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回¹,大旗喜²
译文: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
注释:¹上之回:系乐府旧题,汉乐府《铙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师。²大旗喜: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皇帝的胜利使军旗也欢欣飘扬。
悬红云¹,挞(tà)凤尾²
译文: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注释:¹红云:指红色的大旗连成一片,状如云霞。²挞凤尾:指风吹旌旗,翩翩拂击旗端羽毛。凤尾:旗上的羽饰。
剑匣破¹,舞蛟(jiāo)²
译文: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
注释:¹剑匣破:据《拾遗记》载,传说上古帝王颛项有把宝剑,常在匣中发出虎啸龙吟般的鸣声。如有敌兵来犯,剑会自动破匣腾空,飞去杀敌。²舞蛟龙:比喻宝剑飞舞的情景。
(chī)¹死,鼓逢(péng)²
译文: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注释:¹蚩尤:传说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黄帝擒杀。²逢逢:鼓声。
天高庆雷¹齐堕地²
译文: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
注释:¹庆雷:欢声雷动。一作“庆云”。庆云即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之气。²堕地:意思是笼罩大地。
地无惊烟¹²千里。
译文: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注释:¹惊烟:报警的烽火。²海:海内,指全国。

  李贺很少写欢庆的诗。他所处的社会本来就很少值得喜庆的事,满目疮痍,叫人喜不起来;另外诗人遭际坎坷,他也很少有欢乐的时候;再加上诗人性格内向,比较悲观。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李贺的作品中很少歌颂欢乐、抒发愉快情感的诗歌。这首《上之回》却是一首欢庆胜利的颂歌。

  这首诗一连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韵急促,一气流贯,表达极度欣悦的心情。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前四句通过写景突出喜庆的景象。用“喜”字来形容红旗飘扬,使红旗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到处是红旗、好似是悬在天上的红云,红旗上的凤尾相互拍打着。这真像是一片旗的海洋。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被红旗包围着的喜庆的境地里。

  “剑匣破”四句,追述胜利的经过。诗人在这四句中用了两个典故,只用了十二个字写出了这次战斗的历程,语言十分精炼。宝剑冲破剑匣,如蛟龙腾飞起舞,杀向敌人,用以形容朝廷军队的威武神速,写出了军队的不可抵挡的气势。读着这两句,好像看到朝廷的军队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地打击着敌人。敌人被歼,叛乱平定,到处是一片庆祝胜利的鼓声。用“蚩龙”这一典故十分确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以及喜悦的心境。

  这八句短促的三字句,既把场面、战斗经过写出,更把诗人那种抑制不住的感情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它们真像一泻千里的激流,奔腾着、翻滚着,掠过读者的心田,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最后两句“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是七言句,抒发着诗人美好的理想。他想象着平定叛乱藩镇之后和平安定的美好景象。欢呼声像天上的雷声降落地上那样,到处是欢声雷动;在辽阔的国土上,再不会有使人惊心动魄的烽烟。四海之内,平静无波。中唐时期经过了连绵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已经陷入极度混乱;各地方藩镇又发动割据战争,战火不息,人民的生活在征战中更加痛苦。渴望和平、安定,是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

  这首诗是诗人在胜利的喜悦中一气呵成的,似乎是感情的喷发,未经雕饰,但是,诗人却是经过精心构织的。他在整首诗中,突出了红色。那鲜红的旗帜,如火红的海洋,如满天的红云,这就突出了喜庆的色彩;此外,诗中还突出了逢逢的鼓声,和鲜红的色彩相映衬,有声有色地把喜庆的热烈场面刻画了出来。这正是诗人在艺术安排上虽用力构思,但已达到似乎漫不经意的成熟境地。

参考资料:
1、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219-22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

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

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

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注释

上之回:系乐府旧题,汉乐府《铙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师。

大旗喜: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皇帝的胜利使军旗也欢欣飘扬。

红云:指红色的大旗连成一片,状如云霞。

挞凤尾:指风吹旌旗,翩翩拂击旗端羽毛。凤尾:旗上的羽饰。

剑匣破:据《拾遗记》载,传说上古帝王颛项有把宝剑,常在匣中发出虎啸龙吟般的鸣声。如有敌兵来犯,剑会自动破匣腾空,飞去杀敌。

舞蛟龙:比喻宝剑飞舞的情景。

蚩尤:传说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黄帝擒杀。

逢逢:鼓声。

庆雷:欢声雷动。一作“庆云”。庆云即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之气。

堕地:意思是笼罩大地。

惊烟:报警的烽火。

海:海内,指全国。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元和年间,对藩镇多次用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元和元年平定反叛的刘辟,元和二年剿灭镇海节度使李锜。这些对藩镇战争的胜利、对人民是个鼓舞,使元和年间出现史家所说的“中兴”现象。李贺从这些胜利中受到鼓舞,所以写了这首颂诗。

