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禅馀自锄菜,小摘黄花日中晒。峨嵋㮕脯久不来,曲糁姜丝典型在。
道人禅馀自锄菜,小摘黄花日中晒。峨嵋㮕脯久不来,曲糁姜丝典型在。
封题寄我纸作囊,中有巴蜀斋厨香。起炊晓甑八月白,配此春盘一掬黄。
封题寄我纸作囊,中有巴蜀斋厨香。起炊晓甑八月白,配此春盘一掬黄。
韩驹

韩驹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译文: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译文: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译文: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收兵铸¹金人,函谷正东开。
译文: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注释:¹铸: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铭功会(kuài)(jī)¹岭,骋(chěng)望琅(láng)(yá)台。
译文: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瞭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
注释:¹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会稽之地旧属百越支下的于越,于公元前222年设郡(秦朝置)。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wēi)¹
译文: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
注释: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译文: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连弩(nǔ)射海鱼,长鲸正崔嵬(wéi)¹
译文: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注释:¹崔嵬:高大貌。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译文: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qí)(liè)¹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译文: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
注释:¹鬐鬣: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译文:徐巿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译文: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鉴赏此诗:

  第一种,是从唐诗赏析的角度:

  战国末期,秦国最为强盛,所以其他六国就听从苏秦的计谋合纵,简称六合。所谓秦王扫六合就是秦国灭六国。六合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

  此诗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即王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芾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芾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驻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第二种,是从明史的角度:

  从明史分析的角度看,有人认为,此诗不仅仅预言明亡,连前后的国运都预言到了。这类观点指出:前四句“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概括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丰功伟绩。再四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是讲明朝衰亡,清兵入关。(第一句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第二句是指清太祖太宗,省略主语,第三句是指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导致金人坐大,铸通助。第四句是指山海关打开,清兵入关,明朝亡国)。其后六句“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是讲清朝征服明朝后的恶行。(会稽代指江南,江南反清很严重,琅琊代指孔圣人的故乡,指中华正统,都被屈服。而“刑徒七十万”,暗指清代大兴文字狱)。又四句“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是隐喻西方人的舰队强大,鸦片战争中打开国门。(额鼻代指蛮族,因为蛮族喜欢在额头和鼻子上刺青)。接着的四句“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是讲中国海权的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蓬莱此处代指扶桑日本,几时回就是说日本人的舰队终于打回来了)。最后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讲的是秦始皇陵被发现,和第一句相呼应。

  对第二种解读,笔者在不得不佩服其想象力、附会力的同时,实在不敢恭维。毕竟,个中的曲解比比皆是。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明朝灭亡自天启年间的说法毫无道理。理由有二:

  一是有人说,明之亡,始于党争,党争最酷烈之时,莫甚于天启年间,由于天启的放任,邪党与魏忠贤互相勾结,假天启狐假虎威,在东林党和邪党的党争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笔者认为,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激烈、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激化等等,也都是明朝根基受到很大冲击的原因。

  二是查证天启年间前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627年,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的最后一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之后第三年,杰出的农民领袖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很快成为名震一时的“闯王”,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都城北平,19日,李自成军队进入北平,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上。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了。”

  表面上看,明王朝是在1644年才正式灭亡的,但是,这样一个帝国的覆灭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谓党争、内部腐化、后金崛起等也是关键的原因。因此,把1627年,农民起义开始,作为明代统治出现断层的一个标志也是可信的。

  所以,若是由1627年往上推九个世纪,诗仙李白的预言与历史事实两相校正,其误差范围竟只有惊人的7年,很是神奇。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02-203页

