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映春江,江南转佳丽。吴门绿波里,越国青山际。
杨柳映春江,江南转佳丽。吴门绿波里,越国青山际。
游宦常往来,津亭暂临憩。驿前苍石没,浦外湖沙细。
游宦常往来,津亭暂临憩。驿前苍石没,浦外湖沙细。
向晚宴且久,孤舟冏然逝。云留西北客,气歇东南帝。
向晚宴且久,孤舟冏然逝。云留西北客,气歇东南帝。
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
独有萋萋心,谁知怨芳岁。

zhāngguǎn--cuīguó

yángliǔyìngchūnjiāngjiāngnánzhuǎnjiāmén绿yuèguóqīngshānyóuhuànchángwǎngláijīntíngzànlín驿qiáncāngshíméiwàishāxiàngwǎnyànqiějiǔzhōujiǒngránshìyúnliú西běixiēdōngnányǒuxīnshuízhīyuànfāngsuì

崔国辅

崔国辅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 ▶ 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片云载雨过江鸥。水色澹汀洲。小莲玉惨红怨,翠被又经秋。
片云载雨过江鸥¹。水色澹(dàn)²(tīng)³洲。小莲玉惨红怨,翠被又经秋。
译文:阴云送来阵阵细雨,沙鸥在江面上飞来穿去。水色迷蒙下的江边小洲显得分外宁静。荷花已经残败,那绿色的荷叶又将经历秋天的折磨。
注释: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又名作“步花间”“桃花水”“偶相逢”“画楼空”“试周郎”“一丝风”。分单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九句,平、仄韵互用,六平韵为主,二仄韵两部错叶。双调,四十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六句三平韵。¹江鸥:江上鸥鸟。鸥,水鸟之一种。中国常见有海鸥、银鸥、燕鸥。²澹:亦写作“淡”,水波起伏或流水迂回貌。又是澹淡,飘动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群浮乎其上,沉淫泛滥,随风澹淡。”李善引郭璞日:“皆鸟任风波自纵漂貌也。”³汀:水边平地。⁴玉惨红怨:形容荷花凋残。⁵翠被:绿色的被子,此指荷叶。
凉意思,到南楼。小帘钩。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
凉意思¹,到南楼²。小帘钩³。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
译文:凉爽的秋意也来到了南楼,小楼上帘幕低垂帘钩空挂。伴着半窗昏黄的灯影,听着风吹芭蕉的声音,孤寂的旅人沉沉地进入梦乡。
注释:¹凉意思:秋凉之意。²南楼:古诗词中常指聚会、游乐或话别之处。³小帘钩:指帘幕垂下帘钩空挂。此指垂着帘幕的南楼。⁴灯晕:暗淡的灯光。⁵客梦床头:客人睡去。

  这是一首羁旅词。“片云”二句写江景。汀州之上,水色清澹,云雨徘徊,江鸥翩飞。“小莲”二句写江花经雨经秋之状。上片句句皆透着凉意,过片即名点,谓南楼之人感受到了这些凉意。“半窗”三句写入夜之景,灯晕有色,芭蕉有声,客梦有情。此词上片以一幅淡淡的秋景图,自然地引出来下片一阵淡淡的秋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情。展现了秋初行客所见秋江雨景和独自夜宿的寂寞情景。此词写景清幽淡雅,情感细腻生动,可谓蕴藉深沉。

  发端“片云载雨过江鸥,水色澹汀洲”写游子客居他乡的远望之景。“载”字贴切、生动,既描述秋云含雨之状,又形容云情雨意飘动之势。本来水色只诉诸人的视觉,而静谧则诉诸人的听觉,现在二者参互沟通起来。由静寂而致梦寐,于是下面就转人梦境的描写。“澹”字既写水波起伏,流水迁回之貌,又有澹淡飘动之姿,以此形容燕鸥随风波而漂纵之态。这开端之景,已暗寓了客子他乡的漂泊之意。

