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¹²从亡者³,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注释:¹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²赏:赐有功也。³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⁴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推曰:“献公¹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²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³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注释:¹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²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³置:立。⁴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⁵诬:欺骗。⁶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⁷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⁸蒙:欺骗。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其母曰:“盍(hé)¹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²?”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注释:¹盍:何不。²怼:怨恨。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对曰:“尤¹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译文: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注释:¹尤:罪过。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译文: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对曰:“言,身之文¹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译文: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注释:¹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¹(地名)为之田²。曰:“以志³吾过,且旌(jīng)善人。”
译文: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¹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²田:祭田。³志:记载。⁴旌:表彰。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禄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禄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jièzhītuīyán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hóushǎngcóngwángzhě jièzhītuīyán  

    tuīyuē  xiàngōngzhījiǔrén wéijūnzài huì huái怀qīn wàinèizhī tiānwèijuéjìn jiāngyǒuzhǔ zhǔjìnzhě fēijūnérshuí tiānshízhìzhī érèrsānwéi  qièrénzhīcái yóuwèizhīdào kuàngtāntiānzhīgōng wéi xiàzuì shàngshǎngjiān shàngxiàxiāngmēng nánchǔ  

    yuē  qiúzhī shuíduì  

    duìyuē  yóuérxiàozhī zuìyòushènyān qiěchūyuànyán shíshí  

    yuē  shǐ使zhīzhī ruò  

    duìyuē  yán shēnzhīwén shēnjiāngyǐn yānyòngwénzhī shìqiúxiǎn  

    yuē  néngshì xiéyǐn  suìyǐnér 

    jìnhóuqiúzhī huò miánshàng míng wéizhītián yuē  zhìguò qiějīngshànré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赏:赐有功也。

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置:立。

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诬:欺骗。

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蒙:欺骗。

盍:何不。

怼:怨恨。

尤:罪过。

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田:祭田。

志:记载。

旌:表彰。

理解

  感:感觉到很重的怨怼和酸楚情绪,总有言不由衷的感觉。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中国历史上以人命铭纪念传统节日,介之推为第一人。

  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称介之绥。《列仙传》曰其姓王,名光,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说为山西夏县裴介村;一说为铜鞮人(山西沁县南,文见《重建洁惠侯庙碑记》);明代沈周《疏介夫传》曰:“其先赵魏之郊,从树艺为生,子孙甚繁衍,至今始徙于宋……其后,介之推又徙晋,晋以其先人之闻纳之”。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

赏析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点评
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现,无异于犯罪。而晋文公不以此为“奸”,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试探性的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绝,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母亲再问说: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¹
译文:你在百尺竿头眺望九州,前人拥有的田地被后人据有。
注释:投坑伎:辽代两人合作杂技之一。据江万里《宣政杂录》载:“有伎者(从事技巧表演的人),以数丈长竿系椅于梢,伎者坐椅上。少顷,下投于小棘坑(散布有蒺藜等尖刺之物的沙土坑)中,无偏颇之失。未投时,念诗曰‘百尺竿头’”云云。¹收:据有,占据。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译文:后人据有了也不要欢喜,还有据有后人田地的人在后头。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mù)新愁分外加。
译文:旧家度假还没有多少时日,又要启程离开老家;当踏上夕阳西下的旅程,眷恋的愁绪又在心中萌发。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¹
译文:尽管一路上春风吹拂,一排排的杨柳绽出新芽;但我此时此刻看到它们,却幻化成绵延无尽的相思花。
注释:¹断肠花:即秋海棠。这里借用断肠花来比杨柳,使人生出无限离愁。古人折柳赠别,因把杨柳和离愁连结在一起。《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第二首重点在惜别,因此,依恋之情更加浓重。“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这首诗的主调。回家度假的鲁迅,多么想和两个弟弟多住一些时日。可是,为假期所限,又不得不匆匆离去。这种“还家未久又离家”的心情,在日暮的时刻,尤其感到沉重。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没有多作烘托,既见出依恋之心,又有揉肠之感。接着,诗中用生动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景,再次写出旅途的惆怅和怀弟的痛楚。它和第一首的不同之处,除了写不忍离别之外,还在于着重写了分别路上的特有心情。依依杨柳是说别情不断。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传统。诗中写了杨柳树就含有这个意思。但是,作者把它放在了路途两侧来写,一方面是离途之景,一方面又渲染了依依送别之情。这就不是单纯地仿古。特别是在写了“夹道万株杨柳树”之后,笔锋一转,紧接写了一个“望中都化断肠花”的境界,使诗篇更加荡人心弦。在这个境界里,随着客船的前行,溪河两岸的万株杨柳臆隐退去,家乡越来越远,望着望着,在作者的眼中竟然像一片断肠之花了。以情注景,颇有韵味。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虽然思绪万端,但感情却很平稳,先写还家,又写离家,还家未久,离家却长;还时欣喜,离时难舍,日将暮而愁更重。但是后两句却如奇峰突起,一下构成感情激荡的高峰,柔肠欲断,涕不可抑。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因而深沉含蓄,余味不尽。这种余味,不仅是艺术上的,也是思想上的。这是年轻时的鲁迅在抒发“寻求别样人们”时感到的惆怅,开始咏叹他目睹的人生和社会。

