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吴蜀成婚¹此水浔(xún)²,明珠步障³(wò)黄金。
译文:孙刘两家成婚就在这江滨,孙夫人的步障缀满明珠,新婚夫妇居住的地方,连帷幄也用黄金来装饰。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谁将一女轻天下¹,欲换刘郎²(dǐng)(zhì)³心?
译文:谁会为了一个女子而看轻了天下呢?而孙权、周瑜居然想用来换取刘备鼎足三分的决心?

  这首诗的前两句上句是叙事,下句是想象中的物象,似乎没有什么议论在内。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孙权对于刘备,既有戒心,又要结亲,是包藏政治用心的。这一点,周瑜说得很明白:“愚谓大计,宜徙(刘)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这件既是政治手段又像风流韵事的掌故,广为流传,既成了后世小说家的精彩素材,也成了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与这故事有关的山川土地,也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写诗并没有把史实简单概括一下完事,而是借令人可以触摸的艺术形象发表议论。“明珠步障幄黄金”这句,既写出孙刘结亲时那种豪华场面:孙夫人使用的步障,是缀满了明珠的;新婚夫妇居住的地方,连帷幄也用黄金来装饰。这种描写,不仅仅是为了铺叙结婚场面的豪华,还含有这种豪华所隐藏的政治用意。诗人是把“史”和“诗”很好地统一起来。

  最后两句则是作者对孙权的嘲笑。这里已显出议论的面目。但是它又和一般论史不同。一般论史可以是这样平直地写:“刘备以天下事为重,不因一女子而易其志。”说得准确,没有味道。这里却以唱叹出之。诗人发问道:“谁会为了一个女子而看轻了天下呢?而孙权、周瑜居然想用来换取刘备鼎足三分的决心,结果又如何呢?”写来有顿挫之势,饶有情致。这是从侧面取影,让人们自己去寻思和领悟它的正面意思。这样,它同史论就有灵活与板滞的区别,不是死在议论之下了。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3-814

liúlángkǒuhào--wēn

shǔchénghūnshuǐxúnmíngzhūzhànghuángjīn

shuíjiāngqīngtiānxiàhuànliúlángdǐngzhìx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孙刘两家成婚就在这江滨,孙夫人的步障缀满明珠,新婚夫妇居住的地方,连帷幄也用黄金来装饰。

谁会为了一个女子而看轻了天下呢?而孙权、周瑜居然想用来换取刘备鼎足三分的决心?

注释

创作背景

  这首咏史诗是作者经过刘郎浦时,听说此地是三国时刘备到东吴迎亲的地方,有所感触而写的。因为是即兴口占一绝,遂名之曰“口号”。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3-814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上句是叙事,下句是想象中的物象,似乎没有什么议论在内。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孙权对于刘备,既有戒心,又要结亲,是包藏政治用心的。这一点,周瑜说得很明白:“愚谓大计,宜徙(刘)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这件既是政治手段又像风流韵事的掌故,广为流传,既成了后世小说家的精彩素材,也成了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与这故事有关的山川土地,也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写诗并没有把史实简单概括一下完事,而是借令人可以触摸的艺术形象发表议论。“明珠步障幄黄金”这句,既写出孙刘结亲时那种豪华场面:孙夫人使用的步障,是缀满了明珠的;新婚夫妇居住的地方,连帷幄也用黄金来装饰。这种描写,不仅仅是为了铺叙结婚场面的豪华,还含有这种豪华所隐藏的政治用意。诗人是把“史”和“诗”很好地统一起来。

