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尘埃半点侵¹,竹篱茅舍自甘心。
译文:高洁的梅花不受半点尘埃侵蚀,心甘情愿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
注释:¹侵:侵蚀。
只因误识林和靖(jìng)¹,惹得诗人说到今。
译文:只因错误的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注释:¹林和靖: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méi

wáng sòngdài 

shòuchénāibàndiǎnqīn zhúmáoshègānxīn 
zhǐyīnshílínjìng shīrénshuōdàoj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洁的梅花不受半点尘埃侵蚀,心甘情愿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

只因错误的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注释

侵:侵蚀。

林和靖: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王淇

王淇

王淇,字菉猗。与谢枋得有交,谢尝代其女作《荐父青词》(《叠山集》卷一二)。今录诗二首。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睡觉不知雪,但惊窗户明。
睡觉¹不知雪,但惊窗户明。
译文:睡醒后不知下了大雪,只吃惊窗户被照得如此明亮。
注释:¹觉:醒。
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译文:推窗一看,飞舞的雪花已在地上积有一尺厚,辉映着月光,使三更时分格外冷清。
草木浅深白,丘塍高下平。
草木浅深白,丘塍(chéng)¹高下平。
译文:草和树木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山丘田埂也都被雪遮盖得一样平。
注释:¹塍:田间的土埂。
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
饥民莫咨(zī)¹,第一念边兵。
译文:饥饿的人们哪,莫要叹气抱怨,在这样的时候,首先要想到那些辛苦戍边的士兵。
注释:¹咨怨:叹息抱怨。

xuě

yóumào sòngdài 

shuìjuézhīxuě dànjīngchuāngmíng 
fēihuāhòuchǐ yuèzhàosāngēng 
cǎoqiǎnshēnbái qiūchénggāoxiàpíng 
mínyuàn niànbiānbīng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黄之侨人郭氏¹,每岁正月迎紫姑神²。以箕(jī)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为《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译文: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注释:¹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为“侨人”。²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玉肌铅粉傲¹秋霜。准拟²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³未吐,且糠(kāng)(bǐ)吹扬。
译文: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
注释:¹傲:抗衡。²准拟:逼真模仿。³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⁴吐:开,传开。⁵糠秕: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tán),谁能借箸(zhù),无复¹似张良²
译文: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为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注释:¹无复:没有第二个。²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

  上片,运用神话传说,戏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画出了紫姑神“玉肌铅粉”的“箕”体和以“凤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伦不见,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黄帝乐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诱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这一举动也传开不去,全都属于米皮、谷壳一类的糠秕,四处吹嘘飘扬。紫姑神虽命贱位卑,受到祭祀,但苏轼还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过是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扬”四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历史为镜,进一步揭示紫姑神虚无本质的意义。“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处,烂文章”,从“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将民间“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还以本来面目:诗才敏捷,实为满腹“烂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烂文章”三字,画龙点睛,妙不可言。“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笔锋又一反转。苏轼以历史唯物论指出神话传说也曾被积极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为现世生活之鉴。谁能借箸代筹以指点江山,只有汉臣张良,别无他人。

  全词,以神话与民俗、历史与现实、正反与反正相结合的手法,写了一位“言如响,善赋诗”而又不幸、善变的“紫姑神”。“苏轼以历史学的态度,引神用典,以为警世之治、移风易俗之用。表面戏弄,实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594-596

shǎoniányóu··qiānfěnàoqiūshuāng--shì

huángzhīqiáorénguōshìměisuìzhèngyuèyíngshénwèizhùwèikǒuhuàhuīpánzhōngwèishīmǐnjiéchéngwǎngguānzhīshénqǐngzuòshǎoniányóunǎizhī

qiānfěnàoqiūshuāngzhǔnfènghuánglínglúnjiànqīngxiāngwèiqiěkāngchuīyáng

dàochùchéngshuāngjūnzhǐkōngshùlànwénzhāngdiǎnxiāngtánshuínéngjièzhùshìzhāngliáng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¹两处销魂²。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译文: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注释:¹争教:怎教。²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jiāng)向蓝桥¹易乞(qǐ),药成碧海难奔²。若容相访饮牛津(jīn)³,相对忘贫。
译文: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注释:¹蓝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传说此处有仙窟,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²药成句: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³饮牛津: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这首描写爱情的《画堂春》与纳兰容若以往大多数描写爱情的词不同,以往容若的爱情词总是缠绵悱恻,动情之深处也仅仅是带着委屈、遗憾和感伤,是一种呢喃自语的絮语,是内心卑微低沉的声音。而这一首词仿佛换了一个人,急促的爱情表白,显得苍白之余,还有些呼天抢地的悲怆。

