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
竹里风生¹月上门²。理³秦筝(zhēng),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sī)。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¹⁰
译文:竹林里传来阵阵风声,月光悄悄地溜进闺门。她面对云屏,调试秦筝。轻轻地拨弄筝弦,恐难听见那马儿的嘶叫。她含恨娇媚地独自言语:只怪我呀只怪我,今晚相约的时间太迟了!
注释:¹竹里风生:风吹竹丛,竹叶瑟瑟有声。²月上门:月亮初生,照上门楣。³理:温习,重复地弹奏。⁴秦筝:即筝,原出于秦地。⁵云屏:用云母装饰的屏风,一说指上有云彩图饰的屏风。⁶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⁷恐:担心。⁸马嘶声:情郎来到时的马叫声。⁹含恨含娇:带着怨恨和娇嗔。¹⁰太迟生:即太迟,意谓时间过得太慢。生:语尾助词,无意。

  不同作家的笔下,对爱情的描写却纷呈着不同的光彩,从而使这一道不尽说不完的相同主题,具有永不衰竭的魅力。和凝的这首《江城子》,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初恋的女子在约会时,等待情人到来的焦灼情态。笔法细腻,体贴入微,十分生动。

  “竹里风生月上门”,词的起句先描绘出主人公约会的环境和时间。夜幕降临,微风从屋外的竹林吹过,送来阵阵清香的气息,竹叶“沙沙”作晌,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天际缓缓升起,偷偷地爬上门楣,透过绣帘,似在窥探女主人公的芳姿。这里作者用“生”和“上”二字,来分别修饰“风”和“月”,使这幽静的画面产生了动态之感,从而也使幽会的场面更加动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良辰美景,女主人公早已沉浸在如痴如迷的向往之中了。

  “理秦筝,对云屏”,此句由屋外环境的描写转入屋内主人公的刻画。她情意绵绵,如痴如醉,热切地盼望着情人的到来,但是,毕竟时间还早,离约会的时刻还有一段时光,枯坐等待,反而更加焦急,所以只好拿出秦筝对着云屏弹奏起来,把思念和焦虑排遣在筝声之中。作者这里不直按说出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深,而是用“理”和“对”这两个动作来展示她的心态,显得含蓄委婉,但又耐人寻味。读者仿佛从那缠绵悄l恻的筝声中,感受到主人公那因热切的向往而不能平静的情态。

  “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这一句真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它把女主人急切盼望与情人相会的神情意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主人公弹起秦筝,本来是要消磨时光,但她时时刻刻却想着情人的到来,所以在阵阵如怨如艾的筝声中,她时时留意于“筝外之音”。忽然她感到了马的嘶鸣声,莫非是情郎骑马而来?但夹杂着筝声,那嘶鸣声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因此她不由爵下意识地放轻手法,仔细谛听辨别,慢慢地不知不觉停止了弹奏。作者用一个“轻”字把主人公凝神谛听辨别的神态反映了出来,用一个“恐”字则把她既欲弹筝,又怕筝声淹没马嘶声的矛盾心态细腻而又逼真地刻画出来。至此,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体贴之细致,描罄之传神,手法之高超了。

  词的最后两句“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在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上更进了一步,同时也将主人公的思恋之情推向顶峰。她停止了弹奏,仔细地谛听,原来那马的嘶鸣声只不过是自己的错觉,一般怨艾之情便油然而生:难道他失信负约,今晚不来了?可是转眼一想,现在还没有到约会的时刻呢,不由得又对自己的过于心急和多余的想法感到好笑。“含恨含娇”四字,把一个既痴情又娇羞的初恋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最后一“今夜约,太迟生!”以主人公自怨自艾、似怨似嘲的语气作结,机趣横生,使全词显得十分活脱生动。江尚质说:“《花间》词状物描情,每多意态”(《古今词话》卷下引),这个结尾,就是如此。

  这首词语言平易流畅,无一难字奇字,但却极富情韵。作者善于通过细节的描摹来刻画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情态,使主人公的形象宛在目前。全词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委婉细腻,在描写爱情的作品中,是很有特色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416-417

jiāngchéngzi··zhúfēngshēngyuèshàngmén--níng

zhúfēngshēngyuèshàngménqínzhēngduìyúnpíngqīngzhūxiánkǒngluànshēnghánhènhánjiāojīnyuētàichísh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林里传来阵阵风声,月光悄悄地溜进闺门。她面对云屏,调试秦筝。轻轻地拨弄筝弦,恐难听见那马儿的嘶叫。她含恨娇媚地独自言语:只怪我呀只怪我,今晚相约的时间太迟了!