fēng ·qínwángsǎoliù

bái tángdài 

qínwángsǎoliù shìxióngzāi 
huījiànjuéyún zhūhóujìn西lái 
míngduàntiān lüèjiàqúncái 
shōubīngzhùjīnrén hánzhèngdōngkāi 
mínggōngkuàilǐng chěngwànglǎngtái 
xíngshíwàn shānwēi 
shàngcǎiyào mángránshǐ使xīnāi 
liánshèhǎi chángjīngzhèngcuīwéi 
éxiàngyuè yángpēnyúnléi 
lièqīngtiān yóupénglái 
巿zǎiqín lóuchuánshíhuí 
dànjiànsānquánxià jīnguānzànghánhuī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¹,湘(xiāng)²北去,橘(jú)子洲³头。
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注释:¹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²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³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看万山¹红遍,层林尽染²;漫江³碧透,百舸(gě)争流
译文: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注释:¹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²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³漫江:满江。漫:满,遍。⁴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⁵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¹,鱼翔浅底,万类²霜天³竞自由。
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注释: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²万类:指一切生物。³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hàng)(liáo)(kuò)¹,问苍茫²大地,谁主³沉浮
译文: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注释:¹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²苍茫:旷远迷茫。³主:主宰。⁴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携来百侣(lǚ)¹曾游。忆往昔峥(zhēng)(róng)岁月稠²
译文: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注释:¹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²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同学少年¹,风华正茂²;书生³意气,挥斥方遒(qiú)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注释:¹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恰:适逢,正赶上。²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³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⁴意气:意志和气概。⁵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¹,粪土当年万户侯²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视当时那些军阀官僚如粪土。
注释: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²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¹击水²,浪遏(è)³飞舟?
译文: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注释: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²击水:游泳。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³遏:阻止。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1、 李人杰,闵靓,张爱军主编;王珂菲,汤海涛,苑赫副主编.阅读与欣赏 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01:第49-51页
2、 赵洪云主编.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74页

qìnyuánchūn ·chángshā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hánqiū xiāngjiāngběi zizhōutóu 
kànwànshānhóngbiàn cénglínjìnrǎn mànjiāngtòu bǎizhēngliú 
yīngchángkōng xiángqiǎn wànlèishuāngtiānjìngyóu 
chàngliáokuò wèncāngmáng shuízhǔchén 

xiéláibǎicéngyóu wǎngzhēngróngsuìyuèchóu 
qiàtóngxuéshàonián fēnghuázhèngmào shūshēng huīchìfāngqiú 
zhǐdiǎnjiāngshān yángwén fèndāngniánwànhóu 
céngfǒu dàozhōngliúshuǐ làngèfēizhōu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¹赐璧²一双。
译文: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注释:¹立谈:在交谈的当时。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²璧:美玉。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jù)¹²(ǒu)³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译文: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注释:¹讵:岂,难道。表示反问。²胜:比得过,胜得过。³耦: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将军少年出武威¹,入²掌银台³护紫微
译文:将军少年时即从军边塞,在武威镇守边疆,现在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
注释:¹武威:唐时的凉州,亦名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²入:一作“昔”。³银台:宫门名,宫中有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 学士院均在右银台门内。⁴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星,此处用于比喻皇帝。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平明¹拂剑朝天²去,薄暮³垂鞭(biān)醉酒归。
译文:天明时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太阳将落山时便骑马垂鞭醉酒而归。
注释:¹平明:天大亮时。²拂剑朝天: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拂,意为揩,拭。此为挂、佩意。³薄暮:太阳将落山为薄暮。⁴垂鞭:垂吊着马鞭。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爱子临风¹吹玉笛,美人向²月舞罗衣³
译文:在家中看着玉树临风的儿子吹着玉笛,看着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
注释:¹临风:形容人像玉树一样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常用玉树临风形容男士帅气。²向:一作“腾”,一作“娇”。³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chóu)¹雄豪²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huī)³
译文:昔日疆场的雄姿豪气,都宛如梦中。且与君趁这大好春光共醉饮一场。
注释:¹畴昔:以前,过去,日前。²雄豪:英雄豪俊之士。³春晖:春日的阳光。

  此诗前六句忆郭将军入卫宫廷之得意情状,后二句写自己愿与郭将军共饮取醉以消愁。全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先得宠后失意的将军形象,蕴含了怀才不遇之感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意之时的回忆。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两句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zèngguōjiāngjūn--bái

jiāngjūnshǎoniánchūwēizhǎngyíntáiwēi

píngmíngjiàncháotiānbáochuíbiānzuìjiǔguī

àizilínfēngchuīměirénxiàngyuèluó

chóuxióngháomèngxiāngféngqiězuìchūnhuī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piān)¹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译文: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首中原已泪满襟。
注释:¹扁舟:小舟。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碧山对晚汀(tīng)¹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译文: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注释:¹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万“旅雁”、“孤云”、万“汀洲冷”、万“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参考资料:
1、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