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yīng)可得知。
译文:每年春天都伤怀自己独在异乡,杜曲的黄莺最是了解我的心境。
更被夕阳江岸上¹,断肠烟柳一丝丝。
译文:看到江岸上渐渐西沉的残阳,肝肠寸断好似烟柳一丝丝。
注释:¹岸上:席本作“上岸”。

jiāngwàixiāng

wéizhuāng tángdài 

niánniánchūnxiāngbēi huángyīngzhī 
gèngbèiyángjiāngànshàng duànchángyānli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每年春天都伤怀自己独在异乡,杜曲的黄莺最是了解我的心境。

看到江岸上渐渐西沉的残阳,肝肠寸断好似烟柳一丝丝。

注释

岸上:席本作“上岸”。

韦庄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 3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
扬清歌,发皓(hào)齿¹,北方佳人东邻子。
译文:微扬清音,轻发皓齿,好似东邻子歌唱北方佳人之曲。
注释:¹扬清歌,发皓齿:言露出洁白的牙齿,唱出高亢清亮的歌曲。扬,飞扬,升高。歌,一作“音”。发,启,开。皓,洁白。
且吟白纻停绿水,长袖拂面为君起。
¹吟白纻(zhù)²停绿水³,长袖拂面为君起。
译文:且吟《白纻》与《绿水》诗,长袖翩翩,拂面子君起舞。
注释:¹且:一作“旦”。²白纻:乐府吴舞曲名。³绿水:古舞曲名。
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
寒云夜卷霜海空¹,胡风²吹天飘塞(sài)鸿³
译文:犹如寒云夜卷霜海,一片空蒙;又似胡风吹天,飘摇塞鸿。
注释:¹“寒云”句:言寒冷的夜晚,霜降云卷。霜海,言降霜地域之大。²胡风:北风。³塞鸿: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
玉颜满堂乐未终,馆娃日落歌吹濛。
玉颜¹满堂乐未终,馆娃²日落歌吹濛(méng)³
译文:玉颜满堂,其乐融融。日落时分,馆娃宫中,歌声迷濛。
注释:¹玉颜: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²馆娃:春秋吴宫名。吴王夫差作宫于砚石山以馆西施。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灵岩山。³濛:一作“中”。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译文:月色清寒,江水沉沉。美人一笑,价值千金。
垂罗舞縠扬哀音,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
垂罗舞縠(hú)扬哀音¹,郢(yǐng)中白雪且莫吟²,子夜吴歌动君心。
译文:垂罗衣,舞长袖,扬哀音。且莫歌吟郢中《阳春白雪》,《子夜吴歌》那样的歌曲最动君心。
注释:¹“垂罗”句:谓舞女舞动丝绸舞衣,唱出动人歌声。罗,轻软细密的丝织品。縠,绉纱。哀音,哀伤动人的乐声。²“郢中”句:郢,春秋楚国都城。白雪,古乐曲名。后指高雅音乐。
动君心,冀君赏。
动君心,冀¹君赏。
译文:感动君心,以冀君主赏赐。
注释:¹冀:希望。
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愿作天池¹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译文:愿作天池的鸳鸯双双,有朝一日,飞上青云去。
注释:¹天池:天上仙界之池。谓不受世俗之约束之地。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
吴刀¹剪彩²缝舞衣,明妆丽服³夺春晖(huī)
译文:吴国裁缝刀剪巧妙,缝制出七彩舞衣,明妆丽服可夺春晖。
注释:¹吴刀:吴地出产的剪刀。²彩:一作“绮”,彩色的丝织品。³明妆丽服,在修辞上为互文,意即明丽的服装。妆,服装。夺,胜过。
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
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¹
译文:扬眉转袖如雪纷飞,倾城倾国的美女,独立世上珍稀。
注释:¹“倾城”句:谓这个美女,世间少有。倾城,指美女。
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莫违。
激楚结风¹醉忘归,高堂月落烛(zhú)已微,玉钗(chāi)²挂缨(yīng)³君莫违。
译文:高歌《激楚》《结风》,助酒酣醉忘归。月落西山,高堂烛光微微,玉钗缠挂君王的缨冠,莫辜负春色。
注释:《激楚》《结风》:皆歌曲名。²玉钗: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³缨:男子冠带。

