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枝 一作:支)
碧桃¹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²。乱山深处水萦(yíng)³,可惜一数如画为谁开?(数 一作:支)
译文: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
注释:¹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²数:辈。³萦回:盘转回旋。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¹春难管。为君²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译文: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
注释:¹不道:不奈,不堪。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²君:指花,也指双方。

  这首词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秦少游寓京师,有贵官延饮,出宠妓碧桃侑觞,劝酒惓惓。少游领其意,复举觞劝碧桃。贵官云:‘碧桃素不善饮。’意不欲少游强之。碧桃曰:‘今日为学士拼了一醉!”引巨觞长饮。少游即席赠《虞美人》词曰(略)。合座悉恨。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满座大笑。”(《绿窗新话》卷上)

  是否真有此“本事”,不得而知。但它对理解此词的蕴意、寄托却颇有启发。生于非地的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那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首句化用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啊!又况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不是”二字颇耐人玩味。诗歌理论家们常常强调中国诗词在不用系词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就,并认为这种成就正是得益于系词的缺失。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系词的出现,从语法角度看,它表示的只是两个词之间的等同,但当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时,它却传达出某些与这种等同相抵触的言外之意,换言之,“是”暗含了“不是”或“也许不是”,“不是”又暗含着“已经是”或“然而却是”,以其内在的歧义达到一种反讽的陈述。“不是凡花数”越是说得斩钉截铁,越是让人感到隐含有不愿接受的现实在。事实正是如此:“乱山深处水萦回。”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杜甫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陆游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与此略似,而此篇吟咏之深沉过之。杜诗、陆词皆正面点出花之“无主”,而秦词只以“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妥婉出之,音情更显得低徊摇荡。

  上片以花象征美人,然着笔在花。高贵不凡之身无奈托于荒山野岭,盈盈如画只是孤独自开,洁爱自好也难禁凄凄含愁,款款妙笔传其形神兼备。

  下片始转写美人。前二句见其惜春之心。微微春寒,细雨霏霏,这如画一枝桃花更显出脉脉含情。然而也许女主人公的忧虑太深重了,春天宜人的风物也很快从她忧伤的目光底下滑过去,终于发出了“不道春难管”的一声伤叹。是啊,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它已经是“寂寞开无主”了,有何人来怜爱它呢?到了明年此时,它是否还是“依旧笑春风”呢?叹之、怜之、伤之。伤春也是自伤。即如此般芳洁光艳,终是青春难驻,年华易往!尾末两句写惜别。“为君沉醉又何妨。”难得知音怜爱,却又要匆匆行别,为报所欢,拼却一醉,应是理所为然,何况更是欲借以排遣愁绪。醉意恍惚中也许能减却几分离索的凄凉吧!可是转念一想:“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如今一醉颜红,自然是容易的,然而,酒醒之后呢?心爱的人儿不见了,不是更令人肠断?不,不能沉醉,哪怕只是一起度过这短暂的离别时分也是好的啊!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只怕”二字委婉出之。“何妨”是为了他,“只怕”也是因为他,惜别之情深自见。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词情亦进亦退,亦退亦进地委婉曲折地前进,每一份情感,都紧紧地跟随着它的否定:“不是凡花数”却是凡花命;乱山深处“一枝如画”,依然无人赏识;“轻寒细雨”,风物宜人,又恨留春不住;为君不惜一醉颜红,又怕酒醒时候更添愁,只好任凭愁来折磨她了。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收到了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词作在艺术表现上运用的是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花,为美人之象征,在美人身上,我们又不难看出词人自身的影子,亦花亦美人亦词人。词人本是一位“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宋史·秦观传》)的才俊之士,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自然是满腹怀才不遇的不平。然而在那埋没人才的社会里,这不平,向谁去诉说?诉说又有何用?只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于是当词人为美人的命运深情叹咏的时候,他其实正是在寄寓身世,抒自身怀抱。也正是词人身世之感的打入,使得此词的意义大大超越于这则“本事”。词心所系,寄托遥深,乃是香草美人手法极其成功的运用。全词处处紧扣,而又不着痕迹,极尽含蓄委婉之致,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读者可知,骚赋之法,“衣被辞人,非一代也”。

měirén ·táotiānshàngzāi

qínguān sòngdài 

táotiānshàngzāi shìfánhuāshù luànshānshēnchùshuǐyínghuí zhīhuàwèishuíkāi  (zhīzuò zhī )
qīnghánqíngxiàn dàochūnnánguǎn wèijūnchénzuìyòufáng zhǐjiǔxǐngshíhòuduànrénch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

