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¹,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²,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³;下则幽谷,窈(yǎo)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水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注释:¹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²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³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⁴窈然:深幽的样子。⁵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⁶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于五代¹干戈²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³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¹⁰。向¹¹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¹²尽矣!
译文: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水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注释:¹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²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³周:指五代时后周。⁴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⁵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⁶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⁷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⁸胜:尽。⁹及:等到。¹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¹¹向:从前。¹²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¹、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²亩衣食,以乐生送死³。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译文: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水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水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水年的长久呢!
注释:¹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²畎:田地。³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⁴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¹,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²,风霜冰雪,刻露³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注释:¹事简:公务简单。²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³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⁴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¹之事也。遂书以名²其亭焉。
译文: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¹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²名:起名,命名。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75-578
3、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fēngtí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xiūzhìchúzhīmíngnián xià shǐyǐnchúshuǐérgān wènzhūchúrén zhōunánbǎizhīyuǎn shàngfēngshān sǒngránér xiàyōu yǎoránérshēncáng zhōngyǒuqīngquán wěngránéryǎngchū yǎngzuǒyòu érzhī shìshūquánzáoshí wéitíng érchúrénwǎngyóujiān 

    chúdàigānzhī yòngzhī tàihuáng chángzhōushījǐngbīngshíwànqīngliúshānxià shēngqínjiànghuánghuī yáofèngchúdōngménzhīwài suìpíngchú xiūchángkǎoshānchuān àn shēnggāowàngqīngliúzhīguān qiúhuī fèngjiùqínzhīsuǒ érlǎojiēzài gàitiānxiàzhīpíngjiǔ tángshīzhèng hǎinèifēnliè háojiébìngérzhēng suǒzàiwéiguózhě shèngshǔ sòngshòutiānmìng shèngrénchūérhǎi xiàngzhīpíngshìxiǎn chǎnxuēxiāo bǎiniánzhījiān ránjiànshāngāoérshuǐqīng wènshì érlǎojìn 

    jīnchújièjiānghuáizhījiān zhōuchēshāng fāngbīnzhīsuǒzhì mínshēngjiànwàishì érānquǎnshí shēngsòng érshúzhīshàngzhīgōng xiūyǎngshēng hánbǎiniánzhīshēn 

    xiūzhīlái érshìjiǎn yòuàizhīānxián quánshānzhījiān nǎichúrényǎngérwàngshān értīngquán duōyōufāngéryìnqiáo fēngshuāngbīngxuě qīngxiù shízhījǐng ài yòuxìngmínsuìzhīfēngchéng éryóu yīnwéiběnshānchuān dàofēngzhīměi shǐ使mínzhīsuǒānfēngniánzhīzhě xìngshēngshìzhīshí 

    xuānshàngēn míngòng shǐzhīshì suìshūmíngtíngy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水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水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水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水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水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

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

周:指五代时后周。

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

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涵煦:滋润教化。

事简:公务简单。

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

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名:起名,命名。

评析

  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

  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醉翁亭记》,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其主要政治思想体现在“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中。

创作背景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风景宜人。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75-578
3、 周济夫 等.欧阳修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20-225
赏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75-578
3、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延伸
稍后于欧阳修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教战守策》一文中写到了人民的安乐生活,但他有自己的忧虑:“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苏轼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到国家和人民所存在的不利因素,这当然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但也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清朝乾嘉年间著名学者洪亮吉,在他的一篇题为《治平篇》的文章中,也写到了处于安定时代人民的快乐,但同时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是人心所向,但人口却会因此增加,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种见解独到而可贵。其实,不论是苏轼,还是洪亮吉,他们和欧阳修的观点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想方设法使其保持久长。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归梦寄吴樯(qiáng)¹,水驿(yì)²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³初系缆(lǎn),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译文:归梦寄托在开往吴地的船上,一站又一站的水路前面的途程还很长。想见初到鹦鹉洲旁系缆停留的时候,斜阳里望见烟长错落的江城武昌。
注释:¹吴樯:归吴的船只。²驿:古时传送文书者休息、换马的处所。这里泛指行程。³芳洲:指鹦鹉洲,在武昌东北长江中。⁴缆:靠岸后固定船只所用的铁索或粗绳。⁵武昌: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古称。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愁鬓(bìn)点新霜¹,曾是朝衣染御(yù)²。重到故乡交旧³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译文:愁多鬓边新添了白发,想过去也曾身穿朝衣上殿见君王。如今重回故乡旧友稀少不胜凄凉,却怕他乡要胜过故乡了。
注释:¹新霜:新添的白发。霜:指白发。²朝衣染御香:谓在朝中为官。朝衣:上朝拜见皇帝的官服。³交旧:旧交,老朋友。

