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
明明¹天子兮圣德扬,穆(mù)²皇后兮阴化康。
译文:天子为人英明他的圣德就会被弘扬,皇后美好那么她的阴德就会和畅。
注释:¹明明:引申为明察贤明之士、显然有明德之人。²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汜兮家扶桑。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méng)(sì)兮家扶桑。
译文:登上了座位就是坐上了光明的高堂,池塘被灰尘蒙蔽的话就会扶持池塘边的桑树。
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
武化偃¹兮文化昌²,礼乐昭兮股肱(gōng)³良。
译文:武官的衰落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昌盛,礼乐的昭显就代表科举人才良多。
注释:¹偃:停止。²昌:兴旺;兴盛。³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译文:君臣之间的关系坚定,君的领土就会辽阔,颜回重生也只是徒有美貌。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译文: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诚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译文:吃的是玉露琼浆,心思坚定只是一路上险阻太多。

zhōngyuèjiǔzhāng ·zǒngjiǔ

zhàolín tángdài 

míngmíngtiānshèngyáng huánghòuyīnhuàkāng 
dēngruòzuòmíngtáng chíméngjiāsāng 
huàyǎnwénhuàchāng yuèzhāogōngliáng 
jūnchéndìngjūnyǒngjiāng yángēngshēnghuánghuáng 
ruòyǒuréntiānfāng zhōngwéixìnwéicháng 
cānbáiyǐnqióngfāng xīnquánch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子为人英明他的圣德就会被弘扬,皇后美好那么她的阴德就会和畅。

登上了座位就是坐上了光明的高堂,池塘被灰尘蒙蔽的话就会扶持池塘边的桑树。

武官的衰落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昌盛,礼乐的昭显就代表科举人才良多。

君臣之间的关系坚定,君的领土就会辽阔,颜回重生也只是徒有美貌。

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诚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吃的是玉露琼浆,心思坚定只是一路上险阻太多。

注释

明明:引申为明察贤明之士、显然有明德之人。

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

偃:停止。

昌:兴旺;兴盛。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82-683
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64-65
卢照邻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 1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译文: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原来是故人。
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乱离¹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译文:到处都是战乱,消息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注释:¹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shì)¹眼惊魂定,衔杯²笑语频。
译文:擦一擦眼睛稳何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饮着酒与朋友笑谈。
注释:¹拭:擦;抹。²衔杯:谓饮酒。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¹
译文:请你搬到我家附近来住,两个白了头发的(明朝的)遗民。
注释:¹遗民:改朝换代后的人。

  首联紧扣题中“遇”字。“已过才追问”,直接切入路遇情境,起笔简洁省净。沈德潜赞赏说:“起语得神,与‘乍见翻疑梦’同妙。”但同妙并不同工。“乍见翻疑梦”写一照面的心理活动,是凝定的场景。“已过才追问”写的是“乍见”后的下意识反应,仿佛流动的镜头。两句都表现久失消息,不期而遇的疑惑。前者直接道出,是确信后的不敢相信;后者却通过“追问”的动作蕴含其中——恍然面熟,但犹疑不定,需“追问”才能确认。故下句递接“相看是故人”,上前仔细打量,原来真的是老友。

  既然是“故人”,如何见面竟难以确认了呢?颔联宕开一步,作了回答:“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这里“乱离”指明末清初的战乱。在动乱中分离之后,再无从相见,那偶或传来的消息也难辨真假。可以想见,频年兵戈,人的死伤误传,比比皆是。后面“惊魂”两字暗示,也许这消息里就有对方不测的说法。正是这“苦难真”的传说,才使作者有“已过才追问”的行为。动乱之中,自己身家性命已如累卵,却仍探问对方情况,一个“苦”字,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

  颈联的“拭眼”,既是说擦去激动的泪水,又有重新拭目,再仔细相看的意思。乱世重逢的旧友,该有多少苦辣酸辛互相倾诉,但写去略而不及,只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将情感的无限波澜尽含其中,这就是所谓白描传神。一番问候后,擦净朦胧泪眼,望着眼前旧友,才彻底安下心来,所以说“惊魂定”。随后自然是庆幸,喜悦,当然要“衔杯笑语频”了。此处写由悲而喜,悲喜交加的情态极为生动,转换跳跃又极自然,具有对人生同类心态、行为普遍的概括性。但一次偶然相遇的“衔杯”,难以尽诉各自乱世遭际的感受;而且一旦分手,谁又能保不会再度失去对方呢?

