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
永与清溪¹别,蒙将玉馔(zhuàn)²俱。
译文:我将永远与清溪那个地方告别了,感谢你们把我与那些精美的食品一起配制成美味佳肴。
注释:麂(jǐ):鹿类兽,雄者,有短角,脚短力劲,善跳跃,居于深山僻地。¹清溪:唐道路名。一说指山名。²玉馔:供统治者食用的精美的食品。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无才¹逐仙隐²,不敢恨庖(páo)³
译文:因为自己太愚钝不能追随仙人隐士得道,被人杀了送进厨房,不敢有丝毫怨恨。
注释:¹才:指才干。²逐仙隐:追随仙人隐士。仙隐乘鹿,故有此说。³庖厨:厨师。
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
乱世轻全逐¹,微声²³祸枢
译文:荒乱年辰,杀戒滥开,稍一出声,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我将被那些贪婪的食客们狼吞虎咽地吃掉,顷刻之间被吃得干干净净。
注释:¹轻全逐:开杀戒。全逐,保护生命体完整。²微声:小小的名声。黄麂在发情或取食高兴时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声音不大,但却招致杀身之祸。³及:遭。⁴祸枢:祸机,伏而待发的祸患。枢:捕兽机关。猎人设置在麂经常行走的路上,并加以伪装。
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衣冠¹兼盗贼,饕(tāo)(tiè)²用斯须。
译文: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吃我的正是这些衣冠楚楚的食客,个个都包藏着一颗盗贼之心。
注释:¹衣冠:统治者。²饕餮:上古传说中的贪得无厌的食人怪兽。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夔州的第二年所写八首咏逐诗之一。虽只有五言八句,但其意义和写作技巧却都臻于上乘。诗的前四句代麂写意,自悔不能见机远离伤害。后四句感叹世人因为贪食美味而残害生灵。全篇代麂立言,前半婉而多讽,后半愤怒斥责。该诗借逐言情,写麂自悔不能全身远离祸害,代麂抒情,感叹世人为了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

  诗的首句说自己被迫和自由天地“永”“别”,又被抬举与“玉馔”并列充人口腹。次两句“无才”三字是关键。文意是既没有本事高飞远引与仙人为侣,那就无法逃脱被吃的命运。 “不敢恨”,正说明痛苦之深。“不敢恨”,是虽死无怨,写得更深更惨。后半,头两句总结出一条道理,即: “乱世”生命不值钱,有名即是祸根。残酷现实的根源在哪里,“衣冠兼盗贼”五字作了回答,这是对残暴的统治者的高度概括。全诗与其说是写麂,毋宁说是写人。所指可以是某个人,而更重要的则是揭示了类似的无数人的共同命运。那是几千年封建时代无法消除的社会悲剧、历史悲剧。此诗虽小,可以喻大。

  这是一首禽言诗,该诗以讽刺怒骂成文,显示杜甫嫉恶如仇的性格。全诗以将死之麂的口气写成,杜甫借麂之口,毫不留情地遣责了权贵者贪婪残忍的本性。诗人以麂比善良人士,以“衣冠兼盗贼”痛骂奸佞小人。讽刺贪婪成性的人本身就是“盗贼”,有着“鱼肉人民”的本性。此诗构思巧妙,寓意婉转,虽为咏逐诗,却不给人咏逐之感。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3.10:492.
2、 (唐)杜甫.杜甫诗集 插图本 增订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7:233.

--

yǒngqīngbiéméngjiāngzhuàncáizhúxiānyǐngǎnhènpáochú

luànshìqīngquánwēishēnghuòshūguānjiāndàozéitāotièyò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将永远与清溪那个地方告别了,感谢你们把我与那些精美的食品一起配制成美味佳肴。

因为自己太愚钝不能追随仙人隐士得道,被人杀了送进厨房,不敢有丝毫怨恨。

荒乱年辰,杀戒滥开,稍一出声,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我将被那些贪婪的食客们狼吞虎咽地吃掉,顷刻之间被吃得干干净净。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吃我的正是这些衣冠楚楚的食客,个个都包藏着一颗盗贼之心。

注释

麂(jǐ):鹿类兽,雄者,有短角,脚短力劲,善跳跃,居于深山僻地。

清溪:唐道路名。一说指山名。

玉馔:供统治者食用的精美的食品。

才:指才干。

逐仙隐:追随仙人隐士。仙隐乘鹿,故有此说。

庖厨:厨师。

轻全逐:开杀戒。全逐,保护生命体完整。

微声:小小的名声。黄麂在发情或取食高兴时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声音不大,但却招致杀身之祸。

