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楚山修竹¹如云,异材²秀出千林表³。龙须半翦(jiǎn),凤膺(yīng)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niǎo)。自中郎¹⁰不见,桓伊¹¹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译文: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注释:¹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修:长。²异材:优异之材。³表:外。⁴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⁵凤膺: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⁶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⁷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⁸云梦:即古代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⁹袅:柔和。¹⁰中郎:东汉末的蔡邕。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¹¹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闻道岭南太守¹,后堂深、绿珠²娇小。绮窗³学弄,梁州初遍,霓(ní)未了。嚼徵(zhǐ)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zhàng),作霜天晓¹⁰
译文: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注释:¹岭南太守:指赵晦之。²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这里借西晋“绿珠坠楼”典故,赞颂竹的气节。³绮窗:张挂有花纹的丝织品窗帘的窗。⁴弄:演奏。⁵梁州:曲名。⁶霓裳:指霓裳羽衣舞。⁷云杪:形容笛声高亢入云。⁸使君:指赵晦之。⁹蛮风瘴雨:形容古代岭南的恶劣天气。¹⁰霜天晓:即《霜天晓角》,乐曲名。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异材秀出”,“能远可通灵达微,近可写情畅神,谓之龙须风膺玉肌,皆取其美好之名也。”(傅藻《东坡纪年录》注)韩愈也有“蕲州竹笛天下知”(《郑群赠簟》)的赞誉。第六、七、八句用对偶句和联合词组句,承上一转,由写竹笛而进人到写东坡所赠的笛声词中仿佛发出的笛音:如树影疏,如雨后晴,如月亮明,如微风拂,听觉、视觉、触觉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最后四句,引用古音乐家故事,登高溯远,怀古伤今。“发声嘹亮”(干宝《搜神记》)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晋书·桓伊传》)的桓伊笛音消失了,乐坛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岁月。“知孤负,秋多少?”让后人去伤今。这一过片句,为下片进入主题作了深厚的铺垫。

  下片,由近及远,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开头三句,点明此词所要赠的主要对象,即赵守后堂深院两位蔡邕式的娇美灵巧的“吹笛侍儿”。接着六句,描写“吹笛侍儿”的整个演奏过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开始,在花饰窗下吹奏。刚刚吹奏完《梁州吟》曲,继回荡起《霓裳羽衣曲》,广阔空间流动着徵、商、宫、羽四音,最后一音如云飘。“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声独绝”,从她们的轻笛妙曲中获得最优美的艺术享受。最后三句点题,向赵晦之发出祝愿:愿你清爽优游,安土忘怀,我仅以《霜天晓角》献上,以补“吹笛侍儿”演奏时“角”音之不强。这实为肺腑之言,催人泪下。

  全词围绕“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儿”,以景起兴,景事融合,由近及远。名为写楚竹,实为写楚人;名为借古喻事,实为借事伤今。怀念赵晦之的友情,文赞美了“吹笛侍儿”的高超技艺。“知孤负,秋多少?”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对某些中华传统文化白白流逝而伤感。但从词的整体来看,虽然点化引用了许多史事,但不为事实所局限。“清丽舒徐,高出人表”,“曲尽咏笛之妙”,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60-663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21-123
3、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67-268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注释