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

注释

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数:辈。

萦回:盘转回旋。

不道:不奈,不堪。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君:指花,也指双方。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 .李白诗秘要 :三秦出版社 ,2001年06月第1版 :第36页 .
鉴赏

  这首词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秦少游寓京师,有贵官延饮,出宠妓碧桃侑觞,劝酒惓惓。少游领其意,复举觞劝碧桃。贵官云:‘碧桃素不善饮。’意不欲少游强之。碧桃曰:‘今日为学士拼了一醉!”引巨觞长饮。少游即席赠《虞美人》词曰(略)。合座悉恨。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满座大笑。”(《绿窗新话》卷上)

  是否真有此“本事”,不得而知。但它对理解此词的蕴意、寄托却颇有启发。生于非地的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那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首句化用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语。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啊!又况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不是”二字颇耐人玩味。诗歌理论家们常常强调中国诗词在不用系词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就,并认为这种成就正是得益于系词的缺失。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系词的出现,从语法角度看,它表示的只是两个词之间的等同,但当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时,它却传达出某些与这种等同相抵触的言外之意,换言之,“是”暗含了“不是”或“也许不是”,“不是”又暗含着“已经是”或“然而却是”,以其内在的歧义达到一种反讽的陈述。“不是凡花数”越是说得斩钉截铁,越是让人感到隐含有不愿接受的现实在。事实正是如此:“乱山深处水萦回。”一“乱”一“深”,见其托身非所、处地之荒僻。尽管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又何然?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杜甫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陆游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与此略似,而此篇吟咏之深沉过之。杜诗、陆词皆正面点出花之“无主”,而秦词只以“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妥婉出之,音情更显得低徊摇荡。

  上片以花象征美人,然着笔在花。高贵不凡之身无奈托于荒山野岭,盈盈如画只是孤独自开,洁爱自好也难禁凄凄含愁,款款妙笔传其形神兼备。

  下片始转写美人。前二句见其惜春之心。微微春寒,细雨霏霏,这如画一枝桃花更显出脉脉含情。然而也许女主人公的忧虑太深重了,春天宜人的风物也很快从她忧伤的目光底下滑过去,终于发出了“不道春难管”的一声伤叹。是啊,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它已经是“寂寞开无主”了,有何人来怜爱它呢?到了明年此时,它是否还是“依旧笑春风”呢?叹之、怜之、伤之。伤春也是自伤。即如此般芳洁光艳,终是青春难驻,年华易往!尾末两句写惜别。“为君沉醉又何妨。”难得知音怜爱,却又要匆匆行别,为报所欢,拼却一醉,应是理所为然,何况更是欲借以排遣愁绪。醉意恍惚中也许能减却几分离索的凄凉吧!可是转念一想:“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如今一醉颜红,自然是容易的,然而,酒醒之后呢?心爱的人儿不见了,不是更令人肠断?不,不能沉醉,哪怕只是一起度过这短暂的离别时分也是好的啊!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只怕”二字委婉出之。“何妨”是为了他,“只怕”也是因为他,惜别之情深自见。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词情亦进亦退,亦退亦进地委婉曲折地前进,每一份情感,都紧紧地跟随着它的否定:“不是凡花数”却是凡花命;乱山深处“一枝如画”,依然无人赏识;“轻寒细雨”,风物宜人,又恨留春不住;为君不惜一醉颜红,又怕酒醒时候更添愁,只好任凭愁来折磨她了。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收到了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词作在艺术表现上运用的是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花,为美人之象征,在美人身上,我们又不难看出词人自身的影子,亦花亦美人亦词人。词人本是一位“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宋史·秦观传》)的才俊之士,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自然是满腹怀才不遇的不平。然而在那埋没人才的社会里,这不平,向谁去诉说?诉说又有何用?只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于是当词人为美人的命运深情叹咏的时候,他其实正是在寄寓身世,抒自身怀抱。也正是词人身世之感的打入,使得此词的意义大大超越于这则“本事”。词心所系,寄托遥深,乃是香草美人手法极其成功的运用。全词处处紧扣,而又不着痕迹,极尽含蓄委婉之致,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读者可知,骚赋之法,“衣被辞人,非一代也”。