及:遭。

祸枢:祸机,伏而待发的祸患。枢:捕兽机关。猎人设置在麂经常行走的路上,并加以伪装。

衣冠:统治者。

饕餮:上古传说中的贪得无厌的食人怪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当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作者想用此诗揭露上层阶级之贪婪、残暴。
参考资料:
1、 卢国琛选注.杜甫诗醇[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1):430.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夔州的第二年所写八首咏物诗之一。虽只有五言八句,但其意义和写作技巧却都臻于上乘。诗的前四句代麂写意,自悔不能见机远离伤害。后四句感叹世人因为贪食美味而残害生灵。全篇代麂立言,前半婉而多讽,后半愤怒斥责。该诗借物言情,写麂自悔不能全身远离祸害,代麂抒情,感叹世人为了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

  诗的首句说自己被迫和自由天地“永”“别”,又被抬举与“玉馔”并列充人口腹。次两句“无才”三字是关键。文意是既没有本事高飞远引与仙人为侣,那就无法逃脱被吃的命运。 “不敢恨”,正说明痛苦之深。“不敢恨”,是虽死无怨,写得更深更惨。后半,头两句总结出一条道理,即: “乱世”生命不值钱,有名即是祸根。残酷现实的根源在哪里,“衣冠兼盗贼”五字作了回答,这是对残暴的统治者的高度概括。全诗与其说是写麂,毋宁说是写人。所指可以是某个人,而更重要的则是揭示了类似的无数人的共同命运。那是几千年封建时代无法消除的社会悲剧、历史悲剧。此诗虽小,可以喻大。

  这是一首禽言诗,该诗以讽刺怒骂成文,显示杜甫嫉恶如仇的性格。全诗以将死之麂的口气写成,杜甫借麂之口,毫不留情地遣责了权贵者贪婪残忍的本性。诗人以麂比善良人士,以“衣冠兼盗贼”痛骂奸佞小人。讽刺贪婪成性的人本身就是“盗贼”,有着“鱼肉人民”的本性。此诗构思巧妙,寓意婉转,虽为咏物诗,却不给人咏物之感。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3.10:492.
2、 (唐)杜甫.杜甫诗集 插图本 增订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07:233.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wō)(duò)¹低梳髻(jì),连娟²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译文:梳成了倭堕髻低低地垂,描出又细又长的弯眉。终日为相思心碎,待到百花争艳的时候,我已为君憔悴。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¹倭堕:即倭堕髻,本是汉代洛阳一带妇女的时髦发式。²连娟:或作联娟,微曲的样子,形容女子眉毛弯曲细长,秀丽俊俏。

  这是一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词为短制小令,然而女主人公深沉执着而丰富细腻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深刻,扣人心弦。

  起笔二句描摹女子的妆饰容貌。词人刻划女子姣丽动人,只选择写了发髻与眉毛,是以局部代替全貌的手法。信手挽梳的堕马髻,大弧度地半歪头侧,如一朵斜挂树冠的乌黑云朵,飘飘荡荡,欲堕非堕,使人联想到女子轻步移走时,风飘仙袂,窈窕婀娜的娇柔风韵;两道淡细的蛾眉,弯弯地延伸向额际,似轻雾遮掩的黛绿春山,如隐如现,似乎可以看到眉下一湾清水似的脉脉双眼。发髻弧线与眉毛曲线构成的画面,富有柔和的线条美感,传递出了女子的风采和神韵,这是一个淡雅高洁、痴情真纯的美貌女子。

  “终日”句,由外貌描写转入内心世界。“两相思”,实际上是特指女子一方对情人的思念。男子何往不知,但从词意看已久未相聚,唯有心系神绕之。“终日”如痴如醉,思念不已,极写女子情意深挚。这一“终日”,不是指一日的自晨至暮,而是日日如此。一句话概括尽女子每一天的举止与心理,它既是首二句的补足,又为后二句蓄势、张本。此句还说明了首二句乃暗含慵惰恹恹之态:堕马髻以高危颤晃为美,女子却漫不经心地“低梳”而成;蛾眉本应精描艳抹,女子却信手“淡扫”而罢。“女为悦己者容”,伊人不在,妆成无人赏。意之真,情之深,于细微处可体会到。

