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东风柳陌(mò)¹长,闭月²花房³小。应念画眉人,拂(fú)镜啼新晓。
译文:天近拂晓,东风微拂,向远处延伸的道路两旁的柳枝摇荡。月落云遮,原野弥漫在晨雾的朦胧中,不像天清月朗时那样开阔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怎么不思念她呢?她一定也像我一样因思念而早起,拂拭着镜子顾影自怜而悲啼。
注释:¹柳陌:柳林小路。²闭月:行云遮月。³花房:花瓣的总称。⁴念:想念。⁵画眉人:所念之人。以表相亲相爱之深。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伤心南浦(pǔ)¹波,回首青门道²。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³
译文:和她在念浦分别时两人泣不成声、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在目。离开京城后,她的身姿容貌无时不在眼前浮现,特别是那绿色罗裙的样子。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绿茵芳草,便觉得是她穿着绿罗裙飘然而降,无限深情的眷恋也因此稍有依托。
注释:¹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送别之处常称南浦。²青门道:指京城门。青门:为汉长安东南门,此处指京城门。词人曾经在京城春明门东住过。³“记得”二句。绿罗裙、芳草皆指所念之人。

  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恋人之作。首两句描绘眼前之景。东风,点明节令乃微风吹拂的春季。东风日吹,气候日暖,柳枝日长,枝叶婆娑茂密起来,渐渐地将阡陌隐蔽起来,再加是在月光朦胧的夜间,往日一览无余的道路,在柳枝的掩映下,似乎变得神秘起来,悠长起来,有如一条无穷无尽的绿带,盘绕于田野,这是白天所见;一片轻云掩映下,月光暗淡多了,在暗月的辉映下,白日盛开的花儿似隐似现,显得不那么饱满了,这是夜晚所见。两句细腻地刻画了春光灿烂时节的美好景象,为下文的伤怀、回首起了铺垫。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在这月色朦胧的夜景,满怀羁旅愁情的词人心里不能平静。尤其是当此春风轻拂,柳枝飘摇之时,词人敏感的心灵一阵颤动,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京城的恋人:此时此刻的她,一定也正陷入对自己的深深怀念中,分别愈久,悲愁愈增,昔日风采当因别后彻夜未眠的相思而黯然失色,以致清晨拂镜自照时,常会因亲睹自己消瘦的面容而悲声啼哭。这两句全从对方设想,写得隐微含蓄,前句写其思,后句写其清晨理妆时的啼,包含无限潜台词和暗场戏,曲曲传达出女主人公幽微隐约的心理。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这两句回忆别时情态,兼点恋人所在。前句重写留者,后句重写去者,既写对方,也写自己,层层推衍出上片思念之因。按相思相守多日,故当时分别,深感再逢杳杳无期,留者固情意缠绵,黯然伤神,去者亦恋恋不舍,一步一回首。但去者又不得不去,留者又不能不放,当此之际,那种凄哀悱恻的别离神态于作者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以致在头脑中留下了一种永不磨灭的印记,至今尚记忆犹新。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分离已久,可思而不可近,可念而不可即,唯分别时身穿绿罗裙的倩影,最为醒目,最为亲切。羁旅生涯中,每逢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总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仿佛那荫荫碧草,就是她那身着绿罗裙的可爱身影,飘飘荡荡,幻化而成。春天的芳草,时时都有,处处可见,所以,这种对恋人深刻的眷恋感,似乎时时处处,都能得倾注,获得满足。这两句,实际源于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原句,但牛词中的两句,是作为女主人公与男友分别时的叮嘱语出现的,贺铸原封不动拈用牛词原句,主要是抒发与情人长久分别后男主人公的一种心理活动。他采用巧妙的移情手法,借助于绿色这一特殊的色彩,将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中的景紧密结合起来,使遥远的空间与悠久的时间借助于想像的翅膀相连结,作者对恋人的思念,亦似乎借助于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得到了一种充分的心理满足。然想像归想像,现实归现实,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作者相思的苦痛透过这种貌似轻松的洒脱语而愈显强烈,这也正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 .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四卷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117-119 .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斜月横,疏星炯(jiǒng)¹。不道秋宵真永²。声缓缓,滴泠(líng)³。双眸未易扃(jiōng)
译文:一轮弯月挂在西边,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可是秋夜却显得格外漫长。漏壶滴水的声音回荡在耳边,使人难以入睡。
注释:¹炯:明亮。²永:漫长。³滴泠泠:指漏壶滴水之声。⁴扃:门上钮环,喻闭门,引申为闭眼。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霜叶坠,幽¹虫絮(xù)²,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译文:下了霜的叶子弯了下来,幽暗角落的虫子在鸣叫,秋天的一切都是显得如此悲凉,薄酒一杯,怎么能解我心中愁?满腔热血地想要为国效力,却始终不能如愿。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在心中。
注释:¹幽:阴暗的角落。²絮:鸣叫薄:少许。