  “移家就吾住”——作者不由分说,要“旧友”索性搬来同住。难舍难分,正是重情重义的体现。更在这“旧友”的情义之中,作了别有深意的开掘。清王朝建立后,从明朝过来的许多人不仕清朝,称为“遗民”。本诗作于清顺治七年(1650),此时吴梅村尚未被迫出仕,故以“遗民”自居。“白首两遗民”道出两人坚守“气节”的共同情操,从而使诗中表现的友情,蕴含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格气质。“两遗民”的“两”字除实指外,还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战乱中有多少旧侣亲朋死于刀兵,又有多少前代文臣武将摇变为新朝权贵。而他们两人幸存于劫后,那同气相求的友情不更以一种自豪自傲显得尤为珍贵吗?

jiùyǒu--wěi

guòcáizhuīwènxiāngkànshìrén

luànchùjiànxiāonánzhēn

shìyǎnjīnghúndìngxiánbēixiàopín

jiājiùzhùbáishǒuliǎngmín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¹,汔(qì)²可小康³。惠此中国,以绥(suí)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¹⁰遏寇(kòu)¹¹,憯(cǎn)¹²不畏明。柔¹³远能¹⁴(ěr),以定我王。
译文: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小人行不良。掠夺暴行应制止,不怕坏人手段强。远近人民都爱护,安我国家保我王。
注释:¹止:语气词。²汔:庶几。³康:安康,安居。⁴惠:爱。⁵中国: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就是“王畿”,相对于四方诸侯国而言。⁶绥:安。⁷纵:放纵。⁸诡随:诡诈欺骗。⁹谨:指谨慎提防。¹⁰式:发语词。¹¹寇虐:残害掠夺。¹²憯:曾,乃。¹³柔:爱抚。¹⁴能:亲善。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qiú)¹。无纵诡随,以谨惛(hūn)(náo)²。式遏寇虐,无俾(bǐ)³民忧。无弃尔,以为王休
译文: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休息。爱护京城老百姓,可使人民聚一起。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歹人起奸计。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人民添忧戚。不弃前功更努力,为使君王得福气。
注释:¹逑:聚合。²惛怓:喧嚷争吵。³俾:使。⁴尔:指在位者。⁵劳:劳绩,功劳。⁶休:美,此指利益。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wǎng)¹。式遏寇虐,无俾作慝(tè)²。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译文: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
注释:¹罔极:没有准则,没有法纪。²慝:恶。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qì)¹。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²。式遏寇虐,无俾正³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译文: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歇一歇。爱护京师老百姓,人民忧愁得发泄。诡诈欺骗莫纵任,警惕丑恶防奸邪。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国政变恶劣。您虽年轻经历浅,作用巨大很特别。
注释:¹愒:休息。²丑厉:恶人。³正:通“政”。⁴戎:你,指在位者。⁵小子:年轻人。⁶式:作用。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qiǎn)(quǎn)¹。式遏寇虐,无俾正反²。王欲玉女(rǔ)³,是用大谏。
译文: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爱护京师老百姓,国家安定无残酷。诡诈欺骗莫纵任,小人巴结别疏忽。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政权遭颠覆。衷心爱戴您君王,大力劝谏为帮助。
注释:¹缱绻:固结不解,指统治者内部纠纷。²正反:政治颠倒。³玉女:爱汝。玉,此作动词,像爱玉那样地宝爱;女,汝。⁴是用:是以,因此。

  《大雅·民劳》一诗,朱熹《诗集传》以为“乃同列相戒之词耳,未必专为刺王而发”。严粲《诗缉》也说:“旧说以此诗‘戎虽小子’及《板》诗‘小子’皆指王。小子,非君臣之辞,今不从。二诗皆戒责同僚,故称小子耳。”朱熹等宋代经学家每不从汉儒之说,自立新义,时有创见,但涉及君臣关系问题,却反而比汉儒保守。其实,正如范处义《诗补传》所说:“古者君臣相尔女(汝),本示亲爱。小子,则年少之通称。故周之《颂》《诗》《诰》《命》,皆屡称‘小子’,不以为嫌。是诗及《板》《抑》以厉王为‘小子’,意其及位不久,年尚少,已昏乱如此。故《抑》又谓‘未知臧否’,则其年少可知矣。穆公谓王虽小子,而用事甚广,不可忽也。”朱、严之说实不足为训。

