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悠悠¹²荒路,靡(mí)³我心愁。
译文: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注释:¹悠悠:忧思的样子。²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³靡靡:行路迟缓。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四望无烟火¹,但²见林与丘³
译文: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注释:¹烟火:人烟。²但:只。³丘:小山包。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城郭¹生榛(zhēn)(jí)²,蹊(xī)³无所由
译文: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注释:¹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²榛棘:丛生的树木和野草。³蹊径:小路。⁴由:经过。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huán)¹²³广泽,葭(jiā)夹长流。
译文: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注释:¹雚: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²蒲:水生植物,即蒲草。³竟:遍布。⁴广泽:浩渺的水泽。⁵葭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日夕¹凉风发,翩翩漂吾舟²
译文: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注释:¹夕:日落的时候。²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寒蝉¹在树鸣,鹳(guàn)(hú)²摩天³游。
译文: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注释:¹寒蝉:秋后的蝉。²鹳鹄:这里泛指大鸟。³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客子¹多悲伤,泪下不可收²
译文: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注释:¹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²收:结束,停止。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朝入谯(qiáo)¹郡界,旷然²消人忧。
译文: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注释:¹谯: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²旷然:豁然开朗。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鸡鸣达¹四境²,黍(shǔ)(jì)³原畴
译文: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注释:¹达:及。²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³黍稷: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⁴盈:满。⁵原畴:田野。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馆宅¹充廛(chán)²,士女³满庄馗(kuí)
译文: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注释:¹馆宅:房舍。²廛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³士女:男子和女子。⁴馗: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自非¹圣贤²国,谁能享斯³
译文: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注释:¹自非:假如不是。²圣贤:指曹操。³斯:这。⁴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诗人¹美乐土²,虽客³犹愿留。
译文: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注释:¹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²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³客:指诗人自己。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望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望,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望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望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望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望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望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望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注释

悠悠:忧思的样子。

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

靡靡:行路迟缓。

烟火:人烟。

但:只。

丘:小山包。

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

榛棘:丛生的树木和野草。

蹊径:小路。

由:经过。

雚: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

蒲:水生植物,即蒲草。

竟:遍布。

广泽:浩渺的水泽。

葭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夕:日落的时候。

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秋后的蝉。

鹳鹄:这里泛指大鸟。

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

收:结束,停止。

谯: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

旷然:豁然开朗。

达:及。

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

黍稷: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

盈:满。

原畴:田野。

馆宅:房舍。

廛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

士女:男子和女子。

馗: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假如不是。

圣贤:指曹操。

斯:这。

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

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

客:指诗人自己。

赏析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页
王粲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 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译文:柳芽发泛着点点嫩黄,还未吐出新叶;池水转绿,长出星星点点苔藓。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春色边城动,客思¹故乡来。
译文:无边春色在边塞小城萌动,悠悠客思从千里之外的故乡飘来。
注释:¹客思:客中游子的思绪。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biānchéng

xùn nánběicháo 

liǔhuángwèi shuǐ绿bànhántái 
chūnbiānchéngdòng xiānglái 
泊秦淮雨霁,又镫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入楚些?冷冷霜激哀弦。
泊秦淮¹雨霁,又镫(dēng)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²,星垂野阔³,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入楚些(suò)?冷冷霜激哀弦
译文:刚刚雨过天晴,将船停泊在秦淮河的岸边。两岸的灯火和船上的灯火都在送我这正要归人的船。树的周围好像被云彩拥抱着,是那么昏暗的一片。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那昏暗的黄昏暝色从水面上直弥漫到天边。长满芦苇的江边,突然响起潮水澎湃的声音,在江上水波的中心泛起一圈圈光晕。圆月倒影在江心,随波摇荡。我在船上一梦醒来,是谁在唱着哀伤的《楚辞》呢?好像听到江面上传来哀伤悲凉的琴声。
注释:木兰花慢:词牌名。此调为柳永所始创。双调,上片十一句,押五平韵,五十字,下片十二句,押七平韵,五十一宇,共一百零一字。北固山:在江苏丹徒县北,下临大江,与金、焦并称京口三山。¹秦淮:河名,源出江苏溧水县北,经南京而入长江。²树拥云昏:化用杜甫《返照》:“归云拥树失山村。”³星垂野阔:化用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⁴暝色:夜色。⁵“晕波心”句:化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波心荡、冷月无声。”⁶楚些:此代指楚辞。些,语助词,楚辞句尾多“些”字。⁷泠泠:形声词。⁸哀弦:哀楚的乐声。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婵娟¹,不语对愁眠²,往事恨难捐³。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qiáng)自回旋。寂寞鱼龙¹⁰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译文:月亮寂静无言地照耀着我,只有无边的孤寂忧愁陪我渡过这漫漫长夜。有多少家国个人的往事都是忘不掉的。看那广阔无尽的南徐平野,看这么苍茫的北固高山,是如此美好的山川。晋朝攻打东吴的时候钩连的铁锁尚且被烧断了,现在的满清连不可恃的铁锁也没有,更不用谈还有什么国防设施了。任凭敌人的战船随意出入游弋,激浪排空。国家如此多难,而朝廷却一无作为与对策,只能把一切伤心都付与秋江上的一片茫茫烟霭。
注释:¹婵娟:美人,代指月。²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³捐:捐弃。⁴南徐:今江苏镇江。⁵如此山川:梁武帝登北固,题“天下第一江山”。⁶铁锁:晋王濬伐吴,吴人以铁锁链横江,王濬作大木筏沿江而下,烧断铁链。⁷排空:拥塞天空,形容众多、气势浩大。⁸樯橹:指战船。⁹自回旋:随意出入游弋。¹⁰寂寞鱼龙:化用杜甫《秋兴》:“鱼龙寂寞秋江冷。”

