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交千里外,失路更伤离。
贫交千里外,失路更伤离。
晓泪芳草尽,夜魂明月知。
晓泪芳草尽,夜魂明月知。
空山连野外,寒鸟下霜枝。
空山连野外,寒鸟下霜枝。
此景正寥落,为君玄发衰。
此景正寥落,为君玄发衰。

zhōngxuēzhōng--zhā

pínjiāoqiānwàishīgèngshāng

xiǎolèifāngcǎojǐnhúnmíngyuèzhī

kōngshānliánwàihánniǎoxiàshuāngzhī

jǐngzhèngliáoluòwèijūnxuánshuāi

司马扎

司马扎

司马扎,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唐宣宗大中(847~858)前后在世。曾登进士第,有诗名,与储嗣宗友善。著有《司马先辈集》,《全唐诗》。 ▶ 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斗帐¹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gēng)移三鼓²,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译文:安卧斗帐中,寒夜寂静,不料一阵萧疏带凉的雨意,进了窗户,从梦中惊醒。住处地近城南,此刻听得城楼上更鼓敲了三响,已是三更天了。室内夜漏滴答、滴答,有节奏地连成一支水滴之声。窗外雨点潇潇阵阵,从杨柳叶尖上滴响,在芭樵叶片上溅响,奏成一场雨滴的交响乐。无情的雨滴,一个劲儿地滴,也不管要滴穿这一双愁人的耳,要滴破这一颗思乡的心。
注释:满江红: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后阕三字四句也用对仗。此调例用入声韵脚。¹斗帐:小帐子,形状像倒置的斗,所以叫斗帐。²三鼓:三更。
无似有,游丝细;聚复散,真珠碎。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无似有,游丝细;聚复散,真珠碎。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yuān)(yāng)睡。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译文:雨丝真细,若有若无,飘飞在空中,如缕缕游丝。雨丝有时也加大而形成雨点,洒在植物叶上汇聚起来,又如颗颗真珠。叶子承受不了而珠落,滴答一响,碎了。雨珠的聚而复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多么相似呵!刚才一晌好梦,就让雨声绘打破了。梦一醒,不由人不羡慕那些雨夜双栖的伉俪。此时此刻,让我的精神飞过无边的雨丝,与千里之外的人相会吧!

  这是一首咏雨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词把雨滴声贯穿全篇。作者敏锐地捕捉住这一听觉形象,并且别出心裁地联想出相似的人生感受。

  上片写雨滴声造境。一顶小帐,形如覆斗,词人安卧其中。夜,静悄悄地,本该睡一夜好觉。不料一阵萧疏带凉的雨意,进了窗户,醒了词人。住处地近城南,此刻听得城楼上更鼓敲了三响,已是三更天了。室内夜漏滴答、滴答,有节奏地连成一支水滴之声。

  窗外雨点潇潇阵阵,从杨柳叶尖上滴响,在芭樵叶片上溅响,奏成一场雨滴的交响乐。树有远近,叶有高低,故其声亦有远近高下。往远处普遍地听,是淅淅沥沥,连成一片;往近处仔细地听,则滴滴答答,点点分明。“不离”、“只在”是强调深夜雨声唯有植物叶上滴响之商,最为打动人心。这两句,紧紧衔接上面“漏传一水”,就把雨滴声和漏滴场连接起来,在睡意朦胧的词人听来,似乎就感到四面八方有无数的漏滴作响。失眠的人,情何以堪?无情的雨滴,一个劲儿地滴,也不管要滴穿这一双愁人的耳,要滴破这一颗思乡的心。滴,是全篇之眼。

  下片书写雨滴引起的更多联想与感伤。雨丝真细,若有若无,飘飞在空中,如缕缕游丝。雨丝有时也加大而形成雨点,洒在植物叶上汇聚起来,又如颗颗真珠。叶子承受不了而珠落,滴答一响,碎了。词人说,雨珠的聚而复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多么相似呵!真该是天意吧,让我从雨滴来咀嚼离别的滋味。再说那雨丝吧,若有若无,又与梦思的飘忽断续多么相似。可不是吗?刚才一晌好梦,就让雨声绘打破了。梦一醒,不由人不羡慕那些雨夜双栖的伉俪。梦,做不成了。

  可是,在这潇潇夜雨中好好想念一番,不也是很美的吗?词人说,让我的精神飞过无边的雨丝,与千里之外的人相会吧!无可奈何语,也是痴情语。这样结笔,仍与全篇妙合无迹。

  巧妙地沟通各种联想,是这首词的特色。通过雨滴声,联想到雨滴柳叶、雨打芭蕉的情景。进一步联想到雨点聚成水珠又滴落溅碎的细节。这些,表现的都是从听觉形象化出视觉形象的通感。更为出色的是奇特的相似联想,他把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联想起来。漏声、雨声是相似联想;从雨丝的若有若无联想到梦思的飘忽断续,从水珠的聚散想到人生的离合,是更为巧妙的相似联想。试取温庭筠的《更漏子》一词下阕比较,在温词中雨滴只是撩起“不道离情正苦”;而在这首词中,雨珠更象征人生,就别具清新韵味。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0-2371页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霜落邗(hán)¹积水清,寒星²无数傍(bàng)³船明。
译文:已是降霜时分,邗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
注释:¹邗沟:又名邗江,即今江苏境内自扬州市西北入淮之运河,中途经高邮。《嘉庆扬州府志》卷八:“运河,皆云古邗沟也。……左哀九年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²寒星:寒光闪闪的星。³傍:靠近。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gū)¹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译文:原以为岸边茭蒲之地,没什么人家,忽然传出了言语几声。
注释:¹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月团¹新碾(niǎn)²(yuè)³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译文: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注释:¹月团:茶饼名。²新碾:即旋碾旋泡。³瀹:烹茶或泡茶。⁴花瓷:指茶碗。⁵楚词:即《楚辞》。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译文: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
连卷雌霓小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
连卷¹(cí)(ní)²小西楼,逐雨追晴³意未休。
译文:望弯弯淡虹,像是挂在小西楼上似的,鹁鸠因彩虹出现而尽情地鸣噪追逐。
注释:¹连卷:长而弯曲的样子。²雌霓:副虹,双虹中色彩浅淡的虹。³逐雨追晴:虹现可以预测晴雨。
安得万妆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缠头。
安得万妆相向舞¹,酒酣(hān)聊把作缠头²
译文:怎样才能求得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我喝酒正香,把彩虹作锦帛赏给她们。
注释:¹万妆相向舞:无数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万:泛言其多。²缠头:指赠与歌舞者之锦帛或财物。