  “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双眸未易扃”则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状态是心绪不宁,难以入睡的。“双眸未易扃”与“不道秋宵真永”前后呼应,正是作者彻夜难眠,才感到秋夜漫长。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外在环境的凄清相应和,为下文抒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作铺垫。

  “薄酒何曾得醉!”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句,词人借酒消愁,却不能醉。原因在于他心忧天下。通过“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表达了反清复明壮志未酬之情。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

  全词格式工整对仗,上片写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长夜难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借“更漏”以抒情怀。本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清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6-28页
2、 张九钺.陶园诗文集.湖南:岳麓书社,2013年:19-20页
3、 顾苓.清代别集丛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1-62页
4、 杨芳灿.杨芳灿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7页

gènglòuzi··běn--wángzhī

xiéyuèhéngshūxīngjiǒngdàoqiūxiāozhēnyǒngshēnghuǎnhuǎnlínglíngshuāngmóuwèijiōng

shuāngzhuìyōuchóngbáojiǔcéngzuìtiānxiàshìshǎoniánxīnfēnmíngdiǎndiǎnshēn

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千百锭买张招状纸。身,已至此;心,犹未死。
朝三暮四¹,昨非今是,痴儿²不解荣枯³。攒(zǎn)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荣荒淫(yín)。千百锭(dìng)买张招状纸。身,已至此;心,犹未死。
译文:朝三暮四,贪求无厌,反复无常,昨非今是。这帮愚蠢的人哪里知道荣枯变化的世事。奔着命积攒家财,好色宠妓人欲横流,黄金鼓弄起荒淫的情志,用去千百两金银锭买一张做官的招状纸。已落得个身败名裂,可贪心还不止。
注释:¹朝三暮四:本指名改实不改,后引申为反复无常。²痴儿:指傻子、呆子。指贪财恋色的富而痴之人。³荣枯:此处指世事的兴盛和衰败。⁴事:道理。⁵攒家私:积存家私。⁶宠花枝:宠爱女子。⁷黄金壮荣荒淫志:有了金钱便生出荒淫的心思。⁸锭:金银的量词。⁹招状纸:指犯人招供认罪的供状文书。此句意为:贪官污吏收刮钱财,到头来不过等于买到一张招供认罪的状纸。

shānyáng ·dōngxiěhuái怀

qiáo yuándài 

zhāosān zuófēijīnshì chīérjiěróngshì zǎnjiā chǒnghuāzhī huángjīnzhuànghuāngyínzhì qiānbǎidìngmǎizhāngzhāozhuàngzhǐ shēn zhì xīn yóuwèi 
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饥不从猛虎食¹,暮不从²野雀栖(qī)³
译文:饿死也不与猛虎一起去吃人,晚上无处栖身也不能与野雀同栖一林。
注释:¹食:猎食。²从:跟从。³栖:栖息。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野雀安¹无巢,游子为谁骄²
译文:野雀怎么可能会没有窝巢,游子又能够为谁而自重自爱?
注释:¹安:怎么。²骄:此处是自重自爱之意。

měngxíng ·cóngměng

míng liǎnghàn 

cóngměngshí cóngquè 
quèāncháo yóuwèishuíjiāo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¹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译文: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注释:¹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¹
译文: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就在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¹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参考资料:
1、 杨抱朴编著.《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113

jīnshānhuàxiàng

shì sòngdài 

xīnhuīzhī shēnzhīzhōu 
wènpǐngshēnggōng huángzhōuhuìzhōudā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