创作背景

  在京城时,曾经有一位大官大摆宴席,将秦观也请去了。大官的一个宠姬碧桃频频向秦观劝酒,秦观都一饮而尽,毫不推辞。当秦观也为她斟酒时,那位大官慌忙阻止,可是没想到,碧桃竟举杯一饮而尽。秦观领会这一片深情,但却不能有别的表示,只能当场写下这首《虞美人》。

参考资料:
1、 (宋)王禹偁等著.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188-189
2、 孙崇恩编著.北宋婉约派四大名家词: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40-41
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 6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江渚(zhǔ)¹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líng)²
译文:江风阵阵让人酒意咋醒,行舟扬帆行驶只觉路途遥远,一片茫茫。
注释:¹江渚:江边。²扬舲:扬帆。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扬水气腥。
译文:溅起的浪花化作细雨眼前一片氤氲朦胧,水鸟向人俯冲,水的腥气扑面而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译文:三国、六朝俱成陈迹,唯有春草、晚山依然青碧。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不须倚棹(zhào)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译文:不想倚着船棹吹奏长笛,唯恐会有蛟龙潜出水面来听。
注释: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如桨。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雄旷浩渺的长江,激发了多少文扬的灵感诗情。这首过江诗,就是一篇得江山之助的佳作。

  首联以直叙入题,展示的是一幅江行的画面;江风阵阵,吹送着渡船从渚边出发,向着遥远的对岸驶去。然而字里行间,又隐现出了船上诗扬的心态。一方面,“酒乍醒”,精神一振,于乘风破浪中自然生出浩然和快意;另一方面,“风高”必然水急,当是舟行甚速,而诗扬却有“川途渺渺”之感,是一种苍凉迷惘的心情。这种既壮又悲的旅感,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颌联写目击的江景。陆地渐远,茫茫蒙蒙如笼烟雾,所谓“汀烟”,说明渡船已到江心。此时江浪扑面而来,撞击船身而碎成沫雨,更加濡湿了视界;劈波而行搅动了水中的腥气,引来了俯冲而至的水鸟。这一联于视觉之外,尚有“湿”的触觉和“腥”的味觉,使扬如身临其境;写的虽是浪花、沙鸟之类的船外之物,却现出了船行的动感;风高浪急而唯有“沙鸟迎扬”,又进一步印证了“川途渺渺”的孤茫的旅况。从而将过江的题面,更加生动、淋灕地表现了出来。

  由近瞻转入远眺;更由广袤的空间而及于纵深的时间;这主产生了颈联的神来之笔。长江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而且以其天堑的地位直接影响着扬类的历史。江山年年如旧,扬事几许盛衰,浩荡不息的大江最善于向扬们提醒这种时空的错位。在诗歌的语言中,春草与“愁”、青山与“恨”本有着频繁的联系,而“三国旧愁”、“六朝遗恨”与“春草碧”、“晚山青”恰又无一不是本地风光,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三国、六朝历史的旧愁遗恨集中反映在长江南岸地区,由此也可推断出诗扬的“过江”是由北向南,此时江南已遥遥在望。

  尾联借倚棹吹笛的欲望,抒寄诗扬的余情。《博异志》:“笛吹三声,水上风动,波涛沆漾,鱼龙跳喷。”苏轼《前赤壁赋》记江夜泛舟,“客有吹洞箫者,……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的“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从大江的一面说,益见出江上的波谲云诡,与“浪花作雨”呼应;从诗扬的一面说,则是雄豪与悲凉两兼的心情的自然发露,与首联的“扬舲”之初的情调遥映。