  第一首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环顾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赞关环境幽寂。邢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的感觉。菰蒲深处居然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晴,唯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宋人曾说此联是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因而受到黄山谷的称赏。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用的是先抑后扬法。通篇不直写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写霜气、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写菰蒲深处的“笑语声”,随即戛然而止。然言虽止而意未尽。这亲切的笑语声是伴随着夜行人度过迷蒙空寂的秋宵,还是瞬间消失在凄冷的夜空,留下的却是更加难耐的寂寞和愁苦。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正面阐述,而是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由于构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描写家庭生活中的闲适情趣。一二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月团(茶饼)新碾,花瓷为杯,茶美而器精,说明诗人很通茶道。饮罢呼儿课诵《楚词》,更见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财气作为生活必需的腐败官僚,是大为异趣的。
  三四句则突出了静观万物的逸趣闲情。小轩风定,树梢处于暂时静止状态,连一用古叶也不见掉落。这可给了青虫以好机会,相对吐丝,好不自在。青虫乃细小生物,吐丝是轻微动作,但诗人却能仔细进行观察,他对昆虫世界的浓厚兴趣,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情怀,都是可想而知的。诗人迷醉在青虫吐丝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简直忘掉了荣辱得失。这种情趣,是眼中唯见财与势的俗物所无法理解的。这样,诗人的超逸情怀,无形中便从纸背反透出来。一、二句写人情,三、四句写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实则气氛和谐,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说秦观“古诗多学三谢,而流丽之中有淡泊”,并举了此诗,当亦属于有“三谢余味”之作。全诗语言朴素清新,画面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闲雅而有情致。

  第三首诗写雨后彩虹当空的绚丽景象,想象奇特,语气豪放,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诗的一、二句状景,雨过天晴,由于阳光的折射,西天出现长而弧曲的彩虹,变幻多姿,非常美丽,远远望去,就像挂在西楼之上,仿佛诗人伸手就可摘下,极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逐”和“追”两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彩虹以活泼甚至顽皮的性格,生动、形象,简直把彩虹写活了。此时此景,诗人也好像受了感染,神情振奋,突发奇想:如果能招来千万个美人一起歌舞,那该多好。在酒酣时,一定剪下这美丽的彩虹,赏赐给她们。缠头,指古代舞女绕缠头上作为妆饰的锦锻,后来将宴席上赏赐给歌舞者的罗锦之类的礼物称为缠头。诗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但却是心情愉快的真实流露。在这里,正面描摹已美不胜收,又引发奇想,使美景更加可怜可爱,锦上添花。其构思巧妙,手法新颖。

参考资料:
1、 及宝瑶,秦观《秋日三首》赏读[J],《阅读与鉴赏》,2007
2、 陈衍 .宋诗精华录 :巴蜀书社 ,1992 :348 .
3、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608-610 .

qiūsānshǒu

qínguān sòngdài 

shuāngluòhángōushuǐqīng hánxīngshùbàngchuánmíng 
shēnchù yǒurénjiāxiàoshēng 

yuètuánxīnniǎnyuèhuā yǐnérchǔ 
fēngdìngxiǎoxuānluò qīngchóngxiāngduìqiū 

liánjuǎnxiǎo西lóu zhúzhuīqíngwèixiū 
ānwànzhuāngxiāngxiàng jiǔhānliáozuòchántóu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阑:栏)
玉阑干外清江浦(pǔ)¹,渺(miǎo)²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tīng)³、涨痕添。
译文:独倚栏杆向远处望去,清江浦在哪里呢?大雨迷蒙,连天涯都一片苍茫。好风像扇子,好雨似挂着的珠帘。只见岸上红花开放,汀洲覆满绿好,浸水的印痕在不断上涨。
注释:¹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苏淮阴市北淮河与运河会合处。浦,水滨。²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³汀草:水边的野草。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青林¹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luán)²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shà)时凉梦、到南州³
译文:想象自己的梦魂进入了关山之路,那游冶的旧处在哪里呢?如今只剩梦影依稀,不堪回首。碧绿的平野延伸至天际,引起离人无尽的归思。只有在偶然的美梦中,才能回到长期思念的南方。
注释:¹青林:喻梦魂。²乘鸾:指仙游。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箫,穆公为筑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遂乘而仙去。³南州:南方。

  这首词,是写春夏之交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从近水楼台的玉阑干写起。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好风如扇”比喻新颖,未经人道,春夏之交,往往有这样的景色。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吹柔和的感觉。“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杨万里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微雨止还作”(苏东坡句),是夏雨季节的特征。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这是精细的描绘,跟一般写壮阔的江涨气势采用粗线条勾勒的全不相同。

  下片由景入情。见到天涯的雨,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种怀人的孤寂感,不免要涌上心头,于是幻想就进入了枕上关山之路。只有模糊的梦影可以回忆乘鸾的旧踪。碧芜千里的天涯,自然引起“王孙游兮不归”的悠悠之思呢。可是温馨的会面,在梦里也不可能经常遇到。“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这么一结,进一层透示这仅有的一霎欢娱应该珍视,给人的回味是悠然不尽的。

  这首词虽是相思怀人之作,但格调清朗疏淡,没有一丝缠绵悱恻的凄清,在同类题材中不多见,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

