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点笔,似描来倩影,刚晕浓碧。大叶烟疏,小朵香迟,胭脂未染颜色。
东风点笔,似描来倩影,刚晕浓碧。大叶烟疏,小朵香迟,胭脂未染颜色。
红妆面面何曾见,错认作、翠钿抛掷。一两丛、移近南墙,好待捲帘人立。
红妆面面何曾见,错认作、翠钿抛掷。一两丛、移近南墙,好待捲帘人立。
花事前番过也,秋千坼遍了,撩鬓无力。不借春阴,不到秋阴,闲杀绿草诗客。
花事前番过也,秋千坼遍了,撩鬓无力。不借春阴,不到秋阴,闲杀绿草诗客。
断肠欲寄回文锦,奈几缕、朱丝难织。最可怜、低覆凉阶,怕照半痕斜日。
断肠欲寄回文锦,奈几缕、朱丝难织。最可怜、低覆凉阶,怕照半痕斜日。
吴藻

吴藻

吴藻(1799~1862),女,清代著名女曲作家、词人,字苹香,自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安徽黟县。幼而好学,长则肆力于词,又精绘事,自绘饮酒读骚图,又题饮酒读骚图曲。著有《花帘词》一卷、《香南雪北词》一卷、《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书屋诗》等。 ▶ 2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临歧泣世道,天命良悠悠。
临歧(qí)泣世道,天命良悠悠。
译文:面对岔路口为世道哭泣,天命实在深远难以测料。
昔日殷王子,玉马遂朝周。
昔日殷(yīn)王子,玉马¹遂朝周。
译文:昨天都还是殷王的子孙,玉马出现就去朝拜周朝。
注释:¹玉马:祥瑞之物,古时认为清明圣世,玉马出现,贤者来朝。
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
宝鼎日伊谷,瑶台成古丘¹
译文:宝鼎在洢水瀔水里沉沦,东周瑶台成了荒败土堡。
注释:¹古丘:旧墟。古,一作“故”。
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译文:西山有令人哀伤的遗老,东陵侯爵是秦朝的封号。
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春思如中酒,恨无力。洞房咫尺,曾寄青鸾翼。云散无踪迹。罗帐熏残,梦回无处寻觅。
露颗¹添花色,月彩²投窗隙。春思如中酒³,恨无力。洞房(zhǐ)尺,思寄青鸾(luán)。云散无踪迹。罗帐熏(xūn),梦回无处寻觅。
译文:月光下,花朵上挂满了晶莹透明的露珠,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愁思得过度了,就使人昏昏沉沉,如同醉酒一般无力。离她那么近,近在“咫尺”,还要写信去试探她是否有情。那情那景,恍如隔日,像“云散”一样无影无踪了,想起来真让人烦啊!香料已燃完了。夜深了,我在梦里见到你的情景,醒来后全不见了,一片虚无冷落的气氛。
注释:¹露颗:即露珠。此字宜用仄声,故用“颗”。²月彩:月光。³中酒:醉酒。⁴无力:形容酒后疲劳无力。⁵洞房:深邃的内室。⁶青鸾翼:喻书信使。青鸾,鸟名,似凤。⁷熏残:《花草粹编》作“春残”。熏:指点染香料。
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装饰。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轻红腻(nì)¹,步步熏兰泽²。约腕金环³重,宜装饰。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译文:轻红腻白,红是胭脂,白是铅粉,你打扮得很美;以至于你走过后,都能留下一路诱人的花香味。你本来很纤细,再戴上金手镯,益发显得无力,但正是这样,更能显出你的袅袅轻姿来。长久以来都没有消息,不知道你过得怎么样?这回忆与以前不同啊,那时候懂得什么是愁呢?而今,贬居他乡,孤处异地,才真正识尽愁的滋味了,所以一想起你,就让人一刻儿也安宁不了啊!
注释:¹轻红腻白:谓脂粉。²兰泽:涂发的香油。³约腕金环:腕上金镯。⁴存济:此意云身心安顿不得也。

