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随晚浪,杯影入鸥群。岸冻千船雪,岩阴一寺云。
飘飘随晚浪,杯影入鸥群。岸冻千船雪,岩阴一寺云。
夜灯江北见,寒磬水西闻。鹤岭烟霞在,归期不羡君。
夜灯江北见,寒磬水西闻。鹤岭烟霞在,归期不羡君。

sòngmèngdàorénxiānguīgān--hún

piāopiāosuíwǎnlàngbēiyǐngōuqúnàndòngqiānchuánxuěyányīnyún

dēngjiāngběijiànhánqìngshuǐ西wénlǐngyānxiázàiguīxiànjūn

许浑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4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祇将¹大车²,祇(zhǐ)自尘兮。祇思百忧,祇自疧(qí)³兮。
译文:不要推那沉重车,只会落得一身尘。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会痛苦惹上身。
注释:¹将:扶进,此指推车。²大车:平地载运之车,此指牛车。³疧:病痛。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祇将大车,维尘冥冥¹。祇思百忧,不出于颎(jiǒng)²
译文: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空灰蒙蒙。不要想那愁心事,心中不安会得病。
注释:¹冥冥:昏暗,此处形容尘土迷蒙的样子。²颎:通“耿”,心绪不宁,心事重重。不出于颎,犹言不能摆脱烦躁不安的心境。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祇将大车,维尘雍(yōng)¹兮。祇思百忧,祇自重²兮。
译文: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路看不清。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使忧伤更加重。
注释:¹雍:通“壅”,引申为遮蔽。²重:通“肿”,一说借为“恫”,病痛,病累。

  此诗三章,均以推车起兴。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诗人由此兴起了“祇思百忧”的感叹: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豁,问题在于歌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祇达诂”之说。

  如按朱熹等人的说法,此诗为劳者直歌其事之作,则全诗当纯用赋体,直陈其事。但通观此诗,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朱熹在《诗集传》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又将诗意理解为行役者自歌其事,是自相矛盾的,故姚际恒抓住此点攻朱说最能切中其失。姚际恒云:“观三章‘祇思百忧’三句,并祇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则为赋,何云兴乎?”(《诗经通论》)姚氏概括此诗主题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祇聊之至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祇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祇聊时也。”姚、方二氏之论最能抓住此诗主题的实质。歌者当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许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读者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有理由推测,诗人选用推车为比兴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则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诗经译注》)这是因诗人以“大车”起兴而作出的推断,也可备一说。

  另一种对此诗的理解则由求之过深而走向穿凿附会,这就是从毛传到郑笺、孔疏的那种解释。《诗序》将此诗的主题概括为:“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将”在此处意谓推举、奖掖。郑笺释曰:“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孔疏进一步分析:“祇将大车”云云乃“以兴后之君子祇得扶进此小人,适自忧累于己。小人居职,百事不干,己之所举,必助忧之,故又戒后人。”

  如上文所分析,此诗当为士大夫因忧国之心不被君王接纳而发出的牢骚怨叹,而传笺的作者却以偷梁换柱之法将矛头指向了所谓“小人”,似乎种种烦恼怨愤都是“小人”引起的。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体现出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了。孔疏曾云:“足明时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谓一语泄漏了天机。孔氏不得不承认此诗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却竭力说明诗人主要是针对小人,“刺王”只是顺带及之,且意在言外。考《荀子·大略篇》有言:“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祇将大车,维尘冥冥。’言祇与小人处也。”又《韩诗外传》卷七讨论“树人”问题,述简主(赵简子)之语:“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接着即引此诗“祇将大车,惟尘冥冥”之语作证。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称:“大舆多尘,小人伤贤。”可见此说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南宋戴溪即已提出异议。他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称此诗“非‘悔将小人’也”,“下云‘祇思百忧’,意未尝及小人。力微而挽重,徒以尘自障,而祇益于行,犹忧思心劳而祇益于事也。世既乱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树也,徒自损伤而已尔。”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自《小序》误作比意,因大车用‘将’字,遂曰‘大夫悔将小人’,甚迂。”这些都是突破传笺陈说的真知灼见。

  此诗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情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因而虽列于《小雅》,却类似于《风》诗。全诗三章却又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通过用词的变化展现诗意的递进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兴用“尘”、“冥”、“雝”三字逐步展现大车扬尘的情景,由掀起尘土到昏昧暗淡,最后达于遮天蔽日,诗人的烦忧也表现得愈加深沉浓烈。诗人以一种否定的口吻规劝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遣怀,在旷达的背后是追悔和怨嗟,这样写比正面的抒愤更深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3-445