注释

竹里风生:风吹竹丛,竹叶瑟瑟有声。

月上门:月亮初生,照上门楣。

理:温习,重复地弹奏。

秦筝:即筝,原出于秦地。

云屏:用云母装饰的屏风,一说指上有云彩图饰的屏风。

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

恐:担心。

马嘶声:情郎来到时的马叫声。

含恨含娇:带着怨恨和娇嗔。

太迟生:即太迟,意谓时间过得太慢。

生:语尾助词,无意。

赏析

  不同作家的笔下,对爱情的描写却纷呈着不同的光彩,从而使这一道不尽说不完的相同主题,具有永不衰竭的魅力。和凝的这首《江城子》,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初恋的女子在约会时,等待情人到来的焦灼情态。笔法细腻,体贴入微,十分生动。

  “竹里风生月上门”,词的起句先描绘出主人公约会的环境和时间。夜幕降临,微风从屋外的竹林吹过,送来阵阵清香的气息,竹叶“沙沙”作晌,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天际缓缓升起,偷偷地爬上门楣,透过绣帘,似在窥探女主人公的芳姿。这里作者用“生”和“上”二字,来分别修饰“风”和“月”,使这幽静的画面产生了动态之感,从而也使幽会的场面更加动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良辰美景,女主人公早已沉浸在如痴如迷的向往之中了。

  “理秦筝,对云屏”,此句由屋外环境的描写转入屋内主人公的刻画。她情意绵绵,如痴如醉,热切地盼望着情人的到来,但是,毕竟时间还早,离约会的时刻还有一段时光,枯坐等待,反而更加焦急,所以只好拿出秦筝对着云屏弹奏起来,把思念和焦虑排遣在筝声之中。作者这里不直按说出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深,而是用“理”和“对”这两个动作来展示她的心态,显得含蓄委婉,但又耐人寻味。读者仿佛从那缠绵悄l恻的筝声中,感受到主人公那因热切的向往而不能平静的情态。

  “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这一句真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它把女主人急切盼望与情人相会的神情意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主人公弹起秦筝,本来是要消磨时光,但她时时刻刻却想着情人的到来,所以在阵阵如怨如艾的筝声中,她时时留意于“筝外之音”。忽然她感到了马的嘶鸣声,莫非是情郎骑马而来?但夹杂着筝声,那嘶鸣声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因此她不由爵下意识地放轻手法,仔细谛听辨别,慢慢地不知不觉停止了弹奏。作者用一个“轻”字把主人公凝神谛听辨别的神态反映了出来,用一个“恐”字则把她既欲弹筝,又怕筝声淹没马嘶声的矛盾心态细腻而又逼真地刻画出来。至此,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体贴之细致,描罄之传神,手法之高超了。

  词的最后两句“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在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上更进了一步,同时也将主人公的思恋之情推向顶峰。她停止了弹奏,仔细地谛听,原来那马的嘶鸣声只不过是自己的错觉,一般怨艾之情便油然而生:难道他失信负约,今晚不来了?可是转眼一想,现在还没有到约会的时刻呢,不由得又对自己的过于心急和多余的想法感到好笑。“含恨含娇”四字,把一个既痴情又娇羞的初恋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最后一“今夜约,太迟生!”以主人公自怨自艾、似怨似嘲的语气作结,机趣横生,使全词显得十分活脱生动。江尚质说:“《花间》词状物描情,每多意态”(《古今词话》卷下引),这个结尾,就是如此。

  这首词语言平易流畅,无一难字奇字,但却极富情韵。作者善于通过细节的描摹来刻画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情态,使主人公的形象宛在目前。全词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委婉细腻,在描写爱情的作品中,是很有特色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416-417
创作背景

  和凝一共写了五首《江城子》,是一组内容完整的组词,它们分别描述了一个女子在等待恋人、盼望见到恋人、与恋人见面、与恋人相处、与恋人离别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绪。这首词是其中的第二首,紧承第一首“等待恋人”的描写。

参考资料:
1、 (唐)温庭筠等著.婉约词 插图本 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2:32-33
和凝

和凝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 (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¹。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
译文:一年又一年,春草总是惹起离恨,回想前事总是心中忧愁。伤春伤别的情怀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从古到今的人们,都是为了男女情事。
注释:¹悠悠:思念貌;忧思貌。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dài)¹,千叠在眉头。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
译文:春天的山林把自己青翠的颜色深匀叠压在女子眉头。不知道能献上多少忧愁!已是夕阳西下,倚着高楼极目远望。
注释:¹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这首词托为女子口吻叙写春愁。

  “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看见春草萌生,引起对遥远前事的深长追忆。

  下笔即包蕴深意。“年年”、“悠悠”两叠词用的好,有形象,有感情。“年年”,层次颇多:过去一对恋人厮守在一起,别后年年盼归,今后定有将年年盼望下去,失望下去······“悠悠”,形容前事是遥远,形容“想”是深长,都表现出女主人公执着纯真的情感。