  此词以男主人翁的口气写出。时当春夜,庭院里花朵上染有颗颗露珠,显得分外的鲜艳明丽。月光从窗户的缝隙中投进来,照着孤眠独宿的男主人公。此刻他满怀春思,好像醉酒一般,浑身无力。他想起从前所爱的女子,相距不远,曾经有信给他,信中自然向他倾诉一腔爱慕之情。“洞房咫尺”,有室迩人遐之意。既相距咫尺,却还托“青鸾”寄书。因为当时封建礼教甚严,男女授受不亲,故须托人(例如丫环侍女)传递情书。可是过了不久,他们分别了,就像易散的彩云,一去无踪。“云散”一辞,比较含蓄。宋玉《高唐赋》云:“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在传统诗词中,便以“云雨”比喻男女幽会,而以“云散”比喻离别。所以在“云散”一辞的背后,当隐藏着一段爱情故事,此处被词人省略了。因此下面接上“罗帐熏残”一句,便有睹物思人之感,并寓有春宵梦短之义。男主人翁所做的梦,自然是与恋人的欢会。一旦梦回,伊人不见,便彷徨无主,到处寻觅。寻觅不见,便黯然伤神。

  下阕前半,是回忆伊人。在这里刻画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她浓妆艳抹,脸上涂着脂粉,头上搽有香气馥郁的发油。走起路来,散发着阵阵芳香。在她手腕上,还戴着一副金镯。词笔至此,可以想见,他们之间是如何稔熟。前面所说的洞房间隔,只是一时而已,此后他们当时时接触,以至曾经欢会。

  下阕后半,转向今时,也就是起首二句所揭示的规定情境。此刻男主人公在想,伊人是否平安无事。前云“云散无踪迹”,此云“一向无消息”,是层层加码法。人去无踪,消息全无,往日的青鸾竟然断翼,不再传书送信。难怪这位男主人公辗转反侧,“片时存济不得”了。

  此词语言通俗,以方言入词,倍见浅俚。然而在浅俗中有含蓄,在艳情的描写中避免粗俗径露。试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欧阳修)、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周邦彦),便有贵妇人与倡伎之别。”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65-68

pāimǎnhuā··tiānhuā--qínguān

tiānhuāyuècǎitóuchuāngchūnzhōngjiǔhèndòngfángzhǐchǐcéngqīngluányúnsànzōngluózhàngxūncánmènghuíchùxún

qīnghóngbáixūnlányuēwànjīnhuánzhòngzhuāngshìwèizhīānfǒuxiàngxiāoshìxúnchánghòujiàorénpiànshícún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¹。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译文:想当年金人南犯,北宋灭亡,三川之地受到金人的践踏,关中一带都被焚烧殆尽。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日日期望宋朝能收复失地,振煨国家。
注释:《桃源忆故人》:又名《虞美人》、《胡捣练》。¹煨烬:即灰烬。燃烧后的残余。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秋风霜满青春鬓,老却新丰英俊¹。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译文:多年过去,有志之士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渐渐衰老,两鬓渐白。可叹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
注释:¹新丰英俊:化用王维《观猎》诗“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诗意。

  词人看到《华山图》中的华山巍峨屹立,瑰奇险峻,雄峙于北方大地,不禁浮想联翩,热血沸腾。宋室丧国之耻,山河破碎之悲,顿时涌上心头,题写了本篇。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中原”二句,写1141年(绍兴十一年)12月,宋高宗赵构听信秦桧谗言,同意求和,与金商定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及陕西南、秦二州之半给金,双方以大散关为界。陕西大部沦于敌手,仅余四州,华山亦蒙胡尘。这是使三川(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伊、洛流域及北汝河上游地区一带)震动的奇耻大辱。结果自古以来作为三秦地区天然屏障的雄关险岭就失去作用,无异于化为灰烬,“关辅”一句即是指此。“泪尽两河”二句,指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人攻陷南宋两河地区(河北、河东)一事,曾为保卫这一带浴血奋战的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这又是一件令人悲愤不已的奇耻大辱。把恢复、中兴当作自己毕生事业的词人当然更是痛彻心肺。

  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投降派当权,残酷迫害和打击主战派,词人也屡遭排挤,闲置在家,岁月蹉跎,青丝成霜。昔日的英雄,壮志消磨,而收复大业,仍然无人过问,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词人看到华山图,怎能不满腔激愤呢?