  上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明明天造地设一双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神伤、相思相望。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年,他们在常人的十分钟里年华老去。纵使冀北莺飞、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人生。万千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所向,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这,就是容若。“魂向蓝桥易乞”,这是裴航的一段故事:裴航在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赠诗以致情意,樊夫人却答以一首离奇的小诗:“一饮琼魂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航见了此诗,不知何意,后来行到蓝桥驿,因口渴求水,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见倾心。此时此刻,裴航念及樊夫人的小诗,恍惚之间若有所悟,便以重金向云英的母亲求聘云英。云英的母亲给裴航出了一个难题:“想娶我的女儿也可以,但你得给我找来一件叫做玉杵臼的宝贝。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灵药,非要玉杵臼才能捣得。”裴航得言而去,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又以玉杵臼捣药百日,这才得到云英母亲的应允。——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裴航娶得云英之后还有一个情节:裴航与云英双双仙去,非复人间平凡夫妻。

  “魂向蓝桥易乞”,句为倒装,实为“向蓝桥乞魂易”,容若这里分明是说:像裴航那样的际遇于我而言并非什么难事。言下之意,似在暗示自己曾经的一些因缘往事。到底是些什么往事?只有词人冷暖自知。

  那么,蓝桥乞魂既属易事,难事又是什么?是为“药成碧海难奔”。这是嫦娥奔月的典故,颇为易解,而容若借用此典,以纵有不死之灵药也难上青天,暗喻纵有海枯石烂之深情也难与情人相见。这一叹息,油然又让人想起那“相逢不语”的深宫似海、咫尺天涯。

  之后所写的“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也是一个典故。传说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那里曾有人每年八月乘槎往返于天河与人间,从不失期,好奇的人便效仿踏上了探险之路。漂流数日后,那人见到了城镇房屋,还有许多男耕女织的人们。他向一个男子打听这是什么地方,男子只是告诉他去蜀郡问问神算严君平便知道了。严君平掐指一算后,居然算出那里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词人用这个典故,是想说自己虽然知道心中爱的人与自己无缘,但还是渴望有一天能够与她相逢,在天河那里相亲相爱。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纳兰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的典故,他是权相明珠之子,家产本不贫穷,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他若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他也满足。

  全词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将一段苦恋无果乃至悲痛终生的感情完美呈现,丝毫没有其他爱情词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达了词人纵然无法相守也保留着一线美好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第74页
2、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dēngyuèyánglóu--xiāozǎo

