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白发被(pī)¹两鬓(bìn)²,肌肤³不复实。
译文: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有不再结实。
注释: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¹被:同“披”,覆盖,下垂。²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³肌肤:指身体。实:结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虽有五男儿¹,总不好(hào)²纸笔³
译文: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
注释:¹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²好:喜欢,爱好。³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舒已二八¹,懒惰(duò)²无匹³
译文:阿舒有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注释:¹二八:即十六岁。²故:同“固”,本来,一向。一作“固”。³无匹:无人能比。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阿宣行¹志学²,而不爱文术³
译文: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
注释:¹行:行将,将近。²志学:指十五岁。³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yōng)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¹
译文: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
注释:¹六与七: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通子垂九龄¹,但觅²梨与栗(lì)
译文: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
注释:¹垂九龄:将近九岁。垂,即将到。²觅:寻觅,寻找。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天运¹苟(gǒu)²如此,且进杯中物³
译文: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注释:¹天运:天命,命运。²苟:如果。³杯中物:指酒。

  此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两句写老相写得好,特别是后一句说自己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这话少见有人道出。后面是写儿子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一笔五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下面分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垂”与前“行”义同,都是将近的意思。“但觅梨与栗”这里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谓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是如此,可见蠢笨。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两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黄庭坚。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是颇为精妙的。

  用诗来描写儿女情态,首见左思《娇女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这方面作品,陶渊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69-570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有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有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注释

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被:同“披”,覆盖,下垂。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肌肤:指身体。实:结实。

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

好:喜欢,爱好。

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二八:即十六岁。

故:同“固”,本来,一向。一作“固”。

无匹:无人能比。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

行:行将,将近。

志学:指十五岁。

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六与七: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

垂九龄:将近九岁。垂,即将到。

觅:寻觅,寻找。

天运:天命,命运。

苟:如果。

杯中物:指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当时陶渊明四十四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9-181
赏析

  此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句实。物这两句写老相写得好,特别社后一句说自己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这话少见有人道出。后面社写儿子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物总写一笔五个儿子不喜“书,不求上进。下面分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物阿舒社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物阿宣社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社不爱学写文章。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物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物雍、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物通子社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垂物与前“行物义同,都社将近的意思。“但觅梨与栗物这里用了“孔融让梨物的典故。《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谓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社如此,可见蠢笨。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物这两句意思社: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社喝酒吧。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社杜甫,一个社黄庭坚。杜甫的意见社认为《责子》此诗社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诗题为“责子物,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社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社常情之一。杜甫社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社,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社有的,但诗的语句社诙谐的,作者不社板着面孔在教训,而社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社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这社带着笑意的批评,社老人的舐犊情深。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社颇为精妙的。

  用诗来描写儿女情态,首见左思《娇女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这方面作品,陶渊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及日常化社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69-570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1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
摇落¹伤年日,羁(jī)²念远心。
译文:秋天草木凋落,想到今年将尽,自己仍羁留在异乡,心却怀念京城的家室。
注释:¹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以“摇落”形容秋天凋残、零落的景象。²羁留:寄居滞留于途中。
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
水亭¹吟断续²,月幌(huǎng)³梦飞沉
译文:在水边亭子中,断断续续地吟诗;月亮照着帷幔,梦中只觉飞升下沉。
注释:¹水亭:临水之亭。²吟断续:断断续续地吟诵诗篇。³幌:帷幔。⁴飞沉:升沉。
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
古木含风久,疏萤¹怯露深。
译文:古树在秋风中沉默,疏散的萤火虫因秋露太深而暗淡无光。
注释:¹疏萤:疏散的萤火虫。
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
人闲始遥夜,地迥(jiǒng)¹更清砧(zhēn)²
译文:人在悠闲无聊中,才知夜有多么长;夜深人静,从远方传来清脆的捣衣声。
注释:¹地迥:地远。²清砧:此指捣衣声。
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
结爱曾伤晚,端忧¹复至今。
译文:互相结合爱恋是这样的困难,至今我老而无成,内心郁结的苦闷不知不觉延续至今。
注释:¹端忧:内心郁结的苦闷。端:专。
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
未谙(ān)¹沧海路²,何处玉山³(cén)
译文:一点不熟悉仕途上的求官之道,进身龙门的天梯无处找寻。
注释:¹谙:熟悉。²沧海路:比喻通往京师的道路。玉山岑: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这里以“玉山岑”比喻清要之职。³玉山:此山多玉石,故名“玉山”。⁴岑:山小而高。
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
滩激黄牛暮¹,云屯²白帝³阴。
译文:黄牛滩上水流湍急,往来船只难行。厚厚的云层堆积,白帝城一片阴暗。
注释:¹黄牛滩:《水经注》载:长江东流经黄牛山,山下有滩,名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岩既高,加江湍迂回,故行者歌谣说:“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迂深,回望如一。²云屯:谓阴云屯积。³白帝:即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
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jīn)¹
译文:羁旅中的相思是这样的孤苦,并不减当年离别之时泪湿衣襟。
注释:¹分襟:谓分离。