  “伤春伤别几时休,算从古,为风流。”这是说,伤春与伤别的感情年年不断,与日俱增,不知何时是了,这种离别愁绪的产生都是为了男女的风流韵事。

  上片把女主人公的感情潮水般的倾泻出来了。“春愁”之意,到此有了着落。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换头三句是说,就像是春山把自己的青翠的颜色深匀叠压在女子的眉头。换头三句特写女子双眉。“春山”是眉之色,造语别饶韵致。

  “不知供得几多愁。更斜日,凭危楼。”结尾是说,山触发了自己的无限愁思,而又堆集在眉头上。夕阳西下,江楼倚望,有多少愁自在不言之中。

  “不知供得几多愁”一句,既关合山,又关合眉。联系全篇来读,这里用下片写这一日的特定愁绪,写出年年的长久愁绪。一日之愁已是“不知供得几多愁”,何况这种伤春伤别又是无时无休呢!这首词的结尾,颇采用了乐府《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的意境。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七子¹论诗谁似公,曹刘²须在指挥中。
译文:建安七子论作诗哪个比得此公?曹植刘桢也应当在您指挥之中。
注释:¹七子:指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²曹刘:曹植、刘桢,二人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¹(héng)²昔日知文举³,乞火无人作蒯(kuǎi)通。
译文:虽知当日推荐祢衡有个孔文举,可叹没有人再作“乞指”的蒯通。
注释:¹荐:举荐。²衡:祢衡。³文举:孔融字文举。祢衡是汉末辞赋家,性格刚强。孔融爱其才,上书推荐他。⁴乞火:用汉代蒯通典故,详见《汉书·蒯通传》。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北极¹楼台长挂梦²,西江³波浪远吞空。
译文:朝廷的楼台常常牵动您的魂梦,像那西江波涛远远遮蔽天空。
注释:¹北极:指北极星,此处喻朝廷。²挂梦:梦中思念。³西江:从西面来的大江,即长江。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可怜¹故国三千里,虚(xū)唱歌词满六宫²
译文:可惜您“故国三千里"的名句,白白地传唱在皇帝的后宫。
注释:¹可怜:可惜。²六宫:皇帝的后宫。

  此诗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应酬之作,但是由于诗人与张祜同是怀才不遇,深有感触而发,故而这首和诗写得很有真情与深度。

  首联盛赞张祜诗才高绝:他的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桢都不在话下。这显然是杜牧对张祜的过誉之词,但由于是古人赠答诗中常见的客套话,也就无足深怪。

  颔联叙述张祜的不平遭遇:他曾得宰相令狐楚的荐举,就像当日孔融推荐祢衡一样;但是他却没有遇着蒯通那样的人为之旁敲侧击说好话,却碰到了说坏话的元稹,以至于终身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此处诗人使用正反两个典故,十分含蓄而得当。

  颈联表现张祜对朝廷不改其忠贞,隐居乡野之间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他在梦中还一直牵挂朝廷,他的胸怀就像流经住处的长江一样浩大,有并吞万里长空之势。以“北极”比喻朝廷是诗中所常用的,而下句的“西江”既在形式上与上句的“北极”构成对仗,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张祜胸怀抱负的曲喻,在修辞上十分巧妙。

  尾联归结到张祜文才高妙而不得重用的不幸遭遇上:他所作的《宫词》,在皇帝的后宫中被宫女们广泛传唱着,可是又有什么用呢?这并不能对他的身世遭遇有所改变,所以说是“虚唱”;而“故国三千里”,一方面是张祜《宫词》的原句,另一方面也是暗示张祜隐居乡野之间,距离朝廷十分遥远。全诗就在这深沉的慨叹之中戛然终止,给人留下无穷感叹。

  此诗使用典故巧妙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写得有气势,表现了杜牧对张祜的赞赏。当时的诗人郑谷,故称有诗吟咏此事:“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指杜牧,曾任紫微舍人)。”