  艺术手法上,这首词层次分明,对比鲜明;上片写白天,下片写晚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01.: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142
2、 姜钧编.宋词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170
3、 高阳里评注.花笺春心:婉约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62页
客嘲扬子曰:“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纪: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析人之珪,儋人之爵;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青拖紫,朱丹其毂。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目如耀星,舌如电光;一从一横,论者莫当。顾默而作《太玄》五千文,枝叶扶疏,独说数十余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然而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意者玄得无尚白乎?何为官之拓落也!”
客嘲扬子曰:“吾闻上世¹之士,人纲人纪²: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析³之珪,儋(dān)人之爵(jué);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yū)青拖紫,朱丹其毂(gǔ)。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¹⁰之朝,与群贤同行¹¹;历金门¹²,上玉堂¹³,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目如耀星,舌如电光;一从一横¹⁴,论者莫当¹⁵。顾¹⁶¹⁷而作《太玄》¹⁸五千文,枝叶扶疏¹⁹,独说²⁰数十余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然而位不过侍郎²¹,擢(zhuó)²²才给事黄门²³。意者²⁴玄得无²⁵²⁶白乎?何为官之拓落²⁷也!”
译文:客人嘲讽扬子说:“我听说前代士人是众人的榜样,不生则已,生就能上使君主尊宠,下使父母显荣,能得到君主办给的珏玉,获得君主赐给的爵位,怀揣君主分给的符节,享受君主供给的俸禄,佩载显贵的印绶,乘坐染红的车子。如今你有幸赶上开明盛世,处在无所顾及的朝堂,与群贤同列,历金门上玉堂已指日可待了,却未能制订一个出色的谋略,献上一条高明的计策,向上劝说君主,向下议论公卿。您目如明星,舌似闪电,纵横捭阖,论者莫当,反而作《太玄》五千言,枝叶扶疏,独自论说十多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论,可是官位不过侍郎,经过提拔才到给事黄门。想来是《太玄》还未写成的缘故吧?为何官运如此不佳呢?”
注释:¹上世:上古之世。²人纲人纪:指人们遵循的准则。³析:分。⁴人:指人君,以下三句同此。⁵珪:同“圭”。古代以圭封诸侯,诸侯执以朝天子。⁶儋:同“担”。这里指接受。⁷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用的凭证。⁸纡青拖紫:指身佩青色、紫色的印绶。纡,缠绕。青、紫,借指高官显爵。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⁹朱丹其毂:出乘朱轮的车子。毂,车轮中心的圆木。¹⁰不讳:不忌讳,指说话无所忌禁。¹¹行:行列。¹²金门:即金马门。被征召之士都在公车待诏,其中优异者在金马门待诏。¹³玉堂:天子宫殿。¹⁴一从一横:指辩说纵横驰骋。¹⁵当:抵挡。¹⁶顾:反而。¹⁷默:静默不求闻达。¹⁸《太玄》:即《太玄经》,是扬雄模仿《易经》和《老子》而作的一部哲学著作。¹⁹扶疏:枝叶四散分布的样子。这里以树喻文。²⁰说:解说。²¹侍郎:秦汉官名,即皇帝左右的侍卫官,地位较低。²²擢:提升。才,不过。²³给事黄门:官名,即给事黄门侍郎,比一般侍郎地位高。²⁴意者:想来。²⁵得无,莫非。²⁶尚,犹,仍。李善注引服虔曰:“玄当黑,而尚白,将无可用。”《汉书》颜师古注:“玄,黑色也。言雄作之不成,其色犹白,故无禄位也。”²⁷拓落:失意的样子。
扬子笑而应之曰:“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往昔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矫翼厉翮,恣意所存。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是故邹衍以颉颃而取世资,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子笑而应之曰:“客徒欲朱丹吾毂(gǔ),不知一跌¹将赤吾之族²也!往昔周网解结³,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士无常君,国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矫(jiǎo)翼厉(hé),恣意所存。故士或自盛以橐(tuó),或凿坏以遁。是故邹衍(yǎn)以颉(xié)(háng)而取世资,孟轲(kē)虽连蹇(jiǎn)¹⁰,犹为万乘¹¹师!
译文:扬子笑着回答说:“您只想染红我的车子,不知道一旦失足将血染我的家族啊!过去周王朝瓦解,诸侯争雄,分天下为十二国,兼并后还有六、七国,四分五裂,成为战国。士人没有固定的君主,国家没有固定的臣属,得到士人的就富强,失去士人的就贫弱,展翅奋翼,恣意存留,所以士人有的藏身避祸以干进,有的凿壁辞官以逃逸。因此敷衍以迂阔而获取时间资材,孟轲虽遭艰难,尚且成为帝王的老师。
注释:¹跌:失足。²赤族:诛灭全族。《汉书》颜师古注:“见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³周网解结:周王朝瓦解。⁴群鹿争逸:诸侯争雄。⁵矫:举。⁶厉:振奋。⁷翮:鸟羽的茎状部分,中空透明。⁸自盛以橐:指范雎入秦时藏于橐中。这是指忍辱求仕。⁹凿坏以遁:《淮南子·齐俗章句之徒:只能诵读章句的庸陋小儒。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这是指坚决不仕。坏,屋的后墙。遁,逃走。¹⁰连蹇,形容处境艰难。¹¹万乘:万乘之君。
“今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椒涂;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徽以纠墨,制以锧鈇;散以礼乐,风以诗书;旷以岁月,结以倚庐。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区。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戴縰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五尺童子,羞比晏婴与夷吾。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今大汉左¹东海²,右³(qú);前番禺(yú),后椒涂;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徽以纠墨,制以锧(zhì)(fū),散¹⁰以礼乐,风¹¹以诗书;旷¹²以岁月,结¹³以倚庐¹⁴。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¹⁵,咸营于八区¹⁶。家家自以为稷(jì)、契(qì)¹⁷,人人自以为皋(gāo)¹⁸。戴縰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五尺童子,羞比晏婴与夷吾。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譬若江湖之崖,渤(bó)(xiè)之岛,乘¹⁹雁集不为之多,双凫(fú)²⁰飞不为之少。”
译文:“如今大汉朝东至东海,西至梁搜,南至番禺,北至陶涂。东南设一都尉,西北建一关侯。用绳索捆绑,用刀斧制裁,用礼乐约束,用《诗》《书》教化,旷日持久,结庐居丧方能仕进。天下的士人,如雷动云合,如鱼鳞杂袭,都在八方经营,家家自认为是后稷和契,人人自认为是阜陶,成年男子一开口都把自己比作伊尹,五尺童子也羞于晏婴、管仲相提并论。当权的青云直上,落拓的委弃沟渠。早上掌权就能成为卿相,晚上失势就变成匹夫。好比江湖上的雀,勃解中的鸟,四只大雁降落不算多,两只野鸭起飞不为少。“