参考资料:
1、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219-221
2、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99
赏析

  李贺很少写欢庆的诗。他所处的社会本来就很少值得喜庆的事,满目疮痍,叫人喜不起来;另外诗人遭际坎坷,他也很少有欢乐的时候;再加上诗人性格内向,比较悲观。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李贺的作品中很少歌颂欢乐、抒发愉快情感的诗歌。这首《上之回》却是一首欢庆胜利的颂歌。

  这首诗一连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韵急促,一气流贯,表达极度欣悦的心情。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前四句通过写景突出喜庆的景象。用“喜”字来形容红旗飘扬,使红旗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到处是红旗、好似是悬在天上的红云,红旗上的凤尾相互拍打着。这真像是一片旗的海洋。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被红旗包围着的喜庆的境地里。

  “剑匣破”四句,追述胜利的经过。诗人在这四句中用了两个典故,只用了十二个字写出了这次战斗的历程,语言十分精炼。宝剑冲破剑匣,如蛟龙腾飞起舞,杀向敌人,用以形容朝廷军队的威武神速,写出了军队的不可抵挡的气势。读着这两句,好像看到朝廷的军队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地打击着敌人。敌人被歼,叛乱平定,到处是一片庆祝胜利的鼓声。用“蚩龙”这一典故十分确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以及喜悦的心境。

  这八句短促的三字句,既把场面、战斗经过写出,更把诗人那种抑制不住的感情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它们真像一泻千里的激流,奔腾着、翻滚着,掠过读者的心田,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最后两句“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是七言句,抒发着诗人美好的理想。他想象着平定叛乱藩镇之后和平安定的美好景象。欢呼声像天上的雷声降落地上那样,到处是欢声雷动;在辽阔的国土上,再不会有使人惊心动魄的烽烟。四海之内,平静无波。中唐时期经过了连绵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已经陷入极度混乱;各地方藩镇又发动割据战争,战火不息,人民的生活在征战中更加痛苦。渴望和平、安定,是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

  这首诗是诗人在胜利的喜悦中一气呵成的,似乎是感情的喷发,未经雕饰,但是,诗人却是经过精心构织的。他在整首诗中,突出了红色。那鲜红的旗帜,如火红的海洋,如满天的红云,这就突出了喜庆的色彩;此外,诗中还突出了逢逢的鼓声,和鲜红的色彩相映衬,有声有色地把喜庆的热烈场面刻画了出来。这正是诗人在艺术安排上虽用力构思,但已达到似乎漫不经意的成熟境地。

参考资料:
1、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219-221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diān)¹当断渡。
译文:塔上的一个铃铛在自言自语:“明天有狂风不能渡过江南去。”
注释:¹颠风:狂风。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译文:早晨风吹白浪拍击着青色山崖,又从山崖倒射船窗化作点点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
龙骧(xiāng)¹万斛(hú)²不敢过,渔舟³一叶従(cóng)掀舞
译文:高大宽阔的楼船不敢航行,一叶小小的渔舟却任随风浪翻舞。
注释:¹龙骧:晋龙骧将军王濬受命伐吴,造大船,一船可容二千余人,后因以龙骧称大船。²万斛:形容船容量极大。古时一斛十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³渔舟:一作“鱼艇”。⁴掀舞:翻腾。
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细思城市¹有底²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译文:细思量奔往湖州又有何事可忙?倒暗笑蛟龙掀起怒涛为了什么缘故。
注释:¹城市:指前往湖州城。²底,什么。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许。
无事久留童仆怪¹,此风²聊得妻孥(nú)³
译文:无事久留童仆就会责怪,这场大风使妻儿同意我在此地暂住。
注释:¹怪:责怪。²此风:一作“有风”。³妻孥:妻子儿女。
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潜山道人¹独何事,半夜²不眠听粥鼓³
译文:潜山道人独自在做些什么,半夜不睡静静地倾听寺中的木鱼梆鼓。
注释:¹潜山道人:即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唱和。苏轼赴湖州任途中,过高邮时与他相会,并与之同行。²半夜:一作“夜半”。³粥鼓:即粥鱼,僧寺于黎明击木招呼众僧食粥,木像鱼形,故称粥鱼。此处泛指木鱼。

  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大风”。一二句借佛图澄事言大风将至。佛图澄借铃语来说吉凶,苏轼借铃语来说风兆。第二句是铃语的内容。颠风即狂风,杜甫有“晓来急雨春风颠”句(《逼侧行赠毕曜》)。三至六句写风势。“朝来”应“明日”,写铃语应验,行文扣得很紧。风无形,故借浪以状风大:白浪打着苍崖,又从苍崖倒射于船上轩窗,像雨点般洒在船上。“打”、“射”、“飞”三字,把无形的风写得有声有形,可触可感。“轩窗”已写到船,五六句通过集中写船进一步写风势。大船不敢过,小船任掀舞,通过一大一小,极写风浪的险恶。

