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零落久,今日事堪伤。厨起青烟薄,门开白日长。
衣冠零落久,今日事堪伤。厨起青烟薄,门开白日长。
残梅欹古道,名石卧颓墙。山色依然好,兴衰未可量。
残梅欹古道,名石卧颓墙。山色依然好,兴衰未可量。

chéngxiāngzhái--yīnyáofān

guānlíngluòjiǔjīnshìkānshāngchúqīngyānbáoménkāibáizhǎngcánméidàomíngshítuíqiángshānránhǎoxìngshuāiwèiliàng

殷尧藩

殷尧藩

殷尧藩(yīn yáo fān)(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
寒雨¹连江²夜入吴³,平明送客楚山。(连江 一作:连天)
译文: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¹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²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³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⁴平明:天亮的时候。⁵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⁶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⁷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¹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²在玉壶³
译文:到了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注释:¹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²冰心:比喻纯洁的心。³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丹阳¹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²深。
译文: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注释: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²楚云:指楚天之云。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楼¹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²明月心。
译文:芙蓉楼上为你饯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楚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注释:¹高楼:指芙蓉楼。²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

  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指的是秋雨,连江,满江。夜入吴,是指作者和辛渐夜晚到达润州,润州古代属于吴国,所以说是入吴。当时王昌龄作将江宁(今南京市)丞,他从江宁启程,送他的朋友辛渐来到润州,在此分手,辛渐独自去往洛阳。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秋雨满江的夜晚,我们来到润州。“寒雨连江”的景物描写,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含蓄的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指的是黎明,客,指的是辛渐,楚山,指的是楚地的山,辛渐前往洛阳要经过楚地,这里,以“楚山”指代他的行踪。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色刚亮,我就在芙蓉楼上为您送别,远望那一片楚山,令人感到孤独,“平明”承接上句的“夜”,写出了离别的仓促,夜晚同来,黎明分手,来不及在此地漫游,是令人遗憾的。“楚山孤”这个景象,即写出了楚山的孤耸,又写出作者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心情,可谓情景交融之笔。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参考资料:
1、 中国文学网 陈祖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rónglóusòngxīnjiànèrshǒu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hánliánjiāng píngmíngsòngchǔshān  (liánjiāngzuò liántiān )
luòyángqīnyǒuxiāngwèn piànbīngxīnzài 

dānyángchéngnánqiūhǎiyīn dānyángchéngběichǔyúnshēn 
gāolóusòngnéngzuì hánjiāngmíngyuèxīn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紫燕¹黄金瞳(tóng),啾(jiū)²
译文:紫燕这匹骏马有着黄金色的眼珠,马嘶鸣时摇动着它颈上那美丽的绿色鬃毛。
注释:摇绿騣(zōng)。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¹东。
译文:它一路奔驰,天刚亮的时候就到了长安洛门。
注释:¹洛门:指洛阳城门,汉代的长安城门。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少年学剑术,凌轹(lì)¹白猿公²
译文:年少时学习剑术,剑术高超,白猿公败在少年的手下,飞上枝头化为一只猿猴。
注释:¹凌轹:欺凌,辱蔑。²白猿公:这里运用了典故,越国的一名女子善于剑术,在路上遇见了一名老翁,他自称袁公,与女子比试剑术,没有胜利,而飞上树,变成了一只白色的猿猴。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珠袍曳(yè)锦带,匕首插吴鸿¹
译文:少年穿着饰有珠宝的锦袍,腰间插着匕首和吴钩。
注释:¹吴鸿:宝剑,吴钩的代称。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译文:他自小一个人就有万人的英勇,如今腰间插有宝剑就更显雄风了。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托交从剧孟¹,买醉入新丰。
译文:与豪侠剧孟结为好友,二人一见如故,一同去新丰畅饮美酒。
注释:¹剧孟:人名,汉代洛阳人,著名侠士。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译文:少年志气豪猛,哪怕在都市中,杯酒之间就可以结束一个人的性命。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¹
译文:不要说易水寒冷如冰,看看今日白虹贯日,如此晴朗。
注释:¹日贯虹:白虹贯日,形容志气威猛。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译文:只可惜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徒然死在秦宫之中。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舞阳¹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译文:像秦武阳那样的人如同死灰一样,跟他这样的人结交朋友,事情怎么会取得成功呢?
注释:¹舞阳:指秦武阳,是荆轲的副手,见到秦王后特别惊恐,让秦王有所察觉。

    这首诗此诗塑造了一个剑术高超、纵横江湖的少年侠士形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不平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显示了作者的豪侠气质。全诗情感愤恨激越,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扬厉雄健。

