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野,万邦错峙。惟王守国,设险于此。呀谷成堑,崇颠若垒。势轶赤霄,气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岗盘岭蹙,虎伏龙起。锁天中区,控地四鄙。出必由户,入则同轨。拒昏纳明,闭乱开理。
茫茫大野,万邦¹错峙(zhì)²。惟王守国,设险³于此。呀谷成堑(qiàn),崇颠(diān)若垒(lěi)。势轶(yì)赤霄(xiāo),气吞千里。洪河¹⁰在下,太室¹¹旁倚。岗盘岭蹙(cù)¹²,虎伏龙起。锁天中区¹³,控地四鄙(bǐ)¹⁴。出必由户¹⁵,入则同轨¹⁶。拒昏¹⁷纳明¹⁸,闭乱¹⁹开理²⁰
译文:茫茫天下,众多诸侯国交相耸峙争胜。唯有周天子屹立不倒守护着国家,在成皋设置了险阻。大而深的山谷成了战壕,高耸的群山构筑了坚固的堡垒。气势盖过云霄,威势涵盖千里。山谷之下就是滚滚的黄河,边上偎依的是那嵩山。山丘与险峻的山岭聚拢于此,为藏龙卧虎之地。要想扼据中原,首先要控制四方边邑。成皋作为出入必经之门户,出入者必须遵循其法度。昏蒙而不明事理之人,当拒其出入,昭明通达之人,应准许其往来;城门的开闭关系着国家的治理和安宁,在动荡时期紧闭,治安时期敞开。
注释:成皋(gāo):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是洛阳东部屏障,交通要道、兵家重地。¹万邦:众多诸侯国。²错峙:交相耸峙争胜。³设险:设置险阻。⁴呀谷:大而深的山谷。⁵堑:深沟,战壕。⁶崇巅:高山。⁷垒:堡垒。⁸轶:超越。⁹赤霄:云霄。¹⁰洪河:大河,指黄河。¹¹太室:山名。¹²蹙:紧迫、聚拢。¹³中区:中原。¹⁴四鄙:四方边远地区。¹⁵户:门户。¹⁶轨:轨距,行动准则。¹⁷昏:昏昧者。¹⁸明:明智者。¹⁹闭乱:乱世关闭。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乱而关闭。²⁰开理:治世开放。武德四年(621),天下定而开放。
昔在秦亡,雷雨晦冥。刘项分险,扼喉而争。汉飞镐京,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昔在秦亡,雷雨晦(huì)(míng)¹。刘项²分险,扼(è)喉而争。汉飞镐(gǎo)³,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译文:昔日秦国覆灭之际,雷电交加,天地黯淡无光。秦亡之际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分别驻扎在成皋天险两侧,死死把守着成皋险要的关隘,彼此争夺着控制权。汉王刘邦战胜后如龙飞天,进据长安为天子,楚霸王项羽战败后在东城自颈而亡。刘邦取胜,并非成皋关山对他有情,是由于德厚;项羽败死,并非关山对他无情,是由于德薄,成皋关并无好恶之情,兴实由德,险不足恃。
注释:¹晦冥:昏暗。²刘项:刘邦和项羽。³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此指长安。高祖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人都关中,高祖是日驾人都关中。”⁴东城:县名,属九江郡,在今安徽定远。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王于东征,烈火顺风。乘高建瓴,擒建系充。奄有天下,斯焉定功。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¹。王²于东征³,烈火顺风。乘高建瓴(líng),擒建系充。奄(yǎn)天下,斯焉定功
译文:维护唐初的兴盛,首先要实现天下统一太平。李世明率军东征,其雄浑气势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居高临下,犹如站在高屋脊上向下泼倒瓶水一般,势不可挡,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完全拥有天下,正是由此事而定下统一国家的功勋。
注释:¹大同:天下统一而太平。²王:秦王李世民。³东征:讨王世充。⁴烈火顺风:比喻气势之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无敌。⁵乘高建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之势。⁶擒建系充:指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投降李世民之事。⁷奄有:完全拥有。⁸定功:平定天下的大功。
二百年间,大朴既还。周道如砥,成皋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巉颜。
二百年间¹,大朴²既还。周道如砥(dǐ)³,成皋(gāo)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míng)(chán)
译文: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宪宗元和年间,人们的本性仍保持着朴素质朴的特征。唐政治清明,贡赋分配平均如同磨刀石一般,这使得成皋关都无需紧闭。政治清明,就天下太平;世浊逆乱,国家就会面临种种灾难。我怎敢试图去考察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并将它们铭刻在成皋峻岩上呢!
注释:¹二百年间: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宪宗元和(806~820年)年间。²大朴:本性。³砥:磨刀石,取其均平之义。⁴敢迹成败:意谓冒昧地考究历史的成败经验。⁵巉颜:峻峭不平的岩石。