  这首七律依过江的行程步步展开,而又一气呵成,气局严整而遒劲。尤其是颈联将怀古与即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感慨深沉,意味无尽,足称警策。这首诗曾误入同时扬张弼集中,使他意外受惠,以“六朝遗恨晚山青”扬名于世。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为之辨误,断为钱晔所作。钱晔为牧斋的族祖,《列朝诗集》的说法当属可信。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来时春社¹,去时秋社²,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nán)³,忙劫劫。春风堂搬寻王谢,巷陌(mò)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译文: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搬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注释:¹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²秋社:古代立秋后第五个戊日。³喃喃:燕子的叫声。⁴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⁵王谢:代指高门贵族。⁶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秋天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

  接着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在只有“巷陌乌衣夕照斜”的无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诉说历史兴亡的慨叹。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继承了古人却又不拘泥、重复,立意新颖。尤其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此曲更具婉转、曲折之妙。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参考资料:
1、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26

shānyáng··yànzi--zhàoshànqìng

láishíchūnshèshíqiūshèniánniánláibānhánnánnánmángjiéjiéchūnfēngtángshàngxúnwángxièxiàngzhàoxiéxìngduōjiànxiēwángdōujǐnshuō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青山如黛(dài)¹远村东,嫩绿²长溪柳絮(xù)³风。
注释:¹黛:古时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黑色的颜料,这里形容远处青山呈现出黛绿般的颜色。²嫩绿:浅绿色。 ³柳絮:柳树种子上面有白色的绒毛,随风飘散,像飘飞的棉絮,称为柳絮。
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
鸟雀不知郊野¹好,穿花²翻恋小庭³中。
注释:¹郊野:城市外面的地方,泛指村镇外面一带地区。²穿花:在花丛中飞来飞去。³小庭:小小庭院。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郊野的美好景色。诗的大意说:村东的青山,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墨绿的颜色,就像女孩子用来描眉的青黑色的黛墨一般漂亮。一条长溪,溪水蜿蜒曲折地向着远方流去。岸边嫩绿的杨柳开花结籽,微风吹来,片片柳絮随风飘舞。鸟雀不知道郊野外如诗如画的风光这般美好,反而留恋那小小庭院,只是在院内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郊外的春景,后两句借景写情,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表现了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