  “摇落”四句谓草木摇落,一年的时光将尽,引起客愁。羁留异乡,心念妻子。“古木”四句写巫峡秋夜摇落清寥之境。“结爱”四句写家室团聚和在朝为官的不可能。“滩激”四句写巫峡之景,抒发羁留之情。这首诗善用起兴,将羁旅、思亲、宦游等种种情感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使之情景交融,内蕴丰厚。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点题,写明季节心态时在秋季,萧瑟摇落,为岁月之消逝而悲伤,为思恋家室而悲伤。大中元年(847)秋,李商隐《念远》:“关山正摇落,天地共登临。”景残岁暮,身世飘零,正是心灵需要温暖与慰藉的时刻,故此情此景最能诱发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从对方入手,承“念远心”,遥想对方也因怀念远人而水亭吟诗、月幌寻梦情景。

  再回到自身,“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渲染了冷落、清寂的现场氛围,以孤独瑟缩之情境加重思念之殷。其中,“古木”二句,描绘深秋景色,补足“摇落”的意境。“人闲”二句,描绘夜人静景色,补足“羁留”意境。

  “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则直抒感慨,将伉俪深情与坎坷生涯结合在一起。“结爱伤晚”,可见感情之深厚,按理更应珍惜这终相厮守的时光,不分不散,可仕途淹蹇,长安居难,诗人不得不抛妻别子,天涯游幕。辗转至今,帝京宫阙,仍如海上蓬莱、昆仑玉山,寻求无路。“端忧”既有远别相思之忧,更有身世飘零之忧。

  “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点明当时滞留地点,并以江水湍急,日暮阴云屯积,来衬托诗人处境的阴暗和心情的沉郁。最后两句诗人再将笔触转到对方作结,遥想妻子此时因伤离怀远而洒泪沾巾,其哀伤当不减去年临别之际,进一步点明念远思内之意。写对方也即是写自己,写自己的伤感、思念与孤凄。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94-95页
2、 邓丹,陈芝国著.李商隐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04:第61-62页
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
黄鹄(hú)¹飞兮下建章²,羽肃肃³兮行跄(qiāng),金为衣兮菊为裳
译文:远来的黄鹤飞进皇宫,振动双翅发出沙沙响声。金黄色的羽毛灿烂夺目,菊花一样的尾巴更加鲜明。
注释:¹黄鹄:亦称天鹅,似雁而大,劲长善飞,羽毛洁白,也有黄色的。²建章:即建章宫,旧址在今西安市西北。³肃肃:鸟飞拍翅声。⁴跄跄:飞跃奔腾貌,这里形容鸟飞迅急。⁵衣、裳:古时上身所穿称“衣”,下身所穿称“裳”。
唼喋荷荇,出入蒹葭。
(shà)(zhá)¹荷荇(xìng)²,出入蒹(jiān)(jiā)³
译文:这鸟儿平时只在芦苇中出入,吃食则是水里生长的荷荇。
注释:¹唼喋:形容水鸟或鱼类吃食的声音。²荷荇:两种植物,均生水中。荷,荷花。荇,荇菜。³蒹葭:芦苇,水生植物。
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自顾¹菲薄²,愧³嘉祥
译文:我自知年龄幼小而又德薄才浅,愧对这样鸟降瑞于太液池中。
注释:¹自顾:自念、自视。²菲薄:鄙陋,指才德等,常用作自谦之词。³愧:惭愧。⁴尔:你,指黄鹄。⁵嘉祥:祥瑞、吉祥。