  第一首诗盛称歌者相貌美,歌声美,舞姿美。这首诗把歌女写成西汉李延年所歌的《北方有佳人》那样的倾国倾城之貌,如司马相如《美人赋》中的东邻子那样貌美无双。即使在寒苦的塞外,阴冷的霜天,外边夜卷寒云,秋霜浓浓,也给满堂听众带来无限欢乐。诗分两段。前五句正面描写歌者。后四句以环境反衬诸美的客观效果:胡地之秋夜如此寒冷,唯有塞鸿飘飞到国中。满堂的美女玉颜,乐曲没有终散,日落时分在馆娃宫中传来了阵阵美妙的歌声。

  第二首诗写一位歌女舞姿优美,歌声感人。她的目的是想打动一位她所心爱的人,欲与其共结伉俪,双飞双栖。她不唱郢中《阳春白雪》那样的高雅歌曲,因为高山流水,能懂得唱和的人太少了;她唱的是易让人动情的《子夜吴歌》这样的通俗民歌,希望能够打动心上人。“月寒江清夜沉沉”用反衬法,以静衬动,表现乐声的悠扬动人。其作用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最后表达了能与心上人同飞到青云之上做天池的一双鸳鸯的愿望。

  第三首诗写一位美丽的歌妓,歌舞至夜深人静时,情绪激动,歌舞节拍急迫迅疾,加之月落烛微,便与听者相拥一起,难舍难分。首二句写歌妓服装之艳丽夺晖:她漂亮的彩色丝制舞衣是用吴地出产的剪刀裁制而成的,她明妆丽服,比今日的春光还要灿烂照人。三四句写歌妓人美,神美,舞美: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迷人,扬眉转袖之间,好像片片雪花在轻盈地飞舞;她的容貌真是倾国倾城,为世间所罕见。末三句写节拍急切,月落烛微,两情至欢:听者陶醉在她的歌声中,忘却了时间,忘记了归去。最后写月亮已经落下,屋内烛光已微,歌者希望听者不要违背了她的一片痴心情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1-153

báizhùsānshǒu

bái tángdài 

yángqīng hàochǐ齿 běifāngjiāréndōnglín 
qiěyínbáizhùtíng绿shuǐ chángxiùmiànwèijūn 
hányúnjuǎnshuānghǎikōng fēngchuītiānpiāosàihóng鸿 
yánmǎntángwèizhōng guǎnluòchuīméng 

yuèhánjiāngqīngchénchén měirénxiàoqiānhuángjīn 
chuíluóyángāiyīn yǐngzhōngbáixuěqiěyín dòngjūnxīn 
dòngjūnxīn jūnshǎng 
yuànzuòtiānchíshuāngyuānyāng zhāofēiqīngyúnshàng 

dāojiǎncǎiféng míngzhuāngduóchūnhuī 
yángméizhuànxiùruòxuěfēi qīngchéngshìsuǒ 
chǔjiéfēngzuìwàngguī gāotángyuèluòzhúwēi chāiguàyīngjūnwéi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译文: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译文: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
注释:四方:指各处;天下。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描写了诗人自己为王子立送行,因为囊中羞涩,无钱买酒。但是作者心中是否因此而内疚呢,当然不是。因为诗人苏轼是一个清静、淡泊之人,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虽然是无酒无钱,但也毫不介意,酌一杯清甜的菩萨泉,以水代酒,照样可以见出真情。这首诗的三、四两句“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寓含禅意。《楞严经》说:“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作者由菩萨泉之名联想到水天之佛,由泉水映出自己的影子联想到“修习水观”,此处泉水可以照见“我”,别处的泉水不也是同样可以照见“我”吗。四方之水,如菩萨泉一样,水中映人,水中映天。末尾两句正是劝告人们“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进入禅悟之境。

