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衣谁不怯寒霜,千里归心系野航。黄菊又逢佳节赏,紫萸偏厌异乡囊。
客衣谁不怯寒霜,千里归心系野航。黄菊又逢佳节赏,紫萸偏厌异乡囊。
秋阴近匝秦瓯越,海色遥通汉夜郎。极目峭帆东翥尽,醉来烟树只苍苍。
秋阴近匝秦瓯越,海色遥通汉夜郎。极目峭帆东翥尽,醉来烟树只苍苍。

shānjiǔ--zhèngxuéchún

shuíqièhánshuāngqiānguīxīnhánghuángyòuféngjiājiéshǎngpiānyànxiāngnáng

qiūyīnjìnqínōuyuèhǎiyáotōnghànlángqiàofāndōngzhùjǐnzuìláiyānshùzhǐcāngcāng

郑学醇

郑学醇

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5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¹吉英殿²。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³。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qiǎo)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gàn)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shū)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47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
注释:¹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²吉英殿:北宋皇宫宫殿建筑之一,其始建于赵匡胤初年,原名广政殿,1032年更名为吉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试进士和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主要作为宴殿和策试进士使用)。³江万里:南宋丞相。⁴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⁵涕泣:哭泣,流泪。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xiāng)(fán)四载弄干戈¹,不见渔歌,不见樵(qiáo)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译文:襄樊战争已经进行四年多了,老百姓既不能打鱼又不能砍柴民不聊生。请问如今的国事是什么样子呢?耗费大量金银财宝粮食丝绸缴纳敌人。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¹弄干戈:指战争。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zhè)¹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²,恶也能多!朱门³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译文:再不要婆娑起舞了,丑恶之事实在太多了。权贵之家天天买年轻貌美的女子纵情享乐,却不管军事国事如何!
注释:¹柘枝:舞曲名。²能多:这样多。³朱门:权贵之家,这里指贾似道。⁴朱娥:年轻貌美的女子。⁵军事:指襄樊城被围,贾似道不发援兵。⁶民事:指贾似道对人民加重剥削,而襄樊一带的民兵却勇敢地参加了保卫襄阳城的战斗。

  词的上片指出襄樊战事的形势。度宗咸淳四年(1268)九月,元兵筑白河城,始围襄樊。九年(1273)正月,樊城破,二月,襄阳守将出降。“襄樊四载弄千戈”,襄樊战事迄今已经四年,时城虽被围困,但仍未破。守城军民屡次向朝廷求援,但窃居相位的贾似道却置之不理。唐代诗人王维唱过“襄阳好风口”(《江汉临泛》),李白也曾歌唱道:“江城回渌水, 花月使人迷。”(《襄阳曲四首》其一)可是,如今在元兵的重围下,“不见渔歌,不见樵歌”,和平安乐的生活被破坏,再也听不到动听悦耳的渔歌、樵歌,更不用说诗人们的吟唱了。“襄阳之围,食子爨骸”(《随隐漫录》),到处是一片悲哀的呻吟。四年的战事并不算久,但为了守城而耗费的钱粮不知多少。 “金也见磨,谷也见磨”,除了这层意思外,还隐含着贾似道和元人密约,向他们输绢纳币的一层意思。向元人输金谷称臣求和,既不能挽救裹樊的命运,也挽救不了南宋朝廷的命运。

  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襄樊战事危如累卵,可能遭致失陷的根溉,是因为奸臣贾似道之流“权奸方怙权妒贤,沉溺酒色”(《随隐浸录》)。“柘枝不用舞婆娑”,据《乐苑》记载:“柘枝舞曲,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扑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柘枝舞婆娑,金铃莲花,童女对舞,本来美妙无比,然而词人却重重地下了“不用”二字,对于置前方战事不顾,成天沉溺于酒色的贾似道等人来说,曼舞轻歌正是他们的丑处、恶处。‘“丑也能多,恶也能多”,这真是一种够丑够恶的行为了。“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 民事如何”,进一步揭露这伙人的丑恶灵魂。“时襄阳围已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其中”(《宋史·奸臣传》)。贾似道之流劫买美女,把她们送入朱门深院,高筑楼阁,广置亭榭,歌舞婆娑,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襄樊被困,军事、民事如何! 这是一种强烈感愤的语气,贾似道坐视不救,襄樊危在且夕,军民命运可知。后方权臣的荒淫无耻,与前方战事的危急,形成异常鲜明的对比,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战事国事的焦虑,以及对当道者的罪恶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