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修:长。

异材:优异之材。

表:外。

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

凤膺: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

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

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

云梦:即古代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

袅:柔和。

中郎:东汉末的蔡邕。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

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

岭南太守:指赵晦之。

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这里借西晋“绿珠坠楼”典故,赞颂竹的气节。

绮窗:张挂有花纹的丝织品窗帘的窗。

弄:演奏。

梁州:曲名。

霓裳:指霓裳羽衣舞。

云杪:形容笛声高亢入云。

使君:指赵晦之。

蛮风瘴雨:形容古代岭南的恶劣天气。

霜天晓:即《霜天晓角》,乐曲名。

赏析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异材秀出”,“能远可通灵达微,近可写情畅神,谓之龙须风膺玉肌,皆取其美好之名也。”(傅藻《东坡纪年录》注)韩愈也有“蕲州竹笛天下知”(《郑群赠簟》)的赞誉。第六、七、八句用对偶句和联合词组句,承上一转,由写竹笛而进人到写东坡所赠的笛声词中仿佛发出的笛音:如树影疏,如雨后晴,如月亮明,如微风拂,听觉、视觉、触觉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最后四句,引用古音乐家故事,登高溯远,怀古伤今。“发声嘹亮”(干宝《搜神记》)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晋书·桓伊传》)的桓伊笛音消失了,乐坛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岁月。“知孤负,秋多少?”让后人去伤今。这一过片句,为下片进入主题作了深厚的铺垫。

  下片,由近及远,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开头三句,点明此词所要赠的主要对象,即赵守后堂深院两位蔡邕式的娇美灵巧的“吹笛侍儿”。接着六句,描写“吹笛侍儿”的整个演奏过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开始,在花饰窗下吹奏。刚刚吹奏完《梁州吟》曲,继回荡起《霓裳羽衣曲》,广阔空间流动着徵、商、宫、羽四音,最后一音如云飘。“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声独绝”,从她们的轻笛妙曲中获得最优美的艺术享受。最后三句点题,向赵晦之发出祝愿:愿你清爽优游,安土忘怀,我仅以《霜天晓角》献上,以补“吹笛侍儿”演奏时“角”音之不强。这实为肺腑之言,催人泪下。

  全词围绕“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儿”,以景起兴,景事融合,由近及远。名为写楚竹,实为写楚人;名为借古喻事,实为借事伤今。怀念赵晦之的友情,文赞美了“吹笛侍儿”的高超技艺。“知孤负,秋多少?”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对某些中华传统文化白白流逝而伤感。但从词的整体来看,虽然点化引用了许多史事,但不为事实所局限。“清丽舒徐,高出人表”,“曲尽咏笛之妙”,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60-663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21-123
3、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67-268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年代主要有两说,一说为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五月,苏轼饮于阊氏公显家,席间而作。另一说据薛本《苏文忠公全集》,此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月,为苏轼赴登州经涟水时,赵晦之从藤州知州任上新归,故顺笔而赠。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卷:大连出版社,1998:15-17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都护¹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译文: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注释:¹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萧条虏(lǔ)尘净¹,突兀(wù)天山²孤。
译文: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注释:¹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²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miè--céncān

