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¹问舟子,前程复几多²
译文:黄昏时候,我询问划船人,前面还有多少路程?
注释:¹向夕:傍晚,黄昏。向:接近。²几多:多少。
湾头正堪(kān)(bó)¹,淮²里足风波。
译文:船夫说,淮河里浪高风紧,河湾处正好停船。
注释:¹泊:停泊。²淮:淮河。

  本首诗通过向舟子询问“前程”,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以及对所在世道的黯然之情。

  诗人到处漂泊,等走到一个渡头前,虽然问的是前面的路程,当更深处是在问自己:我的前途在何方,我将要去哪里呢?一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问前程,既问自己,也是问国家、民族,既表达了诗人漂泊后的寂寞和黯然之情,也表现了对所在世道的忧虑和愤懑之情。

  三四句是说作者看到江里了浪花的激荡,内心的激动也久久不能平静。而淮河里面的波澜,诗人表达了一种欲降服,欲感化的壮志豪情。不过词词句句中多少充斥着忧伤的情怀,悲观的心绪。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与《宿建德江》作于同时,为孟浩然漫游吴越时的作品。诗用问答的形式写行旅之情,显得旅情无主意,全靠船夫。第二句为全诗中心,表现了盼望快点到目的地的急切心情。但淮河风浪却很大,只好在河湾处暂作停泊,颇有吴越尚远,日暮途穷之感。“复”“足”,虽是平常之语,却是诗中之眼。

wènzhōuzi--mènghàorán

xiàngwènzhōuziqiánchéngduō

wāntóuzhèngkānhuáif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昏时候,我询问划船人,前面还有多少路程?

船夫说,淮河里浪高风紧,河湾处正好停船。

注释

向夕:傍晚,黄昏。向:接近。

几多:多少。

泊:停泊。

淮:淮河。

赏析

  本首然通过向舟子询问“前程”,表达了然人漂泊后的寂寞以及对所在世道的黯然之情。

  然人到处漂泊,等走到一个渡头前,虽然问的是前面的路程,当更深处是在问自己:我的前途在何方,我将要去哪里呢?一种惆里之情油然而生。问前程,既问自己,也是问国家、民族,既表达了然人漂泊后的寂寞和黯然之情,也表现了对所在世道的忧虑和愤懑之情。

  三四句是说作者看到江里了浪花的激荡,内心的激动也久久不能平静。而淮河里面的波澜,然人表达了一种欲降服,欲感化的壮志豪情。不过词词句句中多少充斥着忧伤的情怀,悲观的心绪。

  从这首然的内容看,当与《宿建德江》作于同时,为孟浩然漫游吴越时的作品。然用问答的形式写行旅之情,显得旅情无主意,全靠船夫。第二句为全然中心,表现了盼望快点到目的地的急切心情。但淮河风浪却很大,只好在河湾处暂作停泊,颇有吴越尚远,日暮途穷之感。“复”“足”,虽是平常之语,却是然中之眼。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弹冠¹²通津³,但惧时我遗
译文:出仕为官居要职,只怕蹉跎好时光。
注释:三良:指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三人都是秦穆公的宠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遗嘱为之殉葬。¹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即整洁衣冠,指准备出仕为官。²乘:驾驭,占据。³通津:本指交通要道,这里指高官要职。《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⁴时我遗:即“时遗我”的倒装句,时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服勤¹尽岁月²,常恐功愈微³
译文:一年到头勤效力,常恐功绩不辉煌。
注释:¹服勤:犹言服侍、效劳。²尽岁月:一年到头。³功愈微:功劳甚小。愈:更加。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忠情谬(miù)¹获露²,遂为君所私³
译文:忠情偶尔得表现,于是得宠近君王。
注释:¹谬:错误,这是作为臣子的自谦之词。²获露:得到表现。³私:亲近,宠爱。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出则陪文舆(yú)¹,入必侍丹帷(wéi)²
译文:出门陪同在车边,入宫服侍丹帷旁。
注释:¹文舆:华美的车子。这里指穆公所乘之车。²丹帷:红色的帷幕。这里指穆公寝居之所。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zhēn)¹响已从²,计议初无亏³
译文:规劝之言即听取,建议从来不虚枉。
注释:¹箴规:规谏劝戒。²响已从:一发言就听从。³初无亏:从不拒绝或轻视。亏:枉为。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一朝长逝后,愿言¹同此归²
译文:一旦君王长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注释:¹言:语助词,无意义。²同此归:一道去死。《史记·秦本纪》之《征义》引应劭曰:“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及公薨(hōng),皆从死。”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¹
译文:君王恩厚难相忘,君命怎能敢违抗!
注释:¹“君命”句:《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遗嘱,杀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车氏三于亦从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违”即指此事。安,怎能。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临穴罔(wǎng)惟疑¹,投义²志攸(yōu)³
译文:面临坟墓不犹豫,献身大义志所望。
注释:¹“临穴”句:面对坟墓没有犹豫。罔:无。惟:语助词,无意义。疑:犹疑,犹豫。《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²投义:献身于大义。³攸:所。⁴希:愿。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¹
译文:草丛笼罩高坟墓,黄鸟啼鸣声悲伤。
注释:¹“黄鸟”句:《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良人不可赎¹,泫(xuàn)²沾我衣。
译文:三良性命不可救,泪水沾湿我衣裳。
注释:¹不可赎:不能挽救赎回。语本《诗经·秦风·黄鸟》:“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²泫然:伤心流泪的样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

