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
绿云¹影里,把明霞(xiá)²织就,千重文绣³。紫腻(nì)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绣候。半怯(qiè)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
译文:峦叠翠的绿叶影里,遍地的千叶海棠宛如灿烂的锦绣明霞。紫腻红娇的花儿仿佛永远也扶不起的娇弱美人般惹人怜爱。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此时正是最美好的观赏时节。娇巧的花朵因春寒而没有完全绽放,却被温柔的春光滋养白里透红,仿佛白净的美人涂抹了胭脂红一般。小亭分外寂静,没有人声,可这春日的宁静又被那幼小的黄莺一声婉啭的啼鸣打破。
注释:念奴娇: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该调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宜雨亭:亭名,在张鎡的南湖别墅里。千叶海棠:海棠的一个品种。千叶:指重迭的花瓣。¹绿云:喻指海棠枝叶的茂密。²明霞:形容海棠花的鲜艳美丽。³文绣:绣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形容花叶色彩之美。⁴紫腻红娇:指深浅不同的海棠花。⁵扶不起:这里用拟人手法,写出海棠娇嫩之态。⁶好是:正好在于。⁷胭脂透:指花蕾尖红透。
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双波秀。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月还相守。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
犹记携手芳阴¹,一枝斜戴,娇艳双波²秀。小语³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月还相守。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
译文:还记得当初与心爱的人儿携手游于花丛中的情景,我不时为她撷取一枝美艳的海棠簪于鬓发,风韵在她的神采之间流荡。我们每一个软语温存的细节都没有逃过花儿的眼睛,然而冬去春来,花儿在不断地辗转开放,我们那软语相怜的情景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浅斟低酌,现在只是微微有些醉意,怎么能够就此归去呢?夜深之时我还要与花同眠,即使到了明日我也还要在这里与花儿相守。要不然等春归去之后,又到哪里去寻找诗料呢?恐怕到时即使是愁肠寸断,也写不出什么诗篇来。
注释:¹芳阴:花丛中。²双波:指双目含情。³小语:细语。⁴争得:怎得。⁵相守:相伴。⁶诗瘦:为吟诗而使人瘦。

  上片,首起三句“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总写海棠花叶之美。从宜雨亭上望去,但见海棠枝叶繁茂,如绿云铺地,一片清影。而在这绿云影里,红花盛开,明丽如霞,有如绿线红丝织成的千重文绣。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濡染出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的秀美景色。“绿云”喻写其枝叶之密,绿阴之浓,点出干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征。“明霞”二字,极喻海棠花红艳之色。“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同时,绿云与明霞,又是明暗的对比,实写与虚想结合,立意构思,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接下去的两句,“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写海棠花娇嫩之态。因花开有迟早之分,故色泽有深浅之别。深者紫而含光,浅者红而娇艳。后面以“扶不起”三字承接,便生动地描绘出海棠花娇而无力的情态。“好是未开时候”,是由郑谷《海棠》诗的“娇娆全在欲开时”变化而来。诗人赏花,全在情趣二字,张鎡和郑谷都爱欲开未开的海棠花,是因为那深红的蓓蕾,在青枝绿叶的映衬中显得格外娇美。它蕴藉含蓄,内孕生机,有一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最易引发人们美好的情思。宜雨亭上,海棠丛里,面对着那含苞欲放的娇花新蕾,愈看愈美,于是再就“好是未开时候”的“好”字刻意描绘,写出了“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具体而细腻地形容出海棠花欲开未开时的特殊美感。那点点蓓蕾,一半因春寒而不肯芳心轻吐,一半因映晴色而展露秀容,羞怯娇嫩,直养得蕾尖红透,艳丽动人。当此际,词人完全沉浸在美的追索中。为花的幽姿秀色而陶醉。“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两句,笔波一折,转得好也收得好,而且一转即收,恰到好处。一声早莺的啼鸣,打破了清昼的寂静,也唤醒了词人的沉思,极富摇荡灵动之感。上片亭中观花的词情至此辞尽意尽,歇拍自然,从而为下片另辟词境作好了过渡。