dōuxīnmièshì

xiāotiáochénjìngtiānshān

隤云暧前驱,连鼓讧后殿。
(tuí)¹²前驱³,连鼓(hòng)后殿
译文:天空中先是布满阴沉低垂的浓云,随后传来一阵阵如连鼓轰响的惊雷。
注释:含山:地名,一在今安徽省巢县、和县之间,一在浙江崇德(今桐乡),诗中指后者。霆奔:雷声疾驰。龙挂:古人以为龙可行雨,故夏日有时见远方骤雨急至。雷起云簇,浓云开合变化,便以为是龙爪龙尾蜿蜒屈伸,俗称这种景象为龙挂。¹隤云:阴沉低垂的浓云。²暖:昏暗。³前驱:前行,走在前面。⁴连鼓:指雷,形容雷声如连鼓轰响。⁵讧:争闹,溃乱。⁶后殿:即殿后,最后。
骎骎失高丘,扰扰暗古县。
(qīn)¹失高丘²,扰扰³暗古县
译文:阴云很快地吞没山峰,阴云也将含山县城笼罩。
注释:¹骎骎:马行很快的样子,引申为疾速。²失高丘:指山峰隐没于阴云中。³扰扰: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变幻无常的阴云。⁴古县:指含山县。
白龙起幽蛰,黑雾佐神变。
白龙起幽蛰(zhé)¹,黑雾佐²神变³
译文:神龙从幽静的冬眠状态中苏醒,腾空而起,黑雾加剧神龙的变幻。
注释:¹起幽蛰:从幽静的冬眠状态中苏醒并活跃了起来。²佐:辅佐、帮助。³神变:古人迷信,以为龙是神物够兴云行雨,变化莫测,所以称为神变。
盆倾耳双聩,斗暗目四眩。
盆倾¹耳双聩(kuì)²,斗暗³目四眩(xuàn)
译文:瓢泼般的大雨令人耳欲聋,突然变得昏暗,四望迷茫,看不清楚。
注释:¹盆倾:瓢泼般的大雨。²聩:耳聋。³斗暗:陡然昏暗。斗,通“陡”。南宋辛弃疾《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⁴目四眩:四望迷茫,看不清楚。眩,眼花。
帆重腹逾饱,橹润鸣更健。
帆重¹腹逾饱²,橹(lǔ)³鸣更健
译文:帆已被风雨浸湿灌饱,船橹摇起的声音更响。
注释:¹帆重:帆被雨打湿,所以更重。²腹逾饱:又因风大,所以张得更满。³润:指被雨打湿了。⁴鸣更健:响声更大。
圆漪晕雨点,溅滴走波面。
圆漪(yī)¹²雨点,溅滴走波面³
译文:雨点打在水面上形成圆形的涟漪,溅起的水滴向四面扩散。
注释:¹漪:波纹。²晕: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³波面:水面。
伶俜愁孤鸳,飐闪乱饥燕。
(líng)(pīng)¹愁孤鸳,飐(zhǎn)²乱饥燕。
译文:成对的鸳鸯被打散孤独无依,饥累的燕子四散奔逃。
注释:¹伶俜:孤单,孤独。²飐闪:在风中颤动、摇摆。
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
麦老枕¹水卧,秧稚与²风战。
译文:渐渐成熟的麦子横卧水中,幼嫩的秧苗承受着狂风。
注释:¹枕:卧。²与:向、对。
牛蹊岌城沉,蚁隧汹瓴建。
牛蹊(xī)¹(jí)城沉²,蚁隧(suì)³汹瓴(líng)
译文:田间小路如水中危城,蚁穴般的水沟已被冲毁。
注释:¹牛蹊:田野间小路。²岌城沉:田间水满,仅余小路,远看去恰像城镇被水淹没,只见城墙,形势十分危急。岌:危险的样子。³蚁隧:纵横交错的水沟。犹如蚁穴。隧,地下道。⁴汹瓴建:形容雨流汹涌,有高屋建瓴之势。瓴,高屋之瓦。水从高处急流而下,称为“高屋建瓴”。建,倾倒。
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
水车竞¹施行,岁事²³休宴
译文:各家各户都争着车水,农事正忙怎么敢停歇。
注释:¹竞:争着做某事。²岁事:农事。岁,收成、年景。³敢:怎敢。⁴休宴:犹停歇。
咿哑啸簧鸣,轣辘连锁转。
咿哑¹啸簧(huáng)²,轣(lì)(lù)³连锁转
译文:水车声像吹簧般作响,此起彼伏连续不间断。
注释:¹咿哑:形容水车的声音。²啸簧鸣:像吹动簧乐器一样作响。³轣辘:也是譬状水车转动的声音。⁴连锁转:不断地转动。
骈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
(pián)¹立妇子,列舍²望宗伴³
译文:母子一起并肩站立车水,家家邻里宗族守望相助。
注释:¹骈头:并头,指并肩站立。²列舍:各家、家家。³宗伴:一家人、族人。
东枯骇西溃,寸涸惊尺淀。
东枯骇(hài)¹西溃,寸²(hé)惊尺³淀。
译文:车干东边西边又决口,排干小块又淹了大片。
注释:¹骇:震惊。²寸:指小块的田地。³尺:指大块的田地。涸:水干。淀:沉在水底,指被水淹没。
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
(jiē)余岂能贤¹,与彼²亦何辨³
译文:我也不比他们强多少,与农民又有什么区别?
注释:¹岂能贤:哪能就胜过他们。²彼:指农民。³亦何辨:又有什么区别呢?
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
(piān)¹风露熟²,半世江湖³遍。
译文:虽一叶扁舟栉风沐雨,半生间走遍四面八方,
注释:¹扁舟:小船。²熟:习惯、常常。³江湖:四方各地。
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
不知忧稼穑(sè)¹,但解²加餐饭。
译文:但却不懂稼穑的艰难,只知一味地加餐加饭。
注释:¹稼穑:种谷和收谷,农事的总称。²解:懂得。
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遥怜¹老农苦,敢厌游子倦²
译文:想想农家的艰难辛苦,还敢厌倦漂泊之苦吗?
注释:¹怜:哀怜。²游子倦:飘泊生活的劳累。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大雨中劳作的情景,并抒发了诗人同情、自惭的感情。全诗以时间为序,由写景到抒情,此诗前八句描绘暴雨骤至情景;第九至十八句描写所见诸物遭受风雨袭击的情状;第十九至二十六句描绘农民冒雨车水抢救稼穑的情景;最后八句写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继承了白居易新题乐府的传统,以景抒情,诗境宽阔壮丽,语言雄奇纵恣。