chāngzhuóquánsòngwángzi--shì

sòngxíngjiǔqiánquàněrbēiquán

chùtóujiànfāngtóngshuǐzhōngtiān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dié)¹上瑶(yáo)²,几度³呼童扫不开。
译文: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注释:¹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²瑶台:华贵的亭台。³几度:几次。⁴童:男仆。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刚被太阳收拾去¹,却教(jiào)²明月送将来³。(却教 一作:又教)
译文: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¹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²教:让。³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参考资料:
1、 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 》 :崇文书局,2010:71页

huāyǐng

shì sòngdài 

chóngchóngdiédiéshàngyáotái tóngsǎokāi 
gāngbèitàiyángshōushí quèjiàomíngyuèsòngjiānglái  (quèjiàozuò yòujiào )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
欲寄愁心朔(shuò)雁边¹,西风浊(zhuó)酒惨离颜²。黄花时节碧云天。
译文:在萧索荒凉的边塞望见大雁,想要把“愁心”寄送。西风下独饮浑浊的黄酒,忆及当年离家别亲凄惨的别宴。黄叶纷飞的时节,碧云飘悠的蓝天。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¹朔雁边:谓北方边地的大雁。²惨离颜:谓离别的筵宴上忧愁凄苦之形貌。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古戍(shù)¹烽烟迷斥堠(hòu)²,夕阳村落解鞍(ān)(jiān)³。不知征战几人还。
译文:烽离飘起,斥候发出作战的信号。到了黄昏,在一个村子里面卸去行装,驻扎安营。不知道战争结束后还有几个人能回家和亲人团聚。
注释:¹古戍:指古代将士守边之处,筑有城堡、营垒、烽火台等。²斥堠:放哨,此处代指边关哨所。³解鞍鞯:谓卸去行装以驻扎安营。鞍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鞍子和托鞍的垫子。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在外从军之人思念家人的情景。

  全词可分为两部分。前三句为上片,写的是战争前的忆家的情状,下片写的是经过厮杀战后后恋家的情景。虽有两片,但却由一“愁”统辖。首句“欲寄愁心朔雁边”直抒胸中压抑长久的“愁”。在萧索荒凉的边塞,“愁心”无法寄送,秋日望见大雁,词人不由心生此意。因“愁”而生忆,忆及当年离家别亲凄惨的别宴,恰如就在昨天,故而愁心更添一层愁。独饮浊酒,更添愁绪,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有“浊酒一杯家万里”,所以愁情更浓更远。远处美好的灿灿黄花,给词人视觉上的亮色。一片荒芜之中,突见生机勃勃的黄花,犹如无垠沙漠里的一汪清泉,给人欣喜,却也是如此短暂,欣喜过后是无尽的苦楚。这里,以艳丽的黄花来反衬词人的内心无比凄凉。

  下片中,思绪未定就不得不投入战斗。战斗知道傍晚,片刻的修整,望着受伤的战友,情感徒然升华,由上片的只是内心愁绪,变为内心的担忧。古来战争,从来都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残酷,让词人心内生忧。在这里,词人虽无直抒胸怨,但怨气慢慢升起:亲人别离,生死未卜,隐隐的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全词仅四十二个字,却刻画出多个画面。词人善于运用意象,别具一格,给人不一般的画面感觉。情感表达也是由浅入深,进而有一种隐怨在内。意象结合出的景与词人所要表达的情,相互融合,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 经典典藏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407-410页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¹风儿!
译文:好恨这风啊,催促我们分离!既然你能把船儿吹得像张了翅膀一样飞去,那你又为什么不把我的眉结吹散?你这可恨的风啊!
注释:¹叵耐:本指“不可耐”之义,这里含有“可恨”之意。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篷底睡,感谢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xī)¹?载取人人篷底睡,感谢风儿!
译文:若不是偌大一个船儿,自己这一腔相思怎能装得下、载得起?船儿若真念我烦恼孤寂,何不把那个人儿也一起带来与我共眠在一个船篷下呢?我会感谢你这风!
注释:¹孤恓:寂寞凄凉;悲伤。

