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峦石轮囷,起伏散壁垒。我疑神人战,旗鼓掷于此。
连峦石轮囷,起伏散壁垒。我疑神人战,旗鼓掷于此。
免胄鬝尔颠,覆釜赭其底。时清洗兵久,刀剑不须砥。
免胄鬝尔颠,覆釜赭其底。时清洗兵久,刀剑不须砥。
地力用各殊,藉以镇郊鄙。团团列星陨,鞭挞孰能徙。
地力用各殊,藉以镇郊鄙。团团列星陨,鞭挞孰能徙。
崩崖垂象鼻,宛若钜桥圯。石尔苟能言,吾将扣微旨。
崩崖垂象鼻,宛若钜桥圯。石尔苟能言,吾将扣微旨。
蒋士铨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 2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gāo)¹薄暮²望,徙(xǐ)(yǐ)³欲何依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注释:¹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²薄暮:傍晚。薄,接近。³徙倚:徘徊,来回地走。⁴依: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皆秋色¹,山山唯落晖²
译文: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注释:¹秋色:一作“春色”。²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犊(dú)¹返,猎马带禽²归。
译文: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注释:¹犊:小牛,这里指牛群。²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¹
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注释:¹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四韵。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的五言四韵,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

wàng

wáng tángdài 

dōnggāowàng  
shùshùjiēqiū shānshānwéiluòhuī 
rénfǎn lièdàiqínguī 
xiāngxiāngshí chánghuái怀cǎiwēi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矫矫凌云姿,风生龙夜吼。
矫矫凌云尘,风生龙夜吼。
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
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
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
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
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
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
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
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
淇澳¹春云碧²,潇湘³夜雨寒。
注释:¹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即古卫国之竹园——淇园所在地。²春云碧:当是比喻春天淇园大面积茂盛的翠竹犹如碧绿的云彩。³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盛产竹子的地区。
虚窗人静听,飒飒响琅玕。
虚窗¹人静听,飒飒²响琅玕³
注释:¹虚窗:开着窗户。²飒飒:拟声词,风雨声。³琅玕:lánggān,似玉的美石,常作翠竹的美称。

yǒngzhúshǒu--hānshānqīng

hánfēiqiānchǐqīnglínshuāng

zòngshìchénxīnzhòngxiāngkàndùnwàng

jiǎojiǎolíngyún姿fēngshēnglónghǒu

shuāngxuězhīniánzhēnsuìhányǒu

shuānggànhánfēngzhīxiǎngshìqín

xiāoxiāngsuìzhōngxīn

luògēnpiānxīnjiégènggāo

línhánchuīqīngbànsōngtāo

àochūnyúnxiāoxiānghán

chuāngrénjìngtīngxiǎnglánggān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¹多。
译文:地方偏僻,中央的权利也达不到,百姓少而官员多。
注释:台:台州路,现在的浙江省临海县一带。温:温州路,现在的浙江省永嘉县一带。处:处州路,现在的浙江省丽水县一带。树旗谣:在路边树立的旗帜上所写的歌谣。¹相公:指官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译文:整天被官员剥削压迫,不造反还有什么办法呢?

  这是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农民大起义时写在旗子上的歌谣,故称树旗谣。

  元朝统一江南之后,对江南地区的汉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据《元史》记载,当时带兵南下的军官“皆世守不易,故多与富民树党,因夺民田宅、居室”。这些北方来的蒙古贵族统治者与当地的豪绅富户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人民的生活之困苦就不难想象了。而“天高皇帝远”,寄托着人民诸多希望的皇帝高高在上,仿佛不可企及,唯任那些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民少相公多”,贪官污吏四处繁衍。悲苦无告的人民受尽这些官僚地主的剥削压迫,他们只好起来造反了。

  正如这首歌谣所唱的: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受尽苦难的民众再也无法忍受非人的生活,群起而反抗。自古以来官逼民反,势所必然。 于是在元末,浙江东部一带的农民,纷纷举起义旗,进行反抗。接着,江淮流域的农民也起来响应,并影响到红巾大起义。明代黄溥《闲中今古录》对这段历史有所记述: “元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敛。台温处之民,树旗村落云云。由是谋反者各起。黄岩方谷珍因而肇乱江淮,红巾遍四方矣。”

  这首写在起义旗帜上的歌谣正是揭示了劳动大众当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起而反抗的原因。于此我们今天仿佛还能看到当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浪潮席卷着大江南北,强烈摇撼着危机四伏的元朝政权。 这首歌谣虽只短短四句,却能抓住主要的方面,揭示出在那种环境逼迫之下人民不得不反的历史现实。四句之中,前三句展示了当时严峻残酷的环境。相公,指官吏。后一句则逼出处于这种环境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诸多的原因导致最终“不反待如何”的后果。而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前三句是铺垫,最后一句收束,因而具有言简意赅、调促情切的感人效果。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泛泛¹东流水,磷磷²水中石。
译文: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¹泛泛:水流貌。²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pín)¹生其涯,华叶²纷扰溺。
译文: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注释:¹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²华叶:花与叶。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¹嘉客²
译文: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注释:¹羞:通“馐”。²嘉客:佳客,贵宾。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岂无园中葵?懿(yì)¹此出深泽。
译文: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¹懿:美好。
这首诗,咏的是“苹藻”。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参考资料:
1、 语文学刊, Journal of Chinese, 1988年04期
2、 少年文艺(写作版), Kids Literature, 2007年12期
3、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2006年03期