  诗的前八句描绘暴雨骤至情景。只见乌云开道,轰雷殿后。原野间浓雾很快地吞没了高丘,古城内霎时变得天昏地暗。神龙自幽栖之地腾空而起,黑雾迷茫,更加剧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刹那间倾盆大雨自天而降,令人双耳欲聋,目眩神惊。诗人分别以 “暖”形容阴云低垂遮天蔽日之状;“讧”状述雷声纷乱之景;“骎骎”描画雷霆来势之猛;“扰扰”渲染乌云弥漫之乱,情景生动无比。这八句,将暴雨骤至时“霆奔龙挂”的赫赫威势渲染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

  “帆重”以下十句,描写所见诸物遭受风雨袭击的情状。船帆已被风雨浸湿灌饱,船橹摇起来声音更大更响;雨点打在水面,形成圆圆的波漪,向四面扩散;成双成对的鸳鸯被暴雨打散,孤独无依,喜好高飞燕子被淋得四散奔逃,又饥又累,渐熟的麦子横卧在水中,幼嫩的秧苗承受着狂风的袭击,田间小路就象即将沉没水中的危城,蚁穴般纵樌交错的水沟已被汹涌的洪流冲毁。

  这十句铺叙遭受风雨的诸般景物,行舟、河面、禽鸟、庄稼,一一写来,历历在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见出诗人观察的细腻,笔力的健拔,又隐隐透露了诗人对骤雨成灾的焦急忧愁心情。

  “水车”以下八句,是描绘农民冒雨车水抢救稼穑的情景。虽雨骤风狂,“霆奔龙挂可骇”,但是劳苦的农民却在竟相车水,因为正是收获季节,农事鞅掌,他们不敢休息。因而遍地水车响,老少齐出动。车水的人,母子并肩,邻里宗族相望。虽拼命快干,毕竟水势过大,东边地里的水车干了,西边的水又冲决了畦埂,刚排干了一小块地面,又淹没了一大片庄稼。“惊”“骇”二字准确地写出了劳苦农民顾此失彼、焦急恐慌的心理活动,也反映了诗人对涝灾的关切。

  “嗟”字领起八句,是写诗人的感慨。他见景生情,很自然地以自身的境遇与辛苦的农民相比。从而想到自己并不比农民优越,同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一叶扁舟,栉风沐雨,走遍江溯,但却不懂稼穑艰难,只管一味消费,想想农家的艰辛,再不厌倦漂泊之苦了,“岂”“何”二虚词,无疑而问,加强肯定语气,强调与农民之同。“不解”“但解”则突出彼此之异。