chénggāomíng

wēn tángdài 

    mángmáng wànbāngcuòzhì wéiwángshǒuguó shèxiǎn xiāchéngqiàn chóngdiānruòlěi shìchìxiāo tūnqiān hóngzàixià tàishìpáng gǎngpánlǐng lóng suǒtiānzhōng kòng chūyóu tóngguǐ hūnmíng luànkāi 

    zàiqínwáng léihuìmíng liúxiàngfēnxiǎn èhóuérzhēng hànfēihàojīng zhǎndōngchéng yǒuhòu shānqíng 

    wéitángchūxīng shíwèitóng wángdōngzhēng lièhuǒshùnfēng chénggāojiànlíng qínjiànchōng yǎnyǒutiānxià yāndìnggōng 

    èrbǎiniánjiān huán zhōudào chénggāoguān shùnzhìpíng zhěwéijiān gǎnchéngbài míngchány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茫茫天下,众多诸侯国交相耸峙争胜。唯有周天子屹立不倒守护着国家,在成皋设置了险阻。大而深的山谷成了战壕,高耸的群山构筑了坚固的堡垒。气势盖过云霄,威势涵盖千里。山谷之下就是滚滚的黄河,边上偎依的是那嵩山。山丘与险峻的山岭聚拢于此,为藏龙卧虎之地。要想扼据中原,首先要控制四方边邑。成皋作为出入必经之门户,出入者必须遵循其法度。昏蒙而不明事理之人,当拒其出入,昭明通达之人,应准许其往来;城门的开闭关系着国家的治理和安宁,在动荡时期紧闭,治安时期敞开。

昔日秦国覆灭之际,雷电交加,天地黯淡无光。秦亡之际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分别驻扎在成皋天险两侧,死死把守着成皋险要的关隘,彼此争夺着控制权。汉王刘邦战胜后如龙飞天,进据长安为天子,楚霸王项羽战败后在东城自颈而亡。刘邦取胜,并非成皋关山对他有情,是由于德厚;项羽败死,并非关山对他无情,是由于德薄,成皋关并无好恶之情,兴实由德,险不足恃。

维护唐初的兴盛,首先要实现天下统一太平。李世明率军东征,其雄浑气势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居高临下,犹如站在高屋脊上向下泼倒瓶水一般,势不可挡,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完全拥有天下,正是由此事而定下统一国家的功勋。

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宪宗元和年间,人们的本性仍保持着朴素质朴的特征。唐政治清明,贡赋分配平均如同磨刀石一般,这使得成皋关都无需紧闭。政治清明,就天下太平;世浊逆乱,国家就会面临种种灾难。我怎敢试图去考察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并将它们铭刻在成皋峻岩上呢!

注释

成皋(gāo):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是洛阳东部屏障,交通要道、兵家重地。

万邦:众多诸侯国。

错峙:交相耸峙争胜。

设险:设置险阻。

呀谷:大而深的山谷。

堑:深沟,战壕。

崇巅:高山。

垒:堡垒。

轶:超越。

赤霄:云霄。

洪河:大河,指黄河。

太室:山名。

蹙:紧迫、聚拢。

中区:中原。

四鄙:四方边远地区。

户:门户。

轨:轨距,行动准则。

昏:昏昧者。

明:明智者。

闭乱:乱世关闭。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乱而关闭。

开理:治世开放。武德四年(621),天下定而开放。

晦冥:昏暗。

刘项:刘邦和项羽。

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此指长安。高祖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人都关中,高祖是日驾人都关中。”

东城:县名,属九江郡,在今安徽定远。

大同:天下统一而太平。

王:秦王李世民。

东征:讨王世充。

烈火顺风:比喻气势之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无敌。

乘高建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之势。

擒建系充:指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投降李世民之事。

奄有:完全拥有。

定功:平定天下的大功。

二百年间: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宪宗元和(806~820年)年间。

大朴:本性。

砥:磨刀石,取其均平之义。

敢迹成败:意谓冒昧地考究历史的成败经验。

巉颜:峻峭不平的岩石。

创作背景

  吕温生活的中唐社会,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已经不复有往昔的繁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日趋尖锐。其中,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微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扩大,尤其严重地影响到唐朝的和平统一乃至生存发展。在这种情势下,作为永贞革新运动重要成员之一的作者写作此文,显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警示当世。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242-1243
赏析