zèngcóng ·

dōnghàn·liúzhēn liǎnghàn 

fànfàndōngliúshuǐ línlínshuǐzhōngshí 
pínzǎoshēng huāfēnrǎo 
cǎizhījiànzōngmiào xiūjiā 
yuánzhōngkuí chūshēn 
春梦似杨花,绕遍天涯。黄莺啼过绿窗纱。惊散香云飞不去,篆缕烟斜。
春梦¹似杨花²,绕遍天涯。黄莺啼过绿窗纱³。惊散香云飞不去,篆(zhuàn)烟斜。
译文:春梦好似飞舞的杨花,飘来荡去旋转至海角天涯。婉转啼鸣的黄莺掠过绿窗纱,女子从梦境中惊醒过来,如幻如烟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浮现,如同那飞不去的香云和缭绕四处的缕缕斜烟。
注释:卖花声:词牌名,又名“浪淘沙”,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均五句、四平韵。¹春梦:春天的梦,引申为相思梦。沈佺期《杂诗》:“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²杨花:即柳絮。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又:“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³黄莺啼过绿窗纱:取金昌绪《春怨》全诗诗意。⁴香云:少女的头发、云鬓。⁵篆缕:盘香的烟雾。篆,盘香的喻称,因其形状如篆字之回环而得名,一作“几”。
油壁小香车,水渺云赊,青楼珠箔那人家。旧日罗巾今日泪,湿尽铅华。
油壁小香车¹,水渺云赊(shē)²,青楼³珠箔(bó)那人家。旧日罗巾今日泪,湿尽铅华
译文:乘坐着精致的油壁小香车,回想过去的快乐时光已是像水一样渺茫、云一样遥远。青漆涂饰的楼房,珍珠缀成的帘子,就是她思念着的那户人家。用他旧日赠予的罗巾,揩拭着如今的泪水,湿透了,沾胭脂水粉如霞。
注释:¹油壁小香车:以油涂饰的小香车,一般为妇女所乘。《玉台新咏·钱塘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²赊:稀疏,遥远,迟缓。³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楼房。⁴珠箔:即珠帘,一作“朱箔”。李白《陌上赠美人》:“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箔,帘。⁵罗巾:丝织的手巾。⁶铅华:搽脸的胭脂水粉之类的化妆品。温庭筠《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玉纤弹处真珠落,流多暗湿铅华。”

  这首词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梦绵绵,思邈情飞,被黄莺惊醒后看窗外已是晨炊的白烟袅袅;下片写女主人公乘车郊游时不禁思旧伤怀,泪流满脸。全词境界完整,意象活泼多姿,在女主人公泪流满面的酸楚情景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一种深深的遗憾和长长的叹息,以及无尽的伤感和难言的无奈。

  “春梦似杨花。绕遍天涯”词一开篇即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缥缈朦胧的梦境般的图画,一股执著中带有凄惨的相思之情奔涌而至。这里,词人将前人的语境经过重新构思,组合成一幅新的图景,以“似”来极写相思成梦、魂牵梦萦的境况与情绪。而“啼过”二字写出莺啼破人好梦之后却又不肯以其婉啭娱人以解人闷,反而飞投他处,则是词人赋予的新意。起拍以兼师众家之长而巧妙点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词人对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意境缠绵,情韵悠深。“惊散香云”二句直写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展示其深居闺闱、养尊处优而百无聊赖的寂寞生活。女主人公从梦境中惊醒过来,如幻如烟的情景仿佛还在她眼前浮现,如同那飞不去的香云和缭绕四处的缕缕斜烟。五代冯延巳《鹊踏枝》词云:“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而此词使这种残梦迷情更具体、更生动,同时将秦观《减字木兰花》一词“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的意境以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下片写女主人公乘车郊游时思旧伤怀。通过对往日欢乐时光的追忆回味,从被思念者的角度表现二人之间的深情厚意,抒发男女相思的苦痛情怀。“水渺云赊”用晏殊《寓意》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典故写女主人公想到过去的欢乐时光,已是像水一样渺茫、云一样遥远,只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青楼”一句,更是将这种两地之间刻骨铭心的思恋写得哀婉伤感、深切感人。这里,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人家”三字,饱含着无尽的怀恋、向往和回味。结拍二句,采用大胆的想像、夸张的手法,勾勒女主人公的思念情态,楚楚动人,生动逼真。昔日两情相悦时互赠的罗巾只能用来揩抹如今相思的泪水,即使这样也无法止住满面泪流,只能任其冲刷脸上的粉妆。以今昔对比来突出悲欢离合,“湿尽”二字凸现出思念之深切、情意之真挚。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379-138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