  后六句写人,写他们一行因风浪太大被迫“留金山两日”。七八句写他自己的态度:“赶到湖州去也没有什么事,在这里逗留几天也没有什么不好,蛟龙掀起汹涌的怒涛难不倒我。”这是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九、十句写妻孥童仆的态度。他们想快点到湖州,如果“无事久留”,定会受到责怪,此时是因风而留,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最后两句是写灊山道人的态度。苏轼这次由徐州赴湖州,曾先到南都(商丘)看望弟弟苏辙,然后才南下,“至高邮,见太虚(秦观)、参寥,遂载与俱。”(苏轼《跋秦太虚题名记》)可见这时参寥也在船上。后两句说,尽管风浪正掀打着船舱,参寥却正专心地倾听金山寺的木鱼声。反映了僧人不以风浪为意的镇定态度。

  此诗前半写景,有声有色;后半写人,风趣幽默。“得行固愿留不恶”(《泗州僧伽塔》),全诗正表现了苏轼这种随缘自适、不以风浪为怀的神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6-397
仰头月在天,照我影在地。
仰头月在天,照行影在地。
译文:抬头仰望明月,它正高悬天宇,却将行的身影映照在平地。
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
行行影亦行,行止影亦止。
译文:行一行走,它便随着行移动,行若停步,它也跟着静止。
不知我与影,为一定为二。
不知行与影,为一定¹为二。
译文:弄不清行和行这影子,究竟是一人还是两人。
注释:¹定:问词,意为究竟是、还是。
月能写我影,自写却何似。
月能写¹行影,自写却何似²
译文:那月亮既能画出行的身影,让它自画却又会怎样。
注释:¹写:描摹,摹画。²何似:像什么,怎么样。
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
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
译文:无意间慢步走到溪边,月亮又悄悄藏在了水底。
上下两轮月,若个是真底。
上下两轮月,若个¹是真底²
译文:天上水中两轮明月,也不知哪轮才是真的。
注释:¹若个:哪个。²真底:真的。
为复水是天,为复天是水。
为复¹水是天,为复天是水。
译文:莫非这水便是天空,或者那天原本也是一泓清水。
注释:¹为复:抑或、还是。

  诗名为赏月,却紧扣题中“玩”字,描绘了夏夜如水的月色与诗人玩月的率直天真情怀,表现了诗人与月为友和热爱宁静恬淡田园生活的情趣。全诗语言通俗,意象活泼,气韵灵动,诙谐有致。

  该诗起始到“我止影亦止”四句为第一部分,语意浅近而转折自然。诗人独步于溶溶月色下,舒心惬意,自然地抬头仰望在天之月。仰望之余,循着朦胧的月辉,月光酒在诗人身上,在地上投了诗人的身影。这时诗人的目光也由天及地,由我及影,不免在万簌俱寂的月夜下徘徊漫步,观察到“ 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的自然现象。夏日原本极热极闷;可是太阳西垂,皓月东升,清辉驱暑,月色生凉。诗人此时此刻也因宁谧的氛围与皎然的月辉而产生遐想幽思,自然地将天上的明月、伫立的诗人和地面的只影联系起寻思一番。

  “不知我与影”到“自写却何似”四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投目在天,顾影于地,望月生情,由情及理,不免对自身、影、月提出了诗人与影是同一事物还是两码事的疑问:月能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留下影子,也能为诗人投下影,月能否也为月亮自己投下一个影,如果能的话,月亮自身将是什么样子,又在什么地方去寻求。诗人提出的问题不仅是古代自然科学家注意而研究的现象,也是哲学家和诗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因诗人爱月、玩月,所以问月也就顺其自然了。

  “偶然步溪旁”以下六句是该诗的最后一部份。“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诗人活动的空间随着“我行”而挪动变换,由庭院转向田野,从田野而步入溪畔。临近溪边,中天皓月竟在溪水之中。看见了水中的月亮,诗人担心天上的月亮不知是否还存在,必然要把目光再转向青空,“上下两轮月”,一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在明净透底的溪水深处——这是何等绚丽而迷人的情景。一盘皎月已令人陶醉不已,而上下二月将更给人以兴味与遐想。诗人也自然进一步地追问,这上下二月,到底哪个是真的,那个是幻影。究竟水是天,还是天是水。因为天上湛蓝浩浩,溪水碧绿见底;天上挂的是一轮月,水中现的是月一轮,难于分辨。不知是天上的月落在水中,还是水中的月映在天空……诗人向得那么认真、执着而又有几分痴情了。