  全词文字直质。词人丝亳也不掩饰他的激愤之情,还很巧妙地运用《一剪梅》词上、下片二三、五六句同声同韵的特点,重叠地运用了“不见”、“也见磨”、“也能多”、“如何”四个词组来加重语气和感情的深度,也使整首词更富有讽刺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67—1268页

jiǎnméi··xiāngfánzàinònggàn--yángqiānpàn

xiāngfánzàinònggànjiànjiànqiáoshìwènjīnshìruòjīnxiāoxiāo

zhèzhīyòngsuōchǒunéngduōènéngduōzhūménmǎizhūéjūnshìmínshì

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
游莫羡天池鹏¹,归莫问辽东鹤²
译文:遨游不要问南海大鹏,归去不要问辽东仙鹤。
注释:¹天池鹏:南海大鹏鸟,语出《庄子·逍遥游》。²辽东鹤:指传说中的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kuǐ)¹江山即寥廓。
译文:人生都须自作自为,哪怕每次仅仅迈出的是半步,长久积累,就可以进入一个宽广的世界。
注释:¹跬步:半步。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
译文:希望你得到美酒不要少饮,和我一起痛饮看这王氏能远楼。
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
醉捧勾吴匣(xiá)中剑¹,斫(zhuó)断千秋万古愁。
译文:待到微醺时小心翼翼的捧着吴地利剑,斩断那千秋万代的愁怨。
注释:¹勾吴匣中剑:指吴地制造的利剑。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
沧溟¹朝旭射燕甸(diàn)²,桑枝正搭虚窗面。
译文:旭日东升,光照燕京城郊;繁茂的桑枝重重叠叠好似掩映窗棂的窗面。
注释:¹沧溟:大海。²燕甸:指燕京城郊。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译文:昆仑池上的碧桃花开正艳,东风吹过千千万万的花瓣在空中飘舞。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¹
译文:可是那千千万万片桃花,究竟落在谁家呢?希望能将那滔滔不绝的海水化作美酒,饮之不尽。
注释:¹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这里代指美酒。
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寄谢¹尊前望乡客,底须²惆怅惜天涯。
译文:寄语酒樽之前思乡的朋友,那何须惆怅伤感呢?
注释:¹寄谢:传告,告知。²底须:何须,何必。

  范梈当时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称元诗四大家。《王氏能远楼》是范梈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诗立意高远、表达了诗人看破红尘的高情逸志。时不我待、及时行乐的情绪是这首诗的主调。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为一意。

  开篇:“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天池鹏是南海大鹏鸟,语出《庄子•逍遥游》,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辽东鹤,指传说中的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以上提到的,都是传说中的神鸟,非常人所能为。但是,诗人说到,我们凡人不必去羡慕它们,“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人生啊,都须自作自为,哪怕每次仅仅迈出的是半步,长久积累,就可以进入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在这里,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志趣。

  “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请君停留下来,和我一起痛饮王氏能远楼。勾吴匣中剑,指吴地制造的利剑。 “醉捧”与前一句中的“痛酌”的形象相呼应,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举杯痛饮后,小心翼翼的捧着利剑,酒意未散、步履摇晃的情态。诗的这一句,刻画出诗人摒弃世俗、孤高傲世的品格。“斫断千秋万古愁”,原来要用手中的利剑,斩断千秋万代的愁怨,语气上斩钉截铁。诗人痛饮美酒,及时行乐,才可一解胸中愁怨。他心中的愁怨又是什么呢?诗人所谓愁怨,主要是指生命有限和客游离乡。
 
  “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沧溟”,意为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海上朝阳升起,光照大地; 日出了,窗棂为之生辉。此句还暗用“日出扶桑”的神话传说。“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 昆仑池,传说是西王母的居所,池上种有碧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这句话的意思是:昆仑池上的碧桃花,千千万万的花瓣在风中飘舞。
 
  “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流霞是神话传说中的仙酒,这里代指美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可是那千千万万片桃花,究竟有哪一片落到了人间寻常百姓之家的呢?诗人希望能将那滔滔不绝的海水化作美酒,才能喝得尽兴。最后一句: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 “底须”意为何须,何必。“寄谢”意为传告,告知。寄语那些思乡的朋友,何须惆怅伤感呢?
 
  在诗中,诗人虚实相结合的描写出与友人登楼畅饮后所感。写意而不写事,是本诗重要特点。从天池鹏、辽东鹤、碧桃花的仙界虚景到“人生万事须自为”的人间凡境。诗人指出一切都是那么虚无飘渺,惟有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1、 仲联 等. 名家品诗坊元明清诗.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2-24