参考资料:
1、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156页

chóuzhāngchùshìjiànzhǎngyùn--

zilùnshīshuíshìgōngcáoliúzàizhǐhuīzhōng

jiànhéngzhīwénhuǒrénzuòkuǎitōng

běilóutáizhǎngguàmèng西jiānglàngyuǎntūnkōng

liánguósānqiānchàngmǎnliùgōng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¹,湘(xiāng)²北去,橘(jú)子洲³头。
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注释:¹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²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³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看万山¹红遍,层林尽染²;漫江³碧透,百舸(gě)争流
译文: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注释:¹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²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³漫江:满江。漫:满,遍。⁴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⁵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¹,鱼翔浅底,万类²霜天³竞自由。
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深秋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注释: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²万类:指一切生物。³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hàng)(liáo)(kuò)¹,问苍茫²大地,谁主³沉浮
译文: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注释:¹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²苍茫:旷远迷茫。³主:主宰。⁴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携来百侣(lǚ)¹曾游。忆往昔峥(zhēng)(róng)岁月稠²
译文: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注释:¹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²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同学少年¹,风华正茂²;书生³意气,挥斥方遒(qiú)
译文: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注释:¹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恰:适逢,正赶上。²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³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⁴意气:意志和气概。⁵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¹,粪土当年万户侯²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视当时那些军阀官僚如粪土。
注释: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²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¹击水²,浪遏(è)³飞舟?
译文: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几乎阻挡了飞速行驶的船只。
注释: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²击水:游泳。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³遏:阻止。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1、 李人杰,闵靓,张爱军主编;王珂菲,汤海涛,苑赫副主编.阅读与欣赏 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01:第49-51页
2、 赵洪云主编.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74页

qìnyuánchūn ·chángshā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hánqiū xiāngjiāngběi zizhōutóu 
kànwànshānhóngbiàn cénglínjìnrǎn mànjiāngtòu bǎizhēngliú 
yīngchángkōng xiángqiǎn wànlèishuāngtiānjìngyóu 
chàngliáokuò wèncāngmáng shuízhǔchén 

xiéláibǎicéngyóu wǎngzhēngróngsuìyuèchóu 
qiàtóngxuéshàonián fēnghuázhèngmào shūshēng huīchìfāngqiú 
zhǐdiǎnjiāngshān yángwén fèndāngniánwànhóu 
céngfǒu dàozhōngliúshuǐ làngèfēizhōu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子贡¹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²德焉。遍予³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¹⁰,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焉贡问道:“君焉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焉说:“水,能够启发君焉(接近自然之德)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焉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焉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焉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焉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焉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焉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焉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焉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焉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焉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焉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焉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
注释: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¹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²比:接近 ,靠近。³予:给予。⁴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⁵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⁶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⁷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⁸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⁹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¹⁰必东:一定东流入海。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huàn)花溪¹里花多处,为忆先生²在蜀时³
译文:在浣花溪里鲜花最多的地方,想起了先生您在蜀时的生活。
注释:旧宅:指杜甫流寓成都时所住的浣花草堂。《旧唐书·杜甫传》:“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杜甫曾有《寄题江外草堂》诗述经营草堂情况:“诛茅初一庙,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¹浣花溪:又名濯锦江、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其源出大江(即南河),由温江县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今西郊杜甫草堂至笮桥一带通称浣花溪,系因居人多造彩笺而得名。《梁益记》:“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彩笺,故号浣花溪。”²先生:指杜甫。³在蜀时:指杜甫居住成都之时。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在成都草堂居住。以后去梓州、阆州、渝州,广德二年(764年)复归成都,第二年,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而至云安,然后出川。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万古¹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²换新诗。
译文:您的旧居草堂应该万古留存,现在即使用千金重价也换不到您的新诗了。
注释:¹万古:形容时间很长。²无复:不能再。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沙崩水槛(jiàn)¹鸥飞尽,树压村桥²马过迟³
译文:锦江沙岸崩塌,草堂的水槛损毁,鸥鸟也已飞尽,树木已长得那样茂密,遮蔽了村中的小桥,我骑着马只能缓缦而过。
注释:¹沙崩水槛:指沙岸崩塌,水槛损毁。水槛,草堂水亭的栏杆。杜甫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云:“新添水槛供垂钓。”又有《水槛遣心》云:“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又有《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可见他是很爱此亭的。崩,一作“棚”。²村桥:典出杜甫《涨溪》云:“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³迟:慢。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山月不知人事变¹,夜来江上与谁期²
译文:从山后升起的月亮不知人世间的变迁,诗人早已逝去,它在这锦江上还等待谁呢?
注释:¹人事变:即杜甫离蜀东去,人事已经发生了变化。²与谁期:即与谁相会。期,相会、相约。

  这是一首凭吊杜甫的诗,此诗用语温丽意悲,描写了草堂荒芜景象,并抒发了缅怀诗人之情。

  首联“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点题,起得平平。颔联“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则写的热情洋溢,推崇杜甫的诗业成就:“旧宅”是眼前所见,万古应留,是诗名长在;“新诗”为意中所念,千金难求,是诗人已殁。两句相反相成。”颈联“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则从“旧宅”入笔,遥接杜诗所写物态,古今勾连,见出常变之景。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此处“鸥飞尽”反用其意。槛崩鸥走,以见旧宅的荒凉。尾联“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反承上意,从不变之山月摹想,极致低徊惆怅之情。再点“忆”字,有人亡物在之叹。

  此诗中二联颇见功夫,胡震亨说作者“工于造联”,大概即指此类。

参考资料:
1、 秦似.唐诗新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06:1013-1014
2、 成都市建筑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建筑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09:32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