  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借“风”与“船”这两件事物铺开。

  上片主要写“风”,顺而及“船”。劈头两句就是“无理而有情”的大白话:“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其实,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怪罪于风,这不过是他“怨归去得疾”(《西厢记》崔莺莺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唱辞中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如睡不着却怪枕头歪那样,这种“正理歪说”的风趣话中其实包含着难以言传的离别之痛。以下三句便紧接“风儿”而来,越加显得波峭有趣:“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它所埋怨的仍是这个“该死”的“风儿”,不过语意更有所发展。意谓:既然你能把船儿吹得像张了翅膀一样飞去,那你又为什么不把我的眉结吹散(侧面交代作者的愁颜不展、双眉打结),真是“可恨可恶”(“叵耐”本指“不可耐”之义,这里含有“可恨”之意)透顶!眉心打结,本是词人自己的心境使然。俗语云:“心病还须心药医”。词人不言自己无法解脱离别的苦恼,却恨起风马牛不相及的“风儿”来,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怪语”和“奇想”,亦极言其“怨天尤人”的烦恼之深矣。人的感情,每到那种极深的境界时,往往便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变态。石孝友的这些词句,便故意地利用这种“变态心理”来表现自己被深浓的离愁所折磨扭曲了的心境,确实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下片则索性从船儿写起。“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这是第一层意思。意谓:若不是偌大一个船儿,自己这一腔相思怎能装得下、载得起?“相思”本无“重量”可言,这里便用形象化的方法把它夸张为巨石一般的东西。说只有船儿才能把它载起,则“相思”之“重”、之“巨”不言自明。在“感谢”船儿帮他载起相思之情之后,作者又“得寸进尺”地向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船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篷底睡”。意谓:“救人须救彻”,你既然帮我载负了相思之情,那就索性把好事做到底吧!——因此,你若真念我孤寂烦恼得慌,何不把那个人儿(她)也一起带来与我共眠在一个船篷下呢?但这件事儿光靠“船儿”还不行,那就又要转而乞求“风神”——请它刮起一阵怪风,把她从远处的岸边飞载到这儿来吧。如是,则不胜“感谢”矣,故曰:“感谢风儿”!

  众所周知,常见的文人词在描写离情别绪时,特别喜欢用“灞桥烟柳”、“长亭芳草”、“绣阁轻抛”、“浪萍难驻”之类的华丽词藻。即如石孝友自己,也写过“立马垂杨官渡,一寸柔肠万缕。回首碧云迷洞府,杜鹃啼日暮”(《谒金门》)之类的“雅词”。然而此首《浪淘沙》却一反文人词常见的面貌,出之以通俗、风趣、幽默、诙谐的风格,却又并不妨碍它抒情之“真”、之“深”,故而可称是首别具“谐趣”和“俗味”的佳作。在读惯了那些浓艳得发腻的离别词后,读一读这首颇有民歌风味的通俗词,真有点像吃惯了鱼腥虾蟹之后尝到山果野蔌那样,很富有些新鲜的感觉。

  全词通过先是怨风、责风,次是谢船、赞船,再是央船、求风,最后又谢风、颂风,曲折而生动地展示了词人在离别途中的复杂心境:先言乍别时“愁一箭风快”(周邦彦《兰陵王》)的痛楚,次言离途中“黛蛾长敛(这里则换了男性的双眉而已),任是春风吹不展”的愁闷,最后则突发奇想地写他希冀与恋人风雨同舟的渴望。这三层心思,前二层是前人早就写过的,但石孝友又加以写法上的变化,而第三层则可谓是他的“创造”。这种大胆而奇特的幻想,恐怕与他接受民间词的影响有关。比如敦煌词中就有很多奇特的想象,如“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又如“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2-1633页

làngtáoshā ·hǎohènzhèfēngér

shíxiàoyǒu sòngdài 

hǎohènzhèfēngér cuīǎnfēn chuánérchuīfēi yīnshènméiérchuīzhǎn nàifēngér 
shìzhèchuánér zàixiāng chuánérruòniàn zàirénrénpéngshuì gǎnxièfēngé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