  “小莲玉惨红怨”二句,写荷塘中稚嫩的荷花和翠绿的荷叶受到秋雨的摧残,又从翠被的字面涉想秋闺女子。这是化用李商隐“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入败荷”诗句的意思。“玉惨红怨”以浓丽之词写荷花的调零,并以拟人手法将残荷涂以忧伤的情韵;“翠被又经秋”写荷叶的凋残,一个“又”字,颇具感情色彩,点出游子客居他乡已非一年,从而突出了客子思乡之情。词中的“秋”字,不仅点明季节,而且寄寓了游子羁旅的忧思。词人从哀伤池荷花叶凋伤而怀念别离经年的伊人。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使空间变换跳跃,在联想和想象的环生中不断地开拓意境,正是梦窗词的一种艺术特色。

  下片发端的“凉”字,紧承上片歇句的“秋”字。过片“凉意思,到南楼,小帘钩”三句,并未接写游子,而是一个转笔,从家乡的思妇展开笔墨,此是虚笔,采用从对方写起的方法,想象思妇正在家乡的南楼上,小帘内盼良人归乡,如此更加浓了游子思归之情。“凉”字展示了内心的伤感忧戚。“小帘钩”,这一空无依傍的意象,仿佛一个特写镜头,只见帘钩在秋风中晃动,人去楼空之意尽在不言中。

  结尾“半窗灯晕”三句,写午夜梦回,转笔写到游子客居他乡的情况,面对秋雨蕉声,其凄苦、失望的情绪愈益难堪,真有“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的感受了,此时睡在床头的游子,梦见什么,词中到此戛然而止,含蓄委婉,令读者遐想。芭蕉秋雨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现愁苦的意象。“客梦床头”,交代了所见所闻的观察点,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在结构上起到了总承前文的作用。

  此首小令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篇以景托情,词中着力刻画游子眼中之景:秋风秋雨,江鸥点点,水波澹淡,红莲凋残,灯暗窗疏,芭蕉萧瑟,这里有远景、近景,有室外、室内,有稂丽,亦有清淡,但这些景物均涂上“秋”的色彩,这“秋”意就将游子的乡愁托出。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全篇表达游子的乡愁,不仅以秋景托之,而且在下片中刻画了人物,既有正面描绘“客梦床头”的惆怅,亦有设想思妇的虚构,做到虚实结合,从而更好地揭示了词的主旨;全词塑造意象时,注意空间变化,时而江边汀洲,时而近处莲池,时而游子的室内,时而思妇的南楼,空间变化之快,而又不用虚词连缀,如此易造成意象不够疏朗,令人有生涩之感。但了解梦窗多用实词连缀转折的手法后,亦能将全词脉络理清。故况周颐说:“转折笔圆,恃虚字为转折耳。意圆,则前后呼应一贯。神圆,则不假转折之笔,不假呼应之意,而潜气内转。”(《葸风词话》);此首小令具有密丽的风格,其密丽处主要表现在多用丽词,如“小莲”“玉惨”“红怨”“翠被”等及时空变化快,事情层次多上。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第340-341页
2、 吴战垒.《吴文英词欣赏》:巴蜀书社,1999年:第61-62页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身后意 一作:身后事)
昔日戏言¹身后意²,今朝都到眼前来。(身后意 一作:身后事)
译文: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注释:¹戏言:开玩笑的话。²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衣裳已施行看尽¹,针眼犹存未忍开。
译文: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注释:¹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尚想旧情怜¹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译文: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注释:¹怜:怜爱,痛惜。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诚知¹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注释:¹诚知:确实知道。
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42-944页