  古代铭文中多以歌功颂德为主,可取的很《,只有《数作品意存警戒,具有一定的价值。晋人张载的《剑阁铭》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篇。《文心雕龙·铭箴》称赞说:“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骏驳,后发 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而《成皋铭》,无论在文体的省净、辞采的鲜明或是语言的凝练、音韵的铿锵 方面,较之张载的《剑阁铭》都毫不逊色,甚至在文气充沛方面还略胜一筹,与《剑阁铭》堪称古代铭文中的双璧。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围绕着成皋天险这一中心层层有序地阐发出来的。开头一段总写成皋的形势,从它自然形势的异常险要和战略地位的至关重要,说明成皋天险关乎天下的兴亡治乱。第二段紧承上文,以历史上发下于此的楚汉相争为例,具体说明成皋确系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并从战争的结果总结出天险固然重要,“德厚”更为关键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德”对据有天下的决定作用。第三段由远及近,以唐开国之初于此平定天下、奠定基业的历史事实,进一步说明成皋天险关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为中唐社会现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第四段借对有唐“二百年问”“成皋不关”历史的回顾和赞颂,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隐忧,并对避图拥兵自雄的逆乱者发出警告。最后点明作铭的目的在于让世人明鉴历史教训。

  这篇文献在艺术的层面上,巧妙地体现了铭文的特点,它不仅契合了以四字为句的格式,同时也巧妙地运用了押韵的手法,而且完全避免了形式整齐划一所带来的僵硬与呆板。全文的笔力雄浑有力,充满了强烈的气势,语言下动活泼,文采华美绝伦,可谓是铭文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一段描写成皋自然形势的文字,调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段,运用军喻、夸张、排军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得 成皋高峻奇险、蜿蜒起伏的风貌历历如绘,而且将这座天然要塞写得气势飞动,令人惊心动魄。再如以“雷雨晦冥”军喻秦亡动荡不安、天下大乱的形势,用“烈火顺风”形容唐军异常迅猛、不可阻挡的气势,都形象下动,富有表现力。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此篇的一个特色。作者笔下的成皋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之物,而被赋予了下命,具有人的意志和感情。它宛如一个顶天立地、下龙活虎的巨人,“锁天”、“控地”,牢牢掌握着天下出入必经的门户,“拒昏纳明,闭乱开理”,主宰着历史的命运。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德有厚薄,此山无情”,古“奄有天下,斯焉定功”,“顺至则平,逆者惟艰”,对它的公正无私、爱憎分明以及 文它统一天下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流露出一片赞佩之情。成皋的形象,如此庄严神圣,自然不仅仅是一座天然要塞,而俨然是人民意愿的象征。作者正是借成皋这一人格化了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242-1243
吕温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 1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饮茶粤海¹未能忘,索句渝州²叶正黄³
译文:我们在广州品茗畅谈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怀,在重庆您向我索诗时正是秋天草木枯黄的时节。
注释:¹饮茶粤海:指柳亚子和毛泽东于1925年至1926年间在广州的交往。粤海:广州。²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渝州:重庆。³叶正黄:秋天。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译文:历经三十一年的风雨战斗,又回到这旧都,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有幸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牢骚¹太盛防肠断,风物长²宜放眼³量。
译文:你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牢骚太多了,要提防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宽眼界去衡量。
注释:¹牢骚:1949年3月28日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汾湖隐居。见附诗。²长:通“常”。³放眼:放宽眼界。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莫道昆明池¹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²
译文: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边钓鱼。
注释:¹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湖取名于汉武帝在长安凿的昆明池。²富春江: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

  首联两句回忆同柳亚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见,表明彼此并非初交。

  颔联点到正题,对柳亚子说明读到他的诗了,也仍然是忆旧。只是首联是回忆两人的交往,颔联是回忆自己的行踪。联系起来看说明在革命战火斗争的烽火中,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 但在31年后重到北京的时候,朋友又相见了,而且得到了对方的诗篇。柳亚子原诗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对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回忆,写这些表明他对革命有功,而认为党和国家遗忘了他的贡献。毛泽东在诗中同他做一番叙旧,就暗示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过去同情革命、赞助革命的经历。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是针对柳亚子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绪进行正面的批评和规劝。诗人说,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

