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虚馆竹阴清,独坐书窗轸旅情。芳草衡门无马迹,
雨馀虚馆竹阴清,独坐书窗轸旅情。芳草衡门无马迹,
古槐深巷有蝉声。夕阳云尽嵩峰出,远岸烟消洛水平。
古槐深巷有蝉声。夕阳云尽嵩峰出,远岸烟消洛水平。
今夜南原赏佳景,月高风定苦吟生。
今夜南原赏佳景,月高风定苦吟生。

yǒurén--liúcāng

guǎnzhúyīnqīngzuòshūchuāngzhěnqíngfāngcǎohéngmén

huáishēnxiàngyǒuchánshēngyángyúnjǐnsōngfēngchūyuǎnànyānxiāoluòshuǐpíng

jīnnányuánshǎngjiājǐngyuègāofēngdìngyínshēng

刘沧

刘沧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 1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其观(guàn)即昌利观,张天师¹居也。
译文:所谓的道观就是昌利观,我所认识的张天师就住在这里。
注释:道观:道教供奉神祖、仙人,进行宗教法式和修行的建筑。¹张天师:东汉张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诸山修道。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师。一说张天师是当时一位姓张的道教主持人。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芝廛(chán)¹光分野²,蓬阙(què)³盛规模
译文:仙家道观光照九州,蓬莱城阙规制天殊。
注释:¹芝廛:道观的美称。芝,一作“枝”。²分野:古天文说,天上星辰的位置与地面州国的位置相对应,星域之划分称分星,地面相对区域称分野。此代指九州、天下。³蓬阙:原指蓬莱宫,神仙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借指道观。⁴规模:规制、程式。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碧坛¹²桂阈(yù)³,丹洞松枢(shū)
译文:安静的青石道坛桂树门槛,庄重的丹红洞府松木户枢。
注释:¹碧坛:青石道坛,道教法事场所。²清:清静,安静。³桂阈:桂木门槛。王勃《平台密略赞·孝行》:“受训椒殿,承辉桂阈。”阈,一作“影”。⁴丹洞:仙洞。⁵肃:庄重,严肃。⁶松枢:松木的门枢(枢轴)。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玉笈(jí)¹三山记,金箱²五岳图。
译文:玉饰的书籍记载坛山秘籍,金制的箱子盛装五岳真图。
注释:¹玉笈:玉饰的书籍。²金箱:金制的箱子。

  这首诗描写了兴盛时期昌利观周围的事物及环境,诗人眼中的道观并非全是梦幻的仙境,也具有人界富贵阶级意识及积极向上精神,然而诗人眼中的道观并非全是人间的俗物,也有仙界的超凡自然意识及静穆无为精神。

  诗序“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体现了时昌利观在初唐时是非常兴盛的。而同处唐代的薛能的《过昌利观有怀》(“万仞云峰八石泉,李君仙后更谁仙。我来驻马人何问,老柏无多不种田”)却写的是一派苍凉。李君就是李白。李白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昌利观已经衰败。而薛能选择昌利观,来感怀家和社会的命运,可以推测王勃时期的昌利观不仅兴盛,可能还是当时的道教圣地或者是具有政治气息的道教中心,表明了年轻的王勃到当时这个顶级的道观求仙问道,心态不仅仅静穆,也是积极向上的。

  诗中首联与王维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大体是一样的意思。王勃写的是山野上光影勾勒出的静态的分割线。而王维诗写得更具云霓动感和朦胧美。看到如此明显的阴晴分界,诗人必定登上了山顶,暗托寻找时间之久和寻找的决心。终于,不负有心,找到了极具规模的宛若仙境的道观。颔联是互文。色彩上,清幽的“碧”对荣盛的“丹”;形态上,外放寂静的坛对深幽自然洞;“清”“肃”二字合意,运用倒装句式,形容词提前,强调道观特点。“松”“桂”属名木,“阈”“枢”合指整个道观的建筑。碧绿和丹红的色彩不仅仅符合道教清肃自然的精神,而且可见时代的富贵繁荣。“桂阈”“松枢”也有门第等级的意思。颈联也是互文,与“楚塞坛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异曲同工。“记”“图”同义,指让人挂念敬慕。坛山是是仙界传说,五岳则是人间实有。坛山五岳,泛指名胜,有权威意识;泛指海内,由仙至人,由帝王至百姓。玉芨是仙草,金相则存在世俗感。故玉芨对坛山,金箱对五岳。诗人将整个仙界人界各个姿态勾勒出来。尾联表现出一种欲成仙而不得的无奈情绪。诗中的道教仙家思想,既是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先祖、尊奉道教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王勃失意于官场之后消极情绪的自然流露。

  此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道教的向往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失意于官场之后消极情绪。

