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百年,谁问岭龟蛇。
容颜镜水换,老丑不可遮。
殷勤守此岁,来岁复如何。
南邻祭竈喧,北里驱傩哗。
须臾罢元为,但听楼鼓挝。
明朝四十过,暮景真易斜。
初心自慷慨,白首还蹉跎。
寄语少年子,虽强不足夸。
人生无百年,谁问岭龟蛇。
容颜镜水换,老丑不可遮。
殷勤守此岁,来岁复如何。
南邻祭竈喧,北里驱傩哗。
须臾罢元为,但听楼鼓挝。
明朝四十过,暮景真易斜。
初心自慷慨,白首还蹉跎。
寄语少年子,虽强不足夸。
杨蟠

杨蟠

章安人,字公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密、和二州推官。诗为欧阳修所称。苏轼知杭州,蟠通判州事,与轼唱酬甚多。历知寿州卒。平生为诗数千篇,号《章安集》。 ▶ 1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分明仙籍列清虚¹,自是还丹九转²疏。
译文:我的名籍分明已被列入宏词科录取名单, 却如炼制金丹在最后一个环节出了差错。
注释:¹清虚:指月宫。唐代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故“列清虚”应指列入考试录取的名单。²九转:道教谓金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译文:画虎本已成,反倒变成了狗,才登入龙门,就又变成了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空惭季布¹千金诺,但负刘弘²一纸书。
译文:只觉惭愧不能像季布那样实现诺言, 白白地辜负了您的一纸援引推荐书。
注释:¹季布:汉初楚人,重然诺,守信义,楚人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谚。²刘弘:西晋人,办事细密,凡有兴废,亲笔手书给部下,吩咐叮咛得十分细致周到,时人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译文:我对您仍然存有报恩之心, 只是不知境遇顺逆终何如。