  有了前三句从外貌到内心的全面刻划,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感情强烈,分不出是女子心底的呼唤、倾慕,抑或怨叹、表白。这是一股感情的迸发,确是词人经意用笔之处。前面已写女子无心妆扮,终日相思,这儿又写她春日相思,这是加倍的写法,意义并不重复。词人特意选择春天,尤其百花盛开春烂漫时,浓笔突出她典型环境中的相思之苦之深。春天万物竞生、春机盎然,是洋溢着生命活力、饱含幸福蜜汁的季节;春天又往往使人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追求欢快的爱情生活。唐人王昌龄诗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可以说是古来闺中女子的代表心情。词中女主人公在这容易触动人情的春天里,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难怪她要“为君憔悴尽”了。“憔悴尽”的女子容貌,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女子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渐渐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则满山遍野烂漫盛开,传递出热闹的春意。一冷一热,一黯淡一明媚,两相对比,反差强烈,一下子就将女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展示出来,并以其真纯的感情、凄苦的命运,来感染读者。词人这里用的是重笔,笔之力度极重极强,如古刹击钟,最后一槌声震山野的重敲,惊撼人心,发人至深,余音久远。再从头咀嚼全词,前面似不经心的淡笔之意,皆一一显明出来,细加品味,清香满口,经久不散。

  此词率直地表现女子强烈的相思之情,与温庭筠词一般的含蓄温婉风格明显不同,这应该是与吸收了民间词的成分有关。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2-63

nán ·duòshū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duòshū liánjuānsǎoméi zhōngliǎngxiāng wèijūnqiáocuìjìn bǎihuāshí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
野渡年摇月,空城雨翳(yì)¹钟。
注释:¹翳:遮蔽,覆盖。
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
此心随去马,迢递¹过千峰。
注释:¹迢递:遥远的样子。

  诗歌首联,感慨人生道路多而漫长,天下之大,不知何时才能与堂兄再次相见。表达了与从兄分别后不知何处能相逢的伤感。

  第二联希望珍惜时间,千万不要虚度,不然头发花白也难再相见,表达了岁月不等人,与从兄不知何时能相逢的伤感。这两句长于比拟,前句以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的时间,比作可任人随意抛掷的物体,后句以无主观感情可言的华发拟人。两个比拟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又使之显得生动活泼。“莫虚掷”三字给人以警示,“不相容“一句更增强了人的紧迫感,两句都起到了极好的劝诫作用。