  这首诗继承了白居易新题乐府的传统,结合描写农民冒雨车水的艰苦劳动情景,抒发诗人的悯农之意。诗篇从暴雨骤至开笔,以“前驱”、“连鼓”作比,以“龙起幽蛰”的神话传说加以渲染,以“耳双聩目四眩”加以夸张,极力描写骤雨簇云挟雷而来的赫赫威势和令人惊骇的气氛。并且,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饱”“健”“愁”“饥”等,依次铺叙遭受风雨的诸般景物。这些描写并非闲笔,它们既为冒雨车水提供了现实的环境,又衬托了车水农民的艰辛以及既惊且骇的痛苦心情,突出了游子与农民的差异,使结末“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的感慨更为深沉有力。

参考资料:
1、 顾志兴主编.范成大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1年02月:第21-23页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知荣¹知辱²牢缄(jiān)³,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shà)也风流
译文: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却牢牢地把嘴闭着,明白谁是谁非却只暗地里点头。姑且在诗书堆里停留吧,对世事悠闲地袖手旁观,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
注释:中吕:十二宫调之一。阳春曲是它的曲牌。知几(jī):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意为应有先见之明,知变之几微。几,隐微预兆。¹知荣: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²知辱: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明哲保身的哲学。³缄口:把嘴巴缝起来。《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以缄口表示闭口不言。⁴淹留:停留。《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曾何足以淹留。⁵“贫煞”句: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⁶风流,这里作荣幸、光彩讲。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zūn)前有限杯。回头¹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译文:今天有酒今天就醉个痛快,先喝光这杯里有限的酒。回头之间沧海成为陆地而扬起飞尘。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已没剩下几个白发的故人。
注释:¹回头:回头之间,喻时间短促。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不因酒困¹因诗困²,常被吟魂³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译文:我不为酒所困扰,搜索枯肠,终日苦吟,也常常因浓郁的作诗兴致惹起豪饮的酒兴。一个无用之人,在这一年四季里闲居度日,以诗酒为乐,永葆天真的本性。
注释:¹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²诗困:谓搜索桔肠,终日苦吟。³吟魂:即“诗魂”,指作诗的兴致和动机。⁴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⁵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一指朝、暮、昼、夜。⁶风月: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此指岁月。⁷天真:天然的本性,指没有做作和虚伪,不受礼俗影响的天性。
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张良辞汉¹全身计,范蠡(lǐ)归湖²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³,今古几人知。
译文:张良辞官修仙学道,是为保全自身打算;范蠡辞官归湖泛舟,是为远避祸灾考虑。智者仁者忘情山水,隐居山林,都是最明智的选择。请你细心推究,这道理古今有几人能真正懂得?
注释:¹张良辞汉:张良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功臣,但大功告成以后他便隐退了,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甚至“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耳”。²范截归湖:范蠡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谋臣,吴灭后,他辞去封爵,泛舟五湖(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³细推:细心推求、推究。

  白朴的《阳春曲·知几》一共有四首。这种把声调格律完全相同的曲词重复填写,在元散曲中称“重头小令”。曲题“知几”语出《易·系辞下》:“子曰:知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第一首曲子表明了作者对世事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安于贫困,认为名士自风流。小令劈头一联对偶。“知荣知辱”出于老庄思想。作者说自己知道何者为荣,何者为辱,只是“牢缄口”,不愿说破而已。“谁是谁非暗点头”句意几同。“诗书丛里淹留”表现了白朴的主要生活内容。曲子中“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两句化用苏轼、元好问等人词句,表现了作者的安贫乐命的思想。这种远官场而近贫民的生活态度和处世观念,在元代知识界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首曲子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生命不再的感叹,表现了以酒自娱、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此曲句句抒情,对人生短暂的叹喟,对世事多变的愁伤交织在一起,创造出悲切哀怨的意境,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第三首作者于曲中描写了自己的诗酒生涯,抒发了乐天知命的闲适情感。这支小令感情强烈,前两句沉郁中饱含旷达,后三句闲适、旷达中隐含沉郁。全曲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不甘与浊世为伍的意蕴。