hóngxiàgǎnēnxiànbīngshìláng--xiū

fēnmíngxiānlièqīngshìháidānjiǔzhuǎnshūhuàchéngfānlèigǒu

dēnglóngcáibiànwèikōngcánqiānjīnnuòdànliúhóngzhǐshū

yóuyǒubàoēnfāngcùnzàizhītōngsāijìng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永州¹²³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niè)¹⁰人,无御¹¹¹²者。然¹³得而腊(xī)¹⁴以为饵¹⁵,可以¹⁶¹⁷大风¹⁸、挛(luán)(wǎn)¹⁹、瘘(lòu)²⁰(lì)²¹,去死肌²²,杀三虫²³。其始²⁴太医以王命聚之²⁵,岁赋其二²⁶。募²⁷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²⁸。永之人争奔走²⁹焉。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蜷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注释:¹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²之: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³野:郊外。⁴产:出产。⁵异:奇特的。⁶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在这里指蛇的身体。章,花纹。⁷触:碰。⁸尽:全。⁹以:假设连词,如果。¹⁰啮:用牙咬。¹¹御:抵挡。¹²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¹³然:然而,但是。¹⁴得而腊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腊: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¹⁵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¹⁶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¹⁷已:止,治愈。¹⁸大风:麻风病。¹⁹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²⁰瘘:脖子肿。²¹疠:毒疮恶疮。²²去死肌:去除腐肉。去,去除。死肌,死肉,腐肉。²³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²⁴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²⁵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²⁶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二,两次。²⁷募:招收。者:……的人。²⁸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赋。当,抵充。²⁹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有蒋氏者,专其利¹三世矣。问之,则²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³,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¹⁰
译文: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注释:¹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²则:却。³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⁴今:现在。⁵嗣:继承。⁶为之:做捕蛇这件事。⁷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几:几乎,差点儿。⁸数:屡次,多次。⁹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¹⁰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戚,悲伤。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余悲之¹,且²曰:“若毒之乎³?余将告于(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¹⁰?”
译文: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注释:¹余悲之:我同情他。²且:并且。³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⁴将:打算。⁵于:向。⁶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⁷更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给官府做劳力。⁸复:恢复。⁹赋:赋税。¹⁰则何如:那么怎么样。何如,即“如何”。
(饥渴而顿踣 一作:饿渴)
蒋氏大¹戚,汪然²出涕(tì)³,曰:“君将哀而生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¹⁰斯役,则久已病¹¹矣。自¹²吾氏三世居¹³是乡,积于今¹⁴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¹⁵¹⁶(cù)¹⁷,殚(dān)¹⁸其地之出,竭¹⁹其庐²⁰之入。号呼而转徙²¹,饥渴而顿踣(bó)²²。触风雨,犯²³寒暑,呼嘘毒疠²⁴,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²⁵也。曩(nǎng)²⁶与吾祖居者,今其室²⁷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²⁸徙尔²⁹,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³⁰乎东西,隳(huī)³¹乎南北;哗(huá)然而骇³²者,虽³³鸡狗不得宁焉。吾恂(xún)³⁴而起,视其缶(fǒu)³⁵,而吾蛇尚存,则弛然³⁶而卧。谨食(sì)³⁷³⁸,时³⁹而献焉。退⁴⁰而甘⁴¹食其土之有⁴²,以尽吾齿⁴³。盖⁴⁴一岁之犯⁴⁵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⁴⁶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⁴⁷有是⁴⁸⁴⁹。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⁵⁰?”
译文: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注释:¹大:非常。²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³涕:眼泪。⁴生:使……活下去。⁵之,代词,我。⁶斯:此,这。⁷若:比得上。⁸甚:那么。⁹向:从前。¹⁰为:做。¹¹病:困苦不堪。¹²自:自从。¹³居:居住。¹⁴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¹⁵生:生活。¹⁶日:一天天。¹⁷蹙:窘迫。¹⁸殚:尽,竭尽。¹⁹竭:尽。²⁰庐:简陋的房屋。²¹徙:迁移。²²顿踣:(劳累地)跌倒在地上。²³犯:冒。²⁴疠:这里指疫气。²⁵藉:枕垫。死者相藉,形容尸体互相压着。²⁶曩:从前。²⁷其室:他们的家。²⁸非…则…:不是…就是…。²⁹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³⁰嚣:叫喊。³¹隳突:骚扰。³²骇:使人害怕。³³虽:即使。³⁴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³⁵缶:瓦罐。³⁶弛然:放心的样子。³⁷食:喂养饲养。³⁸之:指代蛇。³⁹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⁴⁰退:回来。⁴¹甘:有味地。⁴²有:生产出来的东西。⁴³齿:年龄。⁴⁴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⁴⁵犯:冒着。⁴⁶熙熙:快乐的样子。⁴⁷旦旦:天天。⁴⁸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⁴⁹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⁵⁰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

  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接下来至“杀三虫”写出了蛇的功用异常。而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统治者征集异蛇,每年征收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纳的租税。作者仅用“争奔走”三个字,就写出了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形。百姓惧怕原因即繁重的赋役。文章开篇即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但这是以他祖父、父亲的死于非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为代价的,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既然这样,好心的作者准备帮他解决困境。出人意料的是,蒋氏“大戚”,并“汪然出涕”,开始了沉痛的陈述。蒋氏的这番话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恢复他的赋役将会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二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到同村的人因为缴纳赋税,背井离乡乃至十室九空,而只有自己因为捕蛇才得以侥幸生存下来;三是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时飞扬跋扈,到处叫嚣,到处骚扰,弄得鸡犬不宁;四是说自己愿意一年当中冒两次生命危险去换取其余时间的安乐。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刘旭.《柳宗元艺术探赏》.《文学教育》.2015(11):86
2、 江建高,《贬时弊与抒孤愤——柳宗元寓言散文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9(9):6-8
3、 徐应佩、周溶泉.《的艺术构思》.《齐鲁学刊》.1978(4):72-74

shézhěshuō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yǒngzhōuzhīchǎnshé hēizhìérbáizhāng chùcǎojìn nièrén zhīzhě ránérzhīwéiěr fēng luánwǎn lòu  shāsānchóng shǐtàiwángmìngzhī suìèr yǒunéngzhīzhě dàng yǒngzhīrénzhēngbēnzǒuyān 