  该诗是一首乐府诗,前五句为纪实,对黄鹄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黄鹄飞兮下建章”交代黄鹄降临的地点,也交待了诗歌创作的背景,描绘出黄鹄鸟划过建章宫的上空,降临在太液池边的情景。“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这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鹄的外貌和动作——黄鹄扇动翅膀的声音“肃肃”,黄鹄轻快灵敏的步伐“跄跄”以及黄鹄咀嚼食物的声音“唼喋”。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鸟儿嫩黄鲜亮的羽毛比作金和菊,描写出以金为衣以菊为裳的黄鹄穿梭于芦苇荷荇之间,时而扇动翅膀,时而啃食花叶的模样,十分美丽可爱。句中的三个“兮”,表现了小诗人赏心悦目的激动心情。

  可欣喜之余,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又没有为江山社稷做过什么。毕竟才八岁,还不曾亲政……于是,渐渐地,一种失落而又羞愧的情绪涌上了诗人的心头。于是,话锋一转,以“自顾菲薄,愧尔嘉祥。”结尾,浩浩穹宇之下,诗人深感自己的渺小,不免心中有愧。

  全诗借景抒怀,托物言志,既表现了小诗人对黄鹄降临的喜悦与庆幸,也表现了小皇帝为人谦和,具有宏大高远的志向。

参考资料:
1、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历代神童诗 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01:第2-4页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¹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译文:瀑布与平常的溪流不同,它是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卓尔不群。
注释:¹迥:差别大。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译文: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的时候何等气势,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能保持自己的清直不污。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¹粗。
译文:那气势仿佛蛟龙恶斗,发出的隆隆的粗响声好似下冰雹。
注释:¹雨雹:下冰雹。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晚来云一色¹,诗句自成图。
译文:晚间瀑布飞流直下与晚霞流云相接的辽阔壮观景象,真是如诗如歌,自然如画。
注释:¹云一色:云水一色。

--fànzhòngyān

jiǒngzhòngliúyuángāogèng

xiàshānyóuzhízàidàohǎiqīng

shìdòujiāolóngèshēngchuībáo

wǎnláiyúnshīchéng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译文:芭蕉并不以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展露风流,只在烟雨空濛的时刻撩拨人们的情思。一身绿衣伸展特有的潇洒风韵,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译文: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象是在我面前铺开的和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明月已升到中天,寒气袭人,还是回屋去吧!

  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进入成熟期,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类。与北宋的咏物词相比较,南宋咏物词更具有一种幽微细腻的特色,虽然不容易看出其寄托所在,但更富有朦胧美。张鎡的这首词就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无间,使读者若有所悟又难以名状。

  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起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芭蕉并不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花朵来显示它的“风流”,它也不在丽日和风中与群芳争妍,只有到了烟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时刻,芭蕉,这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吸引人们观赏,撩拨人们的情思。一切繁喧炽热跟芭蕉无缘,它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不仅使人想起吴文英的名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这样,我们从芭蕉独具的潇洒、清凉,依稀感受到词人的心灵,现出了一个风流、多情、而又潇洒雅洁的文人形象。

