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斗起朵云头,旋旋开来旋旋收。
空中斗(dǒu)¹起朵云头²,旋旋开来旋旋³收。
译文:晚霞已经退尽,残阳余晖也不见了。天幕之上陡然冒起一朵云头,它不住地舒展开来,又不住地收敛了去。
注释:¹斗:通“陡”,陡然,突然。²云头:即云。³旋旋:缓缓。
初作䰒松松树子,忽成髣髴柳花毬。
初作䰒(méng)¹松树子²,忽成髣(fǎng)(fú)³柳花毬(qiú)
译文:开始的时候还模模糊糊像是松球的模样,转眼间又变成一团团滚来滚去、像随风扬起的柳絮花毬。
注释:¹䰒松:迷茫不清的样子。²松树子:即松球,松树的果穗,多为卵形。³髣髴:同“仿佛”,类似,好像。⁴柳花毬:柳花被风吹团作球状。

yóuchíshàngshǒu ·

yángwàn sòngdài 

kōngzhǒngdǒuduǒyúntóu xuánxuánkāiláixuánxuánshōu 
chūzuòméngsōngsōngshù chéngfǎngliǔhuāqi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霞已经退尽,残阳余晖也不见了。天幕之上陡然冒起一朵云头,它不住地舒展开来,又不住地收敛了去。

开始的时候还模模糊糊像是松球的模样,转眼间又变成一团团滚来滚去、像随风扬起的柳絮花毬。

注释

斗:通“陡”,陡然,突然。

云头:即云。

旋旋:缓缓。

䰒松:迷茫不清的样子。

松树子:即松球,松树的果穗,多为卵形。

髣髴:同“仿佛”,类似,好像。

柳花毬:柳花被风吹团作球状。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50-752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¹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²
译文: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注释:¹堪:值得。²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扮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shòu寿yáng ·jiāngtiānxuě

zhìyuǎn yuándài 

tiānjiāng xuěluàn bànméihuābànpiāoliǔ 
jiāngshàngwǎnláikānhuàchù diàorénsuōguī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垂杨叶老莺(yīng)哺儿,残丝¹欲断黄蜂归。
译文:垂杨的绿叶已老,莺鸟在哺育幼雏,柳絮不再吹绵,黄蜂儿已不见踪迹。
注释:¹残丝:游丝也,虫类所吐之丝,飘浮空中。沈约诗:“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绿鬓(bìn)¹年少²金钗客³,缥(piǎo)壶中沉琥珀
译文:头发漆黑的少年伴着金钗女郎,手执银壶,仍在琥珀美酒中沉溺。
注释:¹绿鬓:乌黑的头发。²年少:少年。³金钗客:指女郎。⁴缥粉:青白色。⁵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或红褐,此指琥珀色的酒。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译文:花台已经向暮,芳春就要告辞,晚风吹起了落花,正在半空中飞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yú)(jiá)相催不知数,沈郎¹青钱²夹城³路。
译文:夹城路结满榆荚,似在催游人归去,哦,夹城路,一条青钱铺就的路。
注释:¹沈郎:晋代沈充,《晋书·食货志》载吴兴沈充铸小钱,谓之“沈郎钱”。²青钱:榆荚,色白,成串,形似钱。³夹城:唐代长安东城墙为双重城墙,中有路,很宽大,是帝王自宫中赴曲江、芙蓉园游览的通道。

  首二句写暮春景象,诗语无片言只字言及暮春,远比明言还要强烈。因为四种物色的形象是那样鲜明,有力地打人人们的感官,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可以看出:那育雏的春莺就栖止在浓枝密叶之中,那欲绝的游丝也正伴着黄蜂飘然飞去。动静相问,层次分明,交织成一幅浑融的圆面,见出诗人运笔状物之妙。

  次二句转入人事活动。两句诗只摆出青春少年,妙龄女子,青白色的酒壶中满盛着琥珀色美酒,不再说什么,而一幅青年男女游春宴饮的画面已呈现在我们眼前。至于那宴饮的具体情景,是否“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欺缴”,都留给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加以补充。艺术的启示力极强,含蓄而有余味。将这两句与首二句合观,宴饮乃发生在暮春背景之下,这不禁又发人深省。明媚春光,可谓良辰美景。男女游赏,可谓赏心乐事。面对暮春,他们是想用赏心乐事去冲淡良辰美景即将逝去的失落心境呢?还是惶恐于良辰美景的即将消歇,想更多享受一些赏心乐事呢?总之,两种情景的重合,使这两句诗从字面之外喷薄出一股珍时惜逝、汲汲不可终日的浓郁情思。诗意不是出自诗语所叙,而是产生于甄种情景的配合,耐人品味,妙不可言。

