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齐眉老孟光,隐居无计可须忙。残年但使糟床注,亦付生涯与醉乡。
举案齐眉老孟光,隐居无计可须忙。残年但使糟床注,亦付生涯与醉乡。

shānjiānshǒu--xiè

ànméilǎomèngguāngyǐnmángcánniándàn使shǐzāochuángzhùshēngzuìxiāng

谢薖

谢薖

谢薖(kē)(1074~1116)字幼盘,自号竹友居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谢逸从弟,与兄齐名,同学于吕希哲,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逸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 2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茂陵(líng)¹多病²后,尚爱卓文君³
译文: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但仍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
注释:¹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²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³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酒肆(sì)¹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译文:不顾世俗礼法开着卖酒店铺。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只见碧空白云。
注释:¹酒肆:卖酒店铺。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野花留宝靥(yè)¹,蔓(màn)²见罗裙³
译文:琴台旁的野花,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容;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注释:¹宝靥: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²蔓草:蔓生野草。³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归凤求凰¹意,寥(liáo)寥不复闻。
译文: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注释:¹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这首诗通过琴台及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爱情故事,表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前两联先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后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颈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尾联写相如与文君违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发出了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尾“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两句,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这首诗在人物描写、典故运用方面很是成功,诗写得语言朴素自然而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在艺术上,首先,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十分传神。其次,典故的运用,借他人之情表自己之意。再次,时空跨越,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2、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74-575

qíntái--

màolíngduōbìnghòushàngàizhuōwénjūn

jiǔrénjiānshìqíntáiyún

huāliúbǎomàncǎojiànluóqún

guīfèngqiúhuángliáoliáowén

有闲居之蔓草,独幽隐而罗生。对离披之苦节,反蕤葳而有情。若夫火山灭焰,汤泉沸泻;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于是直木先摧,曲蓬多陨;众芳摧而萎绝,百卉飒以徂尽。未若兹草,凌霜自保。挺秀色于冰涂,厉贞心于寒道。已矣哉,徒抚心其何益?但使万物之后凋,夫何独知于松柏!
生闲居之蔓(màn)草,独幽隐而罗生¹。对离披²之苦节³,反蕤(ruí)(wēi)而生情。若夫火山灭焰,汤泉沸泻;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lín)而四下。于是直木先摧¹⁰,曲蓬¹¹多陨(yǔn)¹²;众芳摧而萎(wěi)绝,百卉(huì)(sà)¹³以徂(cú)¹⁴尽。未若兹草,凌霜¹⁵自保。挺秀色于冰涂,厉¹⁶贞心于寒道。已矣哉,徒抚心¹⁷其何益?但使万物之后凋(diāo),夫何独知于松柏!  
译文:生避人独居的蔓草,幽深隐蔽于丛草之中。面对草木凋落的寒冷冬季,它却生长得欣欣向荣。在气候极其寒冷之际,太阳绵远而光照减弱,云气低沉。此时高树凋零,小草枯死,各种花木均不能耐寒。只生这蔓草不屈于寒霜,挺拔地生长着。唉!仅仅以手抚胸生什么益处?假使万物都能经冬不凋,那么松柏也就不会独享后凋之名了!
注释:¹罗生:丛生。作者以冬草自喻,所以用“闲居”、“幽隐”点明草的特殊性格。²离披:指草木凋落。³苦节:寒冷的节令。⁴蕤葳:花木披垂貌。此处说,当此冬季,反而欣欣向荣。⁵灭焰:疑当作“焰灭”,以与“沸泻”作对。均形容气候寒冷。⁶悠扬:绵远貌。⁷阴霖:阴森。⁸四下:云气低沉。⁹直木:高树。¹⁰摧:凋零。¹¹曲蓬:小草。曲:细小。¹²陨:坠落,枯死。¹³飒:衰落。¹⁴徂:徂落,凋谢。¹⁵凌霜:不屈于寒霜。凌:冒犯。¹⁶厉:振奋。¹⁷抚心:以手摸胸。表示一种感情的动作。

dōngcǎo

xiāohuī nánběicháo 

    yǒuxiánzhīmàncǎo yōuyǐnérluóshēng duìzhījié fǎnruíwēiéryǒuqíng ruòhuǒshānmièyàn tāngquánfèixiè yōuyángérshǎo tiānyīnlínérxià shìzhíxiāncuī péngduōyǔn zhòngfāngcuīérwěijué bǎihuìjìn wèiruòcǎo língshuāngbǎo tǐngxiùbīng zhēnxīnhándào zāi xīn dànshǐ使wànzhīhòudiāo zhīsōngbǎi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万里桥¹边女校书,枇(pí)(pá)²花里闭门居。
译文:在万里桥畔住着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妓,枇杷花环绕着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丛中,她闭门深居。
注释:¹万里桥:在成都南。古时蜀人入吴,皆取道于此。²枇杷:乔木名,果实亦曰枇杷。据《柳亭诗话》,这是与杜鹃花相似的一种花,产于骆谷,本名琵琶,后人不知,改为“枇杷”。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知多少 一作:于今少)
扫眉¹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²总不如。(知多少 一作:于今少)
译文: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注释:¹扫眉才子:泛指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扫眉,画眉。²管领春风:犹言独领风骚。春风,指春风词笔,风流文采。