注释:¹左:指东方。²东海:指会稽郡的东海,即今浙江东部。³右:指西方。⁴渠搜:古西戎国名,在今新疆北部及中亚部分地方。⁵徽:束缚。⁶纠墨:绳索。⁷制,制裁。⁸锧:刀砧。铡刀。⁹锧:古代腰斩人的刑具。¹⁰散:宣传。¹¹风:感化。¹²旷:耗费。¹³结:构筑。¹⁴倚庐:即“畸庐”,指学舍。¹⁵杂袭:指士人熙熙攘攘,纷至沓来。¹⁶营于八区:从四面八方营求官位。¹⁷稷、契:指周始祖后稷、商始祖契。¹⁸皋陶:相传舜时贤臣。¹⁹乘:古代物数以四计之称。²⁰凫:野鸭。
“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五羖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雎以折摺而危穰侯,蔡泽以噤吟而笑唐举。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
“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xū)¹死而吴亡,种、蠡(lǐ)²存而越霸;五羖(gǔ)³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雎以折摺而危穰(ráng)侯,蔡泽以噤(jìn)吟而笑唐举。故当其有事也,非萧、曹、子房、平、勃、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故世乱则圣哲驰骛(wù)而不足;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
译文:“从前三位仁人离去殷朝就成为废墟,两位老人归来周朝就兴旺发达,武子胥一死吴国就灭亡,文仲存在越国就称霸诸侯,百里奚老到秦国就高兴,乐毅出走燕国就恐惧,蔡泽虽然面颊歪斜却笑辞算命先生唐举。所以当国家有事的时候,没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哙、霍去病则不能安定;当国家无事的时候,咬文嚼字的儒生做在一起看守也无可忧虑。所以世道混乱那么多圣人哲人四处奔波也不够,社会太平那么庸夫俗子高枕而有余。”
注释:¹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曾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吴王夫差时,因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被疏远,后吴王赐剑迫其自杀。九年后,吴国被越国所灭。²种、蠡:指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范蠡。他们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³五羖:指五羖大夫百里奚。《史记·秦本纪》载,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将他俘获,并把他作为陪嫁的臣子送入秦国。后来,百里奚从秦逃亡至楚,秦穆公听说他有才能,就用五张羖皮赎他回来,与他谈论国事,非常高兴,于是授之国政。羖,黑色的公羊。⁴章句之徒:只能诵读章句的庸陋小儒。⁵高枕而有余:高枕无忧,绰有余闲。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赐,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俛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fù)而相¹,或释褐而傅²;或倚夷门而笑³,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间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篲(huì)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xiá)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yī)客,将相不俛(fǔ)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¹⁰,又安得青紫?”
译文:“前代士人,有的被去掉捆绑绳索而任用为相,有的脱去粗麻衣服而成为傅;有的是看守夷门的小卒而得意地笑,有的横渡江潭而隐居垂钓;有的年过七十游说而不遇,有的立谈之间而封侯;有的使诸侯屈就于陋巷,有的让诸侯拿着扫帚就前边清道。因此士人能充分活动他们的舌头,玩弄他们的笔杆,堵塞漏洞、掩盖过失而从未屈服。如今县令不请士,君首不迎师,众卿不集客,将相不低眉。言语奇异的被怀疑,行为特殊的遭惩罚。因此想说的收尽舌头不出声,想走的打量双脚才迈步。如果让前代的士人处在今天,那么考试不能入甲科,行为不能称孝廉,举止不能属端正,只能上书直言,相机陈述是非,好的得一个待诏的头衔,差的一闻声便遭罢免,又怎能得到高官厚禄?”
注释:¹解缚而相:指管仲相齐桓公事。²释褐而傅:指傅说相武丁事。释褐,脱去粗布衣服,指登仕。傅,太傅,三公之一。³倚夷门而笑:指侯嬴佐信陵君救赵事。《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攻赵,赵求救于魏,魏王畏秦而观望不前。信陵君准备到秦军中拼死,往辞夷门监者侯嬴,侯嬴不表示意见。信陵君行至半路而回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他就为信陵君设谋,窃符救赵。⁴枉千乘于陋巷:指齐桓公的事。李善引注《吕氏春秋》说,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日三次而未曾见面,但是齐桓公仍坚持要见他。枉,委屈。千乘,大国之君。⁵拥篲而先驱:指燕昭王礼遇邹衍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邹衍“如燕,昭王拥篲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拥篲,执帚。先驱,先行。⁶窒隙蹈瑕:钻进空隙,踏入裂缝,犹言乘其时机。⁷诎,同“屈”。无所诎,没有受到任何阻挠。⁸抗疏:向皇帝上疏。⁹待诏:官名。汉代征士凡特别优异的待诏于金马门。¹⁰下触闻罢:意谓次一等的触犯忌讳,皇帝就通知罢而不用。
“且吾闻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庭;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且吾闻之,炎炎¹者灭,隆隆²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³其室。攫(jué)(ná)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yuán)清爰(yuán)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译文:“况且听我说,熊熊的火焰遭熄灭,落落的雷声被断绝,听雷观火,盈耳实目,天收雷声,地藏火热。富贵人家,鬼窥视其房室。争夺的人死,老老实实的人生;官位太高的宗族十分危险,能控制自己的自身才能安全。因此懂得无为,是守道的根本;能够清净,是娱神的殿堂;安于寂寞,是守德的宅舍。时代不同,人事变更,但人们的出世的原则没有什么两样,前人与我换个时代,不知怎么安排。”
注释:¹炎炎:火光旺盛。²隆隆:雷声不绝。³瞰:窥望。⁴攫挐:执持牵引。⁵默默:指恬淡自守,不争名利。⁶廷:精神所居之处。⁷宅:道德所存之处。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执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悲夫!”
“今子乃以鸱(chī)(xiāo)而笑凤皇,执蝘(yǎn)¹而嘲龟龙²,不亦病乎?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fū)³与扁鹊⁴也,悲夫!”
译文:如今您却用鸷枭嘲笑凤凰,拿蜥蜴嘲笑龟龙,不是大错特错了么!您凭空小我是因《太玄》没有写成的缘故,我也小您病入膏肓,却没有遇上良医臾跗、扁鹊,太可悲了!”
注释:¹鸱枭、蝘蜒:猫头鹰、壁虎,比喻愚者。²凤皇、龟龙:比喻贤者。这两句用《荀子·赋篇·佹诗》“螭龙为蝘蜒,鸱枭为凤凰”语意。³俞跗:上古时的良医。⁴扁鹊:战国时的良医。
客曰:“然则靡玄无所成名乎?范蔡以下,何必玄哉!”
客曰:“然则靡¹玄无所成名乎?范蔡以下,何必玄哉!”