  下片由写花转而写人。换头以“犹记”逆入。连写五句,记昔日与情人赏花情景。前三句“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双波秀”,回忆芳阴下携手同游,她鬓边斜插着一枝红艳的海棠花,双眸明秀,秋波含情。后两句“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写两人在花前小语,轻怜密爱,此情当日,花总也得为见证吧。如今花开依旧,而情人不见,深觉情缘之事,“争(怎)得似花长久”!这是词人的感伤,一句又转回现在。词人独自赏花。小亭浅酌,观眼前景,想心头事,流连徘徊,不愿归去。因此吟唱出“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日还相守”。在酒意微醺的朦胧醉境中,思人恋花,情意绵绵,暗中叮咛自己休要归去,今夜与花同睡,明日与花相守,日日夜夜与花作伴。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夜深”句,字面用苏诗,而又自立主意。“同睡”,连下句言相伴守而睡。这几句写得缠绵悱恻,婉曲细腻,对花无限眷恋的深情尽皆倾吐出来。末两句,“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紧承上三句写出。诉说他所以与花相守,形影不离,乃在于深恐韶光倏逝,花与春同去。这样就在爱花情中又加上惜春之情,感情分量更重,词意也随之打进了一层。意谓若教春去,就要为之断肠,就要作诗遣怀,就要因诗而瘦。“诗瘦”本于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见唐孟綮《本事诗·高逸》)这两句机杼自出,翻出新意,技巧亦高,深刻地揭示了一位词人不负韶光的心理活动。读来真挚恳切,直语感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481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峦叠翠的绿叶影里,遍地的千叶海棠宛如灿烂的锦绣明霞。紫腻红娇的花儿仿佛永远也扶不起的娇弱美人般惹人怜爱。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此时正是最美好的观赏时节。娇巧的花朵因春寒而没有完全绽放,却被温柔的春光滋养白里透红,仿佛白净的美人涂抹了胭脂红一般。小亭分外寂静,没有人声,可这春日的宁静又被那幼小的黄莺一声婉啭的啼鸣打破。

还记得当初与心爱的人儿携手游于花丛中的情景,我不时为她撷取一枝美艳的海棠簪于鬓发,风韵在她的神采之间流荡。我们每一个软语温存的细节都没有逃过花儿的眼睛,然而冬去春来,花儿在不断地辗转开放,我们那软语相怜的情景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浅斟低酌,现在只是微微有些醉意,怎么能够就此归去呢?夜深之时我还要与花同眠,即使到了明日我也还要在这里与花儿相守。要不然等春归去之后,又到哪里去寻找诗料呢?恐怕到时即使是愁肠寸断,也写不出什么诗篇来。

注释

念奴娇: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该调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宜雨亭:亭名,在张鎡的南湖别墅里。千叶海棠:海棠的一个品种。千叶:指重迭的花瓣。