wángshìnéngyuǎnlóu

fànpēng yuándài 

yóuxiàntiānchípéng guīwènliáodōng 
rénshēngwànshìwéi kuǐjiāngshānliáokuò 
qǐngjūnjiǔshǎoliú wéitòngzhuówángjiānéngyuǎnzhīgāolóu 
zuìpěnggōuxiázhōngjiàn zhuóduànqiānqiūwànchóu 
cāngmíngzhāoshèyàndiàn sāngzhīzhèngchuāngmiàn 
kūnlúnchíshàngtáohuā jìndōngfēngqiānwànpiàn 
qiānwànpiàn luòshuíjiā yuànqīnghǎishuǐliúxiá 
xièzūnqiánwàngxiāng chóuchàngtiān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美女妖¹且闲²,采桑歧(qí)路间。
译文:那个容貌美丽性格文静的姑娘,正在乡间岔路口忙着采桑。
注释:¹妖:妖娆。²闲:同“娴”,举止优雅。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柔条纷冉(rǎn)¹,落叶何翩翩。
译文: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注释:¹冉冉:动貌。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rǎng)¹见素手,皓(hào)腕约²金环。
译文: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
注释:¹攘袖:捋起袖子。²约:缠束。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头上金爵(jué)(chāi)¹,腰佩翠琅(láng)(gān)²
译文: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
注释:¹金爵钗:雀形的金钗。“爵”,同“雀”。²琅玕:形状像珠子的美玉或石头。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¹
译文: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注释:¹木难:碧色珠,传说是金翅鸟沫所成。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罗衣何飘飘,轻裾(jū)随风还¹
译文: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
注释:¹还(音“旋”):转。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顾盼遗光彩,长啸¹气若兰。
译文: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长长、轻轻地抒气仿若兰花的芳香。
注释:¹啸:蹙口出声,今指吹口哨。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译文: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¹
译文: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
注释:¹城南端:城的正南门。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青楼¹临大路,高门结重关²
译文: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
注释:¹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指显贵之家,和以青楼为妓院的意思不同。²重关:两道闭门的横木。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¹
译文: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阳,谁不爱慕她动人的容颜?
注释:¹希令颜:慕其美貌。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媒氏何所营?玉帛¹不时安。
译文:媒人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
注释:¹玉帛:指珪璋和束帛,古代用来定婚行聘。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译文:姑娘偏偏爱慕品德高尚的人,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众人徒嗷(áo)嗷,安知彼所观?
译文:众人徒劳地议论纷纷,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盛年处房室,中夜¹起长叹。
译文:青春年华在闺房里流逝,半夜里传来她一声声的长叹。
注释:¹中夜:半夜。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辞》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轼启。近递中奉书,必达。比日春寒,起居何似。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过,偶说一事,闻乏酸辛,为食不下。念非吾康叔之贤,莫足告语,故专遣此人。俗人区区,了眼前事,救过不暇,岂有余力及此度外事乎?天麟言: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有神山乡百姓石揆者,连杀两子,去岁夏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创艾。天麟每闻其侧近有此,辄驰救之,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既旬日,有无子息人欲乞其手者,辄亦不肯。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轼启。近递中奉书,必达。比日¹春寒,起居何似²。昨日武昌寄居王殿直天麟见过,偶说一事,闻乏酸辛,为食不下。念非吾康叔之贤,莫足告语,故专遣此人。俗人区区,了眼前事,救过不暇³,岂有余力及此度外事乎?天麟言: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zhé)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guān)。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有神山乡百姓石揆(kuí)者,连杀两子,去岁夏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创艾。天麟每闻其侧近有此,辄驰救之,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既旬日,有无子息人欲乞其手者,辄亦不肯。以此知其父子之爱,天性故在,特牵于习俗耳。