  元稹有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偷巧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诗将薛涛比卓文君,然而就知名度与实际才学而言,薛涛实在文君之上。

  王建这首寄赠之作,在众多献殷勤的赞美诗中,算是出色的一首。薛涛在成都居住,于城郊百花潭有别宅。“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里原是诗圣杜甫居住过的地方。“万里桥边女校书”,开门见山,尊呼薛涛的身份,又点明地望,起笔庄重。据载,薛涛居蜀时好种菖蒲,此物难得开花结实。有时开花,则被古人视为一种祥瑞,如五色云,故元稹诗有“菖蒲花发五云高”之句。后居碧鸡坊,又别种枇杷。“枇杷花里闭门居”一句,意象清丽可人,人们可以通过杜鹃花开的情景来想象枇杷花开的繁盛美丽。女校书端居其中,飘飘然当俨若仙子。“闭门居”三字,不仅有雅静之韵,且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意味,与后二句紧密关联。

  如果说前两句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已暗寓赞美之意,则后两句便是极其热情的颂扬了:“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扫眉才子”即活用张敞为妻画眉典故,那些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在诗中作为女主人公的陪衬。其实不仅是女才子比不上薛涛,当时倾慕薛涛的才子很多,到了所谓“个个公卿欲梦刀”的地步,这些男士们的才情,很少能超出薛涛。“管领春风总不如”,即元稹“纷纷词客多停笔”之意。这个评价看似溢美之辞,但也不全是恭维。薛涛不仅工诗,且擅书法,“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法。”因此,又以巧手慧心,发明了“薛涛笺”,韦庄有诗赞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在巴蜀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页佳话。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48-449

shǔzhōngxuētāojiàoshū

wángjiàn tángdài 

wànqiáobiānjiàoshū huāmén 
sǎoméicáizhīduōshǎo guǎnlǐngchūnfēngzǒng  (zhīduōshǎozuò jīnshǎo )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tāo)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¹,树渺(miǎo)禽幽。山远横眉²,波平消雪³,月缺沉钩。桃蕊(ruǐ)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译文:滔滔春水向东流去,衬得天空分外广阔,飘着的朵朵白云也是如此悠闲,在树梢上停栖着鸟儿远山仿佛美人的眉黛一般,起伏有致,水面上一片平静,积雪渐渐融化,正是月缺时分,形似沉钩这渡口,有桃蕊红妆点缀,有白色梨花渲染。我的离愁在哪里?别人的离别只是短暂,而我却如此漂泊,独自借宿孤舟中。
注释:¹天阔云闲:天空辽阔,云儿也散去了。²横眉:美人的眉黛。³消雪:积雪渐渐融化。⁴桃蕊红妆渡口:用桃花装扮过的渡口。

  “多景楼”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处寺内建筑,具其之所心被称为“多景”,也是因为它建在山上,地势高,万事万物都可尽收眼底。诗人登高望远,前文极写所见景色之美,最后三句一问一答道出哀情,可见此曲采用的是以乐景反衬哀的情的手法。

  前三句写的是整体感受,春水东去,天空辽远、闲云飘散,视野极其开阔,那树显得对么渺远,那鸟仿佛也都消失了踪迹。就像是一种脱离尘嚣的展望,一片豁然开朗。接着具体写了所见景物:山如黛、水如镜、月缺似沉钩,寓意白昼将尽。诗人依次运用了“阔”“闲”“渺”“幽”以及“远”“平”“缺”等加以刻画,句式倒装,使景物描写细腻生动。

  再把视线住下,桃花梨花红白相间的景色下是那“渡口”和“江水”,曲至此,已经透出离别之情。尾三句便点出真意:“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有如蜻蜓点水一点而出,让原本沉浸的乐景中的人,哀感顿生。

参考资料:
1、 关汉聊 .《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10月:159
2、 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zhéguìlìng··guòduōjǐnglóu--zhōuwénzhì

tāotāochūnshuǐdōngliútiānkuòyúnxiánshùmiǎoqínyōushānyuǎnhéngméipíngxiāoxuěyuèquēchéngōutáoruǐhóngzhuāngkǒuhuābáidiǎnjiāngtóuchùchóurénbiécénglóu宿zhōu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¹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¹善养老,盍(hé)²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³,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shì)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cú)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译文: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