参考资料:
1、 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6页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云阶月地¹一相过²,未抵经年³别恨多。
译文:牛郎织女在天上一年一度的相逢,怎么抵得上俩人整年分离的别很多。
注释:¹云阶月地:以云彩做台阶,以月亮为大地,指天上。²相过:交往,这里引申为相逢。³经年:指一整年,牛郎织女只有七夕时才能相见一晚,到下次相见时正好为一年。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最恨明朝洗车雨¹,不教²回脚³渡天河。
译文:最可恨的是明天的洗车雨,它分明是不让牛郎再回去重渡天河与织女相见。
注释:¹洗车雨:七夕后下的雨,有说是指七月初六下的雨的,但与诗意不符。²不教:不让。³回脚:再回去。

 tángdài 

yúnjiēyuèxiāngguò wèijīngniánbiéhènduō 
zuìhènmíngzhāochē jiàohuíjiǎotiān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古坟零(líng)¹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²
译文: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
注释:¹零落:衰颓败落。²“闻说”句:闻说,犹听说。后身,佛教有“三世”之说,谓人死后转世之身为“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今日爱才非昔日¹,莫抛(pāo)心力²作词人³
译文: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抛掷才华作诗人。
注释:¹昔日:往日;从前。²心力:指精神与体力。³词人: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温庭筠的七律《过陈琳墓》,是寄慨遥深、文采斐然的名作,他的这首《蔡中郎坟》则不大为人注意。其实,这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艺术上却各有千秋,不妨参读并赏。

  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官左中郎将,死后葬在毗陵尚宜乡互村(毗陵即今常州)。这首诗就是写诗人过蔡中郎坟时引起的一段感慨。

  首句正面写蔡中郎坟。蔡邕卒于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到温庭筠写这首诗时,已历六七百年。历史的风雨,人世的变迁,使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坟已经荒凉残破不堪,只有那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它的周围。野花春的“春”字,形象地显示出逢春而发的野花开得热闹繁盛,一片生机。由于这野花的衬托,更显出古坟的零落荒凉。这里隐隐透出一种今昔沧桑的感慨;这种感慨,又正是下文“今日爱才非昔日”的一条引线。

  第二句暗含着一则故实。殷芸《小说》记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原是人们对先后辉映的才人文士传统继承关系的一种迷信传说。诗人却巧妙地利用这个传说进行推想:既然张衡死后有蔡邕作他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想必也会有后身了。这里用“闻说”这种活泛的字眼,正暗示“中郎有后身”乃是出之传闻推测。如果单纯咏古,这一句似乎应当写成“闻说中郎是后身”或者“闻说张衡有后身”。而诗中这样写,既紧扣题内“坟”字,又巧妙地将诗意由吊古引向慨今。在全诗中,这一句是前后承接过渡的枢纽,诗人写来毫不着力,可见其艺术功力。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这两句紧承“中郎有后身”抒发感慨,是全篇主意。蔡邕生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时代,曾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视,亡命江湖;董卓专权,被迫任侍御史,卓被诛后,蔡邕也瘐死狱中。一生遭遇,其实还是相当悲惨的。但他毕竟还参与过校写熹平石经这样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为官,也还是因为欣赏他的文才。而作者当时的文士,则连蔡邕当年那样的际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户牖,与时俱没。因此诗人十分感慨;对不爱惜人才的当局者来说,蔡邕的后身生活在“今日”,即使用尽心力写作,也没有人来欣赏和提拔,根本不要去白白抛掷自己的才力。

  这两句好像写得直率而刻露,但这并不妨碍它内涵的丰富与深刻。这是一种由高度的概括、尖锐的揭发和绝望的愤激所形成的耐人思索的艺术境界。熟悉蔡邕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具体遭遇的人,都不难体味出“今日爱才非昔日”这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哀。如果连蔡邕的时代都算爱才,那么“今日”之糟践人才便不问可知了。正因为这样,末句不是单纯慨叹地说“枉抛心力作词人”,而是充满愤激地说“莫抛心力作词人”。诗中讲到“中郎有后身”,看来诗人是隐然以此自命的,但又并不明说。这样,末句的含意就显得很活泛,既可理解为告诫自己,也可理解为泛指所有怀才不遇的士人,内涵既广,艺术上亦复耐人寻味。这两句诗是对那个糟践人才的时代所作的概括,也是当时广大文士愤激不平心声的集中表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孔子东¹²,见³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注释:¹东:东方。²游:游历、游学。³见:看见。⁴辩斗:辩论,争论。辩:争。⁵其:代词,他们。⁶故:缘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¹日始²出时去³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文: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注释:¹以:认为。²始:刚刚,才。³去:离;距离。⁴日中:正午。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¹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注释:¹初:刚刚。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¹,及²日中则³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注释:¹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²及:到。³则:就。⁴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⁵为:是。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¹,及其日中如探汤²,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正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注释:¹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²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决¹也。
译文: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注释:¹决:决断,判定,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笑¹曰:“孰²(wèi)³多知乎?”
译文: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注释:¹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²孰:谁。³为:同“谓”,说,认为。⁴汝:你。⁵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西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文杰,罗琳主编. 寓言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02.第82-83页
2、 唐文主编. 中学古文赏析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2.第24-26页

liǎngxiǎoérbiàn

liè xiānqín 

kǒngdōngyóu jiànliǎngxiǎoérbiàndòu wèn  (biàndòuzuò biàn )
éryuē  shǐchūshírénjìn érzhōngshíyuǎn  
éryuē  chūchūyuǎn érzhōngshíjìn  
éryuē  chūchūchēgài zhōngpán wéiyuǎnzhěxiǎoérjìnzhě  
éryuē  chūchūcāngcāngliángliáng zhōngtàntāng wéijìnzhěéryuǎnzhěliáng  
kǒngnéngjué 
liǎngxiǎoérxiàoyuē  shúwéiduōz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