  公元一一七八年(南宋淳熙五年)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秋初抵武昌。这首词是作者在将要到武昌的船中所写的。

  上片写行程及景色。“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写作者只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陆游在蜀的《秋思》诗,已有“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之句;动身离蜀的《叙州》诗,又有“楚柁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屡言“吴樯”,无非指归吴的船只。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也无非是表达归吴急切的心情,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妙在“寄梦”一事,措语新奇,富有想象力,有如李白诗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想见”,是临近武昌时的设想。

  武昌有江山草树之胜,崔颢《黄鹤楼》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单单一个“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可以对照辨认。这三句,写景既美,又切武昌情况;用笔贴实凝炼,而又灵活有情韵。

  下片抒情。“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上句自叹年老,是年五十四岁;下句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这次东归,是奉孝宗的召命,念旧思今,一样是前程难卜,感情复杂,滋味当然不会好受。“朝衣”事,是从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演化而出。

  下面三句,与上片结尾相同,也是运用了设想的手法。

  作客思乡,本是诗人描写晋王赞诗:“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唐李商隐诗:“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陆游在蜀,也有思乡之句,如“久客天涯忆故园”、“故山空有梦魂归”等。这时作者在还乡途中,忽然想起:“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意境新奇。这个意境,似源于杜甫《得舍弟消息》诗:“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但杜甫说的是故乡遭乱,欲归不得,不如在他乡暂且安身,是对过去之事的比较;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语句相同,旨趣不同,着了“却恐”二字,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沿袭。

  这未必就等于黄庭坚所说的“脱胎换骨”,而更可能是对各自生活感受的不谋而合。这种想归怕归的心情,内心是矛盾的,所以陆游到家之后,有时有“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又岂料如今余此身”(《沁园春》)之叹;有时又有“营营端为谁”、“不归真个痴”之喜。

  这首词,精炼贴实之中,情景交至,设想新奇,虽词较短,但富有很深的意味。

nánxiāng ·guīmèngqiáng

yóu sòngdài 

guīmèngqiáng shuǐ驿jiāngchéngcháng xiǎngjiànfāngzhōuchūlǎn xiéyáng yānshùcēnrènchāng 
chóubìndiǎnxīnshuāng céngshìcháorǎnxiāng chóngdàoxiāngjiāojiùshǎo liáng quèkǒngxiāngshèngxiāng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新歌细字写冰纨(wán)¹,小部²君王带笑看。
译文:阮大铖用小字把新歌恭录素绢上,福王带着微笑观赏精彩的歌舞。
注释:¹冰纨:洁白的细绢。²小部: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¹
译文:千百年来秦淮河流淌着呜咽的流水,不应再恨孔范还有人比他更突出。
注释:¹孔都官:南朝陈孔范,陈后主时任都官尚书,对后主文过饰非,阿谀奉承。借指阿谀奉迎之臣。

  顺治十八年,王士祯至南京,居住秦淮河畔,念秦淮旧事,赋《秦淮杂诗十四首》,以抒兴亡之感。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八首,讽刺南明王朝昏君佞臣沉溺声色,荒淫误国。

  前两句记阮大铖进献《燕子笺》诸剧,由戏班演出,引得“君王带笑看”,讽刺南明君臣寻欢作乐,沉迷酒色,必然招致覆亡的下场。后两句意谓秦淮河的流水呜咽悲愤,应该憎恨阮大铖的误国,不宜再怨恨陈朝的孔范了;南明的阮大铖不又是一个孔范吗?