  奄息、仲行、针虎三人合称“三良”,都是杰出的人才,他们为秦穆公殉葬,历代多有咏“三良”的诗文。《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民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个无辜牺牲者而创作的,表示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与谴责。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在咏史,而是借咏三良之事,表彰张袆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

  全诗可分五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前面三个层次描述了“三良”怎样由贪仕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誓愿追随君主于地下的,说“三良”终年殷勤服侍秦穆公,因而受到宠爱和信任,为了不忘厚恩,“三良”实践诺言,心甘情愿为秦穆公殉葬。第四层次赞颂了三良赴死的高义,这与陶渊明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节义观是有关的。第五层次,诗人表达了《诗经·秦风·黄鸟》同样的悲悯。结尾说“泫然沾我衣”,其原因除了为三良的死而悲伤,为三良的忠情谬露(本不该流露,仕途险恶,伴君如伴虎)而遗憾外,恐怕更多的是对那惨绝人寰、灭绝人性时代的谴责,为良人的愚忠而悲哀。

  从整体上看,作者是从仕途可畏这个角度来吟咏三良的。苏轼的《和陶咏三良》“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最得此诗主旨。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1-233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译文:想知道这场春雨让万物多么欣喜,请听那河水流动震天动地的声音。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风乱万畴(chóu)¹青锦褥,云动千嶂(zhàng)翠瑶屏。
译文:大风吹过,万亩禾苗如同青色锦被,绿浪翻滚。山峰层层叠翠直插云霄似千座玉屏。
注释:¹畴:田地。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译文:行人隔着河水遥遥地对话,枝条忽然折断,让站在其上的白鹭受了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zèng)¹更无瓶。
译文:年年只为没粮做饭和酿酒而愁苦,今年愁的是没有更多的炊具和酒瓶。
注释:¹甑:煮酒之器。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姓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梁北有黎丘¹部,有奇鬼焉,善效²人之子姓昆弟³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译文:梁国北部有个黎丘乡,那里有个奇鬼,善于模仿人的子孙兄弟的样子。乡中有个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往家走,黎丘奇鬼模仿他儿子的样子,搀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
注释:¹黎丘:古地名,燧人氏都邑。春秋宋国地,战国魏国地,汉代梁国地,隋唐宋州地、宋代南京地。在虞城县北二十里黎丘村(今河南商丘商丘新区贾寨镇孙楼村黎丘寺村),今有黎丘寺遗址。²效:模仿。³昆弟:兄弟。⁴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丈人归,酒醒,而诮(qiào)¹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译文:老者回到家里,酒醒以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能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苦苦折磨我,这是为什么?”
注释:¹诮:责备。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niè)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译文:他的儿子哭着以头碰地说:“您遇到鬼怪了!没有这回事呀!昨天我去东邑讨债,这是可以问别人的。”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¹之矣。”
译文: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噢,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作怪了!我本来就听人说起过它。”
注释:¹尝闻:曾经听说过。尝,曾经。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明日¹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译文:第二天老者特意又到市上饮酒,希望再次遇见奇鬼,把它杀死。天刚亮就到市上去,又喝醉了,他的儿子怕父亲回不了家,就去接他。老者望见儿子,拔剑就刺。老者的思想被像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邑杀死了自己的真儿子。
注释:¹明旦:早晨天亮的时候。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
译文:那些被像是贤士的人所迷惑的人,错过了真正的贤士,这种思想正像黎丘老者一样啊!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胡人¹吹笛戍(shù)²间,楼上萧条³月闲
译文: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
注释:¹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²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³萧条:寂寞冷落;凋零。⁴海:一作“明”。⁵闲:这里有清幽之意。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借问¹落梅²凡几³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译文: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
注释:¹借问:犹询问。²落梅:指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³凡几:共计多少。⁴从风:随风。⁵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此诗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14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3-394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离愁¹白日斜(xié,旧时读xiá),吟鞭(biān)²东指³天涯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注释:¹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²吟鞭:诗人的马鞭。³东指:东方故里。⁴即:到。⁵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¹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²
译文: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¹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²花:比喻国家。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hàishī ·

gōngzhēn qīngdài 

hàodángchóubáixié yínbiāndōngzhǐtiān 
luòhóngshìqíng huàzuòchūngèng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