chūnyǒng--gāoháng

qīngshāndàiyuǎncūndōngnèn绿zhǎngliǔfēng

niǎoquèzhījiāohǎo穿chuānhuāfānliànxiǎotíngzhōng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zuò)¹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²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³(bì)野兮胡虏(lǔ)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jiā)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译文:我刚出生的时候天下太平无事,长大之后国运急剧衰退。苍天不仁降下灾祸,大地没有仁爱之心,让我遭逢乱世。战争连绵不休,这世道想要生存分外艰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痛苦难当啊!狼烟四起,匈奴大肆烧杀抢掠,违背本意苟且偷生,丢失了节操与义心心中有愧啊!匈奴的习俗与我汉族不同难以适应,遭受种种耻辱又应当向谁诉说?胡笳吹一下瑶琴弹一拍,只是满腔悲痛与怨无人能知啊!
注释:¹祚:福,这里指国家运势。²干戈:指战争。³烟尘: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乱。⁴胡虏:秦汉时称匈奴為胡虏,后世用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⁵殊:不同。⁶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戎羯(jié)¹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xiá)²,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huǐ)蛇,控弦³被甲兮为骄奢(shē)。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jiē)
译文:戎羯逼迫我成为其妾室,挟持向西而行就像要去到天涯。高山重重直入云霄,归程怕是遥遥无期;疾风吹过千里,尘沙飞扬。胡人人数众多又残暴凶狠如毒蛇,披甲持弓,一路骄横奢侈。琴弦上高唱两拍,心中悲痛欲绝;心中志气早被摧残殆尽,只有独自悲叹了。
注释:¹戎羯:戎和羯。古族名。泛指西北少数民族。²遐:远。³控弦:拉弓;持弓。⁴悲嗟:伤心叹息。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zhān)(qiú)¹为裳兮骨肉震惊,羯(jié)(shān)²为味兮枉遏(è)我情。鼙(pí)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xián)³畜恨兮何时平。
译文:越过汉朝的国界,进入了胡人城中,家园已破又失清白,这般苟且偷生不如一死解脱。毡裘穿在身上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羊膻味让人难以忍受,只能逼迫自己勉强吞咽。胡人彻夜敲鼓,喧闹烦人,狂风呼啸,卷着黄沙将那营门堵塞。伤今感惜无穷尽,三拍已制成,心中积蓄的悲愤与仇恨又何时才能平复呢?
注释:¹毡裘: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製成的衣服。²羯羶:羊臊气。³衔悲:心怀悲戚。⁴畜恨:积恨。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bǐng)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shì)¹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²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译文:日日夜夜都如此,叫我怎能不思念故土,世上生存的人啊!还有比我更苦的吗?天降灾祸国家动乱,汉家百姓无所依,只怨我红颜薄命沦落至这胡人之营啊!习俗不同心无所归,怎能与他们生活相处;爱好不同,心中所感又能与谁人说!回想我的经历,几多艰难险阻,四拍制成曲调更显哀怨凄楚。
注释:¹嗜欲:嗜好与欲望。²涉历:经过;经历。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¹。雁飞高兮邈(miǎo)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cuán)²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líng)泠兮意弥深。
译文:大雁南飞时想让它帮我捎去对家乡的思念,北归时为我捎来回信。大雁高飞而去,渐渐不见踪迹;肝肠寸断有能怎样,只能默默苦思。紧锁眉头对月抚琴,五拍的曲调清幽,心中积蓄的愁绪更深。
注释:¹汉音:这里指家乡来的书信。²攒眉:皱眉。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冰霜凛(lǐn)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lào)兮不能餐。夜间陇(lǒng)¹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yǎo)²。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译文:冰霜寒冷刺骨却比不上我的身世苦寒,面对那羊肉和奶酪,就算是饥肠辘辘也没有胃口。夜间听闻那陇河水声呜咽哀怨,晨起遥望万里长城什么时候才能归去啊!回想这一路西行的路程是何等的艰难凄苦,六拍唱完悲从中来,不愿再弹琴!
注释:¹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²杳漫:渺茫旷远。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shù)¹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qì)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译文:黄昏北风呼啸边声四起,不知心中忧愁与谁说!原野景象一片萧条设置的防守哨所遍布万里,匈奴习俗喜好青年崇尚力量,低贱老弱病残。哪里水草丰美就在哪里驻扎安家,牛羊遍地,聚在一起就像那蚁穴跟蜂巢。等到喝光水源吃光丰草再迁徙走,七拍唱尽更是悔恨居住于此。
注释:¹烽戍: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jí)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译文:如果老天有眼为何看不见我独自漂泊?如果天神真的灵验为何让我天南海北凄怆孤苦?我从未辜负苍天,又为何给我匹配一个异族的丈夫?我从未辜负天神为何惩罚我沦落荒州?制出胡笳第八拍,希望借此排解忧愁;谁知制成后心中更是愁苦加倍。