译文:客人说:“如此说来没有就成不了名吗?蔡泽、范雎以下那里是靠《太玄》呢?”
注释:¹靡:无。
扬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肋摺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蔡泽,山东之匹夫也,顉颐折頞,涕唾流沫,西揖强秦之相,搤其咽而亢其气,拊其背而夺其位,时也。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长安,适也。五帝垂典,三王传礼,百世不易;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吕刑靡敝,秦法酷烈,圣汉权制,而萧何造律,宜也。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有作叔孙通之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虽其人之赡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于祁连;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东方朔割炙于细君。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扬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肋¹(zhé)(qià)²,免于徽索³;翕(xī)蹈背,扶服入橐(tuó),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¹⁰、抵¹¹(ráng)侯而代之,当¹²也。蔡泽,山东¹³之匹夫也,顉颐¹⁴¹⁵頞,涕唾¹⁶流沫,西揖¹⁷强秦之相¹⁸,搤(è)¹⁹其咽而亢²⁰其气,拊²¹其背而夺其位,时²²也。天下已定,金革²³已平,都于洛阳,娄敬²⁴²⁵²⁶²⁷²⁸,掉²⁹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³⁰,举中国徙之长安,适³¹也。五帝³²垂典³³,三王³⁴传礼,百世不易;叔孙通³⁵起于枹(fú)³⁶鼓之间,解甲投戈(gē),遂作君臣之仪,得³⁷也。吕刑³⁸靡敝³⁹,秦法酷烈,圣汉权制⁴⁰,而萧何造律⁴¹,宜⁴²也。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皆悂矣;有作叔孙通之仪于夏、殷之时,则惑⁴³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⁴⁴、许⁴⁵、史⁴⁶之间,则狂⁴⁷矣!夫萧规曹随,留侯⁴⁸画策⁴⁹,陈平出奇⁵⁰,功若泰山,响⁵¹若坻(dǐ)⁵²隤,虽其人之赡⁵³智哉?亦会⁵⁴其时之可为也!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⁵⁵;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⁵⁶。夫蔺先生收功于章台,四皓⁵⁷采荣⁵⁸于南山⁵⁹;公孙⁶⁰创业于金马,骠骑⁶¹发迹⁶²于祁连⁶³;司马长卿⁶⁴窃赀(zī)⁶⁵于卓氏,东方朔割炙⁶⁶于细君⁶⁷。仆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⁶⁸,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译文:扬子回答:“范雎是魏国的亡命之徒,被打断肋骨,才免遭刑罚,收肩塌背,爬进口袋,后来用激怒秦国君主的办法,离间泾阳,攻击禳侯,并取而代之,这是符合了当时的情况。蔡泽是山东的一个匹夫,凹脸塌鼻,流鼻涕,飞唾沫,到西方拜见强秦的宰相范雎,扼住他的咽喉,断绝他的气息,拍着他的后背而夺取他的职位,这是赶上了好机会。天下已经安定,兵革已经平息,建都洛阳,娄敬放下拉车的绳索,掉三寸不烂之舌,献出稳妥的计策,提出将国都迁往长安,这是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五帝留下经典,三王传下礼仪,百世不易,叔孙通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装,于是制订君臣之间的礼仪,着是找到了应有的归宿。《甫刑》败坏,秦法酷烈,神圣的汗朝采取临时措施,于是萧何制订法律,这是顺应了形式的需要。所以如果有人在唐尧,虞舜的时候制订萧何的法律就太荒谬了,如果有人在夏朝、殷朝的时代拟订叔孙通的礼仪就太糊涂了,如果有人在西周的社会提出娄敬的计策就太不顺适,如果有人在汉代功臣金家、张家、宣帝外戚许家、史家之间论说范雎、蔡泽的主张就是发疯了。萧规曹随,张良出谋划策,陈平出奇制胜,功若泰山,响若崖崩,岂止是这些人富于智慧呢,也正好是当时的环境可以所作为啊。所以在可以有所作为的时代做可以做的事情,就十分顺利,在无可作为的时代做的事情就十分危险。蔺相如在章台献和氏壁而立下大功,四皓在南山隐居而获取美名,公孙弘在金马门对策而建功立业,霍去病在祁连征战而发迹,司马相如如从卓氏暗取资财,东方朔为妻子细君割取赐肉。我的确不能和以上诸公相比,所以默默地独自守着我的《太玄》。”
注释:¹肋:肋骨。²髂:腰骨。³徽索:绳子。此指范雎诈死出亡,免为魏人所捕获。⁴翕肩:收缩肩膀。⁵蹈背:背上被踩。⁶扶服:同“匍匐”。⁷橐:口袋。⁸卬:同“昂”。⁹介:离间。¹⁰泾阳:指泾阳君,秦昭王弟。¹¹抵:攻击。¹²当:适当。¹³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¹⁴颐:即颐,下巴垂下。¹⁵折:鼻梁陷塌。¹⁶唾:唾沫。¹⁷揖:本指拱手行礼,这里指谒见。¹⁸强秦之相,指范雎。¹⁹搤,同“扼”。²⁰亢,绝。²¹拊,拍。²²时:时机,机会。²³金革:兵甲,指战争。²⁴娄敬:即刘敬。²⁵委:扔下。²⁶辂:车前横木。²⁷脱:取下。²⁸挽:挽车,此指挽车用的绳索。²⁹掉:摇动。³⁰不拔之策:稳妥可靠的建议。³¹适:碰巧。³²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³³典:典籍。³⁴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³⁵叔孙通:本是秦博士,在刘邦定天下后,他招集儒生,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使贵贱有差别,尊卑有次第。³⁶枹:鼓槌。³⁷得:得其欢心。³⁸吕刑:泛指周代的刑罚。吕:即吕侯,周穆王时人,为天子司寇,穆王叫他制定刑法,通告四方。今《尚书·吕刑篇》即记载其事。³⁹靡敝:败坏。⁴⁰权制:制定法典。⁴¹造律:制定律令。⁴²宜:合其时宜。⁴³惑:不明事理。⁴⁴金、张:指金日、张安世。他们是汉宣帝时的显宦。后世以“金张”代称显宦。⁴⁵许:指许广汉,他是汉宣帝皇后许氏的父亲。⁴⁶史:指史恭及其长子史高。史恭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之兄。后世以“许史”代称外戚。⁴⁷狂:精神失常,胡闹。⁴⁸留侯:指张良。⁴⁹画策:筹谋计策。⁵⁰奇:指奇计。陈平辅佐刘邦得天下,曾六出奇计。⁵¹响:指声誉。⁵²坻:岩石崩倒。此以山崩巨响喻声誉广远。⁵³赡:充足。⁵⁴会:逢。⁵⁵从:顺利。⁵⁶凶:不顺利。⁵⁷四皓:指秦汉之际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⁵⁸采荣:双关语,一方面荣是草木之英,采取以充食,另一方面隐士因隐居而获得荣誉。⁵⁹南山:今河南的商山。秦始皇时,四皓避世,隐居南山。汉初刘邦召之不出,后来刘邦想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迎接他们来辅佐太子。⁶⁰公孙:指公孙弘。汉武帝元光五年征召贤才,公孙弘对策,被录取为第一名,待诏金马门。以后官至丞相。⁶¹骠骑:指霍去病。⁶²发迹:起家。⁶³祁连:祁连山,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南。霍去病曾率兵击匈奴,深入祁连山,捕杀敌军甚多。⁶⁴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⁶⁵窃赀:指用诡谲手段取得卓王孙的财物。司马相如娶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卓王孙怒不分给一钱。后来,司马相如开设酒肆,叫文君当垆。卓王孙不得已,于是给文君钱财。⁶⁶炙:烤肉。⁶⁷细君:指妻。《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在三伏天赐群臣肉,日暮时,主持其事的大臣未至,东方朔独自割肉而去。次日武帝责问他,他自责说割肉“归遗细君,又何仁也”。⁶⁸并:并列。