译文:轼启。最近由驿车进呈给您的信,谅必达览。近来春寒,身体如何?昨天,寄居武昌的王麟殿直过访,偶然说起一件事,听后甚感酸楚,吃不下饭。想如非老友康叔您这样的贤人,不值得告诉这些话,所以专门派遣此人到您官衙。俗人襟怀扁窄,只想了却眼前琐事,救补罪过还来不及,哪里还有余力照顾到这与自己无关的事呢?天麟说:岳州、鄂州一带乡村百姓,照例只生两男一女,超过这个数就杀死他,特别忌讳生女孩,因此民间妇女少,而没有妻子的人多。婴儿出生,往往用冷水浸没,孩子的父母也不忍心,常常闭着眼睛背过脸去,用手把婴儿按在水盆中,咿呀啼叫好久方才死去。神山乡有个叫石揆的百姓,连杀二婴,去年夏天,他的妻一胎生了四个儿子,痛苦得无法忍受,母子都死了。上天如此报应,但愚昧的人不知道鉴戒。天麟每次听到附近有溺婴的,就赶快跑去抢救,酌情给些衣服食物,救活的不止一个。十多天后,即使有没有子嗣的人想要他的儿子,婴儿的父母也不肯再给了。因此知道父子之爱,天性就是这样,只是受当地的牵累罢了。
注释:¹比日:近来。²何似:如何;怎样。³救过不暇:补救过失都来不及。⁴辄:就。⁵讳:忌讳。⁶鳏夫:无妻或丧妻的人。⁷初:刚刚。⁸咿嘤:婴儿的啼哭声。⁹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
准律,故杀子孙,徒二年。此长吏所得按举。愿公明以告诸邑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使归转以相语,仍录条粉壁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赏钱以犯人及邻保家财充,若客户则及其地主。妇人怀孕,经涉岁月,邻保地主,无不知者。若后杀之,其势足相举觉,容而不告,使出赏固宜。若依律行遣数人,此风使革。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准律¹,故²杀子孙,徒³二年。此长吏所得按举。愿公明以告诸邑(yì)令佐,使召诸保正,告以法律,谕以祸福,约以必行,使归转以相语,仍录条粉壁晓示,且立赏召人告官,赏钱以犯人及邻保家财充,若客户则及其地主。妇人怀孕,经涉岁月,邻保地主,无不知者。若后杀之,其势足相举觉,容而不告,使出赏固宜。若依律行遣数人,此风使革。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计哉。
译文:依据法律,故意杀死子孙,判处两年徒刑。这是州县官吏能够督察检举的。希望您能把这些明确地告诉各县县令及其副长官,让他们召集各村的保长,向他们宣读法律,晓喻祸福利害,规定必须执行,使他们回去辗转宣传,还要把条款抄录张贴在白墙上,昭告百姓,并且定下奖励办法鼓励人揭发溺婴罪,资金由犯法人、邻居和保正的家财中出,如果是客户,则由他的地主出。妇人怀孕,经历很长的时间,邻居、保正和地主,没有不知道的。若产后溺婴,按情形能够互相检举,发觉包庇而不告官的,使他出赏钱当然是合适的。如果按照法律判处几个人,这种浸杀婴儿的风气便能革除。您再使县令县丞等分别以诚意晓谕地主豪户,如果有实在太穷困不能抚养孩子的,稍微周济他一些。人非木石,谁能无情?他们也一定乐于听从。只要做到出生几天后不杀,以后即使再劝他们杀婴,他们也不肯了。从今以后,因为您的关注而活下来的婴儿,哪能数得清呢?
注释:¹准律:依照法律。²故:故意。³徒:剥夺犯人自由的刑罚。
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六畜犹尔,而况于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悼耄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昔王濬为巴郡太守,巴人生子皆不举。濬严其科条,宽其徭役,所活数千人。及后伐吴,所活着皆堪为兵。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古之循吏,如此类者非一。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此事特未知耳。
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六畜犹尔,而况于人。俗谓小儿病为无辜,此真可谓无辜矣。悼(dào)(mào)¹杀人犹不死,况无罪而杀之乎?公能生之于万死中,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昔王濬为巴郡太守,巴人生子皆不举。濬严其科条,宽其徭(yáo)(yì),所活数千人。及后伐吴,所活着皆堪为兵。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汝,汝必死之。”古之循吏,如此类者非一。居今之世,而有古循吏之风者,非公而谁。此事特未知耳。
译文:佛经讲杀生之罪,认为杀胎卵的罪孽最重。对六畜尚且如此,何况对人呢?俗话说小儿有病为无辜,这真可以说是无辜而被杀了。幼童和老人杀人还不得死罪,何况无罪而把他杀掉呢?您能使婴儿从万死之中获得生命,这种阴德要比给壮夫洗雪冤情使他保全性命超过十倍。从前王濬任巴郡太守,巴人生了孩子都不养育。王濬严明法律,放宽徭役,救活的有几千人。等到后来讨伐吴国,婴儿长大成人的都能当兵。他们的父母告诫孩子说:“王太守使你活下来,你一定要用生命为他效力。”古代的良吏,像王濬这样的不只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而具有古代良吏风范的,不是您还是谁呢?但这件事究竟结果如何,现在还难以预知啊!
注释:¹悼耄:幼童与老年人。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十人。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恃深契,故不自外。不罪!不罪!此外,惟为民自重。不宣。轼再顿首。
轼向¹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十人。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恃深契,故不自外。不罪!不罪!此外,惟为民自重。不宣。轼再顿首。
译文:我从前在密州,遇到灾荒年,有很多百姓抛弃孩子,于是我就盘查官库中用于劝家的粮食,拿出剩余的数百石另外储存,专门用来收养遗弃的孤儿,每月供给六斗。等满一年,抱养者与婴儿,都有父母之爱,就不至于流离失所,救活的也有几十人。这种事情,对您来说就易如反掌了。我自恃交谊深厚,所以不把自己当局外人。不要怪罪,不要怪罪!此外,希望您为民保重身体。书不尽言,轼再顿首。
注释:¹向:从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