zuòcāngmángzhēnchénglàngdàngyóu

sānniánlángduòdòngtíngqiū

fēichùkànshāntiānjǐntóu

yóuxiánwèijuégèngshàngyuèyánglóu

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无风波浪起。
君山洞庭¹隔江水,彭蠡(lǐ)²无风波浪起。
译文:湖上的岛屿恰如洞庭湖中的君山;湖水像鄱阳湖一样波浪起伏。
注释:¹君山洞庭:洞庭即洞庭浪;君山:洞庭浪中的一个小岛。这里借指湘浪和浪上的诸岛。²彭蠡:鄱阳浪别称,也借指湘浪。
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
明窗晓晴图画开¹,兴入湘浪²三百里。
译文:画图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开;我的兴致一下子就投入到湘湖浩翰的烟波中。
注释:¹明窗晓晴图画开:画图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开。²兴入湘浪:兴致一下就投入到湘浪中;三百里:极言其广。
湘江两岸山纵横,湘湖碧绕越王城。
湘江¹两岸山纵横,湘浪碧绕越王城²
译文:两岸的群山纵横交错,碧绿的湖水环绕着高高的越王城山。
注释:¹湘江:这里指湘浪,湘浪因“浪光山色婉若潇湘而名”。²湘浪碧绕越王城:湘浪位于越王城山南麓。
越王城荒陵谷在,古树落日长烟平。
越王城荒陵谷¹在,古树落日长烟²平。
译文:越王城的背影已经远去,但週遭的山陵峡谷还展现在我们眼前:苍翠的古木和飘渺的暮雾,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
注释:¹陵谷:丘陵和山谷。²长烟:大片烟雾。
游子天寒孤棹远,七十二溪飞雪满。
游子天寒孤棹(zhào)¹远,七十二溪飞雪满。
译文:他乡的游子驾着一叶扁舟,在寒冷的湖上飘向远方;周围群山,飞泻着雪一般白的溪流。
注释:¹孤棹:借指孤舟。
浩歌不见濯缨人,沙鹤野猿相对晚。
浩歌不见濯(zhuó)(yīng)¹人,沙鹤野猿²相对晚。
译文:画面上仿佛能听到隐居高人的啸歌,但是却看不到他的人影,只看到晚日下栖息在沙滩上的鹤和山林中的猿猴。
注释:¹濯缨: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²沙鹤野猿:比喻隐居的君子。
湖东云气通蓬莱,我欲从之归去来。
浪东云气¹通蓬莱²,我欲从之归去来³
译文:湖水东面的云气应是直通蓬莱仙山吧,我真想乘着这云气去探访仙山。
注释:¹云气:稀薄游动的云。²蓬莱:传说中渤海上仙人居住的山。从第五句到这句都在描述画中的景象,并加以发挥。³归去来:回去。典出陶渊明名篇《归去来辞》。
蛟鼍塞川陆有虎,两臂无翼令心哀。
蛟鼍(tuó)¹(sài)川陆有虎,两臂无翼令心哀。
译文:可是水中有蛟鼍,山野有猛虎,我又没有双翼难以到达,令我心下无比哀伤。
注释:¹蛟鼍:指水中凶猛的鳄类动物。

  这是一首刘基题《湘湖图》的题画诗。“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无风波浪起。”诗人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引出了湘湖上的岛屿恰如洞庭湖中的君山;湖水象鄱阳湖一样波浪起伏。以洞庭湖、鄱阳湖来形容湘湖,极言湘湖之广渺,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接下来诗人点出了题图时的情景,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开画图,诗人的兴致一下子就投入到湘湖浩瀚的烟波中。

  下面四联既是对《湘湖图》的描述,也是对湘湖山水的概刮。“湘江两岸山纵横,湘湖碧绕越王城。越王城荒陵谷在,古树落日长烟平。游子天寒孤棹远,七十二溪飞雪满。浩歌不见濯缨人,沙鹤野猿相对晚。”诗人的目光如一组长镜头在画面上掠过:首先映入眼敛的是湘湖四周的群山,两岸的群山纵横交错,碧绿的湖水环绕着高高的越王城山。面对週遭的山陵峡谷,诗人凭吊越王城的逝去的背影,眼前苍翠的古木和飘渺的暮雾,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让人不由生发怀古的幽情。接下来诗人的笔触进一步向画面的细处落下,画图中,一叶扁舟飘向远方,诗人想象这是一位他乡游子,在寒冷的湘湖上奔波,也许此刻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个寒字,刻划了诗人的心境。但是面对大好的湖山,诗人没有消沉,周围群同上众多飞泻着雪一般白的溪流,吸引了诗人的目光。

    “浩歌不见濯缨人,沙鹤野猿相对晚。湖东云气通蓬莱,我欲从之归去来。”接下来,诗人对静态的画面进行了拓展:画是没有声音的,但是,在诗人看来,却仿佛能听到隐居高人的画外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如此好山水真是退隐的好处所。但是画面上却看不到他的人影,只看到晚照下栖息在沙滩上鹤和山林中的猿猴。画是不会动的,但是在诗人看来,湖上的云气是涌动的,而且是可以直通蓬莱仙山的,诗人由此了生出大胆的想法,可以乘着这云气去探访仙山。

  诗人在结尾时,从美好的梦幻般的意境中回到了现实。“蛟鼍塞川陆有虎,两臂无翼令心哀。”虽然仙山十分令人向往,可是水中有蛟鼍,山野有猛虎,我又没有翅膀,难以到达仙山,让我不由得心下无比哀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