注释:¹殊匹:异族的配偶。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jū)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译文:天无涯地无边,我心中的愁绪也如天地般无边无涯。人生短暂仿如白驹过隙,可是我年华正当却是满怀忧愁,一点都不快乐。怨恨至极欲问天,上天遥遥无路攀登。仰望天幕只余滚滚云烟,九拍曲中满怀深情,可又能向谁传递呢?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¹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译文:城头的烽火未曾熄灭,残酷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止?城门口每天都是杀气腾腾,夜夜总是能听到那呼啸的北风。故乡的消息完全被阻绝,无声哭泣气将绝。一生的辛酸悲苦都来自这无尽别离,十拍饱含深深恨意,行行泪珠如泣血。
注释:¹辛苦:辛酸悲苦。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zǐ)¹,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jū)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bǐ)²。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suǐ)
译文:我并不是贪生怕死才苟活至今,不能为国捐躯是心有期盼。活着就还有希望能回到故乡,死后葬于故土才能心安。来到匈奴已是一年又一年,胡人丈夫宠我爱我已是育有二子。养育他们并不觉得羞耻,只是怜惜孩子生长之地太偏远,苦了他们。十一拍也因此多了骨肉亲情,哀怨缠绵的声调直入心底。
注释:¹桑梓:借指故乡。²边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东风应律¹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qiāng)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jiē)别稚(zhì)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译文:大地回春天气逐渐回暖,可能是知道汉家天子讲和了吧。载歌载舞一起欢唱庆祝,两国交合从此再无战争。突然遇到汉朝所来的使者,带来诏书跟千金专门来赎我身。欣喜有生之年能回去还能上朝面见圣君,可叹要抛弃幼子以后再无相聚之日。十二拍有喜有悲,心中的情绪难以言清。
注释:¹应律:应合历象。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不谓¹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fēi)²,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译文:谁曾想到此生还有机会再回故土,抱着我那可怜的孩儿泪如雨下。汉朝使者带着四马的车架迎接我好不威风,孩儿哭嚎痛碎娘亲的心,只是谁又知道呢?为何偏在此时让我们母子生死离别,心中哀痛顿感日月无光,只希望自己能生出羽翼带他们一起回去。走一步就远一步啊,脚下如有千斤难以移动;孩子的身影已无,伤心欲绝。十三拍的曲调急切悲伤,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知。
注释:¹不谓:不意,不料。²騑騑:马行走不止貌。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译文:我能回归故土却孩儿难相随,心中空悬犹如常常饥饿未进食。天下万物四时兴旺衰败都有期限,只有我的愁苦从未停止。山高地阔相见遥遥无期,夜深人静时梦见孩儿好像就在身边。梦中拉着他的手,一个喜来一个悲,醒来后心痛难当什么时候才会休止。十四拍的曲调啊,一把鼻涕一把泪;那东流的黄河水啊,都是我思念孩子的泪水。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¹,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译文:十五拍曲调急促,满腔愁绪谁能体会?住在帐篷中嫁给胡人做妻子。天随人愿得以归来,心中无限欢欣。心中有所牵挂,所有的快乐又变成了更深的愁绪,太阳和月亮大公无私却对我如此的不公平。母子分离让我心中难以承受,同在一片天空下却要永远隔绝,从此生死不知叫人去何处相寻。
注释:¹商参:参商。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后以“商参”比喻人分离不能相见。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xuān)¹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lí)²(yāng)
译文:十六拍愁思茫茫,我与孩子天各一方。日日夜夜隔空相望,不能随我回家让我思念断肠。忘忧草难以忘忧,独自弹琴更加忧伤!今日与子分别回故乡,旧怨才平息新怨又悠长!哭泣不止抬头向天哭诉,为何让我活下来却又给我如此多的磨难。
注释:¹萱草: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状,橘黄色或桔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根可入药。古人以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²罹:遭受苦难或不幸。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¹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hāo)²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bān)。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huī)兮筋力单。岂知³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lán)干。
译文:弹到十七拍时心鼻酸,关山重重阻碍路难行。去时怀念故土心绪杂乱,回家时与孩子分别忧思漫漫。塞上的野草已是干枯一片,沙场尸骨如堆刀痕箭斑仍清晰。春夏季节交替时分的天气比那冬天还要刺骨寒冷,人马饥饿疲惫也已没了力气。哪里会想到还能重回故土,连连叹息眼泪也哭干了。
注释:¹怀土:怀恋故土。²黄蒿:枯黄了的蒿草。亦泛指枯草。³岂知:哪里知道。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¹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²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³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译文:胡笳本就出自匈奴中,换成琴曲音律相同。十八拍琴曲已经到尾声,余音袅袅忧思无穷。能够知道音乐的奥妙共性全是上苍命运的捉弄,忧愁欢乐跟随人心有了改变就能变通。匈奴与汉朝地域风俗不同,就像那天地相隔,孩子在西母在东。可叹我心中怨气太深仿似那被乌云遮蔽的长空,天地虽广也无法将我的哀愁包容!
注释:¹翻出:重新改作。²哀乐:悲伤、快乐。³六合: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