  最后两句则是作者对孙权的嘲笑。这里已显出议论的面目。但是它又和一般论史不同。一般论史可以是这样平直地写:“刘备以天下事为重,不因一女子而易其志。”说得准确,没有味道。这里却以唱叹出之。诗人发问道:“谁会为了一个女子而看轻了天下呢?而孙权、周瑜居然想用来换取刘备鼎足三分的决心,结果又如何呢?”写来有顿挫之势,饶有情致。这是从侧面取影,让人们自己去寻思和领悟它的正面意思。这样,它同史论就有灵活与板滞的区别,不是死在议论之下了。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3-814
吕温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 1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gǔn)¹窃帝²之息壤³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¹⁰土以定九州¹¹。”《山海经·海内经》
译文: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鲧死后腹中化生出大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平定水患。
注释:¹鲧:人名,禹的父亲。²帝:指天帝。³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⁴堙:堵塞。⁵不待帝命: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⁶祝融:火神的名字。⁷羽郊:羽山的近郊。⁸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⁹卒:率领部下。¹⁰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¹¹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吕氏春秋》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¹²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吕氏春秋》
译文: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人以后,没有因为家事耽误公事,每次回家住4天,再去治水。
注释:¹私:家事。²害:耽误。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禹治洪水,通轘(huán)(yuán)山,化为熊¹。谓涂山氏曰:“欲饷²,闻鼓声乃来。”禹跳石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译文: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轩辕山。禹化作大熊开山,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要送饭,听我敲鼓再来。”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于是逃开了,来到嵩高山脚下,化作一块大石。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禹赶来说:“把儿子还我!”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注释:¹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²饷:送饭食给人叫“饷”。³跳石:踏动石块。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墨,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逾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太宗朝¹,有王著者²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³,侍书翰(hàn)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墨,数(qiǎn)内侍持书示¹⁰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suì)刻意¹¹¹²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¹³询其意,著曰:“书固¹⁴佳矣,若遽(jù)¹⁵称善¹⁶,恐¹⁷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¹⁸精绝¹⁹,逾²⁰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²¹²²也。
译文: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书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没有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会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勉励的成果。
注释:¹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²者:……的人 。³法:方法,窍门 。⁴听政:处理政务。⁵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⁶留心:注意,注重 。⁷数:数次、许多次。⁸遣:派遣。⁹内侍:宦官,现称太监。¹⁰示:显示给……看。¹¹刻意:专心。¹²临:临摹。¹³或:有人。¹⁴固:本来。¹⁵遽:马上,立刻。¹⁶善:好。¹⁷恐:担心。¹⁸笔法:此处指书法。¹⁹绝:绝伦。²⁰逾:超过。²¹规:勉励。²²益:更加。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守得莲开结伴¹游,约²开萍叶上兰舟³。来时浦(pǔ)口云随棹(zhào),采罢江边月满楼。
译文:等到了莲花盛开,莲蓬成熟的时候,姑娘们相约来到湖中,一起拨开浮萍采莲。来时,旭日初升,浦口水面上如烟的水汽,在长桨四周缭绕。采莲后回到岸上,月光已照满了高楼。
注释:¹结伴:这里指相约、邀约。²约:拦阻。³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pàn)得为花愁¹。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²不耐秋。
译文:好花无语,流水无情,年年都为花落春去而伤愁。明天万一西风骤然强劲,无奈莲花抵抗不住秋寒,很快就会凋落。
注释:¹花愁:花落春去而伤愁。²朱颜:红颜,明指莲花,暗指采莲女自己。