    yǒujiǎngshìzhě zhuānsānshì wènzhī yuē  shì shì jīnwéizhīshíèrnián zhěshuò  yánzhīmàoruòshènzhě bēizhī qiěyuē  ruòzhī jiānggàoshìzhě gēngruò ruò   jiǎngshì wāngránchū yuē  jūnjiāngāiérshēngzhī zhīxìng wèiruòxìngzhīshèn xiàngwéi jiǔbìng shìsānshìshìxiāng jīnliùshísuì érxiānglínzhīshēng dānzhīchū jiézhī háoérzhuǎn érdùn chùfēng fànhánshǔ  wǎngwǎngérzhě xiāngjiè nǎngzhě jīnshìshíyān zhě jīnshìshíèrsānyān shíèrniánzhě jīnshìshíyān fēiěr érshécún hànzhīláixiāng jiàoxiāodōng西 huīnánběi huáránérhàizhě suīgǒuníngyān xúnxúnér shìfǒu érshéshàngcún chíránér jǐnzhī shíérxiànyān tuì退érgānzhīyǒu jìnchǐ齿 gàisuìzhīfànzhěèryān ér ruòxiānglínzhīdàndànyǒushìzāi jīnsuī xiānglínzhīhòu yòuāngǎn  

    wénérbēi kǒngyuē  zhèngměng  chángshì jīnjiǎngshìguānzhī yóuxìn  shúzhīliǎnzhīyǒushènshìshézhě wéizhīshuō guānrénfēngzhěyān 

     érdùnzuò è饿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富¹与贵²,不人之所欲也,不以³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不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不,颠沛必于不。”
译文: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注释:¹富:财物多,富裕。²贵:地位高,显贵。³以:用、按照。⁴道:方法,途径。⁵恶乎:凭什么。⁶无:没有。⁷违:离开,避开。⁸于不:于,在;不,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贤哉,回也¹!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²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注释:¹也:语气助词,表停顿。²堪:经得起,忍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¹,饮水,曲肱(gōng)²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注释:¹疏食:粗粮。²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¹。子曰:“女奚(xī)²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注释:¹对:回答。²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¹重而道远。仁以为己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注释:¹任:担子。²已:停止,完毕。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yùn),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茫茫大野,万邦错峙。惟王守国,设险于此。呀谷成堑,崇颠若垒。势轶赤霄,气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岗盘岭蹙,虎伏龙起。锁天中区,控地四鄙。出必由户,入则同轨。拒昏纳明,闭乱开理。
茫茫大野,万邦¹错峙(zhì)²。惟王守国,设险³于此。呀谷成堑(qiàn),崇颠(diān)若垒(lěi)。势轶(yì)赤霄(xiāo),气吞千里。洪河¹⁰在下,太室¹¹旁倚。岗盘岭蹙(cù)¹²,虎伏龙起。锁天中区¹³,控地四鄙(bǐ)¹⁴。出必由户¹⁵,入则同轨¹⁶。拒昏¹⁷纳明¹⁸,闭乱¹⁹开理²⁰
译文:茫茫天下,众多诸侯国交相耸峙争胜。唯有周天子屹立不倒守护着国家,在成皋设置了险阻。大而深的山谷成了战壕,高耸的群山构筑了坚固的堡垒。气势盖过云霄,威势涵盖千里。山谷之下就是滚滚的黄河,边上偎依的是那嵩山。山丘与险峻的山岭聚拢于此,为藏龙卧虎之地。要想扼据中原,首先要控制四方边邑。成皋作为出入必经之门户,出入者必须遵循其法度。昏蒙而不明事理之人,当拒其出入,昭明通达之人,应准许其往来;城门的开闭关系着国家的治理和安宁,在动荡时期紧闭,治安时期敞开。
注释:成皋(gāo):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是洛阳东部屏障,交通要道、兵家重地。¹万邦:众多诸侯国。²错峙:交相耸峙争胜。³设险:设置险阻。⁴呀谷:大而深的山谷。⁵堑:深沟,战壕。⁶崇巅:高山。⁷垒:堡垒。⁸轶:超越。⁹赤霄:云霄。¹⁰洪河:大河,指黄河。¹¹太室:山名。¹²蹙:紧迫、聚拢。¹³中区:中原。¹⁴四鄙:四方边远地区。¹⁵户:门户。¹⁶轨:轨距,行动准则。¹⁷昏:昏昧者。¹⁸明:明智者。¹⁹闭乱:乱世关闭。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乱而关闭。²⁰开理:治世开放。武德四年(621),天下定而开放。
昔在秦亡,雷雨晦冥。刘项分险,扼喉而争。汉飞镐京,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昔在秦亡,雷雨晦(huì)(míng)¹。刘项²分险,扼(è)喉而争。汉飞镐(gǎo)³,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译文:昔日秦国覆灭之际,雷电交加,天地黯淡无光。秦亡之际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分别驻扎在成皋天险两侧,死死把守着成皋险要的关隘,彼此争夺着控制权。汉王刘邦战胜后如龙飞天,进据长安为天子,楚霸王项羽战败后在东城自颈而亡。刘邦取胜,并非成皋关山对他有情,是由于德厚;项羽败死,并非关山对他无情,是由于德薄,成皋关并无好恶之情,兴实由德,险不足恃。
注释:¹晦冥:昏暗。²刘项:刘邦和项羽。³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此指长安。高祖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人都关中,高祖是日驾人都关中。”⁴东城:县名,属九江郡,在今安徽定远。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王于东征,烈火顺风。乘高建瓴,擒建系充。奄有天下,斯焉定功。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¹。王²于东征³,烈火顺风。乘高建瓴(líng),擒建系充。奄(yǎn)天下,斯焉定功
译文:维护唐初的兴盛,首先要实现天下统一太平。李世明率军东征,其雄浑气势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居高临下,犹如站在高屋脊上向下泼倒瓶水一般,势不可挡,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完全拥有天下,正是由此事而定下统一国家的功勋。
注释:¹大同:天下统一而太平。²王:秦王李世民。³东征:讨王世充。⁴烈火顺风:比喻气势之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无敌。⁵乘高建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之势。⁶擒建系充:指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投降李世民之事。⁷奄有:完全拥有。⁸定功:平定天下的大功。
二百年间,大朴既还。周道如砥,成皋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巉颜。
二百年间¹,大朴²既还。周道如砥(dǐ)³,成皋(gāo)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míng)(chán)
译文: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宪宗元和年间,人们的本性仍保持着朴素质朴的特征。唐政治清明,贡赋分配平均如同磨刀石一般,这使得成皋关都无需紧闭。政治清明,就天下太平;世浊逆乱,国家就会面临种种灾难。我怎敢试图去考察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并将它们铭刻在成皋峻岩上呢!
注释:¹二百年间: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宪宗元和(806~820年)年间。²大朴:本性。³砥:磨刀石,取其均平之义。⁴敢迹成败:意谓冒昧地考究历史的成败经验。⁵巉颜:峻峭不平的岩石。