参考资料:
1、 王明.王勃《寻道观》诗注解和赏析.北京大学学报,2004(05):21

xúndàoguān--wáng

zhīchánguāngfēnpéngquēshèngguītánqīngguìdāndòngsōngshū

sānshānjīnxiāngyuècāngqiúkōngwàngbáiyún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江山¹自雄²丽,风露³与高寒。寄声月姊(zǐ),借我玉鉴(jiàn)此中看。幽壑(hè)鱼龙¹⁰悲啸¹¹,倒影¹²星辰¹³摇动¹⁴,海气¹⁵夜漫漫¹⁶。涌起白银¹⁷(què),危驻紫金山¹⁸
译文:山河是如此的雄伟壮丽,露珠点点,微风轻拂,顿感微微寒意。托人传话给月亮,能否借我镜子让我看清这月下美景。那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
注释:¹江山:借指国家的疆土、政权。²自雄:自豪;自以为了不起。³风露:风和露。⁴高寒:指月光;月亮。⁵寄声:托人传话。⁶月姊:原指传说中的月中仙子、月宫、嫦娥,借指月亮。⁷玉鉴:镜的美称。⁸中看:好看;顺眼。⁹幽壑:深谷;深渊。¹⁰鱼龙: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¹¹悲啸:凄戚长鸣。¹²倒影:物体倒映于水中。¹³星辰:指列星。¹⁴摇动:摇摆,晃动。¹⁵海气: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¹⁶夜漫漫:黑夜漫长。比喻苦难岁月。¹⁷白银:即银。金属的一种。古代也用作通货。¹⁸紫金山:山名。一称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市区东。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表独立¹,飞霞佩²,切云冠³。漱冰濯雪,眇(miǎo)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¹⁰从此¹¹去,翳(yì)¹²更骖(cān)(luán)¹³
译文:以飞霞为玉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俯视这人间大地。月光如冰雪般洁白,照耀的大地明亮透澈,那万里之外的景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回首遥望那海上三神山,仿佛群仙都在对我笑,邀我与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
注释:¹独立:孤立无所依傍。²霞佩:亦作“霞佩”。 仙女的饰物。借指仙女。³切云冠:高冠名。⁴眇视:仔细观看。⁵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⁶回首:回头;回头看。⁷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⁸何处:哪里,什么地方。⁹闻道:听说。¹⁰挥手:挥动手臂。表示告别。¹¹从此:从此时或此地起。¹²翳凤:本谓以凤羽为车盖,后用为乘凤之意。¹³骖鸾: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

  金山在江苏镇江。宋时原本矗立在长江之中,后经泥沙冲合,遂与南岸毗连。山上之金山寺为著名古刹。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过金山,登临山寺,夜观月色,江水平静,月色皎洁,如同白昼,此情此景,诗人心中生起无限的遐想和情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篇。

  词的上阕描写雄丽的长江夜景。“江山自雄丽”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寄声月姊”二句,运笔不凡。“玉鉴”,指玉镜。词人置身于雄丽金山之中,驰骋着奇幻的想象:他对月倾吐心声;欲借用她那珍贵的玉镜来了望这美妙的景色。“幽壑鱼龙”三句,承上意而具体描绘登山寺所见的各种景象。也许是借助着宝镜的神威吧,词人的视角不仅能看到天上的无数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随着微波摇动,山下的烟雾,一片迷漫,而且还能窥视躲藏在深水沟壑里的鱼龙在张口悲啸。晋书其意。“涌起”二句,由大江转写山景。“白银阙”借指金山寺。《史记·封禅书》说海山三神山“黄金银为宫阙”,《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作“黄金白银为阙”。苏轼游庐山作《开先漱玉亭》诗云:“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写金山上开先禅院等建筑物在月下的奇妙景象有如仙山上的银阙晶宫,可以参读。“危驻”犹高驻,紫金山指金山。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涌起。

  下阕接前结山上意指,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写转而抒发富有浪漫气息的感情。“表独立”三句,既是作者对自己的一幅素描画像,又是词人心胸的袒露。“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表现出词人屹然独立在金山之巅的潇洒出尘的神态。“飞霞佩”,韩愈《调张籍》:“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这是在服饰上来描绘。

  “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漱冰濯雪”二句,承上进一层抒写自然外景沁入词人内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样的月光里。感到整个世界是那么广阔洁净,又是那么深高幽远,似乎在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也能看得清楚。

  “回首三山何处”三句,由上面不同凡俗的气象转而,引出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但这里不是李清照《渔家傲》词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象,而是把内心浓郁的感情移进虚拟的物象中,转化成心灵的情致创造出另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词人说:听说神山上的群仙,一个个都在向我打招呼满面笑容地邀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

  最后二句分别化用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和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的诗意。借写由不暇骖转化为骖鸾腾飞,登仙而去了。“翳凤”,以凤羽作华盖。“骖鸾”,用鸾鸟来驾车。词中结尾的虚拟与首起的实景,首尾照应,构成一个虚实相合、情景交融的整体。