  该诗在连续的询问里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对水天月色作出任何回答,其实也毋须回答。而该诗的情趣与玩月的兴味全在这不答之中。该诗虽分三个部分,却都以月为中心而展开,而以“玩月”“问月”为线索而渐次深入。“玩月 ”玩得是否有情致、有哲理、有意趣全在诗人的奇想。杨万里无论玩月的方式、观月的角度、问月的内容、因月而产生的联想都与前人迥异。该诗“玩月”循着由月照人,因人投影,我行影随而展开第一个层次,用四句口语般的诗把诗人天真淳厚的情致凸现出来,不仅体现了七十八岁高龄的诗人对美好事物和田园景色的浓厚兴趣与不倦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当然诗人若只把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推衍下去而不赋予其哲理意义,这样的“玩月”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也不会有任何艺术魅力。因而诗人笔锋一转, 展开了对自我、影、月三者关系的深思与探究,提出了在当时颇难说清的“月自写影”的疑问,使诗歌的内涵大为丰富。诗人的兴致并不停留于此,又将思维的空间扩大到从月到人、到影,并推向溪水,再掀起“天月、水月”之辨,使全诗波澜起伏,矢矫腾挪,层次丰富,显示了杨万里诗歌翻空出奇,善于活透的基本特征。

  杨万里的诗歌素以新奇幽默,活脱诙谐著称,强调自出新意,反对因袭。主张“作家各自一风流”,该诗颇能体现此点。杨万里该诗,决不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反之倒是“面目全新”。如诗中“仰头月在天”,“为一定为二”,“ 为复水是天”等口语般的句子在其他人的诗中是难于见到的,而这一切浅近如人意之语细加玩味又无不出人意外。此外,该诗粗略分析可分三个层次,但若细分则每两句又各为一小层次。两句一层,一层一转,一转一境,境境各异,看似断续,实则峰断云连。把各层串联起来的就是该篇的灵魂“玩月”,一切都随玩月而展开、生发,体现了该诗看似散缓,实则珠联的特点。而这联珠之线就是诗人热爱生活的浓厚情致,亦就是“玩月”的思想根源。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杨万里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02:第240-243页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早雁忽为双,惊¹秋风水窗。
译文: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秋风吹过临水窗户,惊异秋天就这样降临了。
注释:¹惊:惊异,诧异。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译文:耿耿长夜难眠,起身坐起,透过船窗向外望去,只见空寂辽阔的寒江中,撒满了繁星与残月的倒影。

shuǐ宿wényàn

 tángdài 

zǎoyànwéishuāng jīngqiūfēngshuǐchuāng 
chángrén xīngyuèmǎnkōngjiāng 
谁遣凄凉满眼中,苹花渺渺又秋风。
谁遣凄凉满眼中,苹花渺(miǎo)渺又秋风。
译文:谁使建业城里,满眼凄凉?苹花无边无际,瑟缩于肃杀的秋风之中。
注释:丁开:南宋时被贬扬州的官吏。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
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龙蹲虎踞(jù)¹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译文:建业城龙盘虎踞,江 山雄伟,如今马去牛来、江 山易主,社稷空空。
注释:¹龙蹲虎踞: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
纵有千人惟诺诺,本无百岁更大大。
译文:纵然有千人诺诺,又有何用?人的寿命不到百年更何况时光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译文:乾坤颠倒,还有一叶孤舟,让我能漂荡江湖,伴着渔翁,了此残生。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¹待制。光生七岁,凛(lǐn)²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³,一儿登瓮(wèng),足跌没水中,众皆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¹⁰冠,性不喜华靡(mí),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zān)一枝。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七《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七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他就把书本常常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几乎到了不知道饥饿、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程度。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了水缸上,却一不小心失足落入缸中,淹没在水里。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地击破水缸。水从破了的水缸中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注释:¹天章阁:宋朝阁名。始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次年(1021年)建成,座落会庆殿以西,龙图阁以北。宋仁宗即位,用以收藏真宗御书。仁宗后于阁内设阁臣,其学士、直学士、待制为侍从职。²凛然:严肃。³于:在。⁴庭:庭院。⁵瓮:口小肚大的陶器。⁶足跌:失足。⁷皆:全,都。⁸弃:离开。⁹迸:涌出。¹⁰甫:刚刚。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¹多良田,夏人²蚕食³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dí),亦可渐纾(shū)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mò),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译文: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面良田很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注释:¹西:西面。²夏人:西夏人。³蚕食:比喻逐步侵占。⁴籴:买进(粮食)。⁵贱:价钱低。⁶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¹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²。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译文: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注释:¹贡:古代臣民把物品献给朝廷。²表贺:上表庆贺。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仁宗始不豫¹,国嗣(sì)²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yí)³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jù)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sì)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译文: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注释:¹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²国嗣:皇位继承人。³贻:赠送。⁴书:书信。⁵何遽:表示反问,可译作“如何,怎么”。⁶受命:接受命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