  开首写少年所骑骏马的神骏与装饰之豪华,“平明”写少年在白天骑马相互驱驰,在洛门东结交朋友。接着,“少年”两句写其剑术超过传说中的白猿公,突出其剑术之高超。

  接下来八句写其纵横江湖之勇猛形象。特别是“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两句,写尽了少年的豪侠形象。最后几句借荆轲刺秦事抒发内心的情感。与一般的咏叹荆轲刺秦的诗不一样的是,全诗没有出现荆轲的名字,但“缺场”的荆轲事实上是诗中的主角——诗人自己。诗人批评谋划行刺秦始皇失败的燕太子丹,是因为他没有给荆轲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展身手的条件,反倒找来一个进入秦宫就面如死灰的秦舞阳,帮了倒忙,给剑客造成干正事的掣肘。

  这种批评正好表现出诗人渴盼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首诗虽然有郁闷与不平,但依旧是那种扬厉雄健的风格,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豪侠气质。

参考资料:
1、 郭宝玉,浮伟忠,张海波编著.唐诗宝鉴 壮志凌云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第49页-第50页

jiéshǎoniánchǎngxíng--bái

yànhuángjīntóngjiūjiūyáo绿zōng

píngmíngxiāngchízhújiéluòméndōng

shǎoniánxuéjiànshùlíngbáiyuángōng

zhūpáojǐndàishǒuchā鸿hóng

yóuláiwànyǒngxiéshēngxióngfēng

tuōjiāocóngmèngmǎizuìxīnfēng

xiàojǐnbēijiǔshāréndōushìzhōng

xiūdàoshuǐháncónglìngguànhóng

yàndānshìméiqíngōng

yánghuīrénānchénggōng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¹相鲁²而嗜³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¹⁰嗜鱼,故¹¹不受也。 夫即¹²受鱼,必有下人¹³之色¹⁴;有下人之色,将枉¹⁵于法;枉于法,则免¹⁶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¹⁷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¹⁸受鱼而不免相,虽¹⁹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译文: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注释:¹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淮南子·道应训》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²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³嗜:喜欢,喜爱。⁴一:整个。⁵尽:都。⁶受:接受。⁷弟子:学生。⁸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⁹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¹⁰唯:正因为。¹¹故:所以。¹²即:假如。¹³下人:迁就他人。¹⁴色:脸色。¹⁵枉:歪曲。¹⁶免:罢免。¹⁷给:供给。¹⁸既无:若不。¹⁹虽:即使。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¹吹行路难。
译文: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注释: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¹偏:一作“遍”。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回首 一作:回向)
(qì)¹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²月中³看。
译文: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¹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²回首:一作“回向”。³月中:一作“月明”。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2-713
2、 朱德才 杨燕.唐宋诗词(上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235

cóngjūnběizhēng

 tángdài 

tiānshānxuěhòuhǎifēnghán hèngpiānchuīxíngnán 
zhēngrénsānshíwàn shíhuíshǒuyuèzhōngkàn  (huíshǒuzuò huíxiàng )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谁道飘零¹不可怜,旧游²时节好花天。断肠人³去自经年
译文: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注释:¹飘零:飘落零散。²旧游:昔日之游。³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⁴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一片晕红¹²(zhuó)³,几丝柔绿(zhà)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译文: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注释:¹晕红:形容海棠花的色泽。²才:一作“疑”。³著雨;春雨微著。⁴柔绿:柔嫩的绿柳。一说嫩绿的叶子。⁵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⁶销尽:茫然若失。销尽;消散。

  词人在笔下着力表现其伤春惜花的意绪,同时也借花写人,“倩魂销尽夕阳前”既是惜花之凋谢,也是伤人之辞世。

  “谁道飘零不可怜”起句就将人带进一个绚烂的暮春时节。繁花满天,一树树的海棠花竞相开放喧嚷嬉戏,祥宁中飘渺着生命的灵动。这凄婉的美丽令人怜爱叹息。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谁道飘零不可怜”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与下面两句,一写回忆,一写现实,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一样的飘零,不一样的感觉。既突出了如今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现在的情景作了铺垫。

  词人一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通常写法,一开篇就道出了自己的感触“谁道飘零不可怜”,可谓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不觉眼前一亮。第二拍“旧游时节好花天”,词人随即点明这是故地重游,相似的景物自然很容易勾起人美好的回忆。但词人并没有描述当时的情景,只用了“好花天”三个字写出了相同的时令和场景。可如今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断肠。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游览的天气,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下片转入写景,“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用如烟绿柳衬雨后红花。晕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花色彩的变化,也写出了人在花丛中的独特感受。下片结“倩魂销尽夕阳前”。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怜惜之情溢于言表。以夕阳为背景,显得格外凄美。还照应了上片起句,使全词浑然一体、余味无穷。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其实销尽的又何止是花魂。花落春去,逝去的还有美妙的时光、美好的青春年华和那转瞬即逝的爱情,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红尘一梦,再美的绽放也是过往,终将飘零,诗词的境界就是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此篇词极婉媚空灵,恍惚迷离,令人荡气回肠。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256页

huànshā··shuídàopiāolínglián--lánxìng

shuídàopiāolíngliánjiùyóushíjiéhǎohuātiānduànchángrénjīngnián

piànyūnhóngcáizheróu绿zhàyānqiànhúnxiāojǐnyáng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