  此为采莲词。全词不着重写莲花或采莲女子的外表美,而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和采莲女的心灵美。整首词兼具民歌的清新明净和文人词的隽雅含蓄,别具情韵而又楚楚动人。上片起首两句写一群女子为了采莲,长时期地等候莲花盛开,莲花开了,她们便结伴去采;湖塘里长满浮萍,她们要上船,得先轻轻地把它拨开。这两句写出了姑娘们莲开前的耐心等待、采莲前的细致动作。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河楼”,则写她们的采莲过程、采莲环境。夏天白昼云雾少,句中的“云”,当指晓云。这两句写的是采莲人到了浦口,晓日初升,尚未消散的云气笼罩她们船棹周围;她们采莲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已照满月光。作者把这从早到晚地采莲劳动写得很优美。过片以后展示采莲女子心灵的美好。她们爱惜莲花,为莲花的遭遇担忧。或许她们采莲中,也从莲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花不语,水空流”,好花无语,流水无情,深情无法倾诉,好景不断流逝,人无可奈何,花也无可奈何,那就只有“年年拚得为花愁”了。而最急迫的愁是“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怕万一西风聚然吹来,艳丽的莲花抵挡不住,马上就陷于飘零、憔悴。“朱颜”指花,用比拟写法进一步人花合一了。此片细腻地写出采莲人多情易感的内心世界。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慈乌失其母,哑(yā)(yā)¹吐哀音。
译文: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注释:¹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昼夜不飞去,经年¹守故林²
译文: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注释:¹经年:终年、整年。²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夜夜夜半啼¹,闻者为沾襟(jīn)²
译文: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注释:¹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²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上衣的前幅。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bǔ)¹心。
译文: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注释:¹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百鸟岂无母,尔¹独哀怨深。
译文: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注释:¹尔 :你。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¹
译文: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注释:¹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昔有吴起¹者,母殁(mò)²丧不临³
译文: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注释:¹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²殁: 死亡。³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jiē)¹斯徒辈²,其心不如禽。
译文: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注释:¹嗟哉:叹词。嗟,音。²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复¹慈乌,鸟中之曾参²
译文: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注释:¹复:这里是加强语气。²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诗中用大量笔墨刻画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而自己“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bái tángdài 

shī āiyīn 
zhòufēi jīngniánshǒulín 
bàn wénzhěwèizhānjīn 
shēngzhōnggào wèijìnfǎnxīn 
bǎiniǎo ěrāiyuànshēn 
yīngshìzhòng shǐ使ěrbēirèn 
yǒuzhě sānglín 
jiēzāibèi xīnqín 
 niǎozhōngzhīzēngshēn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春风动春心¹,流目²(zhǔ)³山林。
译文: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令人胸中涌起浓浓的春意,转动目光,凝望着远处色彩绚烂的山林,久久不忍离去。
注释:¹春心: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或情怀。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²流目:转动目光。流览。放眼随意观看。³瞩:注视。远望。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山林多奇采¹,阳鸟²吐清音³
译文:在那色彩绚烂的山林深处,从南方飞回的鸟儿,在明媚的阳光下欢快地鸣啭啼叫,清脆,明快,悦耳,悠扬。
注释:¹奇采:奇特的采摘。奇彩,奇特的光彩。²阳鸟:鸿雁之类候鸟。指鹤。应是凤凰火鸟。阳光下的鸟。³清音:清亮的声音。清商乐的声音。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山林色彩绚烂,从南方飞回的候鸟,在阳光下欢快地鸣叫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流露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可谓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诗人首先从感官入手,从春风着笔,渲染充溢于心中陶然的情怀。诗人漫步于万象更新的春山上,沐浴着融融的煦暖的春风,情涌动了,心陶醉了,不知不觉之中,目光被多彩的山林吸引了,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欣赏春天的情怀。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在这两句中,作品承接上文,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流目瞩山林”所看到的奇光异彩,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山花烂漫,芳香四溢的神奇的空山幽谷之中;继而又从听觉落笔,描绘了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诗人就此收笔,令读者不胜追寻与向往。

  这首小诗,咋读起来似乎觉得很平淡,然而反复读之,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它能流传至今,不在于词句的华丽,也不在于格律的严整,更不在于艺术手法的高超,而在于它独有的韵味,在于它的平淡无奇。整首诗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朴素,自然,浑厚,清新,同时又不乏幽远。

shí ·chūnfēngdòngchūnxīn

míng nánběicháo 

chūnfēngdòngchūnxīn liúzhǔshānlín 
shānlínduōcǎi yángniǎoqīngy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