  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自金陵移舟东下沿江所见及夜深梦醒之哀绪;下片写词人面对北固山感事伤时、忧国如焚之壮烈情怀。此词赋陈其事,从行船出发开始,一路逶迤写来,渐入佳境,曲折委婉与顿宕豪放处,疏密相间,美不胜收,其美学魅力来自作者对心灵的真实描摹。在思想上,这首词则继承南宋词人的传统,借写景咏爱国情怀,表达对时事的悲愤。

  词在起调处,以“泊秦淮雨霁”一句把读者引入词境。欲写江行,却写泊舟未写北固,先写秦淮。此句前,供人想象的是雨中秦淮河上的旖旎风光;此句后,立即以“又镫火,送归船”二句转入江行的画面,而句中的“灯火”两字则点出词题中的“晚”。下面更以一个表示时间的“正”字领起六句景语,把此时进入视野的岸边景与江上景、天空景与地面景、远景与近景、动景与静景,尽收入词篇之中。

  此六句词,即眼前景色,融入杜甫诗“归云拥树失山村”(《返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及姜夔词“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淮左名都》)诸句意境,构成一卷景象万千的秋江夜行图。六句中,初曰“云昏”,继曰“星垂”,再曰“暝色浮天”,加之以“夜潮骤起”“月影荡江”对江上的夜景句句点染,层层勾勒,境界因之全出。而在物象的组合上,在丛树与幕云间着一“拥”字,在繁星与平野间着一“垂”字,在瞑色与长天间着一“浮”字,在月影与大江间着一“荡”字,也都是托出境界的点睛之笔。其“晕波心”句中的一个“圆”字,更被陈廷焯在《词则·大雅集》中赞为“警绝”。歇拍“梦醒”两句则从写舟外所见转而写舟内所闻,以“楚些(《楚辞》中《招魂》句尾语助用“些”不用“兮”,洪兴祖补注云:“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哀弦”显示入耳的音调之悲凉,对下片感时事而兴悲的愈转愈沉痛的词情,起了引发和过渡作用。

  换头两句中,“婵娟”与上片中的“月影”相呼应,“愁眠”与上片中的“梦醒”相承接。此两句融合了上述姜夔“冷月无声”句及张继《枫桥夜泊》诗“江枫渔火对愁眠”句而自成意境。下面“往事”七句则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句化出,意在托历史往事以抒发其对时事的悲慨。作者之“往事恨难捐”者,非一己之事、身世之恨,而乃人世间兴衰之往事、清王朝没落之深恨。其所以“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而发为“如此山川”之感叹,固因望中的南徐、北固在其过此前不久竟曾为外敌所攻占,正如萨都剌在《满江红·金陵怀古》词中所说,“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了。其“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云云,当然既非对江景的一般描写,也非对历史的一般回顾,而是有的放矢,以古喻今,指出在腐朽无能的清廷统治下,面对列强坚利的炮舰,已无江防可言,只有任侵略军的舰艇在长江上激浪排空,自由回旋,终于陈兵南京城下,迫订了南京条约,而此条约之丧权辱国,与三国时吴末帝孙皓之“一片降幡出石头”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此三句词中,一个“更”字、一个“任”字,情见乎辞,感概系之,字里行间潜藏了对当前时事的深切悲愤。最后,作者以“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两句宕开词笔,结束全篇。上句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既是写秋江深夜的景象之冷寂,再一次点词题中的“晚过”,也是以此一含有喻示性的意象,引人生发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而清廷上下仍文恬武嬉、沉睡未醒的联想。下句则把前面所表达的“哀”“愁”“恨”再归结为“伤心”两字,而面对沉沉夜色、浩浩秋江,此一片“伤心”之情既匪言可,也无处陈说,只有将其付与夜幕中、江水上的迷濛缥缈的秋烟。此一结拍,思入杳茫,寄慨无穷,在篇外留下了袅袅不尽之音。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撰写,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8,第1191页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b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译文: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注释: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译文: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译文: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寄卧郊扉(fēi)¹久,何年致此身²
译文: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¹郊扉:郊居。²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57-1258页 .