  《胡笳十八拍》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相传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陈留(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战乱中,为胡骑所获,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生二子。十二年后为曹操赎回。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诗》,五言与骚体各一篇,见于《后汉书·董祀妻传》。

  《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两首《悲愤诗》大体相同。关于此诗的真伪问题,向有争论,欲知其详,可参看中华书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从诗歌体制来看,与东汉末年的作品有相当距离,且诗歌内容与蔡琰生平亦有若干抵触之处,托名蔡琰的可能性较大。这里姑从其旧,仍署蔡琰。《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出“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见“干戈日寻兮道路危”等三句)。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中的女主人公蔡琰,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掳掠西去的。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一拍(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幸(“辛苦”)源于被掳(即所谓“别离”)。

  她在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生活上与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第三拍),“冰霜凛凛”(第六拍),“原野萧条”(第七拍),流水呜咽(第六拍“夜闻陇水兮声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第三拍“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第三拍“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第六拍“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徒,住在临时用草笺、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第六拍“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第三拍“鼙鼓喧兮从夜达明”)。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和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如写被掳西去:“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并且诗中把矛头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心情。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别馆¹寒砧(zhēn)²,孤城画角³,一派秋声入寥(liáo)(kuò)。东归燕从海上去,声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yǔ)楼月,宛如昨。
译文:传入旅舍的捣衣声,应和着孤城城头的画角,一片秋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回荡。归去的燕子向东从海上飞走,南来的大雁自空中落下,栖息在沙滩上。这儿有楚王携宋玉游兰台时感受到的惬意的凉风,有庾亮与殷浩辈在南楼吟咏戏谑时的大好月色,清风明月的景象,还都与当年一样。
注释:¹别馆:客馆。²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³画角:古代军中乐器。⁴寥廓:空阔,此处指天空。⁵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⁶庾楼月:庾亮声楼上的月。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¹担阁²!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³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lán)时,酒醒后,思量着。
译文:真是无可奈何啊!我被那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羁缚,又被那难以割舍的感情所耽搁,可惜那些风流韵事都被丢到一边了。当初徒然许下功成身退时,要去求仙访道,潇潇度日的诺言。到如今,反误了我与佳人的秦楼约会。当睡梦觉来时、酒醉清醒后,我细细地思量着这一切。
注释:¹他情:暗指皇上的恩情。²担阁:延误。³漫:徒然,白白地。⁴华表语:指向皇上进谏的奏章。华表,又名诽谤木,立于殿堂前。⁵秦楼约:指与恋人的约会。秦楼,代指女子居住处。⁶梦阑:梦醒。阑,残,尽。

  这首词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全词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情真心切、恻恻动人、空灵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发了功名误身、及时退隐的的慨叹。

  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边人的习俗,因而寒砧上的捣衣之声便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孤城画角”四有很强的感染力,并留下了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想象空间。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写出了空间的广度,“入廖廓”的“入”字更将无形的声音写活了。开头三句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秋声,而且纯然是人为的声响,并非是单纯的自然声气。下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度到下面两句的忆旧。“楚台风”、“庚楼月”用典。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名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梦和酒,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乱,然而梦终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时。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是更深地噬人心胸。这里的梦和酒也不单纯是指实的梦和酒。人生本是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上说只有从梦中醒来的人才知道原先是梦。而世情浑沌,众人皆醉,只有备受艰苦如屈原才自知独醒。因而,此处的“梦阑酒醒”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憣然反悟。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无怪明代的杨慎说:“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词品》)杨慎对王安石政治上的评价未必得当,但以此词为表现了作者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却还是颇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23-525 .

qiānqiūsuìyǐn ·qiūjǐ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iéguǎnhánzhēn chénghuàjiǎo pàiqiūshēngliáokuò dōngguīyàncónghǎishàng nánláiyànxiàngshàtóuluò chǔtáifēng lóuyuè wǎnzuó 
nàibèixiēmíng nàibèiqíngdān fēngliúzǒngxiánquè dāngchūmànliúhuábiǎo érjīnqínlóuyuē mènglánshí jiǔxǐnghòu liángzhu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