  尾联劝柳亚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实际上是劝他不要消极隐居遁世,并且安排柳亚子居住到颐和园,就在昆明湖边,使他认识到党对他是照顾周到,优待有加的。

  这首诗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毛泽东的和诗针对原诗作者柳亚子牢骚愈盛而身体愈下的状况,借唱和的方式叙旧谈心,进行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之情。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全诗有意淡化了二人间三次交往的政治内容,而强调友人间的文化层面,从而使这首诗带有较浓的人情味,深深体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

参考资料:
1、 易孟醇著,毛泽东诗词笺析,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07,第127页

 ·liǔxiānshē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yǐncháyuèhǎiwèinéngwàng suǒzhōuzhènghuáng 
sānshíniánhuánjiùguó luòhuāshíjiéhuázhāng 
láosāotàishèngfángchángduàn fēngchángfàngyǎnliàng 
dàokūnmíngchíshuǐqiǎn guānshèngguòchūnjiāng 
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趁晴梢剩雪,斜阳小立,人影珊珊。避地依然沧海,险梦逐潮还。一样貂裘冷,不似长安。
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¹。趁晴梢剩雪,斜阳小立²,人影珊(shān)³。避地依然沧海,险梦逐潮还。一样貂裘冷,不似长安
译文:东风又唤醒一分春色,也将愁绪吹上我的眉尖。趁着树梢挂余雪的晴天,我在夕阳下短时站立,只见身影渐渐地消淡。避难之地仍是风云变幻的沧海,凶险的梦潮汐般把我绕缠。同样的貂皮衣我穿还觉冷,眼前不像汉唐繁华的长安景观。
注释:甲寅元日,赵敬甫见过:甲寅,清咸丰四年(1854)。元日,一年中的第一天,即春节。当时作者正任江苏东台富安场盐大使,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赵敬甫,名熙文,作者的诗友。这首词表现了封建文人在农民革命战争形势下惊慌、忧虑的心理。¹眉山:眉头,眉尖。²小立:短时间的站立。³珊珊:即阑珊,衰退之意,这里是消淡。⁴避地:避难之地,指躲避战乱。⁵还:即环,缠绕之意。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汉、唐时为京城。
多少悲笳声里,认匆匆过客,草草辛盘。引吴钩不语,酒罢玉犀寒。总休问、杜鹃桥上,有梅花、且向醉中看。南云暗,任征鸿去,莫倚阑干。
多少悲笳声里,认匆匆过客,草草辛盘¹。引吴钩²不语,酒罢玉犀(xī)³寒。总休问、杜鹃桥上,有梅花、且向醉中看。南云暗,任征鸿去,莫倚阑干。
译文:从多少悲凉的胡笳声里,我发现人生只是匆匆过客,就简简单单地吃了辛盘。拿起吴钩只能默默不语,饮罢酒心感酒杯冰寒。总之不要过问邵潜桥上闻杜鹃,姑且饮酒醉眼把梅花看。江南的云天正昏暗,任凭大雁飞去,都不要凭依栏杆。
注释:¹草草辛盘:草草,简单地。辛盘,旧时春节,将葱、蒜、韭、蓼蒿、芥混杂而食,以祛邪迎吉,称五辛盘。²吴钩:古代吴地造的一种弯形刀,后泛指快刀利剑。³玉犀:酒杯。⁴杜鹃桥上:北宋人邵潜,在河南洛阳的天津桥上,听到杜鹃啼泣,以为是亡国之兆。这里用典,暗指当时国事日衰。⁵征鸿:飞行的大雁。