  诗的后半句写大好春光无可挽回地逝去。这样一点简单的意思,用了四句诗,却不觉冗长,其中大有奥妙。“花台”二旬将花与春充分拟人化,写得生动引人,情意缠绵。本来是春去花谢,主动者在春,诗人却偏偏反转来说,花谢春归。由于花事欲暮,不免使春兴味索然,要黯然辞别归去了。然而花对于春,又是那样饱含系恋之情。你看,花瓣虽已离枝,却还要做一次最后的挣扎,随风回旋起舞,它是多么想用自己的生存留住那美好的春天。这落花恋春的背后又何尝不括含青年惜时的深慨。落花的情态又不免诱发一个问题:它那竭尽生命的努力,便能留住春天吗?这使得后两句很自然地成为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呼一应,迭宕有致。四句诗里隐含一问一答,以落花为问,以榆荚为答,构思巧妙,笔路活脱,意趣盎然。

  这首诗形象凸出,色彩鲜明,无论是垂杨春莺,残丝黄蜂,还是绿鬓金钗,落花青钱,无不、以其分明的形色深深印入人们脑中。而其组章造意,含蓄奇掘,攫人思绪。这些都表现了李贺诗艺术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639页
2、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献岁发,吾将行。
献岁¹发,吾将行。
译文:在新年伊明之时,我将出发春游。
注释:¹献岁:即岁首,一年之始。吾将行:是借用《楚辞·涉江》:“忽乎吾将行兮”中的成句,在此谓“我将出发春游”。
春山茂,春日明。
春山茂,春日明。
译文:郊外我所见到的春光是如此明媚:
园中鸟,多嘉声。
园中鸟,多嘉声¹
译文:园林中到处莺声燕语,鸣声清脆,仿佛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春歌。
注释:¹嘉声:形容鸟的鸣叫声十分动听。
梅始发,柳始青。
梅始发,柳始青。
译文:红梅在春风中率先怒放,向人间报告春的信息。含烟惹雾的杨柳枝条,已纷纷生出嫩芽,渐渐由黄转青。
泛舟舻,齐棹惊。
泛舟舻(lú),齐棹(zhào)¹惊。
译文:春游的人们来到烟波浩渺的水上,荡起了龙舟画舫,他们整齐地举起桨片,使劲地划呀划呀;船儿飞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鸟被惊得扑翅飞向两岸。
注释:¹齐棹:整齐地举起船浆。
奏《采菱》,歌《鹿鸣》。
奏《采菱(líng)》,歌《鹿鸣》。
译文:人们不禁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调流转柔婉;时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鸣》歌,情韵和雅古朴。
风微起,波微生。
风微起,波微生。
译文:和煦的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
弦亦发,酒亦倾。
弦亦发,酒亦倾。
译文:人们在弦歌声中频频举杯祝酒,尽情痛饮。
入莲池,折桂枝。
入莲池,折桂枝。
译文:女子们荡开双桨,时而没入一片荷叶田田的池里,时而又傍岸攀折那尚未开花的桂枝。
芳袖动,芬叶披。
芳袖动,芬叶披。
译文:随着她们透着香气的罗袖频频挥动,船儿便轻快地前进,那些芬芳的水草叶子纷纷地向两边倒伏让路。
两相思,两不知。
两相思,两不知。
译文:春游中的青年男女彼此产生了爱慕相思,两方都钟情于对方,又都不知道对方同时也在相思中。
《春日行》属古乐府《杂曲歌辞》。这首诗描写在明媚的春光中男女青年郊游嬉戏的欢乐情景。全诗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显出俊逸的风格。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湘天¹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qiáo)²吹罢小单于³。迢迢清夜(cú)
译文:湘南的天气多风多雨,风雨正在送走寒气。深深的庭院寂寥空虚。在彩绘小楼上吹奏着“小单于”的乐曲,漫漫的清冷的长夜,在寂寥中悄悄地退去。
注释:¹湘天:指湘江流域一带。²丽谯:城门更楼。³小单于:乐曲名。⁴迢迢:漫长沉寂。⁵清夜:清静之夜。⁶徂:往,过去。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乡梦断,旅魂孤。峥(zhēng)(róng)¹岁又除²。衡阳³犹有雁传书。郴(chēn)和雁无。
译文:思乡的梦断断续续在公馆中感到特别孤独,那种清凉寂寞的情怀实在无法描述;何况这正是人们欢乐团聚的除夕。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
注释:¹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²除:逝去。³衡阳:古衡州治所。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⁴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郴州在衡阳之南,道路险阻,书信难传。和雁无,连雁也无。