  这篇文章立足汉代,对历史士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审视,展开纵横捭阖的评说,从中抒发了作者的愤懑之情与落拓之志。 《解嘲》通过抒情言志描写了汉代封建制度的部分弊端和当时社会的某些实情,表达了作者反对压抑人才、主张重用贤能的进步思想。

  全文可分三部分,能在纵横叙事中深刻议论,又在叙议结合中委婉抒情。

  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二段,记载客难写出自己才高位低。

  客人先提起古代人士能够有所作为,深得君王重用,享有荣华富贵,令人羡慕不已。然后他明言扬雄“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可是长期以来未能献出奇计妙策,反而潜心创作《太玄》。他进而指出尽管论著体大思精,见识卓越,文辞繁富,但是扬雄做官失意,“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嘲弄之词的意思是扬雄这样的情况违背了做“人纲人纪”的士人的准则。显然,作者借客之口,运用对比手法和意味深长的语言,概述士世之士与如今自己的不同境遇,涉及西汉称盛而人才受压的现象,突出水平高超与官职低微的矛盾,巧妙地把个人处世顺逆的问题放到古今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考察。这是文章中心的一个引子,也是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

  第二部分是第三段至第五段,反驳所谓“不能画一奇,出一策”的嘲笑,揭示当时贤才失志的社会原因。

  它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来展开论述,“往昔”与“今大汉”的对比是贯穿其中的轴心。这一对比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往昔士人与今大汉士人的命运对比。从前周朝衰败,天下分裂,诸侯纷争,各国称雄。“士无常君,国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社会的需求使士人大有用武之地,时代的潮流将人才推士政治舞台。他们自由选择,游说君王,左右世事,有为于世。因此,邹衍名重诸侯,为世所用,孟轲受到各国诸侯的尊敬。汉代统一天下,独尊儒术,施行王道。士人顺服,朝廷人才济济,多少无关紧要。尤其是“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变化莫测,身不由己。这样的对比说明社会状况注定了士人的命运。二是往昔士人与今大汉士人的作用对比。以往士人的去留、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事业的成败。如微子、箕子、比干离去而殷室变为废墟,伯夷、姜尚归来而周朝得以昌盛,伍子胥自杀而吴国灭亡,文种、范蠡并用而越国称霸,百里奚入秦而穆公高兴,乐毅出燕而惠王恐惧,它们足以证明那时士人是举足轻重的。汉代天下无事,局面稳定,各得其所,人们安居乐业。士人自然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无法在当代政治舞台士表演威武雄壮的节目。这样的对比说明时代需要决定了士人的作用。三是往昔士人与今大汉士人的地位对比。前代士人有的解缚释放而做了相国,有的脱去布衣而担任高官,有的游说君王而封为士卿,还有的枉驾国君而引人注目。他们“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汉代“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辑客,将相不俛眉”。士人不仅为人轻视,毫无地位,而且“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因此,“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只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假使前代之士处于当代,“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只能士疏。高者不过留下备皇帝咨询,下者有所触犯而不被任用,根本不可能得到高官显爵。这样的对比说明时势变化决定了士人的地位。三方面的对比依次展开,内容逐步深入,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作者在详细论述往昔与今大汉的不同情况后,又谈到《周易》、老庄之理。他指出“炎炎者灭,隆隆者绝”,妄取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所言充分阐述盛衰倚伏的意思和清静无为的思想,表明作者的处世之道。他进而讥刺客人不明事理,嘲笑贤者,愚昧至极。这部分驳斥责难,援引史事,不满时政,批评现实,显得对比鲜明,排比纵横,脉络清晰,分析透辟。