  春节原本是欢快的日子,一年之始的春驱冬而临,人们大抵应是喜上眉梢,暖生心底的。然而词人劈头起句就是“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春的被“唤醒”,竟同时也“唤醒”了愁似的,那东风把愁吹上了眉头。眉山,韩偓诗有句云“眉山正愁绝”,因妇女眉色似山黛,故指喻眉毛。李清照又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写愁思外露凝结于眉间。这里愁与春同来,并非是习见的感春伤春。春才“一分”,有什么可愁眉百结的?显然,它强烈表现了词人对前景的迷惘,形势使他丝毫也乐观不起来,预感到这新的甲寅之年中不会有舒心事。事实确也如此,这一年从正月太平军三占武汉三镇,到年底在赣湘一带连挫“湘军”,曾国藩急得几乎投水,应该说,词人是非常敏感的。“趁晴梢剩雪”三句具体描述“愁上眉山”的抒情主体“我”的意兴形态。蒋春霖先构筑出一个特定的“境”: 残雪挂在初晴的树梢上,夕阳西斜,余辉残照未尽。这是一个凄寒寂寥的境界,而人就悄立在这“境”中。“人影山山” 的“山山”,不该解为人的衣带上的玉佩声,而应是“阑山”之山,即白居易《咏怀》诗“诗情酒兴渐阑山”的山,意为渐渐衰退残尽。“人影山山”,是说随着斜阳西下,落辉光淡,人影也渐消淡而无。词人在这句中写出了 “小立”的时间推移。用人影的渐失来表现时间感,正和上句萧瑟的空间感极其协调、妥帖地共相构成了一个空灵的情境。陈廷焯认为“鹿潭深于乐笑翁……此篇情味尤深永,乃真得玉田神理,又不仅在皮相也” (《白雨斋词话》卷五),张炎词的风格美表现为空灵清凄。要体味蒋鹿潭的“真得玉田神理”,当从上述句式中着手。“避地依然沧海”到上片结句,是“斜阳小立”中的“我”的愁思满怀的心语,即“愁上眉山”的实际内涵。在一场大动荡中,“避地”是为求安定平静。可是,“依然沧海”! 哪儿也不可能逃脱这种变动,处处都面临着或已经是沧海桑田天地翻覆。这是词人心境的痛切感受,所以,“险梦逐潮还”,恶梦紧缠,似潮汐般一次次袭击心头。一个“险”字下得十分警策,把种种复杂的情思全汇总到这上面来。一代封建文人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从“险梦”,以及前边的“愁上眉山”、后面的“莫倚阑干”中已可毕见。貂裘披身也还觉得心寒神颤,说到底是因为时非升平,繁华如汉、唐的长安元日的景观一去不复返了。“不似长安”,上片收结得既冷峭又切题。此种笔法即前人所说的“清警”。

  下片紧承“不似长安”而来。既然已非清平之年,于一片“悲笳声里”还过什么春节?作为个人,在这人世间本只是“匆匆过客”,所以过年无非意味着多活了一年而又更临近生命的结束,“草草辛盘”,迎新仪式和风俗活动完全可以简化了的。辛盘,旧时元日(春节)以葱、蒜、韭、蓼蒿、芥五样物事杂和而食,名五辛盘,作为迎新的祛邪取吉之意。然而,迎新活动可以省简,心头的愁思并不因之而宽解,“引吴钩不语”是力不从心,无以报效国事的形象说法。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政事日非,将无以挽转,故而酒落肚而心愈寒。说酒杯(玉犀)寒,实系心境寒苦。人到无以解忧之时,总还得找一点聊以自宽的办法,不然,何能度日。词人说:不要去管那些国事政事吧!且继续痛饮,从而用醉眼去观赏洁似玉雪的梅花,岂不是甚好的事儿?“杜鹃桥”,化用北宋邵潜在天津桥(河南洛阳一桥名)上闻杜鹃啼泣,以为是亡国之谶兆的典故。词中借以概喻日衰的国事。醉看梅花,既以花切贴“元日”之题,又暗示有洁身自好意。末句“南云暗”比拟江南的形势,“任征鸿去,莫倚阑干”,是说看了“征鸿”这候鸟的南去,徒增悲伤,不如不去“倚阑”。当年辛弃疾《摸鱼儿》词结句是“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即表现的是一种对政局的焦虑,蒋氏翻用此意实系对自己依附的清王朝政权的前景深感渺茫。一个“任”字,一个“莫”字,值得审辨,词人的心迹可以从中探知。同时,这结句与词的起首“唤醒”愁上眉头,恰好回环照应,如合契符。