jiāngchē

míng xiānqín 

jiāngchē zhǐchén bǎiyōu zhǐ 

jiāngchē wéichénmíngmíng bǎiyōu chūjiǒng 

jiāngchē wéichényōng bǎiyōu zhǐzhòng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樱桃桑椹与菖(chāng)¹,更买雄黄酒一壶。
译文:端阳节买了樱,桃,桑椹,菖蒲,还买了一壶雄黄酒。
注释:¹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译文:家门口贴上了黄符纸,虽然贴了这么多辟邪的东西,但是还是担心晦气找上门来。
子张子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椽,阅七年,即东窓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榜之曰:“竹轩。”
子张子¹(zhé)居大庾(yǔ),借僧居数椽(yuàn),阅²七年,即东窓(chuāng)种竹数竿,为读阅之所。因榜³之曰:“竹轩。”
译文:子张子被贬到大庾,借僧人一间茅屋居住。过了七年,即靠东窗种几棵竹子,为读书的地方。于是榜名为:“竹轩。”
注释:¹子张子:作者自称,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数椽数间。²阅:过了。³榜:匾额,用作动词,题匾。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纷弹射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虺之与邻。”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¹,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²,纷弹射³而痛诋(dǐ),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zōu)(zhàng)(lì)之所侵,蛇虺(huī)⁵之与邻。”
译文:有人发现,问他,说:“羞耻心对于人,大了!现在你不知道出处,不选择朋友,导致舆论的不容忍,纷纷弹劾而痛骂,朋友远离你,父母为你蒙羞,躲到远方荒远的角落被瘴气所侵袭,毒蛇与你为邻。”
注释:¹出处:处事。²致清议之靡容:以致为舆论所不容。³弹射:弹劾。⁴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被远远发配到瘴疠流行的荒远之地。⁵蛇虺:毒蛇。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¹。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译文:子张子笑着说:“万物各有乐趣,人各有选择。你方以驱逐为耻,我独自以游心为贵。现在我要用我的坚守,荡涤你的舒适,可以吗?”
注释:¹适:满足。
客曰:“唯唯。”
客曰:“唯唯。”
译文:客人说:“嗯嗯。”
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髙。冐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髙。冐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阅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¹。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xūn)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译文:子张子说:“现在竹子这东西,节奏强劲,其气节清高。冒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我读书而品味(其中的道理),考察古代就有收获,抬头而看,低头而听,如笙箫之音在云层,像圣哲之人在堂前。爽气在前,清荫满桌,陶陶然不知道谁是我,谁是竹,谁为耻,谁是不耻。盎然如春,醺醺如醉,你知道这也是快乐吗?”
注释:¹云表:云端。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译文:客人听了我的话,神情沮丧,面无血色,我就把这样的话刻在石头上。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欲别时 一作:别伊时)
曾宴桃源¹深洞,一曲清歌舞凤²。长记欲³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译文:曾记在那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欢宴,一曲清歌伴着凤鸟般的舞姿飞动。总是记得依依惜别的时候,你眼含泪水出门相送。多像一场梦,多像一场梦,残月在天,落花遍地云烟一重重。
注释:又名“如梦令”,苏轼云: “(如梦令)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云‘如梦’”。¹桃源:理想的世外桃源。²一曲清歌舞凤:亦作“一曲舞鸾歌凤”。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吉祥美丽的鸟。³欲:即将,将要。

  这是一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词。这首词采用神话传说故事作题材,描写刘、阮和仙女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别后对佳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曾宴,点明往事。桃源深洞,“舞凤”,即凤舞,为叶韵,乃倒用,言伊人如凤之舞。词中写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故事,省去全部细节,只将初会和离别时最深的印象加以形象化的概括,高度精炼。清歌凤舞,风光何等旖旎!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长记”二字是关键,记忆中的情景是那么的美好,可这一切已如梦幻,永无再现之期。小词没有多少篇幅,不容铺叙,要求写得很精粹,所以“长记”以下几句对整个宴别的过程便撷取了送别这一高潮时的场面来写。“长记”二字,上接“曾宴”二字,“和泪出门相送”写送别之悲痛,这是实写,下面旋又转入虚写。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如梦!”诗有诗眼,词亦有词眼,这四个字实为本词之眼。如梦者,昔年之事如一场无凭的春梦,昔年之景只能在梦里再现,昔年之倡除非在梦里相逢。叠用两个“如梦”,显得更为惆怅,更为感伤。残月乃夜阑之景,落花烟重乃暮春之景,伤心人别有怀抱,才会有凄凉的感觉,更显萧瑟的气氛,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语美,意境更美。词人描绘了曾和佳人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之地相聚时的情景,此为虚写梦中之景的美好,成为感情之流回旋奔涌而下之处,回忆如梦,因而显得特别含蕴丰富;梦醒时分,侧重于对眼前情景的刻画,眼前的半轮残月和簌簌坠落的花瓣,如烟一样的月色,给全词笼上了迷蒙孤寂的气氛,在这凄清的夜里,对她的思念绵绵不断,如此深沉。虚实两端互相补充,形成“以闲淡之景,寓浓丽之情”的特色,更显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65-66
2、 王锺陵.唐宋词鉴赏:四川出版集团,2007.1:22-23页
3、 温庭筠,柳永等著.婉约词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5:25页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¹北田塍(chéng)晓气酣(hān),黄桑饮露窣(sū)²宫帘。
译文:连昌宫以北,田垅上的晓气浓酣,沾染露水的嫩桑碰着宫帘,窣窣有声。
注释:¹宫:昌谷东有福昌宫,隋时所建。²窣:黄桑触帘,窣窣有声也。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餧吴王八茧蚕。
长腰健妇偷¹攀折,将餧(wèi)²吴王八茧蚕³
译文:身高体健的农妇偷偷树折取桑叶,去喂养年熟八次的吴地良蚕。
注释:¹偷:抽空。²餧:同“喂”。³八茧蚕:《六月记》云:“一岁凡八蚕,出日南国。”《海物异名记》云:“八蚕绵,乃八蚕共作一茧。”

nányuánshísānshǒu ·èr

 tángdài 

gōngběitiánchéngxiǎohān huángsāngyǐngōnglián 
chángyāojiàntōupānzhé jiāngwèiwángjiǎnc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