  全篇抒发了词人对宋室沦亡的悲叹和对收复失地的企盼,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麻木不仁的气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献身的报国激情,是豪放词中的一支奇葩。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燕赵¹悲歌士,相逢剧孟(mèng)²家。
译文:赵、燕两地多慷慨悲歌的侠士,今天我们相逢于侠士剧孟的故乡洛阳。
注释:¹燕赵:古时燕、赵两个国出了许多勇士,因此后人就用燕赵人士指代侠士。²剧孟:剧孟:汉代著名的侠士,洛阳人,素有豪侠的名声。杜甫有诗句:“剧孟七国畏,马卿四赋良”,说得就是剧孟武艺的高强。这里“剧孟”是用来指代洛阳的。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寸心¹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译文:心中悲壮不平之事向你诉说不完,无奈太阳西斜,只好再次分手而去。
注释:¹寸心:心中。

  这是一首因路遇侠者而写的赠别诗。此诗造句别致,寓意隐蔽。诗里用到了典故。“燕赵悲歌士”里用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名称“燕,赵”,古时这两个战国七雄中的诸侯国出了许多勇士,因此后人就用燕赵人士指代侠士。高适有这样的诗句:“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就是对燕赵刺客的悲壮大义表示同情与敬佩。最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而荆轲就是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的刺客。

  “剧孟”本人是雒阳(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东部)人,素有豪侠的名声。这里“剧孟”是用来指代洛阳的。

  侠者,一般指剑客。钱起本人不是武士,因此对朋友豪侠的气概是佩服加崇敬的。诗的开头两句,用“燕赵悲歌士”,借以比拟所遇见的侠者;而“相逢剧孟家”,则是说他们两人相逢于洛阳道中。如此写来,极为切合侠者身份。后面两句,是说相逢时彼此倾心交谈,可是太阳又快要落山了,只好恋恋不舍地分手而别了。这既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也表露了对侠士的倾慕之情。

  此诗一开始就把心里的赞美写了出来,朋友被他称赞为燕赵豪侠,可见钱起的坦率。对“寸心言不尽”,可以理解为这是文人与武士间的区别造成得欲言又止,意犹未尽。最后写到落日,其实有诗人对朋友的一丝担忧(因为夕阳这个素材在文学作品里一般来说终归没有朝阳那么热烈积极),剑客的前路定是有坎坷的。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为分别而相聚的诗人与侠者,终究要分道扬镳了,太阳都落山了,像在催促他们,尽管依依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份感情被描述得真是格外珍贵。

  钱起的朋友中有名诗人王维、裴迪等,本人是大历才子,认识的人一定很多。这里的侠者,在他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尤为记忆深刻的一位朋友。钱起自己如果“言不尽”了,那么这离别的感伤是非常浓烈的。这是赠别的作品,不过诗里字字句句都是浓情,这样的编辑确实算得上体格新奇,这和一般人比较起来率意得多。高仲武说钱起诗风“体格新奇,理致清赡”。“理致清赡”这个特点其实表现在“前路日将斜”里,将诗意很好得放开,使读者有思索的余地。

féngxiázhě

qián tángdài 

yānzhàobēishì xiāngféngmèngjiā 
cùnxīnyánjìn qiánjiāngxié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怎生¹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xiāo)肌肤²,香褪(tuì)腰肢³。饭不沾匙(chí),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译文:为什么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翻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么久,本来是结发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注释:¹怎生:为什么。²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³香褪腰肢:腰肢瘦了。⁴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⁵遮莫:即使。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古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发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全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诗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赏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寄远

zhéguìlìng··yuǎn--qiáo

zěnshēngláikuānyǎnleqúnérwèixuēxiāngtuìyāozhīfànzhānshizuófānbǐngruòyóushòuyòngzhēhàiguǒchéngshíyǒushéntuīgànnàoleduōshíběnshìjiédehuāndàozuòlechèér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