  诗人伤时吊古,流露出一种盛衰易代之感。这种诗情意绪似乎并不新鲜,但诗人不将其底蕴和盘托出,而诉诸意象的提炼,这样就自然地造成一种冲淡典雅,清新温婉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秦淮杂诗·其八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独行¹独坐²,独唱³独酬(chóu)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译文: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独自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至卧倒床榻,我都独自一人;久久的站着凝望让我倍加伤神,更无奈这春寒招惹我的愁绪。
注释:¹独行:一人行路;独自行走。²独坐:一个人坐着。³独唱:独自吟咏、吟唱。⁴独卧:泛指一人独眠。⁵伫立:久立。⁶伤神:伤心。⁷无奈:谓无可奈何。⁸轻寒:微寒。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¹无一半²。愁病相仍³,剔(tī)尽寒灯梦不成
译文: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自己原先的粉妆冲洗得一丝不留;愁病交加,把灯芯挑了又挑,终究难以入眠。
注释:¹残妆:亦作“ 残妆 ”。 指女子残褪的化妆。²一半: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约得其半。³相仍:相继;连续不断。⁴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⁵不成:不行,不可以。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2-1333页

jiǎnlánhuā ·chūnyuàn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xíngzuò chàngchóuhái zhùshāngshén nàiqīnghánzhuórén 
qíngshuíjiàn lèicánzhuāngbàn chóubìngxiāngréng jìnhándēngmèngchéng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城南小陌¹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译文:城南的小路又迎来了春天,只见路边的梅花依然在盛开,然而却不见当年在此相逢的故人了。
注释:¹小陌:田间小路。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suǒ)(bì)间尘。
译文: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我心上人也已化为地下的土了,你看那当年写在墙壁上的《钗头凤》的墨痕,也快要让尘土遮盖住了。

shíèryuèèrmèngyóushěnshìyuántíng

yóu sòngdài 

chéngnánxiǎoyòuféngchūn zhǐjiànméihuājiànrén 
jiǔchéngquánxià hényóusuǒjiānchén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楚山¹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译文: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
注释:¹楚山:楚地之山。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译文: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剑留南斗¹近,书寄北风遥。
译文: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色斗之下,家乡遥远,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色方而不能北回。
注释:¹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为报空潭(tán)¹,无媒寄洛桥²
译文: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注释:¹潭橘:吴潭的橘子。²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

  这首作品里江南景色是一种意象中的景色,全诗仿佛都出于大概统一这样的视角。像“楚山不可极”,就将背景的广阔简洁得说明了;“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其实也是一种大概的描绘。不过诗里也有细节刻画,诗人主要用细节刻画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对乡邻的牵挂,旅行中见到的优美景色固然不俗,那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表露得很殷切。比如用星象和季风来说明远离故乡羁绊在外的情况,为后一句的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来寄送橘子做了一个铺垫,心中的乡愁之浓烈可见是真实的。

  江南烟雨名扬天下,但是江南临海,海岸线很长,这固有的广阔风光却历来少有写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就恰恰是江南山川广袤的景致。说祖咏是一位心思巧妙的诗人,确实如此。

  从感情色彩上分析这首诗,诗人的表达还是很含蓄的。也许放在今天,如果做同样的事情会显得很做作,甚至有些婆婆妈妈,但是放在诗人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找不到捎东西回家乡的人而苦恼就是一种思乡情怀的自然流露。

  对于诗中用到的来描绘景色的素材,大致上把江南既婉约又壮阔的秀丽山川写给了后人,也许里面有着些许豪气,但是豪气是藏在字句里的,不让读者有被气势所迫的感觉。在祖咏的《江南旅情》中,江南实在少了些脂粉气,多了些清爽。

jiāngnánqíng

yǒng tángdài 

chǔshān guīdànxiāotiáo 
hǎiqíngkàn jiāngshēngtīngcháo 
jiànliúnándǒujìn shūběifēngyáo 
wèibàokōngtán méiluò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