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来忆少牢,龟肠尤觉病诗饕。调和索似三分酱,澒洞看如八斗糟。
江上秋来忆少牢,龟肠尤觉病诗饕。调和索似三分酱,澒洞看如八斗糟。
水怪重增风势恶,湘灵难禁雁声高。何当一雨洗烟月,为放清光归我曹。
水怪重增风势恶,湘灵难禁雁声高。何当一雨洗烟月,为放清光归我曹。

tiánjiānguīyǒuzuòshìwángjuémínèrshǒuèr--wángzhīdào

jiāngshàngqiūláishǎoláoguīchángyóujuébìngshītāodiàosuǒshìsānfēnjiànghòngdòngkàndòuzāo

shuǐguàizhòngzēngfēngshìèxiānglíngnánjìnyànshēnggāodāngyānyuèwèifàngqīngguāngguīcáo

王之道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11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¹人不见,漫说蕊珠²宫阙(què)。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³幽谷,只愁又听啼鴂(jué)
译文: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注释:¹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²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³嫣然:美好的样子。⁴鴂:杜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当日九畹¹光风,数茎(jīng)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huán)雾掩,空赠金跳脱²。洛滨江上³,寻芳再望佳节。
译文: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¹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²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³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上书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559页

niànjiāo··chūnxuěyǒnglán--chénzilóng

wèntiāndàochūnshēnqiānlóngshānfēixuějiěpèilíngrénjiànmànshuōruǐzhūgōngquēchǔ殿diànyānwēixiāngtányuèlěngliàodōupānzhéyānrányōuzhǐchóuyòutīngjué

dāngjiǔwǎnguāngfēngshùjīngqīngxiānshǒufēnhuācéngzàiduōqíng怀huáixiùtóngxīnqiānjiéwànxiāngxiāoyúnhuányǎnkōngzèngjīntiàotuōluòbīnjiāngshàngxúnfāngzàiwàngjiājié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栏干十二独凭春¹,晴碧²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译文:春天时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每一个栏杆。蓝天下青草绵延,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注释:¹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²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谢家池¹上,江淹浦畔(pàn)²,吟魄³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诗颂苦。黄昏时分,稀疏的雨滴点点飘落,哪里能够承受这离愁之苦!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¹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²江淹浦:指别离之地。指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³吟魄:指诗情、诗思。⁴离魂:指离别的思绪。⁵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咏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第647页

shàoniányóu ·lángānshíèrpíngchū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lángānshíèrpíngchūn qíngyuǎnliányún qiānwàn èryuèsānyuè xíngchóurén 
xièjiāchíshàng jiāngyānpàn yínhún kānshūhuánghūn gèng wángsūn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斜月横,疏星炯(jiǒng)¹。不道秋宵真永²。声缓缓,滴泠(líng)³。双眸未易扃(jiōng)
译文:一轮弯月挂在西边,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却显得格外漫长。漏壶滴水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使人难以入睡。
注释:¹炯:明亮。²永:漫长。³滴泠泠:指漏壶滴水之声。⁴扃:门上钮环,喻闭门,引申为闭眼。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霜叶坠,幽¹虫絮(xù)²,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译文:下了霜的叶子弯了下来,幽暗角落的虫子在鸣叫,秋天的一切都是显得如此悲凉,薄酒一杯,怎么能解我心中愁?满腔热血地想要为国效力,却始终不能如愿。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在心中。
注释:¹幽:阴暗的角落。²絮:鸣叫薄:少许。

  “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双眸未易扃”则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状态是心绪不宁,难以入睡的。“双眸未易扃”与“不道秋宵真永”前后呼应,正是作者彻夜难眠,才感到秋夜漫长。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外在环境的凄清相应和,为下文抒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作铺垫。

  “薄酒何曾得醉!”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能醉。原因在于他心忧天下。通过“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表达了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之情。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

