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
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
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
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

róngértóu

zhāng tángdài 

zhēngzǒujīnchēchìyāngniú xiàoshēngwéishìshuōqiānqiū 
liǎngbiānjiǎoyángmén yóuxuéróngérnòngtóu 
张祜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可以¹当泣,远望可以当归²
译文: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登高眺望远方就当做返回了故乡。
注释:¹可以:此处作“聊以”解。²当:代替。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思念故乡,郁(yù)郁累(lěi)(lěi)¹
译文: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思乡的忧愁盈满心怀。
注释:¹郁郁累累:形容忧思很重。郁郁,愁闷的样子。累累,失意的样子。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译文:想要回家,可家中已无亲思,想要渡河却无船可渡。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心思¹不能言,肠中车轮转²
译文:心里思乡的悲愁无处可说,只能憋闷在心中,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注释:¹思:悲也。²肠中车轮转:形容内心十分痛苦。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控诉战争带来的徭役之苦。诗人用浑朴自然的语句,写出了游子思乡不得归的百转愁思。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接着写他这样悲哀的原因:“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不是真的“远望可以当归”,而只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远望还是没有见到故乡。“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岭树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难见故乡,不见亲人。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已经无家可归了。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无船”。所谓“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是这位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比《艳歌行》所表达的要沉痛得多了。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两句写游子心中纷烦复杂、无限愁怅的思绪难以倾诉,就好像有车轮在肠中转动。末句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写出远在他乡的征夫的无限离愁,把感觉中的心理体验转化为视觉上的形象存在,比喻贴切恰当,不但“转”字关合得自然,同时能准确传神地传达出痛楚之感:愁绪随车轮转动而缓缓抽出,绵延不绝。

  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2版):52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0-111

bēi

míng liǎnghàn 

bēidàng yuǎnwàngdàngguī 
niànxiāng lěilěi 
guījiārén chuán 
xīnnéngyán chǎngzhōngchēlúnzhuàn 
织锦裁篇写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
织锦¹裁篇²写意³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jīn)
译文:佳人寄来书信,撰写的词章抒写了她深厚的情意,价值之高贵,一字值千金。我一会儿展览观赏,一会儿冥思哀吟,心中悲喜交织,泪痕满襟。
注释:¹织锦:指锦书。²裁篇:一作“裁编”,指构思。³写意:表露心意。⁴字值千金:此谓情人来信之珍贵。⁵披玩:即把玩,仔细玩味。⁶肠成结:谓心中忧思郁结不解。肠,心肠,心中。
幽欢已散前期远。无憀赖、是而今。密凭归雁寄芳音。恐冷落、旧时心。
幽欢已散前期¹远。无憀(liáo)²、是而今³。密凭归雁寄芳音。恐冷落、旧时心。
译文:过去幽会的欢乐已经消失,未来相逢的日子遥远难测。而今无以依赖,多多凭借南来北往、候时去来的大雁寄佳音,恐怕冷落了昔日的爱情。
注释:¹前期:将来重聚的日子。²无憀赖:即“无聊”,郁闷,精神空虚。憀,通“聊”。³而今:如今。⁴密凭:频频托付。

  这首词叙写的是以书信传达别后相思相忆之情。词上片以织锦回文诗为始,但所叙写不是写诗者,而是读诗者—也就是词人本人。他从构思精妙的来信体会到其中的深情蜜意。“字值千金”一句极写这信在词人内心所占据的分量,正因为如此,所以词人才会“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前一句活画出其喜悦之情,后一句又为其喜极生悲写真。

  下片是相思之情的延伸。“幽欢已散前期远”,幽欢早已成往事,重聚却又遥遥无期。“无憀赖”一句写词人满怀情意却无所寄托。“密凭”一句写词人频频寄出述说爱情的书信。结拍“恐冷落、旧时心”,表明述说相思不仅是自己情感的需要,更是安慰对方,以免冷落了她旧日的一片深情。这六个字,语势平淡,却情深意浓。