绿云:喻指海棠枝叶的茂密。

明霞:形容海棠花的鲜艳美丽。

文绣:绣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形容花叶色彩之美。

紫腻红娇:指深浅不同的海棠花。

扶不起:这里用拟人手法,写出海棠娇嫩之态。

好是:正好在于。

胭脂透:指花蕾尖红透。

芳阴:花丛中。

双波:指双目含情。

小语:细语。

争得:怎得。

相守:相伴。

诗瘦:为吟诗而使人瘦。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6-27
赏析

  上片,首起三句“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总写海棠花叶之美。从宜雨亭上望去,但见海棠枝叶繁茂,如绿云铺地,一片清影。而在这绿云影里,红花盛开,明丽如霞,有如绿线红丝织成的千重文绣。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濡染出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的秀美景色。“绿云”喻写其枝叶之密,绿阴之浓,点出干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征。“明霞”二字,极喻海棠花红艳之色。“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同时,绿云与明霞,又是明暗的对比,实写与虚想结合,立意构思,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接下去的两句,“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写海棠花娇嫩之态。因花开有迟早之分,故色泽有深浅之别。深者紫而含光,浅者红而娇艳。后面以“扶不起”三字承接,便生动地描绘出海棠花娇而无力的情态。“好是未开时候”,是由郑谷《海棠》诗的“娇娆全在欲开时”变化而来。诗人赏花,全在情趣二字,张鎡和郑谷都爱欲开未开的海棠花,是因为那深红的蓓蕾,在青枝绿叶的映衬中显得格外娇美。它蕴藉含蓄,内孕生机,有一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最易引发人们美好的情思。宜雨亭上,海棠丛里,面对着那含苞欲放的娇花新蕾,愈看愈美,于是再就“好是未开时候”的“好”字刻意描绘,写出了“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具体而细腻地形容出海棠花欲开未开时的特殊美感。那点点蓓蕾,一半因春寒而不肯芳心轻吐,一半因映晴色而展露秀容,羞怯娇嫩,直养得蕾尖红透,艳丽动人。当此际,词人完全沉浸在美的追索中。为花的幽姿秀色而陶醉。“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两句,笔波一折,转得好也收得好,而且一转即收,恰到好处。一声早莺的啼鸣,打破了清昼的寂静,也唤醒了词人的沉思,极富摇荡灵动之感。上片亭中观花的词情至此辞尽意尽,歇拍自然,从而为下片另辟词境作好了过渡。

  下片由写花转而写人。换头以“犹记”逆入。连写五句,记昔日与情人赏花情景。前三句“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双波秀”,回忆芳阴下携手同游,她鬓边斜插着一枝红艳的海棠花,双眸明秀,秋波含情。后两句“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写两人在花前小语,轻怜密爱,此情当日,花总也得为见证吧。如今花开依旧,而情人不见,深觉情缘之事,“争(怎)得似花长久”!这是词人的感伤,一句又转回现在。词人独自赏花。小亭浅酌,观眼前景,想心头事,流连徘徊,不愿归去。因此吟唱出“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日还相守”。在酒意微醺的朦胧醉境中,思人恋花,情意绵绵,暗中叮咛自己休要归去,今夜与花同睡,明日与花相守,日日夜夜与花作伴。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夜深”句,字面用苏诗,而又自立主意。“同睡”,连下句言相伴守而睡。这几句写得缠绵悱恻,婉曲细腻,对花无限眷恋的深情尽皆倾吐出来。末两句,“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紧承上三句写出。诉说他所以与花相守,形影不离,乃在于深恐韶光倏逝,花与春同去。这样就在爱花情中又加上惜春之情,感情分量更重,词意也随之打进了一层。意谓若教春去,就要为之断肠,就要作诗遣怀,就要因诗而瘦。“诗瘦”本于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见唐孟綮《本事诗·高逸》)这两句机杼自出,翻出新意,技巧亦高,深刻地揭示了一位词人不负韶光的心理活动。读来真挚恳切,直语感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481页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张鎡本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张浚的曾孙,生活豪奢。他曾历任大理司直、直秘阁、婺州通判、司农少卿等职。曾卜筑南湖,有园林之胜。这首《念奴娇》,就是他在南湖别墅宜春亭上赏千叶海棠时,有感而发,援笔写成。

参考资料:
1、 张冰,全凤荣.历代四季咏物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12:第107页
张鎡

张鎡

张鎡,字功甫,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循王张俊之曾孙。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张鎡出身华贵,能诗擅词,又善画竹石古木。尝学诗于陆游。尤袤、杨万里、辛弃疾、姜夔等皆与之交游。《齐东野语》载“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又以其牡丹会闻名于世。 ▶ 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小桃¹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²。年年乐事,华灯³竞处,人月圆时
译文:春风轻柔,小桃上指枝头,脱却厚重冬装,换上新春的罗衣。每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华美的灯相互竞美的地方,人月两团圆。
注释:¹小桃:上元前后开花的一种桃树。²罗衣:用丝织品制的春杉。³华灯:彩饰华美的灯。⁴人月圆时:指人间的团聚和月亮圆满的时候。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禁街¹箫鼓,寒轻夜永²,纤(xiān)³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wéi)
译文:御街上箫鼓沸腾,漫长的夜晚寒气四处弥漫,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夜色将尽,游人渐散,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笑声在帘幕后。
注释:¹禁街:即御街。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²夜永:夜长。³纤手:女人纤细的手。⁴更阑:夜深。⁵帏:帷幕。