  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所谓“非烟火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但是这首词的艺术构思,独具一格。词人面对如此雄丽的江山、洁白的月色,心物感应由外在的直觉,渐渐地发展到内心的感受,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一种更为浪漫的飘然欲仙的艺术境界,显示出作者的奇特才气和旷达的心胸。

shuǐdiàotóu ·jīnshānguānyuè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jiāngshānxióng fēnggāohán shēngyuè jièjiànzhōngkàn yōulóngbēixiào dàoyǐngxīngchényáodòng hǎimànmàn yǒngbáiyínquē wēizhùjīnshān 
biǎo fēixiápèi qièyúnguān shùbīngzhuóxuě miǎoshìwànháoduān huíshǒusānshānchù wéndàoqúnxiānxiào yāohuán huīshǒucóng fènggèngcānluán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主家山第¹接云开,天子春游²动地来。
译文:公主的山中别墅对着云霞的门户打开,帝王春日巡行的队伍惊天动地地到来。
注释:应制:即应诏,奉皇帝之命写作诗文。幸:指得到皇帝的宠幸。太平公主:唐高宗女,武则天所生。初嫁薛绍,后嫁武则天侄武攸暨。唐隆元年(710),参与李隆基(唐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开府置官属,把持朝政,宰相多出其门下。玄宗即位后,她阴谋政变,先天二年(713)谋泄被杀。¹主家山第:公主家的庄园,即题中说的南庄。山第,山中别墅。²春游:指帝王春日巡行。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羽骑(qí,旧时读jì)¹参差花外转,霓(ní)(jīng)²摇曳(yè)³日边回。
译文:羽林军的骑兵参差纵横的队列在花外巡逻,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迎风飘扬,沿着帝王左右回宫。
注释:¹羽骑:羽林军的骑兵。²霓旌: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³曳:一作“飏”。⁴日边: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还将石溜¹调琴曲,更取²峰霞入酒杯。
译文:宴会上用岩石间的水流声来调节琴曲,又仿佛把山峰云霞的倒影倾入酒杯中。
注释:¹石溜:石头底的溪水。
銮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luán)(lù)¹已辞乌鹊渚(zhǔ)²,箫声犹绕凤皇台³
译文:皇帝的銮驾早已经离开南庄的景色之地,阵阵箫声还依然萦绕在凤凰台的周围。
注释:¹銮辂:天子王侯所乘之车。²乌鹊渚:南庄的景致。³凤皇台:指南庄。凤皇,即凤凰。

  此诗首联写唐中宗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颔联写皇帝的仪仗,颈联写宴会对酒当歌的盛况,尾联写宴后公主庄园依然沉浸在受宠若惊的氛围之中。全诗合辙押韵,讲究平仄,章法严整,起承转合自然,是一首格律规范的律诗。

  首联写事,即中宗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

  颔联荡开,写皇帝的仪仗,围绕着皇帝和长公主。

  颈联写宴会对酒当歌的盛况。

  尾联写皇帝仪仗回归后,长公主庄园依然沉浸在受宠若惊的氛围之中。第四句的“日”可能指真正的太阳,也可能指皇帝。“霞”被认为是能够使人长生的奇异食物,作者设想皇帝一群人在饮酒时把云霞在酒中的倒影也吸了进去。全诗写得优雅温和。颈联的妙语并没有妨碍诗篇的流畅,读者可以预期水声与宴会音乐和谐地混合,并熟悉于倒影的巧妙构思。结句留给读者仙乐缭绕空中的微妙感觉,及牛郎织女、弄玉箫史的主题的轻微暗示。

  这首诗在格律上几乎没有瑕疵。作者把早期宫廷诗的全部规则运用到新的七言律诗上来。全诗平仄规范,韵合十灰,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中二联对仗工整,其中颔联摇曳对参差,双声对双。章法严整,起承转合自然,堪称一首规范的七律。

参考资料:
1、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08-214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zhuó)¹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译文:鲜艳明亮的荷花代表着祥瑞,亭亭玉立站在水中。
注释:¹灼灼:明亮貌。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译文:一根花茎引出翠绿之色,两个花朵分用一片鲜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译文:花颜好像拿走了茎伎的面色,香气迷乱好像舞动衣服引起的微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名莲自可念,况复¹两心同。
译文:这样的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更何况它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注释:¹况复:何况,况且。

  开得鲜艳的荷花预示着吉祥,笔直的立在水面上。一支孤茎引出一抹绿,两朵花共同分开两抹红。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这两朵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况且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首联展现荷花动态之美,颔联为荷花着色,颈联与人作比,极写荷花的色、味,尾联是点睛之笔,揭示主旨,表达两心相悦的情感。

yǒngtóngxīnróng

gōngzhān suídài 

zhuózhuóhuāruì tíngtíngchūshuǐzhōng 
jīngyǐn绿 shuāngyǐnggòngfēnhóng 
duórénliǎn xiāngluànfēng 
míngliánniàn kuàngliǎngxīntóng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雨中禁火空斋(zhāi)¹冷,江上流莺(yīng)²独坐听。
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注释:¹空斋:空荡的书斋。²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把酒¹看花想诸(zhū)弟,杜陵²寒食草青青。
译文: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¹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²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86-687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
3、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0 :99-101 .

hánshíjīngshīzhū

wéiyìng tángdài 

zhōngjìnhuǒkōngzhāilěng jiāngshàngliúyīngzuòtīng 
jiǔkànhuāxiǎngzhū línghánshícǎoqīng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