  这是一首以“赋”的手法写成的令词,没有比兴,没有场景,没有波澜,全用概括性的叙述语,失之平直、浅淡,缺少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只结尾一句,尚有新意,尚有余韵。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72-373

yànguīliáng··zhījǐncáipiānxiěshēn--liǔyǒng

zhījǐncáipiānxiěshēnzhíqiānjīnhuíwánchóuyínchángchéngjiélèiyíngjīn

yōuhuānsànqiányuǎnliáolàishìérjīnpíngguīyànfāngyīnkǒnglěngluòjiùshíxīn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丘。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¹,楼角突兀(wù)²凌山丘。
译文:你还没有见过彭城门上的黄楼吧,楼角高耸越过山丘。
注释:徐州:州名,地当今江苏省西北部,黄河故道横穿市境。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彭门:彭城之门。徐州古称彭城。¹黄楼:在旧徐州城东门上,苏轼所建。²突兀:高耸。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¹帘钩。
译文:云雾从楼脚生起,人们经常看不见柱子的基础,兀月升降时高度恰与楼窗平齐。
注释:¹当:相当、恰值。
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黄河西来骇(hài)¹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译文:黄河自西而来犹如惊马般奔流,顷刻间十丈高的河水平了城头。
注释:¹骇:马受惊。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
浑涛舂(chōng)¹怒鲸跃,危堞(dié)²³若杯盂(yú)
译文:浑浊的波涛横冲直撞像怒鲸跳跃,高耸的城堞几乎就像酒杯水盂在水面飘浮。
注释:¹舂撞:冲撞;舂,通“冲”,撞击。²危堞:高耸的城堞;堞,城墙上锯齿状的防箭垛。³仅:几乎。⁴杯盂浮:浮在水面上的酒杯、水盂。
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
斯民嚣(xiāo)¹²恐化鱼鳌(áo),刺史当分天子忧。
译文:百姓哭喊着怕变成水底的鱼鳖,苏刺史奔走忙碌,尽忠职守为国分忧。
注释:¹嚣嚣:惊恐喧闹的样子。²坐:因为。
植材筑土夜连昼,神物借力非人谋。
植材筑土夜连昼¹,神物借力非人谋²
译文:打树桩、夯堤土,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战胜洪水乃是神明借助人力所为,单靠人的谋划是不能成功的。
注释:¹“植材”句:谓不分昼夜地加固提防。植材,打桩。筑土,夯土修坝。“夜连昼”一作“夜运画”。²“神物”句:极言抗灾的不易,谓能战胜洪水乃是神明借助人力所为,单靠人的谋划是不能成功的。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公何以全吾州!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¹公何以全吾州²
译文:黄河归还旧道,万众欣喜齐赞颂:“若不是苏公,我们的吾州怎能保全!”
注释:¹匪:通“非”。²全吾州:使吾州保全。
公来相基垒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
公来相基¹(lěi)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²
译文:苏公来察勘基址,垒起了巨石,屋宇建成便命名为黄楼。
注释:¹相基:相看地形,选定基址。²以黄名楼:命名楼为“黄楼”。按五行生克的理论,土能克水,土色黄,故黄楼有镇水之义。下旬“黄楼不独排河流”即由此而来。
黄楼不独排河流,壮观弹压东诸侯。
黄楼不独排河流¹,壮观弹压东诸侯²
译文:黄楼不止能够疏镇河流,壮观的气势也足以镇慑东路郡州。
注释:¹排河流:疏通黄河水流。排,疏通;《孟子·滕文公》:‘‘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河,黄河。²“壮观”句:谓楼之壮观足以镇慑、折服东路各郡县。弹压,制服、镇慑。诸侯,这里指郡县。《汉书·王嘉传》:“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
重檐斜飞掣惊电,密瓦莹净蟠苍虬。
重檐斜飞掣(chè)惊电¹,密瓦莹净蟠(pán)苍虬(qiú)²
译文:多重楼檐斜飞,能勾挂住闪电,晶莹明净的密瓦,盘卧着龙虬。
注释:¹掣惊电:牵制住闪电,勾挂住闪电。²蟠苍虬:像苍龙盘伏。蟠,盘曲而伏卧。虬(qi丘),无角龙。二十八宿东方为苍龙七宿,黄楼在徐州东门上,故以“蟠苍虬”极言其高。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hān)诗兴横霜秋¹
译文:苏公每有空闲,常登楼宴会宾客,酒酣耳热时,蓬勃的诗情便横溢金秋。
注释:¹“乘闲”二句:黄楼建好的次年[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重九日,苏轼在黄楼设宴,“坐客三十余人,皆知名之士”,苏轼有《九日黄楼作》诗日:“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插。”可作此联及结尾一联的注解。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怙险终何求?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¹(hù)²终何求?
译文:我面对着汉唐的遗迹沉思默想,那群恃险抗上的逆臣到底何求?
注释:¹逆节:违抗中央命令;节,原指节旄,是中央派出的使臣的信物,引申指对地方官的任命,故有“逆节”等于“抗命”。²怙险:依恃险要的地势。
谁令颈血溅砧斧?千载付与山河愁。
谁令颈血溅砧(zhēn)¹?千载付与山河愁。
译文:谁让他们以身试法,让颈血溅满刑具,千年万代给淮北山河带来忧愁。
注释:¹砧斧:杀头的刑具。
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圣祖¹神宗²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译文:大宋朝圣明的天子依仗着仁义,平定天下人,使中原大地战争永止休。
注释:¹圣祖:一般指开国的君主,这里当指宋太祖赵匡胤。²神宗:当朝皇帝赵顼。
朝庭尊崇郡县肃,彭门子弟长欢游。
朝庭尊崇¹郡县肃²,彭门子弟³长欢游。
译文:朝廷的地位崇高,郡县谦恭敬业,徐州的黎民百姓长远快乐又悠游。
注释:¹尊崇:庄严伟大。²肃:谦恭敬业。³彭门子弟:彭城百姓;传说彭祖封于彭,彭城世家皆其后代,故称彭地居民为彭门子弟。
长欢游,随五马,但看红袖舞华筵,不愿黄河到城下。
长欢游,随五马¹,但看红袖舞华筵(yán),不愿黄河到城下。
译文:长远地快乐又悠游,追随着徐州苏太守,唯愿欣赏歌女在宴会上欢舞,不愿意黄河咆哮大水到黄楼。
注释:¹五马:指郡守、知州。汉制,太守车驾五马。《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这首诗先用四句诗概说黄楼高耸入云的气势作为引首,接着笔锋一转,以极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大水袭来,苏轼率军民战胜洪水的经过和水后黄楼的修建及修楼的意义。然后再次描绘黄楼的雄伟,叙写楼成后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景。最后推出诗的主题:但愿永享太平、永无灾变!其间述古征今,微言大义,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此诗结构讲究,语言酣畅,把叙事与抒情、写人与写景、纪实与纪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确乎是宋诗此类题材中难得的佳作。