  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看,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但我又能写什么呢?这时,明月已升到中天,清辉泻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绿叶上,好象生出了一层薄薄的寒霜,袭来一阵又一阵寒气。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还是回屋去吧!“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两句,淡淡地透露出词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触。这种感触是什么呢?是芭蕉的清高与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无辞以对?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还是“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凛乎其不可久留”(苏轼《后赤壁赋》),而只得消然离去呢?词人没有明白说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联想、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诗词中,芭蕉常常同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把伤心、愁闷情绪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至还颇为怨悱。张鎡这首词的感情抒发却相当空灵含蓄。他的哀愁和悲凉并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在雨丝烟雾里,在寒夜月色中,朦胧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一缕淡淡的哀愁回肠九曲,大有欲吐又吞、欲说还休的况味。

  张鎡的这首词与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惜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车风暗拆看。),虽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总体意境上更富有象征意蕴,表达上也越显得曲折幽深。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漆灰骨末丹水¹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译文:秦将白起破池赵,四十万众尽埋此,我手拿一只破旧的箭头目驰四荒,心鹜八极。黑处的如漆灰,白处的如骨末,红处的如丹砂,缕缕古血沾染铮铮铜铁,生成的铜花,那是千年地底血与土的兑化。
注释:¹丹水:丹河,发源于山西晋城高平市丹朱岭,南北贯穿全境,经晋城市郊区、焦作沁阳市汇入沁河。
白翎金竿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
白翎(líng)金竿¹雨中尽,直余三脊(jǐ)²残狼牙。
译文:箭羽、箭竿已在凄风冷雨中腐蚀殆尽,只剩下,只剩下三棱箭头如狼牙。
注释:¹白翎金竿:箭尾箭杆。²三脊:箭头隆起三脊,如狼牙状。
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
我寻平原乘两马,驿(yì)东石田蒿(hāo)(wù)¹下。
译文:在长平的荒原上,两马并驾,走过长平驿站之东,走过满是石子的田园,来到蒿草丛生的山坞之下。
注释:¹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
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
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
译文:平原的长风在吹刮,平原的日头在西挂。孤星冷月,寂寥无边,湿云漫布如黑旗猎猎,夜空混沌如鬼魅游移。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
译文:地底下,骷髅成堆,左魂右魄在哭啼。酪瓶倒尽,我把酒洒满地,羊羔烹尽,我把它摆整齐。国殇之众,久无人祭,地底之鬼,久受馁饥。
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
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
译文:遥望四野,虫栖雁病,芦笋焦黄,满目凄然,旋风忽起,阴火明灭。是死鬼要感谢我祭祀的恩惠,还是来送客,知我不久将回。
访古丸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
访古丸澜(lán)¹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
译文:千百年后来吊访的我呀!涕泗纵横,泣不成声。收起一只断裂、腐蚀的箭镞,这已经失去锋芒、满是裂痕的箭头啊!曾经穿坚入肉、伤人以毒。
注释:¹丸澜:泪流状。
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
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liáo)¹
译文:我正低头沉思,而东城南山的骑马小儿郎;吆喝着要我掏金买竹,再把它配成攻坚刺钝的弓弩。
注释:¹簝竹:辟肉竹器。

  在唐代灿若繁星的诗人中,李贺流星般短暂的传奇式的不幸命运,他绚丽奇崛的才华,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光灿夺目。他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天才,他没有王维、孟浩然的淳淡深远、恬静优美;没有高适、岑参的深广悲壮、淋漓豪迈;也没有李白的洒脱旷达。王维失意时可以隐居辋川庄,可以“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李白失意时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李贺不行,他是悲歌的骏马,他的诗是他灵魂的狂放、孤独、失意与绝望的写照,他甚至只有死亡才能终止他的绝望。