shàngqiū

dài tángdài 

yuánfēngdìng wǎnjiànyànhángpín 
luòxiāngshù hándēngrén 
kōngyuánbái sēnglín 
jiāofēijiǔ niánzhìshēn 
湖上清秋夜,扁舟泛碧波。
湖上清秋夜,扁(piān)¹泛碧波。
译文:秋天的夜晚,在湖上泛舟,碧波荡漾,波光潾潾。
注释:¹扁舟:小船。
紫箫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紫箫¹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译文:洞箫声声,如泣如诉,永不断绝;天上的明月依旧照在湖面上不为所动。
注释:¹紫箫:紫色的竹做的箫。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称箫笛为紫玉。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tán)¹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²入望中。
译文:当黄昏的余晖笼罩着潭州,信步登上官舍的空楼。眼前的景色触动情怀,古今多少事齐集眼下,涌上心头。
注释:¹潭州:唐代为湖南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²无端:没来由地。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湘泪¹浅深滋(zī)竹色,楚入²重叠怨兰丛。
译文:高高的九嶷山上有故君的墓丘,滋润竹色的泪痕记录着心中的哀愁。屈原在楚歌中展现着美丑,他为兰花的芳心易改痛心疾首。
注释:¹湘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²楚入:指屈原的《离骚》《九入》《九章》等。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陶公¹战舰空滩(tān)雨,贾傅²承尘³破庙风。
译文:当年陶侃的战舰摧枯拉朽,如今荒弃的沙滩只有雨声依旧。贾谊的破庙年久失修,呜呜的风声诉说着其中的缘由。
注释:¹陶公:指东晋陶侃,其墓在今湘潭。²贾傅:指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贾谊庙,庙即贾谊宅。³承尘:床前横木之上用小帐子来承接尘土,以及天花板,名曰“承尘”。上面房梁横木所托的便是。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译文:我在故园久久地等候,看不见应约前来的老友。准备了潭州特产松醪名酒,谁与我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首联“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空”字传神,诗人身居潭州官舍,暮色中独登空楼,远眺之中,古今多少事一起涌上心头。“今古无端入望中”,已暗示明为吊古,实为伤今。陆昆曾谓“言之所及在古,心之所伤在今,故曰今古无端”,颇能道出诗人用意及构思特点。

  颔联“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浅深与重迭,为反义连用词与同义连用词相对,竹色与兰丛,草木名相对。望“竹色”而怀“湘泪”,借二妃事而哭武宗;见“兰丛”而怀“楚歌”,借屈原事而刺宣宗、白敏中。所谓“怨兰丛”,就是怨排斥异己,贬逐会昌有功旧臣的白敏中、令狐绚辈。

  颈联“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上句借陶侃暗寓会昌有功之将帅之遭冷遇,下句则以贾谊长沙事暗寓会昌有功文臣之遭贬斥。李德裕的功高陶侃,规划同于贾谊,却被罢斥,引起诗人无限感慨。

  尾联“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联与首联照应,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孤寂的情怀,慨叹世无知音,无人了解自己的心意,抒发自己身世凄凉的怨愤。

  这首诗用典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编著.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04:第214-215页

tánzhōu--shāngyǐn

tánzhōuguānshělóukōngjīnduānwàngzhōng

xiānglèiqiǎnshēnzhúchǔzhòngdiéyuànláncóng

táogōngzhànjiànkōngtānjiǎchéngchénmiàofēng

duànyuánrénzhìsōngláozuìshuít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