  开头四句,先写黄楼之高,笔势飞腾。用山丘、云雾、兀月来烘托,气魄宏大。

  接着跳开来,回头写黄河决口“水及徐城”之事。先用“黄河西来”四句写水势凶猛,城被水围,刻画生动,写出难写之景。再以“斯民”等句写徐城情势危急与苏轼的勇于尽责。“斯民”句,用“嚣嚣”两字写当时人民惊恐呼号之状,情景逼真;加以“坐恐化鱼鳖”,点明这是人命攸关的人事。“刺史”句写入苏轼。在危急时,苏轼毅然挺身而出,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动用驻军,来筑堤护城。诗用“刺史”为“天子分忧”,措词庄重得体。“植材”两句写筑堤措施与工程速度。“神物借力非人谋”,尤得修辞之妙。句意言工程进度之速,如得“神助”,充分表明军民力量之大;说“非人谋”,实则正是赞颂“人谋”,这从下面“匪公”句就可以知道。“河还”两句,借用徐州人民口气,写出筑堤捍水的效果及对苏轼的赞颂,具体生动而又亲切,为传神之笔。

  “公来”以下转入黄楼。“公来”两句写苏轼利用筑堤所余的木石修建黄楼。修黄楼并不是苏轼为了个人享受,下面就此细说。根据旧传“五行”说法,土能克水,而土为黄色。用“黄楼”制服水患,这是迷信说法;苏轼、陈师道并不真的相信它,所以用“不独排河流”一语带过,接下便说“壮观弹压东诸侯”。徐州自古为东方军事重镇,在东方起“弹压”作用,这是历史事实。句言“壮观弹压东诸侯”,是说黄楼的“壮观”在东方郡县中为第一,这是就楼而言的。但这还只是一层;更深层的意思是:通过黄楼表明徐州繁荣昌盛,对其他州郡某些阴谋割据者会起镇慑作用。“重檐”两句刻画“壮观”之“壮”,这是写楼的必不可少之笔。妙在用“惊电”、“蟠虬”来形容,写得气势飞动,刻画出一个“壮”字,把黄楼写活了。“乘闲”两句写楼成宴客。苏轼《九兀黄楼作》诗说:“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客人中有文有武,宴会上有舞有歌,可为此句作注脚。句中“诗兴”即指《九兀黄楼作》而言。这两句不仅写出苏轼的文采风流,而且暗示着“与人同乐”。这是修建黄楼的另一作用。这两个作用其实是联结在一起的,因为重镇的繁华,便是“镇压”力量的象征。作者俯仰今古,引起“沉思”:重镇的强大,是否又会被野心家用为割据之地?因而有了下一段议论。

