngshíyuèjié--yuánzhěn

shuāngjiàngxiàngrénhánqīngbīngshuǐmànchánjiāngxiānyǐngchūyàndàixíngcán

tiánzhǒngshōucángleqiúzhìzàokàntóushuǐhuàshènjiāngnán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家¹墨面²没蒿(hāo)(lái)³,敢有歌吟动地哀。
译文: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
注释:¹万家:指中国广大人民群众。²墨面:墨面即面容憔悴瘦黑,气色晦暗。³蒿莱:泛指野草。⁴敢:岂敢之省语。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心事浩茫¹连广宇²,于无声³处听惊雷。
译文: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从表面沉寂中,听到革命春雷的萌动。
注释:¹浩茫:广大之状,指想得广远。²广宇:广大地域。³无声:由于心事连着广阔的天地之间,故能从无声中听到人民革命的怒吼声。

  首句“万家墨面没蒿莱”,用悲愤感人的笔触,描写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国民党的统治和日本的侵略,使无数城乡化为废墟,千家万户流离失所。“万家”言受害者之多,“墨面”状悲苦的形象;“蒿莱”形容破败荒凉的社会环境。一个“没”字,融形象与环境为一体,活画出广大人民饥寒交迫,蓬头垢面,辗转荒野,出没蔓草之中的悲惨生活画面。诗人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渗透于字里行间。

  “敢有歌吟动地哀”,深入一层写人民精神上的哀痛和怨愤。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吟之声发。”人民受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必然要唱出震天动地的哀歌。但在那样的年代,却因横遭当局压抑而钳口结舌,哑了声音。一个“敢”字领出全句,又以反诘的语气抑住下文,把人民这种欲吐不能,只有把仇恨积压在心底的愤激感情,表达得十分含蓄,深沉,有力。这悲愤的诗句,燃烧着被压迫人民对反动派的深仇大恨。

  前两句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勾画出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灾难深重而又默默无言的旧中国的悲凉图景,揭示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者的尖锐矛盾,为全诗高潮的涌起作了铺垫。

  诗的第三句“心事浩茫连广宇”,笔锋一转,从状写社会现实转入直抒胸怀。诗人“心事”万千,思连“广宇”,充分显示他和人民心心相印,同革命息息相通的博大胸襟;也包含着他对时局发展和革命形势的探索,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殷切期待。

  结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激情奔涌,雄健有力。诗人对时局发展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响亮回答。“无声”与“惊雷”,辩证地写出局势的对立统一。“无声”是表面的沉默,它准确地概括了局势的一个方面——压迫越来越深,黑暗越来越浓,但郁结着人民仇恨的沉默,如同地下奔突的地火,终究要爆发出来。“惊雷”象征人民革命的风暴,抗击日本侵略的怒吼,它形象地揭示了局势的另一方面——“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

参考资料:
1、 王维森.鲁迅诗歌赏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54-155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zhǐ)¹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译文: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
注释:¹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译文: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译文: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译文: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地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yíngyàn

tiānmín sòngdài 

zhǐchǐchūnsānyuè xúnchángbǎixìngjiā 
wèiyíngxīnyàn xiàjiùliánzhē 
chìshī湿zhānwēi xiāngdàiluòhuā 
cháochéngchúzhǎng xiāngbànguòniánhuá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腊酒自盈樽(zūn)¹,金炉兽炭温。
译文:腊月酿的酒斟满酒杯,炉子加上炉炭使房屋里温暖。
注释:¹盈樽:充满盛酒的容器。指酒的满器状态。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译文:大寒节气,天寒地冻,正适宜围炉取暖,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办,就不出门了。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译文:斗转星移,时节更迭,冬天过去了就是寒天,匆匆又是一年。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译文: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就连历法也换新了。那些迎寒的梅花、杨柳等树木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寒天的临近。
红绣被,两两间鸳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全胜薄情郎。
红绣被,两两间鸳鸯。不是鸟中偏爱尔¹,为缘交颈睡南塘。全胜薄情郎。
注释:¹尔:这里指鸳鸯。
这首小词,借对鸳鸯的咏赞与艳羡,表露内心对“薄情郎”的眷恋与怨恨。此词语言清浅而寄寓殊深,颇具民歌风采。

jiāngnán ·hóngxiùbèi

niúqiáo tángdài 

hóngxiùbèi liǎngliǎngjiànyuānyāng shìniǎozhōngpiānàiěr wèiyuánjiāojǐngshuìnántáng quánshèngqíngláng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浮萍¹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译文:浮萍依附在清水上,随着风儿四处漂流。
注释:¹浮萍:一种水生植物,比喻无依无靠,随波漂流的女子。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结发¹辞严亲,来为君子仇²
译文:成年束发辞别父母,成为了夫君的伴侣。
注释:¹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²仇:伴侣。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kè)¹发朝夕,无端²获罪尤。
译文:从早到晚恭敬勤恳,遭受罪怨毫无缘故。
注释:¹恪勤:恭敬勤劳。²无端:一作“中年”。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发昔蒙恩惠,和乐如瑟(sè)¹
译文:从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欢乐和穆。
注释:¹瑟琴:出自《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何意今摧颓(tuí)¹,旷若商与参。
译文:为何现在岁月蹉跎,远隔如商与参两宿。
注释:¹摧颓:蹉跎。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zhū)(yú)¹自有芳,不若桂²与兰。
译文:茱萸自有它的香气,却不如肉桂和兰芷。
注释:¹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²桂:应为樟科肉桂,非桂花。兰为何种植物,今尚有争议。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新人虽可爱¹,无若故所欢。
译文:新人即使令人怜爱,不如过去所爱的人。
注释:¹可爱:一作“成列”。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tǎng)¹中还。
译文:流云有返回之时,您的爱也许回转中途。
注释:¹傥:或者。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qiè)¹仰天叹,愁心将何愬(sù)²
译文:悲伤地仰天叹息,忧心将到哪里去倾诉?
注释:¹慊慊:心不满足貌;不自满貌。²愬:同“诉”。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日月不¹恒处,人²生忽若寓³
译文:日月不会永在天上,人生短暂如同寄宿。
注释:¹不:一作“无”。²人:一作“所”。³寓:一作“遇”。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悲风来入怀¹,泪下如垂露。
译文:悲伤的风吹入帷帐,泪水跌落像滴露珠。
注释:¹怀:一作“帷”。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¹(qiè)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译文:打开箱子制作衣裳,裁剪缝纫洁白绢布。
注释:¹发:打开。一作“散”。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