  蒋春霖的词出入于浙西、常州二派之间,最显明的特点是词情浓重,清而不枵空,灵而无油滑; 虽多用意象,寄意言外,却又不晦涩,不靠微言大义以堂皇面貌,情思郁而能朗。

gānzhōujiǎyínyuánzhàojìngjiànguò--jiǎngchūnlín

yòudōngfēnghuànxǐngfēnchūnchuīchóushàngméishānchènqíngshāoshèngxuěxiéyángxiǎorényǐngshānshān

ráncānghǎixiǎnmèngzhúcháoháiyàngdiāoqiúlěngshìzhǎngān

duōshǎobēijiāshēngrèncōngcōngguòcǎocǎoxīnpányǐngōujiǔhán

zǒngxiūwènjuānqiáoshàngyǒuméihuāqiěxiàngzuìzhōngkànnányúnànrènzhēng鸿hónglángàn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yè)¹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²
注释:¹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²缺壶歌:晋王敦酒后辄咏曹操《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见《晋书·王敦传》。后用“缺壶歌”为发抒壮怀之典实。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lùnshīsānshíshǒu··sān--yuánhǎowèn

xiàfēngliúzàijìnduōzhuàng怀huáiyóujiànquē

fēngyúnruòhènzhānghuáshǎowēnxīnshēngnàiruò

程氏园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并朱栏。
程氏园¹当尺五天,千金争赏并朱栏²
译文:腊梅花曾种植在程氏园这种显贵的地方,人们一掷千金簇拥在朱栏前争相观赏。
注释:¹程氏园:南宋园林。²朱栏:朱红色的围栏。
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与常时两样看。
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与常时两样看。
译文:不要因为如今家家种植,便与原来两相看待(便将其看作常之物)。

juéshǒu--zhī

chéngshìyuándāngchǐtiānqiānjīnzhēngshǎngbìngzhūlányīnjīnjiājiāyǒu便biànchángshíliǎngyàngkàn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钗燕¹笼云²晚不忺(xiān)³。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译文:戴上钗燕,挽结云鬟,晚来梳妆可却无法欢心。一心想用裙带拴住你那将要离去的兰舟,别离的痛楚滋味又一次涌上心头。
注释:¹钗燕:带有燕子形状装饰之钗。²笼云:挽结云鬟。³忺:高兴、适意。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
译文:岸边那寒夜中的杨柳枝在独自飞舞,河中的鸳鸯在疾风中无法安眠。有些事儿真的无需在心头萦绕牵挂。

  上片从女子一方写惜别。“钗燕笼云晚不忺。”钗燕者,带有燕子形状装饰之钗。笼云即挽结云鬟。忺,高兴、适意。晚来梳妆,钗燕笼云,然而,打扮起来,却掩饰不住愁容惨淡。起句写女子之美丽容妆,次句写其言为心声。“拟将裙带系郎船。”裙带如何系得住郎船?真是无理而妙。白石论诗有四妙,其一是“理高妙”,即“碍而实通”,看似无理,实真有理,且自然而妙。痴语最见痴情,故妙。用女子之物,道女子之情,又妙。“别离滋味又今年。”“又”说明别离已非一次,只有体味过别离滋味的人,才能在临别之前,体会到即将来临的那种别离滋味。语意从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中化出。喃喃一语,辛酸何限。凄凉的情味,与美丽的容妆,自成鲜明对比,无限伤情,尽在其中。

  下片从自己一面写对情人的劝慰。“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词人说:你看那寒夜之杨柳,树欲静而风不止,柳枝参差飞舞,哪得片刻安宁?你看那水上之鸳鸯,固疾风劲吹也不得安眠。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又何止你与我?“些儿闲事莫萦牵。”作者说:离别不会太久,重逢仍旧有期,你不要萦心牵怀,放心不下啊!大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豪情与潇洒。不曾想到,此一刻即为生离死别,“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后来才有“当时何时莫匆匆”(《浣溪沙》)的痛悔。鸳鸯风急不成眠,实为离别时不祥之语,实为后来重逢难期的不幸之预谶,白石合肥情遇,后来终成一生悲剧。

  此词不用典实,不假藻饰,纯似口语,而具见性情。上片由女子之容妆写出女子之心声,笔笔都写出足不出户的古代女子之特征——用情专执。下片由风中之杨柳说到风中之鸳鸯,语语都见得饱读诗书的古代读书人特征——温文尔雅。女子只是顺情直说,读书人则言必用比兴。但他比兴用得好,以眼前景,喻心中情,又纯似口语。这纯似口语的艺术语言,源于词人“纯似友情”(夏承焘《合肥词事考》)的真诚爱心,是从词人性灵肺腑之中自然流出。白石爱情词的本原在于此,其价值亦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7-171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