  “沉思”四句,就汉唐往事,指出:“怙险”、“逆节”的人,只能自致杀戮,没有好下场;“圣祖”四句,写出宋朝从太祖、太宗以来,统一了中原,并且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使朝庭尊崇,群县肃穆;具体到徐州,人民也就能过着平安无事的兀子。他用“彭门子弟长欢游”,象征地方安定、社会繁华。写得形象生动。这也就暗渡到黄楼。因为黄楼也是歌舞之场,陈师道后来写《寄曹州晁大夫》诗说:“堕絮随风化作尘,黄楼桃李不成春。只今容有名驹子,困倚阑干一欠伸。”陈师道《南乡子》词序中还说:“晁大夫增饰披云,初欲压黄楼……而曹妓未有显者,黄楼不可胜也。”透露出黄楼当时歌舞之盛,下文有“红袖舞华筵”之语,与此承接。

  最后,以“随五马”,点明苏轼与民同乐。“五马”是汉代太守仪制,用典恰当。苏轼在徐州作的《江城子》词中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之句,人民既随太守出猎,也就可随太守观看歌舞。这里主要是为了写水退楼成之后的地方繁华、官民同乐景象。这三句突然换韵,并用长短句写出,从语言风格看,很像民间歌谣。用它来总括全篇,真切而有余味。

  这首诗有写景,有写人,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其中既写了水来与捍水,又写了筑楼与楼成;写了苏轼,也写徐州人民;还写到汉代、唐代往事。内容充实,层次繁多,千端万绪,而作者执简御繁,举重若轻,纵横跳宕,转折自如。这固然由于他诗功纯熟,巧于修辞,精于组织,更由于着眼点高,想象力强,正如朱珪评李白诗时所言:“陵蹈虚空,俯视沧海”,“英光浩气,溢乎毫墨之外”,故“造语豪壮”(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足以上继李白,近比苏舜钦、王令、苏轼。朱珪认为,作者当与“晃、秦同传”,但他与晁补之、秦观风格并不相近。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1-473页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书来聊¹得慰怀思²,清镜平明³见白髭(zī)
译文:我很怀念你,收到你的来信得到不少安慰,清早照照镜子,胡子白了,人已老了。
注释:人日:旧时风俗,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起首的八天内,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太原阳曲人,与诗人友谊很深。¹聊:暂且,姑且。²怀思:怀念之情。³清镜平明:晨起照镜。平明,清晨。⁴髭:最边上的胡子。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明月高楼燕市¹酒,梅见人日草堂诗²
译文:你住在燕京,明月当空的时候,常上高楼饮酒吧,我却没有那种豪气了,只能当人日梅花开时,读读杜甫的诗篇。
注释:¹燕市:燕京,今北京市。此时张纬文住在燕京。²草堂诗: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曾作有《人日》诗二首。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风光流转¹何多态,儿女青红²又一时。
译文:现在正当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何等秀丽,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
注释:¹风光流转:时事变易。²儿女青红:指热闹的春天景象。儿女,指儿女辈,晚一辈,犹言新一代。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涧底孤松¹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²
译文: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
注释:¹涧底孤松:喻宁愿处身卑微也要保持气节。此处化用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²岁寒枝:古人以岁寒喻世乱,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喻坚持气节的人们。

  这首诗劝勉张纬文坚守节操,要像松竹一样,挺立在岁寒之际,其实也是诗人自勉之词,表达了诗人风霜高洁的品质和对蒙古统治者不满之情。全诗采用比兴手法,格调沉郁苍凉,含蕴不尽。