  此篇共五章,每章十句,均为标准的四言句,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各章互相比较一下,可以发现,第一句皆同,第二句仅末字互相不同,第三句除第三章外余四章皆同,第四句皆不同,第五句皆同,第六句后两字不同,第七句皆同,第八句、第九句皆不同,第十句除第四章、第五章外余三章第一字均为“以”。这样的句式结构,具有明显的重章叠句趋势,本是《国风》中常见的一种基本格式,但在《大雅》中居然也有板有眼地出现,确实令人有些奇怪。不过说怪也没什么好怪,《大雅》虽以赋为主,但它与《国风)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大雅·凫鹥》《大雅·泂酌》两篇也是复沓式结构。只是《大雅·民劳》一诗篇幅要长得多,五章反覆申说,意味尤为深长,令人咀嚼不尽。

  诗一开头,就说人民已经很劳苦了,庶几可以稍稍休息了。接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说要以京畿为重,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无纵诡随,以谨无良”,是说不要受那些奸狡诡诈之徒的欺骗,听信他们的坏话。第二、三、四、五章的“以为民逑”“以绥四国”“俾民忧泄”“国无有残”与“以谨惛怓”“以谨罔极”“以谨丑厉”“以谨缱绻”,也是围绕恤民、保京、防奸、止乱几个方面不惜重言之。至于为什么每章都有“无纵诡随”一句放在“式遏寇虐”一句前面,严粲、钟惺都做过解释。其实,抨击小人蒙蔽君主而作恶,无非是刺国王不明无能的一个障眼法。不便直斥君主,便拿君主周围的小人开刀,自古皆然。确实,有了昏君小人才能作大恶,“极小人之情状”是给周厉王一个镜子让他照照自己。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79-582

mínláo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mínláozhǐ xiǎokāng huìzhōngguó suífāng zòngguǐsuí jǐnliáng shìèkòuè cǎnwèimíng róuyuǎnnéngěr dìngwáng 

mínláozhǐ xiǎoxiū huìzhōngguó wéimínqiú zòngguǐsuí jǐnhūnnáo shìèkòuè mínyōu ěrláo wéiwángxiū 

mínláozhǐ xiǎo huìjīngshī suíguó zòngguǐsuí jǐnwǎng shìèkòuè zuò jìngshènwēi jìnyǒu 

mínláozhǐ xiǎo huìzhōngguó mínyōuxiè zòngguǐsuí jǐnchǒu shìèkòuè zhèngbài róngsuīxiǎo érshìhóng 

mínláozhǐ xiǎoān huìzhōngguó guóyǒucán zòngguǐsuí jǐnqiǎnquǎn shìèkòuè zhèngfǎn wáng shìyòngjiàn 

故里在天涯,海上无名士。
故里在天涯,海上无名士。因遇终南陆地仙,挈(qiè)我来游此。
译文: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自己也不过是漂泊海上的一个无名之辈。因为遇到了终南山王真人才被他带到这里来。
因遇终南陆地仙,挈我来游此。
遇爱断蓬¹飞,野鹤孤云志。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译文: 平常最是喜欢看断蓬飞舞的样子,志向所在也是像野鹤和孤云一样逍遥快乐。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没有人认识我,像一个所谓疯狂的人一样,这就是我的愿望。
注释:¹断蓬:飞蓬。
素爱断蓬飞,野鹤孤云志。
素爱断蓬飞,野鹤孤云志。
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huángdòngzhōngxiānshù--qiūchù

zàitiānhǎishàngmíngshìyīnzhōngnánxiānqièláiyóuàiduànpéngfēiyúnzhìdǐngsuōrénzhī便biànshìfēngkuángzi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锦帆落天涯那答¹,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sà)。梦儿中一度繁华²,满耳涛声³起暮笳(jiā),再不见看花驻马。
译文:那些精美的船帆飘落到天涯何处了呢,带着点点寒意的玉箫声是从江上哪只船里传出来的呢?人去楼空月儿凄惨,古老的宫殿风声萧飒。梦中,这里一度是繁华之地,黄昏时笳声阵阵。然而此时只余满耳波涛声,再也不见来下马看花的人了。
注释: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维扬:扬州的别称。¹那答:哪边,何处。那,同“哪”。²梦儿中一度繁华:指扬州昔日的繁华。³涛声:一作“边声”。⁴暮笳:傍晚时的笳声。笳,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初卷芦叶吹之,后以竹为之。⁵看花:扬州后土祠有一株名贵的琼花,据说隋炀帝三下扬州,也是为了观赏琼花。这里泛指风流游赏。