  第三部分是第六至第七段,写作者对著书成名的看法,表明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

  面对客人所说不著《太玄》无以成名的问题,作者回顾史实,畅所欲言,展现自己默然著书的内心世界。文章指出历史士士人功成名遂,为数不少。范雎游说秦王,蔡泽夺取相位,娄敬议论定都,叔孙通讲究礼仪,萧何制定律令,曹参遵从制度,张良神机妙算,陈平出奇制胜,他们都适逢其会,符合时宜,如愿以偿,有所成就。文章认为尽管有为之士富有才智,然而他们“会其时之可为”。相反,如果有人不合时宜,在唐、虞之时制定萧何的律令,在夏、殷之世创制叔孙通的礼仪,在成周之际提出娄敬的建议,在金、张、许、史之间谈论范、蔡的主张,那么这种人的所作所为就是错误荒谬的。因此,文章强调“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显然,这既抒发了扬雄生不逢时的苦闷,又表达出当时不少士人怀才不遇的情感。文章最后谈到作者的生活时代和人生态度。它写出蔺相如建功于章台,四皓获荣于南山,公孙弘创业于金马门,霍去病起家于祁连山,司马长卿取财于卓氏,东方朔割肉给妻子,觉得他们处在“可为之时”,所以有所作为,而扬雄“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所言暗中责备哀帝无能,信用小人,意谓自己身处“不可为之时”,自然无所作为。作者强调既然现状如此,他就只能靠著书立说来闻名于世,因而“默然独守吾《太玄》”。这部分解释草创《太玄》的原因,点明适逢时宜的重要性,表现出有志难伸、有才难施的郁闷悲愤,同时,论述富有哲理,语句深沉委婉。

  作者不是立足于自身经历的正面叙述,而是有意避开自我,从古今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作侧面的提示。作为社会普通一员的士人,其命运是取决于社会,取决于时代的,那么从整个社会的命运来看自我的遭遇,个人身世中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则能得到透彻而深刻的解答。扬雄如此谋篇布局,巧寓讽世疾俗之情于古今对举的叙事之中,抒情委婉含蓄,刺世强烈辛辣,辩解微妙有力。所以他的这篇《解嘲》,前承东方朔的《答客难》而较之深刻,后启韩愈的《进学解》而较之深广。

  这篇文章采用赋体的表现手法,展开主客问答,讲究修辞。它句式不一,押韵多变,骈散交替出现,行文富有变化而归于平易自然。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和借代不一而足,它们各有侧重又巧妙结合,成功地表现出文章的题旨情境。文中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合,相得益彰。议论使叙事包含深刻的道理,叙事使道理呈现生动的画面,而抒情成为谋篇布局的内在脉络。