  第三联是名句,注意炼词炼句,“摇”即摇动、晃动,月亮的倒影在水中随年荡漾,以动衬静,描绘出诗人送别从兄时环境的凄清冷寂。“雨”是诗眼,空城细雨绵绵,掩挡了钟声。

  第四联写自己心随从兄而去,想象自己随从兄跨越万水千山,表达了强烈的不舍之情。

sòngcóngxiōnggào

fānggān tángdài 

dàoběnxiàn yòuyīngchùféng 
liúniánzhì huáxiāngróng 
yáoyuè kōngchéngzhōng 
xīnsuí tiáoguòqiānfēng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大德七年¹,秋八月,予尝²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qiū)。苦雨³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yíng);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yǐ)¹⁰立;更(gèng)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¹¹。而其颠(diān)¹²(hān)(xiā)¹³,犹蟹两螯(áo)¹⁴,时一动摇,行者兀(wù)¹⁵不可入。转缘¹⁶南山趾(zhǐ)¹⁷稍北,回视如树圭(guī)¹⁸。又折而入东崦(yān)¹⁹,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duò)地,不挂著²⁰四壁,或盘桓²¹久不下,忽迸(bèng)落如震霆(tíng)²²。东岩²³趾有诺讵(jù)那庵(ān)²⁴,相去²⁵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²⁶大潭,轰然万人鼓²⁷也。人相持语²⁸,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²⁹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译文: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接着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竖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而后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注释:大龙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状若长龙,为雁荡三绝之一。在雁荡山西谷,是闻名全国的瀑布,位于浙江东南部的雁荡山上。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平阳县境内,分南雁、中雁、北雁三部分,是中国东南风景区。¹大德七年: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年号。大德七年为公元1303年。²尝:曾经。³苦雨:久下成灾的雨。⁴积:留滞。⁵是:这。⁶转:震动。⁷心掉:心颤。掉:摇动,颤动。⁸楹:柱子。⁹股:大腿。¹⁰倚:靠着。¹¹又如树大屏风:又像树立的巨大屏风。¹²颠:顶。¹³谽谺:山谷空旷的样子。¹⁴两螯:指蟹的第一对胸肢,末端开合如钳。此处比喻巨石。¹⁵兀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¹⁶缘:沿,循。¹⁷山趾:山脚下。¹⁸树圭:立珪。树:立。圭:同“珪”,古玉器名,上尖下方。¹⁹东崦:东山坡。²⁰著:着。²¹盘桓:徘徊,逗留。²²震霆:响雷。²³岩:山崖。²⁴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为十六尊罗汉之一。庵:寺庙。²⁵相去:相距。去:距离,离开。²⁶捣:冲击,击撞。²⁷万人鼓:万人击鼓。²⁸相持语:指彼此握着手讲话。相持:相握,相执。²⁹顾:视,看。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是后¹,予一岁或一至²。至,常以九月³。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gāng)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¹⁰。石间无秋毫¹¹土气,产木宜瘠(jí),反碧¹²滑如翠羽凫(fú)¹³。潭中有斑鱼¹⁴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¹⁵远去,闲暇(xiá)回缓¹⁶,如避世¹⁷士然。家僮(tóng)¹⁸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¹⁹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wàn)²⁰,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²¹崖端偃(yǎn)²²牵连下,窥人²³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²⁴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²⁵如故人²⁶
译文:从此以后,我每年都会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里的奴仆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手,想争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注释:¹是后:此后。²一岁或一至:一年或许来一次。或:也许,或者。³常以九月:常常在九月。⁴水缩:指瀑水减少。缩:减缩。⁵不能如向所见: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向:从前,往昔。⁶石矼:石桥。⁷勃勃:喷溢四散的样子。⁸鸣:发出声音,指水声。⁹洼:低凹。¹⁰反红如丹砂:反映出来的红光像丹砂的颜色。反:同“返”。¹¹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事物。¹²产木宜瘠反碧:长出来的树本该干瘦,却反而油光碧绿。瘠:瘦。¹³滑如翠羽凫毛:树皮光滑如同翠鸟的羽和野鸭的毛。翠:翡翠鸟。凫:野鸭。¹⁴斑鱼:身上有斑点花纹的鱼。¹⁵洋洋:舒缓的样子。¹⁶回缓:徘徊徐行。¹⁷避世:隐居不出仕。¹⁸家僮:僮仆。¹⁹益:更加。²⁰相持扼掔:指与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把瓶用力掐牢,以免被瀑布冲走。扼:用力掐住。掔:坚固,牢固。²¹挽:牵引,拉。²²偃木:倒伏着的树木。²³窥人:偷着看人。²⁴瑞鹿院:雁荡山中的一座寺院。²⁵宛宛:柔顺依恋的样子。²⁶故人:老朋友。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老先生谓¹南山公²也。
译文: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注释:¹谓:称作。²南山公:指老先生。“南山”为其号,“公”是对他的尊称。此人的具体情况不详,当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长辈,故一再尊称为“老先生”。从现知的李孝光交游情况来看,此人可能是达兼善的父亲。他曾任台州录事,其后即在台州安家。

  这是篇游记。此记将两次游赏大龙湫所见揉合于一文,一值秋霁,一当冬旱,瀑布的景色不同,亦各有情趣。初游,作者从远处听到湫水骇人的洪大声音着笔,到形如大柱、屏风的巨石,故作曲折跌宕,而突然倾出如雷霆、暴雨、从天迸落的大瀑布,风骤水飞,气势如万马奔腾。再次游,作者笔下的情调,如缓韵轻歌,绘瀑布只丹青数笔,而以水在石上映红、斑鱼、黄猿、苍林、落叶,映衬大湫的溢如苍烟、鸣声壮急之美。全文文笔潇洒俊爽,平叙中有突兀,轻淡里着色彩。终篇以明月如故人作结,情趣盎然。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作者在秋冬两季游大龙湫的见闻。