  这首曲的前五句写作者月夜在江上眺望,听到的是悲凉的箫声,看到的是月映空楼,西风古殿,一派衰颓景色,不见昔日繁华;末两句写作者耳边传来涛声,不由得触景伤怀。全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饱含慨叹惋惜之情。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写沦落天涯之人,为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锦帆”华美,却是漂泊流亡之帆。“玉箫”精致,却充满清寒悲怆之气。“那答”与“谁家”则飘渺不定,踪迹难觅。字句于精致之间更显迷茫怅惘之情。

  “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写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是为实写。即使“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但早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空楼”、“月”、“古殿”、“风”本都是清冷凄凉之景,作者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月照空楼更显凄清,风穿古殿倍加萧瑟。

  “梦儿中一度繁华”和下句“满耳涛声起暮笳”,虚实相生,将梦境与现实及想象交织。在作者的梦中,扬州依然是历史上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豪华之都,而此时作者独立淮水江边,只有涛声灌耳。盛与衰,过去与现在,梦中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增强了悲剧效果。“梦中一度繁华”亦有可能是作者曾居扬州或亲临过扬州,亲眼目睹过扬州的繁华,可惜后来因战争影响而衰落,而今只能在梦中回味当时盛况。“再不见看花驻马”,写昔日之人,与首句呼应,亦是作者油然而生的感慨。“看花驻马”,可以想象昔日俊赏才士打马走过美丽的扬州,因花驻马,细心观赏,何等风雅。诗情画意之下,亦显时局安定人心静好。而今这一景象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这一句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眷恋。

  这首小令采用对比的手法,着重表现扬州今昔的不同,今日的扬州萧条破败,冷冷清清;昔日的扬州箫鼓歌吹,兴盛繁华。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此曲由古及今,由人及景再及人,从多角度渲染了当下扬州的荒凉衰败。意象朦胧清幽,虚景与现实交错,情感与事物交融,往复低回,使得意境扑朔迷离,曲尽作者内心变化,饱含慨叹惋惜之情。

参考资料:
1、 陈鹏,闫丽红主编.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6.01:365

chénzuìdōngfēng··wéiyáng怀huái--tāngshùnmín

jǐnfānluòtiānxiāohánjiāngshàngshuíjiākōnglóuyuècǎn殿diànfēngxiāomèngérzhōngfánhuámǎněrtāoshēngjiāzàijiànkànhuāzhù

虚怀何所欲,岁晏聊懒逸。
虚怀何所欲,岁晏聊懒逸。
云翼谢翩翻,松心保贞实。
云翼谢翩翻,松心保贞实。
风秋景气爽,叶落井径出。
风秋景气爽,叶落井径出。
陶然美酒酣,所谓幽人吉。
陶然美酒酣,所谓幽人吉。
自当轻尺璧,岂复扫一室。
自当轻尺璧,岂复扫一室。
安用簪进贤,少微斯可必。
安用簪进贤,少微斯可必。
全诗六联十二句,首联写虚怀若谷,没有什么欲求,一年到头都在闲适中度过。第二联写飞鸟搏击长空、鹏程万里,松木心亦,忠贞不二,以此喻为人应有凌云之志,要赤胆忠心。第三联写出金秋景色,秋风劲吹,天气爽朗,树叶飘飘洒落在井边小径上。第四联反映出来的内容是,愉快地品尝着美酒,这正是隐士之士最堪高兴的事情。第五联是说,人自然要以尺壁之玉为轻,珍惜大好光阴充实自己;自然不能只整饬自己的居室,而应该以整饬天下为己任。最后一联是说,贤人名士何须达官贵人推荐呢,只需做到像博学的处士一样隐居山林,迟早会收召见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在一些比较高的士大夫中,倒是相当流行,相当普遍。
参考资料:
1、 聂鸿白.历代趣味诗词: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65-68

xīngmíngshī--quán

怀huáisuǒsuìyànliáolǎn

yúnxièpiānfānsōngxīnbǎozhēnshí

fēngqiūjǐngshuǎngluòjǐngjìngchū

táoránměijiǔhānsuǒwèiyōurén

dāngqīngchǐsǎoshì

ānyòngzānjìnxiánshǎow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