chénggāomíng

wēn tángdài 

    mángmáng wànbāngcuòzhì wéiwángshǒuguó shèxiǎn xiāchéngqiàn chóngdiānruòlěi shìchìxiāo tūnqiān hóngzàixià tàishìpáng gǎngpánlǐng lóng suǒtiānzhōng kòng chūyóu tóngguǐ hūnmíng luànkāi 

    zàiqínwáng léihuìmíng liúxiàngfēnxiǎn èhóuérzhēng hànfēihàojīng zhǎndōngchéng yǒuhòu shānqíng 

    wéitángchūxīng shíwèitóng wángdōngzhēng lièhuǒshùnfēng chénggāojiànlíng qínjiànchōng yǎnyǒutiānxià yāndìnggōng 

    èrbǎiniánjiān huán zhōudào chénggāoguān shùnzhìpíng zhěwéijiān gǎnchéngbài míngchányán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接 一作:到)
太乙¹近天都²,连山接海隅(yú)³。(接 一作:到)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注释:¹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²天都:天帝所居。³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¹入看(kān)无。
译文: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注释:¹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分野¹中峰变,阴晴众壑(hè)²殊。
译文: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注释:¹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²壑:山谷。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欲投人处¹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¹人处:有人烟处。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8-159

zhōngnánshān

wángwéi tángdài 

tàijìntiān liánshānjiēhǎi  (jiēzuò dào )
báiyúnhuíwàng qīngǎikān 
fēnzhōngfēngbiàn yīnqíngzhòngshū 
tóurénchù宿 shuǐwèn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