qiǎnbēihuái怀sānshǒu ·èr

yuánzhěn tángdài 

yánshēnhòu jīnzhāodōudàoyǎnqiánlái  (shēnhòuzuò shēnhòushì )
chángshīxíngkànjìn zhēnxiàn线yóucúnwèirěnkāi 
shàngxiǎngjiùqínglián céngyīnmèngsòngqiáncái 
chéngzhīhènrénrényǒu pínjiànbǎishìāi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¹之尊,非其职²语言³、司(bàng)(yù)之谓,尊其心也。
译文:史官所以受尊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掌管文献典籍、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而是尊重他们的思想、精神。
注释:¹史:指史官。²职:执掌。³语言:这里指文献典籍。⁴司:执行。⁵谤誉:诽谤和称誉,这里指对人或事的褒贬。⁶心:这里指思想、精神。
心何如而尊?善入。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号咣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眯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心何如而尊?谓入¹。何者谓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²,土所宜³,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lì)(xū)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¹⁰、言文体¹¹、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又如何而尊?谓出¹²。何者谓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¹³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¹⁴在堂下,号(háo)(táo)¹⁵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jù)¹⁶,眄(miàn)(lài)¹⁷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译文:怎么机关报思想、精神才值得尊重呢?要善于“入”。什么是关于“入”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风气,土地适宜种植什么,那些姓氏应当受到尊重,他们都了解;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他们都知道。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象讲述自己的家事那样熟悉,这就可以称为“入”了。还要善于“出”。什么是善于“出”呢?天下的山川形势,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风气,土地适宜种植什么,那些姓氏应当受尊重,从朝廷祖宗的法令,到下级官吏所应遵守的职责,都是互相联系着的,这些都不是史官专门负责掌管的。但他们在谈论礼仪、军事、政治、刑法、掌故、文章,以及评论人的好坏时,就象艺人在堂下纵情歌舞,哀乐万千,堂上观看的人严肃地坐在上面,边欣赏边指点那样。这就可以称为“出”了。
注释:¹入:这里指广泛了解和熟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²人心风气: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风气。³土所宜:土地适宜种植什么。⁴姓所贵:那些姓氏值得尊重。⁵逮:及,到。⁶礼:礼仪。⁷兵:军事。⁸政:政令。⁹狱:讼事,这里指刑法。¹⁰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等的故事或传说。¹¹文体:文章。¹²出:这里指对社会上的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事情作出评论。¹³联事:互相联系、涉及。龚自珍认为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体现了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¹⁴优人:古代对艺人的称呼。¹⁵号咣:放声大哭,这里指放声歌唱。¹⁶踞坐:坐在上面。¹⁷眄睐:爱慕眷念的样子,这里有欣赏的意思。
不善入者,非实录,垣外之耳,乌能治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羹,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不谓入者,非实录,垣(yuán)¹外之耳,乌能治²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yì)³。不谓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fèi)(gēng),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译文:不善于“入”的,就不是据实地记录,像隔墙听人讲话一样,怎能研究和指导堂中艺人的表演呢?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像讲梦话那样胡说八道。不善于“出”的,一定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深刻的评论,这就象艺人表演出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情态,手舞足蹈,纵情歌唱,忙得象沸腾的滚汤似的,他们又怎能自己讲出那种哀乐的情况呢?这样,史官的言论,就必定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注释:¹垣:墙。²治:研究指导。³余呓:多余的梦话,即胡说八道。⁴高情:真诚的感情。⁵至论:深刻的评论。⁶沸羹:滚汤。这里形容手舞足蹈,放声歌唱,象煮滚的汤似的,热闹非常。⁷余喘:残喘,残息。这里比喻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这一段,表面上是说不谓“入”和不谓“出”的史官,写作史书就会胡说八首,死气沉沉,实际上是对当时脱离实际,空谈性理的儒生的批判。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¹也者,毋(wú)(yì)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³、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dān),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译文:因此,要成为史官,成为与别人不同的史官,就不要说梦话,不要死气沉沉,必须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职务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自己尊重自己的思想、精神,他的职务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职务、言论都受到尊重了,史官本人也就会受到尊重了。这些都受到尊重会有什么结果呢?那就会有大的“出”和“入”。什么是大的“出”和“入”呢?那就是:跳出纷繁的史料,进入到了解历史发展的根本道理,要想懂得根本道理,就必须首先研究史料、懂得历史。这一点不是我发现的,是刘向、班固已经说过的。刘向、班固讲的这个道理有证据吗?我的证据是:古代的柱下史老聃,终于成为道家的创始人。这难道不是我的证据吗?
注释:¹史之别子:史家的不同派别。²“出乎史”四句:这是龚自珍对“史”与“道”的关系的论述,肯定了哲理是从史实、史料中抽象出来的,认为要掌握高深的哲理,必须懂得历史。但他只强调“史”的重要,而忽视了实践,是片面的。道:这里指哲理,即更高深的道理,比“入”和“出”更高一层的境界。³刘向:西汉儒家、目录学家。⁴班固:东汉儒家、史学之有,编有《汉书》。⁵征:检验,证据。⁶柱下史:官名,宫廷内的史官。⁷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⁸大宗:这里指创始者。