  该词上片第一句“小桃枝上春风早”,起笔便以花期点明节令。紧接着下句就写自己对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试薄罗衣。”这句大意是说脱却冬装,新着春衫,感到浑身的轻快,满心的喜悦。此刻,词人所喜悦的何止于此,下边纵笔直出本意。“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寥寥几笔,不但华灯似海、夜明如昼、游人如云、皓月当空,境界全出,而且极高妙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喜悦之满怀。词人如此喜悦的心怀,也只有遇到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现。“人月圆时”,这句话完整地描写出人间天上的美满景象,也包含着词人自己与所爱之人欢会的一份莫大喜悦。虽然“年年乐事”,透露出自己此乐只是一年一度,但将自己此乐融入了全人间的欢乐,词境便阔大,意趣也高远。上片通过描绘华灯似海极从视觉角度写元宵之盛。

  下片第一句“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此处箫鼓沸腾则突出元宵听觉感受之盛。热烈的节日气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欢闹的人群,沉浸于金吾不禁的良宵。词人笔调,带有浪漫色彩。在美好的环境里,词人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欢乐的海洋里。这三句从满街箫鼓写到纤手重携,词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欢乐融入人间的欢乐来写的。“更阑人散”说的是夜色将尽,游人渐散,似乎元宵欢乐也到了尽头。然而不然。“千门笑语,声在帘帏”,这两句最后再度把元宵之欢乐推向新境。结笔三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手法。扫处即生法,一般是用词的开端,如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即是显例。此词用之于结笔,更见别致。这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包括词人自己此夕欢乐之无极。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其中也有词人与情人约会的那一处。所以,结笔是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欢乐。