  第一部分写其初游时的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具体描写沿路的见闻。其写水声之大,撼人心魄,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的写法相似。只是苏文是实写,而此处则是虚写,借水声之大来渲染水势,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接着又从视觉的角度对沿路山景进行描摹,种种奇山异石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用新奇的比喻为奇异纷披的山石传神写照,描写颇为精彩。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螯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而且动静相间:“作人俯势”是动,“如大楹”是静;“两股相倚立”是动,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则为静中之动。动静相间,所表现出的意象更为纷繁多姿。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大龙湫进行侧面的烘托之后,就对瀑布进行直接描摹。先极写瀑布之高,仿佛从天而降,再状瀑布的夭矫凌空之态,然后写它迸落深潭,发出如殷殷雷声般的震耳声音:视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那种盘旋飞舞,轰然迸落的神姿。“震霆”二字,极言瀑布落深潭时轰鸣声音之大。瀑布凌空飞下,激起横射的山风,水沫随风飘洒,犹如暴雨骤至。这是瀑布将落未落时的雄伟气象。

  接着写瀑布入潭,用一“捣”字,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瀑布的雄劲之势,体现了作者炼字之精。瀑布捣入深潭,轰鸣声犹如万人奋击鼙鼓那样惊天动地。先写瀑布,继写水声,仍是从视听两方面落笔。水声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中先后三次予以强调:先是“闻大声转出谷中”;继而亲临其境,感受到它“如震霆”、如“万人鼓”那样雄壮;最后又以“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来进行反衬和渲染,淋漓尽致地突出了大龙湫飞瀑的磅礴气势。

  以上所写,是作者追记初游龙湫时的见闻,描绘了秋雨霪霪的雨季所见到的大龙湫奇景,下面则转而描写旱季的大龙湫。雨季的大龙湫,其基调是“雄奇喧腾”,而旱季大龙湫的基调则是“明丽幽静”。瀑布不再是那种夭矫凌空、声震山林的雄姿,而是呈现出“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的飘缈变幻之状;水声也变得回环潺谖,需要走上邻近的石桥,方能聆其清音。虽然不复能看见雄奇之景,却别有一番情趣,吸引游人留连忘返。这一段,侧重描写大龙湫四周的景物,与上一段突出描写瀑布本身不同。这里作者描绘出一幅明丽幽静的画面,以展示大龙湫旱季的美丽。

  围绕着瀑布,他从动静两方面来写景:潭上清石与水气相映,红如丹砂;山石之间树木葱茏,碧绿细润,如翠羽凫毛。红绿两色,交相映衬,使这些静态的景物,更为生色。又以鱼和猿两种动物来写这里环境的自在悠然,远离尘嚣。鱼的闲暇逍遥点出山中景致令人心情怡然,同时也写出了潭水的清莹透澈。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作者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通过动静两组画面的相映照,突出了旱季大龙湫清雅如画的美。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的游兴到薄暮还未尽,直至月出东山,依然徜徉在洒满月色的曲径上。这是诗的意境,诗意盎然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

  这一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全面地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者互补,将大龙湫的奇伟变幻尽收笔下;二美合璧,将大龙湫的奇丽景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法:上一段写大龙湫的雄奇喧腾,展现出的是壮美的画面;下一段写大龙湫的明丽幽静,展现出的是优美的画面。雨季出游,着重写沿途的见闻及瀑布的磅礴气势;旱季重来,着重写瀑布四周的景物。上一段的描写是线状的,下一段描写是点状的。上一段详写的,下一段则一带而过;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则工笔细描。犹如秋冬两季大龙湫景色的不同一样,文章的上下两段也迥异其趣,充分体现出作者文笔的腾挪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911—1912页

lóngqiū

xiàoguāng yuándài 

    nián qiūyuè chángcónglǎoxiānshēngláiguānlóngqiū  shì fēng西běi shǐjiànchū qiūshuǐfāng wèidào wénshēngzhuǎnchūzhōng cóngzhěxīndiào wàngjiàn西běishí zuòrénshì yòuyíng xíngguòèrbǎi nǎijiàngēngzuòliǎng gèngjìnbǎishù yòushùpíngfēng érdiānhānxiā yóuxièliǎngáo shídòngyáo xíngzhě zhuǎnyuánnánshānzhǐshāoběi huíshìshùguī yòuzhéérdōngyān yǎngjiànshuǐcóngtiānshàngduò guàzhuó huòpánhuánjiǔxià bèngluòzhèntíng dōngyánzhǐyǒunuònuóān xiāngliù shānfēnghéngshè shuǐfēizhuórén zǒuān bèng yóubàozhì shuǐxiàdǎotán hōngránwànrén rénxiāngchí dànjiànzhāngkǒu wénzuòshēng xiāngxiào xiānshēngyuē  zhuàngzāi xíngtiānxià wèijiàn  