  前三首极力描写了作者缄口免祸、纵情诗酒的生活态度,第四首可以说是回答为什么采取如此生活态度的缘由。

  这首小令以议论入曲,上下千年,纵横古今,融深沉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现实感受为一体,读来冷峻深邃,发人深省。当然,这种“全身”“远害”的处世哲学历来被评为消极情绪,但对于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奔竞者之辈却也是一副有效的清凉剂,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封建社会弊端之一斑,而且也可以窥见元代士人复杂的心态。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5-167

yángchūn ·zhī

bái yuándài 

zhīróngzhīláojiānkǒu shuíshìshuífēiàndiǎntóu shīshūcóngqiěyānliú xiánxiùshǒu pínshàfēngliú 

jīnzhāoyǒujiǔjīnzhāozuì qiějìnzūnqiányǒuxiànbēi huítóucānghǎiyòuchénfēi yuè báirén 

yīnjiǔkùnyīnshīkùn chángbèiyínhúnnǎozuìhún shífēngyuèxiánshēn yòngrén shījiǔtiānzhēn 

zhāngliánghànquánshēn fànguīyuǎnhài shānshuǐzǒngxiāng jūntuī jīnrénzhī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青青¹²上柏³,磊磊涧(jiàn)中石。
译文: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注释:¹青青:本意为蓝色,引申为深绿色,这里的“青青”,犹言长青青,是说草木茂盛的意思。²陵: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此处指大的土山或墓地。³柏:四季常青的树木,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⁴磊:众石也,即石头多。会意字,从三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¹天地间,忽²如远行客³
译文: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注释:¹生:生长,生活。²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此处指快的意思。³远行客:在此有比喻人生的短暂如寄于天地的过客的意思。客,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本义为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此句言人在世上,为时短暂,犹如远道作客,不久得回去。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斗酒¹相娱乐,聊厚不为薄²
译文:区区斗酒足以娱天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注释:¹斗酒:指少量的酒。²薄:指酒味淡而少。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驱车策驽(nú)¹,游戏宛(yuān)²与洛³
译文: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注释:¹驽马:本义为劣马,走不快的马。亦作形容词,比喻才能低劣。²宛: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西南部,与湖北、陕西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³洛:洛阳的简称。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洛中何郁(yù)¹,冠带²自相索³
译文:洛阳城里是多么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注释:¹郁郁:盛貌,形容洛中繁盛热闹的气象。²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冠带是官爵的标志,用以区别于平民。³索:求访。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长衢(qú)¹罗夹巷²,王侯多第³宅。
译文: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注释:¹衢:四达之道,即大街。²夹巷:央在长衢两旁的小巷。³第:本写作“弟”。本义为次第、次序,此指大官的住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两宫¹遥相望,双阙(què)²百余尺。
译文: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注释:¹两宫:指洛阳城内的南北两宫。²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亦为宫门的代称。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极宴¹娱心意,戚(qī)²何所迫³
译文: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天,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注释:¹极宴:穷极宴会。²戚:忧思也。³迫:逼近。

  这首诗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是反诘句,如果用现代汉语肯定语气说,便是:没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35-137

qīngqīnglíngshàngbǎi

míng liǎnghàn 

qīngqīnglíngshàngbǎi lěilěijiànzhōngshí 
rénshēngtiānjiān yuǎnxíng 
dǒujiǔxiāng liáohòuwéi 
chē yóuyuānluò 
luòzhōng guāndàixiāngsuǒ 
chángluójiāxiàng wánghóuduōzhái 
liǎnggōngyáoxiāngwàng shuāngquèbǎichǐ 
yànxīn suǒ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桃花雨过碎红¹飞,半逐²溪流半染泥。
译文:细雨纷纷,桃花随着雨点,四处飘飞。一半落入泥中,一半随着溪水漂流。
注释:敷(fū)浅原:古地名,《尚书·禹贡》已有记载,但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则历来有异说,不过,都认为在今江西境内。一说在今江西德安县南,一说在今星子县,一说是指庐山。¹碎红:指桃花的落瓣。²逐:被水冲走。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xián)在画梁¹西。
译文: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对燕子,衔来几瓣桃花,放在画梁西处,反复品味。
注释:¹画梁:有彩绘的屋梁。燕子筑巢于梁上,故云。也有版本记为“杏园”:指庐山董奉杏林遗迹。