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计。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尔。
人生譬朝露,居世¹多屯蹇(jiǎn)²
译文:人生有如清晨露水,居处世上动辄遭难。
注释:¹居世:处世生活。²屯蹇:《周易》上的两个卦名,都是表示艰难不顺利的意思,所以通常用此语来表示艰难阻滞。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¹
译文:忧患艰险时常降临,欢欣愉悦迟来姗姗。
注释:¹苦晚:苦于来得太晚。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yì)¹,去²³遥远。
译文:顾念即将奉命出差,离开你啊日益遥远。
注释:¹奉时役:即指被派遣以上计吏入京致事,报告当年人口土地财政刑狱等情况。时:通“是”,就是此。²去:离开。³尔:你,指徐淑。⁴日:一天一天地。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¹还,空往复空返。
译文:派遣帷车迎你归来,空空而去空空而返。
注释:¹子:您,指秦嘉的妻子徐淑。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¹情凄怆(chuàng)²,临食不能饭³
译文:见你书信倍感心伤,面对美食不能下咽。
注释:¹省书:秦嘉派遣车子去接妻子时,曾给徐淑写了一封信,即《与妻徐淑书》。妻子不能回来,也给秦嘉写了一封回信,即《答夫秦嘉书》。省:察看,阅看。书:即指徐淑的《答夫秦嘉书》。²凄怆:伤感,悲痛。³饭:这里作动词,即吃饭。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¹
译文:孤独一人静坐空房,谁能给我安慰宽勉?
注释:¹劝勉:劝解,勉励。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zhǎn)¹
译文:漫漫长夜难以成眠,独自伏枕翻复辗转。
注释:¹辗转:屡次翻身,不能入睡。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
忧来如循环¹,匪席不可卷²
译文:忧思无穷循环无尽,苇席可卷我愁难遣。
注释:¹循环:周而复始,比喻愁思无穷无尽。²匪席不可卷:是说席子可以卷起来,但心的忧思不是席子,是无法卷起来的。这是形容自己的忧思不可解脱。
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皇灵¹无私亲,为善荷²天禄。
译文:神灵秉公没有偏爱,行善之人承享天福。
注释:¹皇灵:神灵。²荷天禄:享受天赐之福。荷:担负,承受。
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
伤我与尔身,少小¹(lí)²(qióng)³
译文:可叹你我命运不济,从小遭逢凄凉孤独。
注释:¹少小:指年轻。²罹:遭遇。³茕独:孤独。茕:孤单,孤独。
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
既得结大义¹,欢乐苦不足。
译文:虽然我俩结为夫妻,欢乐太少使人凄楚。
注释:¹结大义:指结为婚姻。
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¹当远离别²,思念叙款曲³
译文:想起将要长久离别,殷切眷恋倾诉心曲。
注释:¹念:疑为“今”字之讹。²离别:指离家乡赴京师。³款曲:衷肠话,知心话。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河广无舟梁,道近¹隔丘²³
译文:江河宽阔苦无舟桥,路程虽近为高山隔阻。
注释:¹道近:是说自己和徐淑所在之地相距道路很近。虽然很近但不能相见,所以说“隔丘陆”。²丘:指丘陵。³陆:指高平之地。
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
临路¹怀惆怅²,中驾³正踯(zhí)(zhú)
译文:临当出发心怀惆怅,行进途中不时停驻。
注释:¹临路:指起程。²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³中驾:指车在途中。踯躅:徘徊不进的样子。
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译文:浮云涌起高耸的山岳,悲风激荡深深的幽谷。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gǔ)¹
译文:良驹驰骋欲马不停蹄,人心留恋而车不转毂。
注释:¹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车行则毂转。
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¹可屡进,愁思难为数²
译文:针药虽痛苦常能忍耐,最难承受是穷愁无数。
注释:¹针药:针刺和药物。²数:屡次,频繁。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
贞士¹²终始,恩义³不可属
译文:正士诚笃终始如一,情谊深长连续稳固。
注释:¹贞士:指言行一致,守志不移的人。²笃:敦厚,忠实。³恩义:即情谊。⁴不可属:疑为“可不属”。属,同“续”。
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肃肃¹仆夫²³,锵(qiāng)扬和铃
译文:仆夫驾车迅捷疾速出发,和铃锵锵扬声鸣响不停。
注释:¹肃肃:速度很快的样子。²仆夫:赶车的人。³征:行。⁴锵锵:铃声。⁵和铃:古代系在车前横木上的铃叫和铃。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
清晨当引迈¹,束带待鸡鸣。
译文:清晨将要离别家乡远行,漏夜整装坐以等待天明。
注释:¹引迈:启程。迈:远行,前进。
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¹空室中,仿佛²想姿³
译文:回首环望寂寞幽静的空室,仿佛想见你的仪容身影。
注释:¹顾看:回望。²仿佛:模糊,看不分明。³姿:容貌,姿态。⁴形:形象,形体。
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
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译文:此番别离心怀万般遗恨,忽起忽坐心神片刻不宁。
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¹致款诚。
译文:将用什么来记叙我的心意,留下信物以表白款曲忠诚:
注释:¹遗思:指写信。秦嘉临出发前,又给妻子徐淑写了一封信,题为《重报妻书》。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译文:饰玉宝钗可使容颜生辉,无尘明镜可以照鉴我心。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¹有清声。
译文:纯净芳香能够洁身除秽,悦耳素琴能够奏鸣清音。
注释:¹素琴:没有装饰的琴。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诗人¹感木瓜,乃欲答瑶(yáo)(qióng)²
译文:诗人有感情人所赠木瓜,故想回报琼瑶美丽晶莹。
注释:¹诗人:指《木瓜》的作者。²瑶琼:美玉。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¹轻。
译文:深切感念你待我情长意厚,惭愧啊回赠礼物价值太轻。
注释:¹往物:送去的东西。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
虽知未足报,贵用¹叙我情。
译文:虽然知道不足以报答万一,可贵处在于寄达我一片真情。
注释:¹用:以。这两句是说,虽知我这点微薄的礼物不能报答你对我的深思,但可贵的是可以用它来表达我的一点心意。
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这三首诗,都是写秦嘉奉役离乡,想与妻子留别,但妻子因病不能回来相见。本来,奉役远别,已是令人感伤之事,又不能与爱妻留别,那更是悲上生悲,因此作诗三首以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惜别,苦苦思念之情。