    shìhòu suìhuòzhì zhì chángjiǔyuè shíyuèjiēshuǐsuō néngxiàngsuǒjiàn jīnniándōngyòuhàn dàoānwàishígāngshàng jiànwényǒushuǐshēng nǎiyuánshígāngxià chūluànshíjiān shǐjiànchuí cāngyān zhàxiǎozhà míngjiànzhuàng shuǐluòtánshàngshí shíbèishè fǎnhóngdānshā shíjiānqiūháo chǎn fǎnhuácuìmáo tánzhōngyǒubānèrshítóu wénzhuǎnshíshēng yángyángyuǎn xiánxiáhuíhuǎn shìshìrán jiātóngfāngzhìpíngshípáng yǎngjiēshuǐ shuǐxiàngrén yòuzhuàngbèi píng nǎijiětuōmàozhuóshíshàng xiāngchíèqiān zhēngzhī yīnxiào 西nánshíshàng huángyuánshùshí wénshēngjiējīngrǎo wǎnduānyǎnqiānliánxià kuīrénér zòngguānjiǔzhī xíngchūruì鹿yuànqián  jīnwéiruì鹿  cānglín qiánxíng rén jiànmíngyuè wǎnwǎnrén 

    lǎoxiānshēngwèinánshāngōng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野店残冬。绿酒¹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注释:¹绿酒:美酒。因酒上浮绿色泡沫,故称。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篮舆¹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注释:¹篮舆:竹轿。
此词写偕友冬日山行的野趣逸兴。小店暂歇,春酒一杯,沿途的溪山间不时夹带着几枝幽梅、几竿孤竹、几株苍松,清旷疏朗之气宜人。暮宿孤村,又逢寒风飘絮,夜雪扑窗。天明后带上渔具,兴致勃勃地去“独钓寒江雪”,有胸中万虑俱息之感。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扶桑¹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²照嫩寒³
译文:你的祖国正值风景美丽的秋天,枫叶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红艳。
注释: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岛大学、关西大学等校教授。¹扶桑:日本的别称。²丹:红色。³嫩寒:微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却折垂¹杨送归客,心随东棹(zhào)²忆华年³
译文:我却想象古人那样折柳给你送别,心则随着东去的船回忆起在日本度过的青年时代。
注释:¹折垂杨:古人折柳赠别。²东棹:东去的船。³华年:华同花,华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处指鲁迅留学日本时风华正茂的时期。

  “如丹”的“枫叶”,和似霞的樱花一样,是扶桑之国“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给诗人鲁迅最为鲜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轩词《临江仙》有“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之句。辛稼轩所写的“嫩寒”,是残冬的轻寒,作为意象,与“春风”相对立;鲁迅笔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为意象,与“枫叶”相映照。“枫叶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调和冷色调、暖意和寒意的对比、交流和融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意象”,则赋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丽、生机盎然的个性。这是“景语”,更是“情语”。诗人想象中明丽热烈的扶桑秋景,寄托着他对即将归国的“远客”的殷殷祝愿,更寄托着他对逝去的青春“华年”的深情忆念。

  诗人的心,仿佛随着归客东去的客舟,回到了旧游之地。“心随东掉忆华年”中的“忆华年”三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可能诗人又看到了”绯红的”、“轻云”般的上野樱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又见到了“脸色仿佛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听到了留学生会馆里慷慨激烈的论争……回忆中的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发着少年意气的峥嵘岁月,都是和那个遥远的国度联系在一起的。如今,来自日本的诚挚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将回去了,等待着他的,一定是诗人所见到过的明瑟秋光,诗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个无尽的回环,荡漾不已。

  全诗四句,只有“却折垂杨送归客”一句是实写,它反映着一个真实的物理时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个辽远的空间;已经流逝的华年,是一段遥远的时间,它们构成一组内涵丰厚、外延广阔的心理时空。东去的归棹,既把“远客”渡向彼岸,也把诗人从真实的时空渡入心理的时空,使他的想象从“华夏”遨游到“扶桑”,从“现在”飞翔到“往昔”。在这心理时空中的扶桑,既是“现在时”的,又是“过去时”的。借有限之实境,拓无限之虚境,此诗构思,深得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艺术。

参考资料:
1、 王景山.鲁迅名作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94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