  李贺离开家乡昌谷的最后一次,是到泽潞二州去作张彻的幕僚。遭谤而不得中进士,又在京城从九品的奉礼郎的寒职上无谓地消耗了三年光阴,这都已是过去的事了。在诗人心中,泽潞之行,已谈不上什么争求仕进,只是为了谋求生路而已。在昌谷到潞州途中经过泽州长平的时候,李贺写了这首《长平箭头歌》。这是一首怀古诗,诗歌的这种发生机缘在唐代诗人中很是常见,怀古诗早已是具备自身创作规则的诗歌类型。大概地说,诗人写凭吊古迹时的内心感触,先交待景物与时令,然后用一两个典故,以示对当年情形的追忆,最后归结到自己的身世之感,并借以抒发渴望用世的情怀。然而,《长平箭头歌》鲜明地表示:李贺的性格和想象方式与正统文人是多么地不同。在应该写怀古体的场合,李贺选择的却是“国殇”。

  诗由诗人在秦白起曾坑卒四十万人的长平驿所捡到的一个铜箭头引发,这是一个浸沾人血、入土年深、漆灰等物犹然未泯、斑斓如花的铜箭头。箭头仅仅是一个符号,在刚拾到之际,我感到,诗人似乎尚未清晰地意识到它的含意。诗歌所描述的事情发生在傍晚时分的一个空旷的古战场上。诗歌在进行中陈述了这一来自另一时代、另一世界的符号,如何在诗人的注视下逐层透露出它的内涵。到了第七、八句“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时,我就分明地感受到的这里显然不仅仅是白昼到黑夜的转变,而是诗人自身两种迥别的心灵状态之间的分野。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我比在《长吉歌诗集》中其它任何地方更清楚地看到了鬼神世界中的李贺:云彩变成了近千年前的战旗,风的呼啸声是阵亡的鬼魂的哀嚎。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泪沾襟”式的感伤,而是最原始意义上的宗教体验。但是,这种体验是不可能持久的。“访古丸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一切过去之后,剩下的又只是这块浸沾人血、斑斓如花的短箭头,这块被人世遗忘的小铜片。然而由于这一历史的碎片在诗人想象中曾起到过的效用,在诗人心中,它现在也成了一种神符,是诗人的珍宝。

  即使是珍宝又能被谁珍惜呢?拿到城中之后,只有骑在马上的一个小男孩子觉得好玩,愿意拿一些编篮子的竹簝来交换。李贺在与神交往后所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在世俗的人世间竟然没有了丝毫的意味。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窒息的讽刺啊!诗人祭神的仪典,注定只能一个人在无人涉足的荒原上举行,注定无法遮蔽住自然流溢的森森寒意!

  诗人曾高唱:“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而现实中他遭遇的却是“啼鸟被弹归”的宿命。他内心企慕着“灵偃蹇兮姣服”的舞步和“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阔而无天”的神游,而人世所给予他的最高的承认和最大的荣耀,却是在一个元气大伤的王朝的太常寺里做一个小小的奉礼郎,为一些早已没人信奉的鬼神的祭祀捧捧场。这个曾经是“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意气少年,在灵魂旷绝尘嚣的凄伤落寞之逼迫下,不得不发出“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的长叹息!静静地思索这个奉礼郎的心灵及其境遇,不难想象对历史、对人生、对他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诗人感受到的是多么旷绝尘嚣的悲哀和绝望。

zhǎngpíngjiàntóu--

huīdānshuǐshāxuèshēngtónghuā

báilíngjīn竿gānzhōngjǐnzhísāncánláng

xúnpíngyuánchéngliǎng驿dōngshítiánhāoxià

fēngzhǎngduǎnxīngxiāoxiāohēiyún湿shīxuánkōng

zuǒhúnyòushòulàopíngdàojǐnjiāngyángzhì

chóngyànbìngsǔnhónghuífēngsòngchuīyīnhuǒ

访fǎngwánlánshōuduànzhéfēngchìwèncéngkuīròu

nándōngchéngshàngérquànjiāngjīnhuànliáozh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