  这首词的上片写观灯的盛况,下片写节日的欢腾与喜悦。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生动地表现了节日气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2-1243页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延陵(líng)有宝剑¹,价重千黄金。
译文:延陵季子有把珍贵的宝剑,价值高达千两黄金。
注释:¹“延陵”句:延陵是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的封邑。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观风历上国¹,暗许故人深。
译文:他出使观风要身佩宝剑到上国去,心中把剑暗许给友人徐君。
注释:¹上国:当为鲁国。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译文:归来之时他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头之树,万古以来都知晓他崇友爱友之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懦夫¹感达节²,壮士激青衿(jīn)³
译文:懦弱之夫会因为如此达节而感愧,壮烈之士会因为同学的友谊而激奋。
注释:¹懦夫:谓软弱无能之人。²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明达世情且识时务。³青衿:为古之学子或学生之服,常以代指学子、诸生和未仕之文士或读书人。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bào)生荐夷吾¹,一举置齐相。
译文:归叔牙推存管仲给齐桓公,一举之间便成齐国之相。
注释:¹“鲍生”句:鲍生,即鲍叔牙。夷吾即管仲。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译文:此人若不是有好朋友,哪里会产生青云之上的念头。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译文:面临财物绝不随便取得,推托辞让自己那份给更需要的人。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miǎo)难尚¹
译文:后代之人非常称赞归生的贤明,英名高风已远去真是难以再见。
注释:¹尚:超过。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译文:与人相交只要如此,交友之道谁说已经沦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多君骋(chěng)逸藻(zǎo)¹,掩映²当时人。
译文:友人您啊驰骋美文美词,花聚叶茂自然高上遮掩当时众人。
注释:¹逸藻:超逸之文藻。²掩映:犹遮掩。此为誉美之辞,是谓其友人文采光耀,乃在当时人之上。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yí)¹
译文:案笔撰作文章舒展力振文风颓波,秉持道德冠于常辈之上。
注释:¹彝伦:犹常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卜居¹乃此地,共井²为比邻³
译文:占卜择居就确定住在此地,与您共比邻相傍而居。
注释:¹卜居:后以泛称择地定居。²共井:周时行井田制。³比邻:即近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译文:对云面月弹弄清琴,美酒佳酿欢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
薄德中¹²³,忽之如遗尘。
译文:德性浅薄中道被弃,轻蔑忽视如同遗弃尘土。
注释:¹中:帝王所都为“中”,此指唐都长安。²见:此为谒见、晋见。³捐:即捐献。此二句是谓李白曾至长安谒见玄宗献赋之事。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英豪未豹变¹,自古多艰辛。
译文:英豪之人难逢时运地位未变,自古以来多有艰辛。
注释:¹豹变:此喻人之地位转变,由贫贱而显贵。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译文:纵然他人对我疏又远,唯有您应该对我愈发亲近。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奈何成离居¹,相去复几许。
译文:为了什么如今离居相分,此一相别又要经历多少时日?
注释:¹离居:离开居处,流离失所。此“离居”应为离家出行之意,拟李白作此诗时,或有再度离家的打算。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飘风¹吹云霓(ní),蔽目不得语。
译文:无常之风吹挑恶气云黑,掩蔽眼目不可得语。
注释:¹飘风:飘风,无常之风。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译文:投人明珠期望有所报答,人不理解按剑而恐推而拒之。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所思采芳兰¹,欲赠隔荆(jīng)(zhǔ)²
译文:心有所思采集一把芳兰,欲有所赠还远隔着荆渚。
注释:¹采芳兰:喻作诗文。²荆渚:“荆”,胡本作“修”。“荆渚”,可释为荆楚一带的洲渚;然“修渚”则无可释,甚而不讲。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¹
译文:沉郁烦闷我心如醉,恨积于胸我泪又如雨。
注释:¹泪如雨:曹操《善哉行》:“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¹
译文:愿借东壁之居那点蜡炬光辉,让那余光照我这贫贱的织女。
注释:¹“愿假”二句:此二句是李白以贫女徐吾自喻,以求借邻友之光,而承邻友之惠也。

  陈情,犹陈诉衷情。友人,按此诗陈述:“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知此“友人”当为李白的近邻。诗又云:“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由而可见,李白所向陈情的这位友人,其当时在兖州一带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或知名文士。想必开始两人友情甚笃,过从甚密,然突遭变故,中途见弃,交道不终。感情的破裂,李白为此陈忧积恨,但一如既往,对友情坚忠不渝,并在诗中索性挑明此中曲折,坦率、诚挚地表白自己的初衷,希望言归于好。诗又云:“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由而揣知,李白作此诗后,旋即去往徂徕山之“竹溪”。

  在具体表达上,诗人着意于感情的形象化与情感之具体刻画。这主要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季札“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54年)春天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所著的《新序》当中,都对这次活动有所记录。“归生荐夷吾”的故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诗人说管仲一举为齐国之相,位置青云之上,此全靠好友归叔牙所荐,且赞二人交道之高尚。李白用季札挂剑和归叔牙荐管仲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交友之道,亦以此向友人表明心迹。在这友道的标准的基础上,诗人盛赞友人的道德文章,并描述了共井为邻的生活情景。可惜友谊好景不长,中道见弃,因此诗人深感“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即使如此,诗人仍然执着于友谊与友道,“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但事实上言归于好已不可能了。思念至此,“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并发出“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之叹,忧恨交积,语极悲怆。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9-2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¹原上草,一岁一枯(kū)(róng)²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注释:¹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²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译文: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火(qīn)古道¹,晴翠(cuì)²接荒(huāng)城。
译文: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注释:¹远芳火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火,火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²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送王孙¹去,萋(qī)²满别情。
译文: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²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首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那“离离原上草”,就像是绿色的胜利旗帜。“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蛩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居早秋》)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这结尾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参考资料:
1、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China
2、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4年01期
3、 虚室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J]. 文学少年(中学) 2008年01期
4、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J]. 少年文艺(写作版) 2008年02期