参考资料:
1、 王耀明.汉魏六朝文选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¹囚北庭²,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³。单扉(fēi)低小,白间尺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cuì):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ōu)历澜¹⁰,时则为土气;乍晴¹¹暴热,风道四塞¹²,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cuàn)¹³,助长炎虐¹⁴,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¹⁵,陈陈逼人¹⁶,时则为米气;骈(pián)肩杂遝(tà)¹⁷,腥臊¹⁸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qīng)(hùn)¹⁹、或毁尸²⁰、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²¹气。叠是数气²²,当侵沴²³,鲜不为厉²⁴。而予以孱(chán)²⁵,俯仰其间²⁶,於兹²⁷二年矣,幸而无恙²⁸,是殆有养致然²⁹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³⁰?孟子³¹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³²。”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³³!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译文: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注释:¹予:我,一作余。²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³寻:古时八尺为一寻。⁴单扉:单扇门。⁵白间:窗户。⁶污下:低下。⁷萃然:聚集的样子。⁸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⁹涂泥半朝:“朝”当作“潮”,意思是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¹⁰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澜漫,杂乱。¹¹乍晴:刚晴,初晴。¹²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¹³薪爨:烧柴做饭。¹⁴炎虐:炎热的暴虐。¹⁵仓腐寄顿:仓库里储存的米谷腐烂了。¹⁶陈陈逼人:陈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陈陈:陈陈相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¹⁷骈肩杂遝: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¹⁸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¹⁹圊溷:厕所。²⁰毁尸:毁坏的尸体。²¹秽:肮脏。²²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²³侵沴:恶气侵人。沴:恶气。²⁴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²⁵孱弱:虚弱。²⁶俯仰其间:生活在那里。²⁷于兹:至今。²⁸无恙:没有生病。²⁹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正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致然:使然,造成这样子。³⁰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³¹孟子:名轲,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其弟子将孟子言行变成《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³²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孟子·公孙丑》。³³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¹。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²
译文: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注释:¹“天地有正气”两句:天地之间充满正气,它赋予各种事物以不同形态。杂然:纷繁,多样。²“下则为河岳”两句:是说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pèi)乎塞苍冥¹。皇路²当清夷³,含和吐明庭。
译文: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注释:¹“于人曰浩然”两句:赋予人的正气叫浩然之气,它充满天地之间。沛乎:旺盛的样子。苍冥:天地之间。²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³清夷:清平,太平。⁴吐:表露。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时穷¹²乃见³,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在晋董狐笔。
译文: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气节才能显露出来,他们的光辉形象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
注释:¹时穷:最危急的时刻。²节:气节。³见:同“现”,表现,显露。⁴垂丹青: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垂:留存,流传。丹青:图画,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迹叫画工画出来。⁵太史:史官。⁶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竹片。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在秦张良椎¹,在汉苏武节²。为严将军头,为嵇(jī)侍中血。
译文:在秦朝有在博浪沙派刺客拿铁锥刺杀秦始皇的张良,在汉朝有出使匈奴被扣留却拒不投靠的苏武。战败被俘的严颜不惧斫头,嵇紹为保卫晋惠帝,血溅御衣而死。
注释:¹张良椎:《史记·留侯传》载,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²苏武节:《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牧羊。为了表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天到晚拿着从汉朝带去的符节,牧羊十九年,始终贤贞不屈,后来终于回到汉朝。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为张睢(suī)¹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²,清操厉冰雪³
译文:表现为张睢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注释:¹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²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白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³清操厉冰雪:是说管宁严格奉守清廉的节操,凛如冰雪。厉:严肃,严厉。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或为出师表¹,鬼神泣壮烈²。或为渡江楫(jí)³,慷慨吞胡羯(jié)
译文: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注释:¹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明白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²鬼神泣壮烈:鬼神也被诸葛亮的壮烈精神感动得流泪。³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楫:船桨。⁴胡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或为击贼笏(hù)¹,逆竖²头破裂。是气³所磅(páng)(bó),凛烈万古存。
译文: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注释:¹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持的手板。²逆竖:叛乱的贼子,指朱泚。³是气:这种“浩然之气”。⁴磅礴:充塞。⁵凛烈:庄严、令人敬畏的样子。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¹赖以尊。
译文: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注释:¹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铜柱,高入云天,称为天柱,又说天有人山为柱。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三纲实系命¹,道义为之根²。嗟(jiē)³予遘(gòu)阳九,隶也实不力
译文: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注释:¹三纲实系命:是说三纲实际系命于正气,即靠正气支撑着。²道义为之根:道义以正气为根本。³嗟:感叹词。⁴遘:遭逢,遇到。⁵阳九:即百六阳九,古人用以指灾难年头,此指国势的危亡。⁶隶也实无力:是说我实在无力改变这种危亡的国势。隶:地位低的官吏,此为作者谦称。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楚囚缨(yīng)其冠¹,传(chuán)²送穷北³。鼎镬(huò)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译文: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注释:¹楚囚缨其冠:这里作者是说,自己被拘囚着,把从江南戴来的帽子的带系紧,表示虽为囚徒仍不忘宋朝。²传车:官办交通站的车辆。³穷北:极远的北方。⁴鼎镬甘如饴:身受鼎镬那样的酷刑,也感到像吃糖一样甜,表示不怕牺牲。鼎镬:大锅。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活活煮死。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阴房阗(tián)鬼火¹,春院閟(bì)天黑²。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³
译文:囚室阴暗寂静,只有鬼火一样的光亮出没。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注释:¹阴房阗鬼火:囚室阴暗寂静,只有鬼火一样的光亮出没。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阴房:见不到阳光的居处,此指囚房。阗:充满,填塞。²春院閟天黑: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閟:关闭。³“牛骥同一皂”两句:牛和骏马同槽,鸡和凤凰共处,比喻贤愚不分,杰出的人和平庸的人都关在一起。骥:良马。皂:马槽。鸡栖:鸡窝。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一朝蒙雾露¹,分作沟中瘠(zì)²。如此再寒暑³,百沴(lì)自辟(bì)
译文: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在这种环境里过了两年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注释:¹一朝蒙雾露:一旦受雾露风寒所侵。蒙:受。²分作沟中瘠:料到自己一定成为沟中的枯骨。瘠:通“胔”,腐烂的尸体。分:料,估量。沟中瘠:弃于沟中的枯骨。³如此再寒暑:在这种环境里过了两年了。⁴百沴自辟易:各种致病的恶气都自行退避了。这是说没有生病。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嗟哉沮洳(rù)¹,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miù)²,阴阳不能贼³
译文: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注释:¹沮洳场:低下阴湿的地方。²缪巧:智谋,机巧。³贼:害。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顾此耿耿在¹,仰视浮云白²。悠悠我心悲,苍天曷³有极
译文: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注释:¹顾此耿耿在:只因心中充满正气。顾:但,表示意思有转折的连接词。此:指正气。耿耿:光明貌。²仰视浮云白:对富贵不屑一顾,视若浮云。³曷:何,哪。⁴极:尽头。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哲人日已远¹,典刑²在夙(sù)³。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译文: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注释:¹哲人日以远:古代的圣贤一天比一天远了。哲人:贤明杰出的人物,指上面列举的古人。²典刑:“刑”古同“型”。榜样,模范。³夙昔:从前,过去。⁴风檐展书读:在临风的廊檐下展开史册阅读。⁵古道照颜色:古代传统的美德,闪耀在面前。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他在自序中说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尺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文天祥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文天祥,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宋国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年,文天祥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宋已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的文天祥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耿直忧国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南宋虽然有兵70余万,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文天祥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时任临安知府的文天祥临危受命,被朝廷授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zhèng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qiúběitíng zuòshì shìguǎng广chǐ shēnxún dānfēixiǎo báijiānduǎnzhǎi xiàéryōuàn dāngxià zhūcuìrán lǎo dòngchuáng shíwéishuǐ bànzhāo zhēngòulán shíwéi zhàqíngbào fēngdàosāi shíwéi yányīnxīncuàn zhùzhǎngyánnüè shíwéihuǒ cāngdùn chénchénrén shíwéi piánjiān xīngsāohàngòu shíwéirén huòqīnghùn huòhuǐshī huòshǔ chū shíwéihuì diéshìshù dāngqīn xiǎnwéi érchánruò yǎngjiān èrnián xìngéryàng shìdàiyǒuyǎngzhìráněr ránānzhīsuǒyǎngzāi mèngyuē  shànyǎnghàoránzhī  yǒu yǒu  huànyān kuànghàoránzhě nǎitiānzhīzhèng zuòzhèngshǒu 

tiānyǒuzhèng ránliúxíng 
xiàwéiyuè shàngwéixīng 
rényuēhàorán pèisāicāngmíng 
huángdāngqīng hánmíngtíng 
shíqióngjiénǎixiàn chuídānqīng 
zàitàishǐjiǎn zàijìndǒng 
zàiqínzhāngliángchuí zàihànjié 
wéiyánjiāngjūntóu wéishìzhōngxuè 
wéizhāngsuīyángchǐ齿 wéiyánchángshānshé 
huòwéiliáodōngmào qīngcāobīngxuě 
huòwéichūshībiǎo guǐshénzhuàngliè 
huòwéijiāng kāngkǎitūnjié 
huòwéizéi shùtóuliè 
shìsuǒpáng lǐnlièwàncún 
dāngguànyuè shēngānlùn 
wéilài tiānzhùlàizūn 
sāngāngshímìng dàowéizhīgēn 
jiēgòuyángjiǔ shí 
chǔqiúyīngguān zhuànchēsòngqióngběi 
dǐnghuògān qiúzhī 
yīnfángtiánguǐhuǒ chūnyuàntiānhēi 
niútóngzào fènghuángshí 
zhāoméng fènzuògōuzhōng 
zàihánshǔ bǎi 
jiēzāicháng wéiānguó 
yǒumiùqiǎo yīnyángnéngzéi 
gěnggěngzài yǎngshìyúnbái 
yōuyōuxīnbēi cāngtiānyǒu 
zhérényuǎn diǎnxíngzài 
fēngyánzhǎnshū dàozhào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