  第一首诗歌以议论开头,首先大发对人生的感慨:“人生譬朝露……欢会常苦晚。”诗本应该靠形象思维,此四句却为逻辑思维,这样写一般是容易破坏诗情的,然而这里不仅没有,反而增强了此诗的艺术效果。究其原因,是议论中带着强烈的情感,字字浸血,深切感人,情感的氛围被这四句话造得浓浓的,呈现出直抒胸怀式的议论。而且四句话从大的范围高度概括了人生的短暂和艰辛,使全诗提到一个重要高度来认识诗人和妻子的不能面别之事,给全诗造成一种高格境界。诗歌由虚到实,由议论到叙事,紧接着就将自己未能和妻子面别的前后经过叙写出来。自己要“奉时役”,要和自己的妻子相距一天天遥远,遣车想让妻子回来面别,谁知妻子竟不能回来,看到妻子捎来的信,心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痴坐空室,长夜不眠。这段叙述不事假借,不用比兴,只是敷陈其事,但由于叙事中处处含情,字字有情韵,情深意浓。另外由于在叙事时能选取有特征的事物,如写车子的“空往复空还”,看信时的“情凄怆”,临食时的“不能饭”,空房中无人“劝勉”,直至心怀,潸然泪下,不抒情而情自溢于言外。