yuáncǎosòngbié

bái tángdài 

yuánshàngcǎo suìróng 
huǒshāojìn 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 
yuǎnfāngqīndào 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 
yòusòngwángsūn mǎnbiéqíng 
背庭缘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愁卷月笼明。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
背庭缘¹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愁卷月笼明。一寸秋怀禁得、几蛩(qióng)²声。
注释:¹缘:因为。²蛩:此处指蟋蟀。
井梧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
井梧¹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yán)²结网、又寻思。
注释:¹井梧:井边的梧桐。唐女诗人薛涛有《井梧吟》诗。²檐蛛:屋檐下的蜘蛛。

  《虞美人》,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双调,有两格,其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此首为第一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背”,即弃也,这儿引申为“不去”。此言词人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人滥赏而愤而早凋。其实这并非是“花羞坠”,而是人有愁,且惜花也。词人心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至而起乡愁,所以词人的心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而是已飞向群山阻隔的故乡——四明。“小帘”两句,言词人卷起帘子放那明亮的月光入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人的心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但是,心境刚刚转好,却又因“举头望明月”,两耳闻蛩鸣,使他又添一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片,发挥思乡情。言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人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词人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而不能成眠。“梦和”两句,言词人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人。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月,还不到十五团圆之时。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衣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而复始地劳碌结网,不禁又联想到自己也与它一样,为生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日的处境。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据词意此词应是词人早期之作。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¹
译文:花开时节满树鲜红,花落之后万枝皆空。
注释:空: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佛教被称为空门。这句诗里的“空”,明指“花落万枝空”,实亦有双关之意,也指佛门的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¹²一朵在,明日定随风³
译文:剩下的唯一的那朵花呀,明天也要随风飘落了。
注释:¹唯:只。²余:剩下的花。³随风:随风飘落之意。

  此诗前两句以“花开”和“花落”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有花和无花的巨大不同;第三句中“惟余一朵”本可以感到庆幸和喜悦,然而诗句一转, “明日定随风”,又一下子把这种庆幸转入低谷,这唯一朵也是要随风飘落的。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了花与树的自然变化过程,显得清新可爱,反映出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才思。

  首句“花开满树红”,紧扣题面,描写花开景象,创造出一种十分优美的意境。只见春临大地,日暧风和,那满树的鲜花,开得极其茂盛,争奇斗艳,红红火火,多美好的春天。不要说小诗人看到这种场景欣喜若狂,就是成年人看到这种场景恐怕也是要兴高采烈的,句中“满树红”三个字。不仅写景生动形象,而且也蕴含着极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果说诗的首句是写春来花开,引人入胜的话;那么,诗的次句则是写春去花落,令人惋惜。常言说“花无百日红”。随着春归的脚步声,诗人再去赏花,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是“花落万枝空”了。昔日那种姹紫娇红的美丽景象已不复存在,呈现在面前的则是有枝无花。写到这里,小诗人的惋惜之情,怅然之感。跃然纸上。这里的“空”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强烈的反差,足见小诗人用词之准确。

  诗的最后两句,就眼前之景,对枝头的那朵余花,表示担心。在万枝皆空的情况下,仅剩下的一朵小花,不知它还能坚持多久。也许到了明天,就会被风吹落了。这两句承前而来,把小诗人惜花、爱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五岁咏花》,写得生动形象,明白如话,韵律悠扬,琅琅上口。诗作表现了小诗人的童心和稚趣,在咏花诗中堪称短小精悍的佳品,值得仔细玩味。

参考资料:
1、 黄益庸 衣殿臣编著. 历代神童诗[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122-124.

suìyǒnghuā

chénzhīxuán tángdài 

huākāimǎnshùhóng huāluòwànzhīkōng 
wéiduǒzài míngdìngsuí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