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厌贫家活计微。
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厌贫家活计微。
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
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
东里素帷犹未彻,南邻丹旐又新悬。
东里素帷犹未彻,南邻丹旐又新悬。
衡门蜗舍自惭愧,收得身来已五年。
衡门蜗舍自惭愧,收得身来已五年。
世事平分众所知,何尝苦乐不相随。
世事平分众所知,何尝苦乐不相随。
唯馀耽酒狂歌客,只有乐时无苦时。
唯馀耽酒狂歌客,只有乐时无苦时。

dàosānshǒu--bái

xiánzhǎilíntíngxiǎoyànpínjiāhuówēi

yǒugāoménsuǒkuānzháizhǔréndàolǎocéngguī

dōngwéiyóuwèichènánlíndānzhàoyòuxīnxuán

héngménshěcánkuìshōushēnláinián

shìshìpíngfēnzhòngsuǒzhīchángxiāngsuí

wéidānjiǔkuángzhǐyǒushíshí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
冯夷以八月上庚(gēng)日渡河溺死,化帝署¹为河伯。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miǎo)²其左目。河伯上诉化帝,曰:为我杀羿。化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³化为白龙出游。化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
译文:冯夷在八月上庚日那化,渡河被淹死了,化帝安排他当河伯。河伯化成白龙的样子,在水边游玩。后羿看见了,拿箭射他,射中了他的左眼。河伯到化庭告状说:“请为我杀了后羿。”化帝说:“你为什么被射呢?”河伯说:“我当时化成白龙出去游玩。”化帝说:“让你守护神灵,羿又怎么会冒犯你?如今你变成虫兽的样子自然会被人所射,本来就很恰当。后羿有什么罪呢?”
注释:¹署:安排。²眇:瞎了一只眼。³时:当时。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他皆携(xié)酒寻芳¹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译文:朋友拿着酒去外游赏美景,我只好独自关上房门安静睡觉。
注释:¹寻芳:游赏美景。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¹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译文:只有杨花好像和我特别有缘分,因为风把它带到我的床头边上。
注释:¹唯:只。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¹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¹善养老,盍(hé)²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³,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shì)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cú)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译文: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
董生¹唯巧笑,子都²信美目。
译文:他像董贤一样拥有美好的笑容,像子都一样长着漂亮的眼睛。
注释:¹董生:汉哀帝刘欣宠臣。²子都:古代十大美男之一,春秋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桓公之孙。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因相貌英俊,深得郑庄公宠爱。
百万市一言,千金买相逐。
百万市一言,千金买相逐。
译文:愿意用千金百万买他的一句话、买追求他的资格啊!
不道参差菜,谁论窈窕淑。
不道参(cēn)(cī)菜,谁论窈(yǎo)(tiǎo)淑。
译文:既然知道有如此美貌少年,谁又会去追寻窈窕淑女呢?
愿言捧绣被,来就越人宿。
愿言¹捧绣被,来就越人宿。
译文:真希望有一天能为他盖上绣有彩色花纹的衾被,像越人船夫和鄂君一样同宿。
注释:¹愿言:思念殷切的样子。
泰山其颓乎。
泰山其颓(tuí)¹乎。
译文:泰山快要崩塌了么?那么我又该瞻仰什么?
注释:¹泰山其颓: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梁木其坏乎。
梁木其坏¹乎。
译文:屋梁快要断裂了么?那么我又将住在哪里?
注释:¹梁木其坏:原指孔子把自己的死比作像栋梁的损坏。后用为对众人所敬仰的人之死的哀悼之辞。
哲人其萎乎。
哲人其萎(wěi)¹乎。
译文:贤能的人快要死去了么?我们又该仿效谁呢?
注释:¹哲人其萎:指贤人病逝。

  关于孔子作《曳杖歌》前后的情况,在《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终记解》以及《史记·孔子世家》等书中都有大体相同的记载。兹引《礼记·檀弓上》中的相关文字如下: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东汉郑玄在上述引文之末注解说:“明圣人知命。”所谓“知命”,字面意思是了解自己的命运;比较科学的解释,也就是依据已知的情况对未来作出较为近是的预测。孔子唱这首歌时,只是一种预感,接着病倒了,七天后去世,正应验了他预感的正确。活着,活得清醒;快去世时,也不糊涂。大概这就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也是这首《曳杖歌》所要昭示世人的这一层意思吧。

  从《礼记》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孔子在吟唱这首《曳杖歌》之前,心灵上正经历着微妙的深刻的变化:夜里他做了一个不祥的梦,梦见正坐在两个廊柱之间被人祭奠;他早早地起了床(“蚤作”),或许梦醒后就一直未曾睡着吧;他反背着手,拖着手杖,孔颖达解释“负手曳杖”说:“杖以扶身,恒在前面用。今乃反手却后以曳其杖,示不复杖也。”(《礼记正义》)所谓“示不复杖”,意思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会再用手杖了;他还“消摇于门”,从屋内走到门口,显出一副放松随便的样子。“消摇”,即“逍遥”,安闲放松的样子。孔颖达说:“夫子礼度自守,貌恒矜庄。今乃消摇放荡以自宽纵……示不能以礼自持。”又说“负手曳杖”与“消摇于门”二句,“并将死之意状”(引书同上)。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心态支配之下,孔子这位在二十多年前已早知“天命”的哲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也不能不长歌当哭,动情地唱出这首留恋人生、爱惜生命、无奈地直面死亡的悲歌。

  《曳杖歌》全文只三句。前两句用比拟,以物比人,以“泰山”、“梁木”拟“哲人”。“泰山”是众山所仰的高山,现在泰山快要崩塌,众山就无可瞻仰了。“梁木”是放置檩条、椽子的地方,现在梁木快要折断,檩条、椽子就无可依托了。紧接着这两个比喻的句子,末句直接说到自身。“哲人”,乃夫子自道;“萎”,原指草木枯死,引申为病危。上述做梦等种种潜意识的以及行为上的异常情况,令孔子自感已经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了。孔子的高足子贡,这天早上刚好来看望老师,听了这首歌,由“泰山”、“梁木”的比喻,他想到了“哲人其萎”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他所说的“则吾将安放”,意思是他们这些学生就将永远失去孔子这位诲人不倦、可敬可亲的好老师了,不觉心情黯然。

  全诗三个句子,虽有前两句的比喻与后一句的直陈两个层次,但因感情真挚,比喻贴切而又形象,且句式整齐,每句的第三字都用表示“大概”或“将要”的副词“其”字,故仍不失一气呵成、流利紧凑的即兴吟成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69-97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