  第二首起笔突兀,以向皇灵发问,一下子将情感推向高峰。人在悲伤的时候,常常要埋怨苍天和神灵。屈原放逐,作《天问》篇,一口气向苍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为什么。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也呼喊“天不仁兮降离乱,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秦嘉在这首诗中开头就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既然“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那为什么“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为什么“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作者忿忿不平的心情一下子达到高峰,给全诗定下情感的基调。下面稍作收煞,用和缓的语气,如泣如诉,表达离别之情。或通过比喻:“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表示这一去不管道路远近,中间都有种种阻拦,使他和妻子难得相见。或寓情于景:“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感觉到当时高山像起了愁云一样,连深谷中也像发起一阵悲风,以此造成凄清的气氛。或寓情于物,说好马也不听使唤了,车在途中不肯前进。种种主观感受,使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了依依惜别的感情色彩。后四句直抒胸怀,又使情感激起一个高潮。“针药可屡进”,而连续不断的愁思是难以忍受的,然后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从而使全诗的惜别之情得到与前面一致的表现,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第三首一开头就造足了起程的气氛。室外,车夫已经赶到,车铃声响起。并用叠字“肃肃”“锵锵”来形容赶车的速度,扬和铃的声音,有匆匆欲行之感。室内却是另一番情景:诗人束带整装,准备起程,再回过头看空房,只能在想像中依稀见到妻子的容貌和形体,在这奉役远行之时,不能与妻子面别,诗人起坐不宁,室内室外,情形不同,但都统一于“起程”,使起程的气氛造得浓浓的。诗人还用赠礼表达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宝钗、明镜、芳香、素琴都是秦嘉临行前留赠妻子的。秦嘉在《重报妻书》有云:“间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致宝钗一双,价值千金,龙虎组履一绷,好香四种各一斤。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去秽,麝香可以辟恶气,素琴可以娱耳。”可见这四样东西之珍贵。由于珍贵,自然表达了作者的一片心意。然而作者仍然感叹《诗经·木瓜》中应当拿更好的东西报答对方,自谦地认为:妻子过去赠给自己的东西很珍贵,很多,自己赠给妻子的东西仍然显得很少,很不值钱,因此不能报答妻子对自己的深恩,但可贵的是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惟其珍贵却自谦,才更显出诗人的爱是无私的,是极其深厚的。这种一层深似一层的表现方式,又比《诗经·木瓜》篇更胜一筹,得到了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7-59页

zèngshīsānshǒu

qínjiā liǎnghàn 

qínjiā shìhuì lǒng西rén wéijùnshàng shū qǐnhuánjiā huòmiànbié zèngshīyúněr 

rénshēngzhāo shìduōzhūnjiǎn 
yōujiānchángzǎozhì huānhuìchángwǎn 
niàndāngfèngshí ěryáoyuǎn 
qiǎnchēyínghuán kōngwǎngkōngfǎn 
xǐngshūqíngchuàng línshínéngfàn 
zuòkōngfángzhōng shuíxiāngquànmiǎn 
chángnéngmián zhěnzhǎnzhuǎn 
yōuláixúnhuán fěijuǎn 

huánglíngqīn wéishàntiān 
shāngěrshēn shàoxiǎoqióng 
jié huān 
niàndāngyuǎnbié niànkuǎn 
guǎng广zhōuliáng dàojìnqiū 
línhuái怀chóuchàng zhōngjiàzhèngzhízhú 
yúngāoshān bēifēngshēn 
liánghuíān qīngchēzhuǎn 
zhēnyàojìn chóunánwéishuò 
zhēnshìzhōngshǐ ēnzhǔ 