  这首诗为即景之作,体现出诗人追求美的执着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桃花凋谢飘散本为常情、常景,作者却能写出一个新境界,让和泥的花瓣随飞燕登上画梁边,令人惊喜。全诗笔调明丽,情韵悟适,布局精巧,观察细腻,联想自然,颇堪玩味。

  诗人在敷浅原所见的桃花,并非阳春烟景中盛开之花,而是花期已尽时的落花。落花总是报告着春将归去的消息,因此诗人看花时节当是暮春。春去花落,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的笔下,或则描写惜花、怜花的心肠,或则发抒惜春、伤春的感情,情调多是低回凄婉、哀怨悲切的。然而刘熙载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艺概·诗概》)诗人在这里即一反常情,自出心裁,生动地表现了暮春残红的另一番风韵。

  一二句的描写很精彩,在那“雨横风狂三月暮”的季节里,桃花身不由己,纷纷离开枝头,和着雨水一个劲儿地往下落,所以说“桃花雨”。这是从李贺诗“桃花乱落如红雨”句化出。待雨过天晴、清风徐来时,那些花瓣(碎红)又都被风扶起,飘拂纷飞,蒙蒙乱扑行人面,来与人亲近,逗人喜爱,妩媚之极,动人之极。舞罢以后,才悠悠下坠,“半逐溪流半染泥”——一半去追逐清清的溪水,仿佛要随那清溪流回桃花源去;一半尽管力不从心,委落尘土,也依然芳香如故。把落花写得极有血肉,极富灵性。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主要是侧重从人爱花、人惜花这个角度来描绘意境,展开诗意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是从燕惜花、燕爱花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发诗人的情思。一、二句流露悲伤、凄切之情,三、四句表达惊喜、庆幸之意。正当诗人为桃花流水而发愁的时候,正当诗人为桃花染泥而担忧的时候,不知从哪儿飞来双双燕子。它们也懂得陪春怜香,它们也懂得呵护美丽,它们将那些凋零在泥地上的花瓣小心衔起,然后轻盈起飞,落到人家华堂,画梁西畔。燕子多情,衔花上梁,筑巢相伴,备加珍惜;桃花有知,化为燕泥,与燕相伴,无怨无悔。花与燕,交相辉映;情与意,相生相随。燕子是有灵性的,有情趣的,它们想留住桃花,留住美丽的春天;桃花也是有灵性的,通情意的,它们虽然凋零破碎,但还是找到了安身之处,栖息之所。它们应该感到幸运。诗人描写飞燕惜花,花有归宿,其实是在婉转表达自己的怜惜之意,呵护之心。“何处”是意想不到的发现,是扑面而来的惊喜,也是情不自禁的激动。“一时”是敏锐的发现,快捷的反映,还是担忧、顾虑,这些可爱的燕子啊,生怕桃花被污泥浊水玷污了,一下子把它们衔起,存放在画梁之上。“画梁”一词暗示华堂之上,雕梁画栋,彩绣辉煌,燕子在这儿筑巢定居,桃花在这儿遇到知己。桃花原本是美丽高洁的事物,当然只能存放在这些华美尊贵的场所。这种安排,体现了诗人的爱心和智慧。如果诗歌结尾不是写燕子衔花飞上画梁之上,而是穷苦人家的破屋朽梁,这可能就要委屈了桃花,摧折了桃花。细微之处见匠心,诗人的确是用心良苦,爱心感人。

  该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刘次庄这首小诗布局精巧,构思别出心裁。从诗中可见诗人热爱大自然,观察细致入微,对风雨、落花、溪流和燕子都充满爱意,而且心情平和,得《庄子》濠梁间趣。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963-964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705
3、 徐昌才著.宋朝那些诗生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57-59

qiǎnyuánjiàntáohuā--liúzhuāng

táohuāguòsuìhóngfēibànzhúliúbànrǎn

chùfēiláishuāngyànzishíxiánzàihuàliáng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