  词的上阕写除夕夜间长夜难眠的苦闷。起首二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了一个寂静幽深的环境。满天风雨冲破了南方的严寒,似乎呼唤着春天的到来。然而词人枯寂的心房,却毫无复苏的希望。环顾所居庭院的四周,深沉而又空虚,人世间除旧岁、迎新年的气象一点也看不到。寥寥十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破寒之初,点明了地点——湘南的庭院;而且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既写了湖南南部辽阔的天空,也写了蜗居一室狭小的贬所。更堪注意的是,在凄凉孤寂的氛围中,隐然寓有他人的欢娱。因为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围炉守岁,乐叙天伦,个中意味,不言自明。由此可见,词人此处用了隐寓的手法,让读者以经验和想像来补充他所描写的环境。这就是词学家们所常说的“含蓄得妙”。

  “丽谯”二句是写词人数尽更筹,等待着天明。从字面上看,秦观的构思似乎受到《庄子》和李益诗的影响,但所写的感情,完全是词人独特的感受。除夕之夜,人们是阉家守岁,而此刻的词人却深居孤馆,耳中听到的只是风声、雨声,以及凄楚的从城门楼上传来的画角声。这种声音,仿佛是乱箭,不断刺激着词人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好容易度过“一夜长如岁”的除夕。“迢迢”二字,极言岁之长;着一“清”字,则突出了夜之静谧,心之凄凉。而一个“徂”字,则将时光的流逝写得很慢,很慢。可以看出,词人的用字,是极为精审而又准确的。

  整个上阕,情调是低沉的,节奏是缓慢的。然而到了换头的地方,词人却以快速的节奏发出“乡梦断,旅魂孤”的咏叹。自从贬谪以来,离开家乡已经三年了,这个“乡”字当是广义的,包括京都和家乡。词人日日夜夜盼望回乡,可是如今却像游魂一样,孑然一身,漂泊在外。当此风雨之夕,即使他想在梦中回乡,也因角声盈耳,进不了梦境。“乡梦断,旅魂孤”这六个字,凝聚着多么深挚的感情啊!至“峥嵘岁又除”一句,词人始正面点除夕。峥嵘,不寻常、不平凡之谓也,中寓艰难之义,杜甫诗云: “旅食岁峥嵘”,词意同此。然而着一“又”字,却表明了其中蕴有多少次点燃了复又熄灭的希望之火,一个又一个除夕的到来了,接着又一个一个地消逝了,词人依旧流徙外地。痛楚之情,溢于言外。

  词的结尾,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连用二事,贴切而又自然。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鸿雁至此而北返。这两个故实,用得不着痕迹,表现词人音讯全无的失望心情。

  明人沈际飞评此词曰“伤心”,确是表现了此篇感情的特点。从词的内容到词的音调,无不充满了凄苦哀伤的色彩。在宋代词坛上,以抒写凄婉情感见长的词人,独推淮海、小山。在淮海词中,情调最为凄婉的,此阕也是其中之一。细读全篇,浅语淡语之中蕴有深远意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 .秦观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203-207 .

ruǎnlángguī ·xiāngtiānfēnghánchū

qínguān sòngdài 

xiāngtiānfēnghánchū shēnchéntíngyuàn qiáochuīxiǎochán tiáotiáoqīng 
xiāngmèngduàn hún zhēngróngsuìyòuchú héngyángyóuyǒuyànchuánshū chēnyángyàn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黄琬(wǎn)¹幼而慧。祖父琼(qióng),为²魏郡(jùn)³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¹⁰诏,而¹¹深奇¹²¹³之。
译文: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
注释:¹黄琬:东汉人。²为:担任。³魏郡:古郡名。⁴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⁵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⁶以:凭借。⁷诏:即“诏书”,皇帝的命令。⁸食:指“蚀”。⁹如:像。¹⁰应:回答。¹¹而:并且。¹²奇:认为与众不同。¹³爱:喜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