  全词格式工整对仗,上片写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怀。本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清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6-28页
2、 张九钺.陶园诗文集.湖南:岳麓书社,2013年:19-20页
3、 顾苓.清代别集丛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1-62页
4、 杨芳灿.杨芳灿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7页

gènglòuzi··běn--wángzhī

xiéyuèhéngshūxīngjiǒngdàoqiūxiāozhēnyǒngshēnghuǎnhuǎnlínglíngshuāngmóuwèijiōng

shuāngzhuìyōuchóngbáojiǔcéngzuìtiānxiàshìshǎoniánxīnfēnmíngdiǎndiǎnshēn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悲夫!士生之不辰¹,愧顾影独独存。恒克己独复礼,惧志行独无闻。谅²才韪(wěi)³独世戾,将逮死独长勤。虽有形独不彰,徒有能独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独荡荡,将遂屈独不伸
译文: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虽有形相但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展示于人。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注释:不遇:没有机遇,指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¹生之不辰:生不逢时。²谅:信。³才韪:才质美好。韪:美善。⁴逮:到达。⁵穷达:困窘和显达。⁶屈独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xū)(juē)¹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²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³之乱也。炤(zhāo)洞达,胸中豁(huò)也;昏昏(wǎng)觉,内生毒也。
译文: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么精微啊,哎呀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
注释:¹吁嗟:感叹词。²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³哲:哲人,明智的人。⁴炤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⁵洞达:通达,透彻。⁶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⁷昏昏:迷乱、不明事理。⁸罔:不、没有。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我之心矣,哲¹已能忖(cǔn);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pǐ)²!逆顺还周³,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译文: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恃智的。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注释:¹哲:才智卓越的人。²否:《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独万物不通”。这里是不善、不利的意思。³还周:循环。还:通“环”。⁴造:往,到。⁵委之自然:托付于自然。委:托付。自然:指宇宙万物。

  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可与《报任安书》中的“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相对照。

  西汉辞赋表现为大赋,颂扬着帝王功德,润色着帝王鸿业,作者身处被人称颂的“汉武盛世”,控诉着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着他们美恶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倾夺、贪生怕死、好贵夷贱之种种丑行、恶行,可谓逆世之道第一人。也正因为此,所以虽克己复礼,仍“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水平。这篇短赋在名气上虽不如一些名赋,但也还是颇具特色的。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5-26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kān)万里望吴京。
译文:自古以来来客登上高楼都会引发伤情,更不要说穿过万里遥望京城。
注释: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译文:故人看不见傍晚的云雾缭绕,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归之情就像春水涨潮。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
(zhàng)(lì)¹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²
译文:我体弱多病年年都要靠药来维持,生活环境恶劣只能在“柴荆”中维持生计。
注释:¹瘴疠:山川湿热蒸郁之气,人中之辄病。内病为瘴,外病为疠。《南史》:“寄命瘴疠之地。”²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¹深思看太平。
译文:希望各位臣子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我年岁已高,却深切渴望太平。
注释:¹投老:垂老,临老。

  首联“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两句诗记叙登楼伤情,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与处境,奠定全诗的悲凉感情基调。“吴京”一词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的牵挂与担忧。

  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两句诗将“故人不见”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和春水涨潮相融;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晓雾将歇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精准展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工于炼字。

  颈联“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两句诗叙述诗人的体弱多病、所处地理环境恶劣、生活困窘潦倒,只得在“柴荆”中勉强维持生计,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尾联“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年岁已高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抒发了作者的一片忠贞的爱国豪情。

  综上,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担忧,更多地希望朝廷能够尽早收复失地,以及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dēngjiànnán西chuānméngǎn怀huái--yóu

gāolóushāngqínggèngkānwànwàngjīng

rénjiànyúnziguīchūnshuǐshēng

zhàngliánniányàoshí退tuìcángzhecháijīng

zhūgōngmiǎnshūpíngróngtóulǎoshēnkàntàip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