  首联起笔扣题,写分别后对张纬文的怀念思恋。用一“聊”字表明诗人平时怀思张纬文之情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涛涛,无止无息。“书来”恰似在“怀思”这条情感的河流中投入一石,只能是激起更深更广的情感的波澜,引起更深长的怀念,全诗正是对“书来”之后,激起的这种情感波澜的抒写。“清镜平明见白髭”,便是诗人情怀激荡剧烈的外形刻画。收到故人的书信后,诗人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待第二天清早对镜一看,白髭又多添了几根。该句感叹着时光流逝,身心的渐衰,感叹着“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继而深究,该句也依然是在写“怀”,写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人进老境,寂寞孤单,心情抑郁,会更加怀念旧日的生活,远方的友人的。首联并起,紧扣诗题,一以“书来”引“怀思”,一以叹老萦“怀思”。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诗酒逍遥生活的描述,该情景,或是由诗人想像而来,抑或是友人来“书”自述,意象空灵,含蕴不尽。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生活无比关切的殷殷深情,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高尚节操的由衷称颂。明月高楼的景,映现了张纬文气概的豪迈,情志的高昂;高渐离燕市豪饮典事,又暗衬出了张纬文豪爽慷慨的性格。该联以高适的诗意入诗,既表现了诗人遥想中的朋友,在梅花盛开的人日,赋诗抒情的情景,更以高适寄杜甫的诗来比张纬文寄自己的“书”,以高适与杜甫的深厚情谊来比张纬文与自己的诚挚友情,以杜甫闲居浣花草堂自喻,展示出自己闲居故乡的宁静温馨之情,并以之告慰故友。且梅花,切景;人日,切时;草堂,诗人时居忻州野史亭,编辑《中州集》,收集亡金史料,切地;而高适致杜甫,张纬文致诗人,切人。以前人诗意入诗,却又能达到如此妙境,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颈联即承即转,进一步展示人到暮年,儿孙绕膝的安宁心境。如果首联和颔联,诗人抒“怀思”,想故人,基调是抑郁的,情感是凄婉的话,颈联,就显得洒脱昂扬了。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秀丽;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春天,是美好的,给人们以希望与追求;儿女们是天真的,给人以慰藉和幸福。在此,诗人告诉他的老朋友,自己这里,春光明媚,如画似锦,儿女长成,天真浪漫,其景融融,其乐陶陶。该联,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己的自宽自慰,写出了诗人豁达洒脱,开朗进取的性格与心情。而其中,也包含着对友人的一份体贴关怀的情愫。他是不希望朋友为他的处境牵心担忧的,是在用诗向朋友“报平安”了。

  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诗意由怀念友人,而升华成为对友人的勉励,升华成为对一种人格操守的礼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经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了。“孤”字,写出了这松的孤标独傲;“二千尺”写出了这松的高大伟岸。即使冬寒严酷,狂雪残压,他仍然傲然屹立,葱绿一片。“孤”“二千尺”“岁寒枝”构成的松的意象,正是高洁的人品,不屈的节操的象征。尽管它身处“涧底”,也永远不改初衷。所以,诗人要情真意切地勉励朋友“殷勤留看”了。

  该诗,既有对友人生活的关切,更有对友人保持高风亮节的期盼和勉励,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该诗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描述和抒怀。首联写自己的心境,颔联转写友人情景,颈联又转写自己的境况与心情,尾联写对朋友的勉励和希望,全诗在视角的转换中,收到了流动跌宕、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246-249

rényǒu怀huáizhāizhāngxiōngwěiwén--yuánhǎowèn

shūláiliáowèi怀huáiqīngjìngpíngmíngjiànbáimíngyuègāolóuyànshìjiǔméihuāréncǎotángshī

fēngguāngliúzhuǎnduōtàiérqīnghóngyòushíjiànsōngèrqiānchǐyīnqínliúkànsuìhánzh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²,故几于道³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注释:¹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²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³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yuān)¹,与善仁²,言善信,正善治³,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注释:¹渊:沉静、深沉。²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³正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⁴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夫唯不争,故无尤¹
译文: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¹尤:怨咎、过失、罪过。

争争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 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

争争居善地: 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争争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争争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争争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争争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 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争争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争争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义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 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它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即“居下不争”。

争争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争争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争争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争争《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