zhēng qiāngqiāngyánglíng 
qīngchéndāngyǐnmài shùdàidàimíng 
kànkōngshìzhōng fǎng仿xiǎng姿xíng 
biéhuái怀wànhèn zuòwéiníng 
yòngxīn ywèizhìkuǎnchéng 
bǎochāihàoyào耀shǒu míngjìngjiànxíng 
fāngxiānggòuhuì qínyǒuqīngshēng 
shīréngǎnguā nǎiyáoqióng 
kuìzènghòu cánwǎngqīng 
suīzhīwèibào guìyòngqíng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¹曰:“寡人²之于³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sù)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¹⁰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¹¹,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¹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²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³于:介词,对。⁴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⁵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⁷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⁸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⁹亦然:也是这样。¹⁰无如:没有像……。¹¹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¹,请以战喻²。填³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¹⁰百步,则何如?”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注释:¹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²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³填:拟声词,模拟鼓声。⁴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⁵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⁶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拖着。⁷走:跑,这里指逃跑。⁸或:有的人。⁹以:凭着,借口。¹⁰笑:耻笑,讥笑。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不可,直¹不百步耳,是²亦走³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注释:¹直:只是、不过。²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³走:跑,这里指逃跑。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¹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注释:¹无:通“毋”,不要。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农时¹,谷²不可胜(shèng,旧时读shēng)³也;数(cù)(gǔ)不入洿(wū),鱼鳖(biē)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¹⁰,王道¹¹之始也。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注释:¹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²谷:粮食的统称。³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⁴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罟,网。洿池:池塘,水塘。⁵鳖:甲鱼或团鱼。⁶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⁷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⁸养生:供养活着的人。⁹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¹⁰憾:遗憾。¹¹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¹之宅,树²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³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¹⁰(xiánɡ)¹¹之教¹²,申¹³之以孝悌(tì)¹⁴之义¹⁵,颁白¹⁶者不负戴¹⁷于道路矣。七十者衣(yì)帛食肉,黎民¹⁸不饥不寒,然而不王¹⁹者,未之有²⁰也。
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注释:¹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²树:种植。³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⁴豚:小猪。⁵彘:猪。⁶畜:畜养,饲养。⁷无:通“毋”,不要。⁸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⁹夺:失,违背。¹⁰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¹¹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¹²教:教化。¹³申:反复陈述。¹⁴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¹⁵义:道理。¹⁶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¹⁷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¹⁸黎民:百姓。¹⁹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²⁰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¹而不知检²,涂³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注释:¹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²检:检点,制止、约束。³涂:通“途”,道路。⁴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⁵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⁶岁:年岁、年成。⁷罪:归咎,归罪。⁸斯:则、那么。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guǎrénzhīguó

mèng xiānqín 

    liánghuìwángyuē  guǎrénzhīguó jìnxīnyāněr nèixiōng míndōng nèi dōngxiōngrán chálínguózhīzhèng guǎrénzhīyòngxīnzhě línguózhīmínjiāshǎo guǎrénzhīmínjiāduō   

    mèngduìyuē  wánghàozhàn qǐngzhàn tiánránzhī bīngrènjiē jiǎbīngérzǒu huòbǎiérhòuzhǐ huòshíérhòuzhǐ shíxiàobǎi   

    yuē   zhíbǎiěr shìzǒu  

    yuē  wángzhī wàngmínzhīduōlínguó 

    wéinóngshí shēngshí 洿chí biēshēngshí jīnshíshānlín cáishēngyòng biēshēngshí cáishēngyòng shìshǐ使mínyǎngshēngsānghàn yǎngshēngsānghàn wángdàozhīshǐ 

    zhīzhái shùzhīsāng shízhě túngǒuzhìzhī shīshí shízhěshíròu bǎizhītián duóshí shùkǒuzhījiā jǐnxiángzhījiào shēnzhīxiàozhī bānbáizhědàidào shízhěshíròu mínhán ránérwángzhě wèizhīyǒu 

    gǒuzhìshírénshíérzhījiǎn yǒuè饿piǎoérzhī rén yuē  fēi suì  shìrénérshāzhī yuē fēi bīng  wángzuìsuì tiānxiàzhīmínzhìy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