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长万物,棘子犹卷然。
春风长万物,棘子犹卷然。
及至华实稠,已悲霜露先。
及至华实稠,已悲霜露先。
功随四时去,不待三牲全。
功随四时去,不待三牲全。
所以陟屺人,设身常舍旃。
所以陟屺人,设身常舍旃。
张舜民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诸葛亮字孔明,琅(láng)(yá)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¹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dǔ)²,召亮于成都,属(zhǔ)³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sì)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jié)股肱(gōng)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chì)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译文: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
注释:¹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²笃: 重。³属  : 通“嘱嘱托。⁴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⁵股肱: 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⁶效: 奉献。⁷敕 : 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⁸后主: 刘备的儿子刘禅。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¹道取郿(méi)²。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hé)战于街亭。谡(sù)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lù)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máo)(yuè)³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àn),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jué)咎。”
译文: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言要从针谷道攻取眉州,并派遣赵云、邓芝率军为疑兵,占据其谷虚张声势,魏国大将军曹真领兵前来抗击。诸葛亮亲自统率各军前攻祁山,军容整齐,赏惩肃严,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蜀,一时间整个关中地区震动惊惧。魏明帝御驾西进坐镇长安,命令张邻率军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设督率各军前行,与张邻大战于街亭。由于马设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进军布阵失策,被张郁打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逃军汉中,处死马设,向全军承认错误,并向后主上奏说:“臣下以浅薄的才能,担当了不能胜任的职务,亲自领受君令和所赐锦旗斧钱以激励三军,却未能按照规章、严明军纪,面临大事而犹豫决策,以致发生了街亭违背军令的错误,其谷发兵失于处事不谨慎,其责任都由于为臣用人不当。臣下既无知人之明,考虑问题又多有糊涂之处,依据《春秋》军事失利先罚主帅的典则,此次战争失误的主要责任在臣。自请降职三级,以罚过错。”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¹粮不继²,使己志不申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译文: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
注释:¹³患:忧虑。²不继:中断、不持续、不连接的意思。³申:伸展,施展。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zhuó)¹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译文:鲜艳明亮的荷花代表着祥瑞,亭亭玉立站在水中。
注释:¹灼灼:明亮貌。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译文:一根花茎引出翠绿之色,两个花朵分用一片鲜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译文:花颜好像拿走了茎伎的面色,香气迷乱好像舞动衣服引起的微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名莲自可念,况复¹两心同。
译文:这样的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更何况它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注释:¹况复:何况,况且。

  开得鲜艳的荷花预示着吉祥,笔直的立在水面上。一支孤茎引出一抹绿,两朵花共同分开两抹红。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这两朵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况且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首联展现荷花动态之美,颔联为荷花着色,颈联与人作比,极写荷花的色、味,尾联是点睛之笔,揭示主旨,表达两心相悦的情感。

yǒngtóngxīnróng

gōngzhān suídài 

zhuózhuóhuāruì tíngtíngchūshuǐzhōng 
jīngyǐn绿 shuāngyǐnggòngfēnhóng 
duórénliǎn xiāngluànfēng 
míngliánniàn kuàngliǎngxīntóng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有为¹神农之言²者许行³,自楚之滕(téng),踵(zhǒng)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méng)。”文公与之处¹⁰,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jù)¹¹、织席以为食。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注释:¹为:治,指信奉。²神农之言:神农的学说。战国时的农家学派,假托神农以宣扬自己的主张,故称为“神农之言”。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教民耕稼。³许行:战国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遗事迹不多,只是在本篇中可以约略地看出他的主张。⁴滕:春秋战国时的小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山东滕县境。⁵踵门:亲自登门。⁶文公:滕文公,定公之子。⁷受:得到。⁸廛:古代一个成年男子所有之地。⁹氓:民,偏远之民。一说指自他处归附的民众称氓。这是许行自谦的说法。¹⁰处:居处,指田地房舍等。¹¹捆屦:指做麻鞋。做麻鞋时要不断敲打使之致密,故称为捆。捆,敲打。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良¹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lěi)(sì)²而自宋³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译文: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注释:¹陈良:楚国的有名儒者。²耒耜:古时的两种农具。³宋: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河南商邱境。⁴“尽弃”句:完全抛弃了原来学习的儒家学说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ōng)(sūn)而治¹。今也滕有仓廪²府库³,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注释:¹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是与民众共同耕种,自食其力,亲自执炊做饭,并且还要管理国家。饔飧:熟食,早餐为饔,晚餐为飧。在这里作动词用,做饭。治:治国。²仓廪:谷仓。谷藏曰仓,米藏曰廪。³府库:贮存财物之所。⁴厉民:虐待百姓。厉:病,虐害。⁵恶:何,怎么。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许子必¹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²乎?”曰:“冠。”曰:“奚³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zèng)(cuàn),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注释:¹必:必定,一定。²冠: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戴帽子。³奚:何,什么。⁴素:未着色的绢。这里指用生绢做成的帽子。⁵害:危害,妨碍。⁶釜甑:炊具。釜:锅一类炊具。甑:瓦制蒸器,后代用竹木做成,即蒸笼一类炊具。⁷爨:烧火煮饭。⁸铁:指铁制农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¹;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²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³?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dàn)烦?”
译文: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注释:¹陶冶:制陶和冶炼。这里指从事制陶和冶炼铁器的手工业者。²为:做,从事。³“舍皆”句:意思是什么东西都从家里面拿来用呢?舍,通“啥”,什么。宫,住所。战国时代,一般人的住处都可称宫。⁴纷纷然:杂乱的样子,这里指频繁。⁵百工:泛指各种工匠。⁶惮:害怕。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¹。且一人之身²而百工之所为备³,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注释:¹“有大人”两句:意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情。大人:这里指在上位的人,即统治者。《孟子》中常常以“大人”与“小人”、或“君子”与“小人”对举,“大人”、“君子”常指在上位的人或有德者,而小人则指民众。²一人之身:指一个人的需要。身,自身,此指自身之需。³备:具备。⁴率:导,引导。⁵路:通“露”,败坏,穷困。⁶食:动词,供养。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¹,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²,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³,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¹⁰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¹¹,瀹(yuè)¹²济漯(tà)¹³而注¹⁴¹⁵海,决汝汉,排淮泗(sì)而注之江¹⁶,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注释:¹平:平安,安定。²畅茂:繁茂。³登:成熟。⁴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⁵举:举拔,选拔。⁶敷治:普遍治理。敷:遍。⁷益:传说是舜时主持火政的官。⁸掌火:主持火政。⁹烈:火势猛烈。这里用作动词,指点燃大火。¹⁰焚:烧。¹¹九河: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据记载,这九条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鉤盘、鬲津。¹²瀹:疏导。¹³济、漯:济水和漯水。济水故道今为黄河夺占,漯水湮没。¹⁴注:灌注,流入。¹⁵诸:之于。¹⁶“决汝”二句:极言禹疏导江、淮流域水道之功。决,开挖、加宽。汝,汝水。汉,汉水。排,疏通壅塞。淮,淮河。泗,泗水。今只有汉水入长江,其他三水都不入长江。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¹教民稼穑(sè)²,树艺³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¹⁰,教以人伦¹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¹²,朋友有信¹³。放勋¹⁴曰:‘劳之来之¹⁵,匡之直之¹⁶,辅¹⁷之翼¹⁸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¹⁹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xiá)耕乎?
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注释:¹后稷:传说中周人的始祖,名弃,曾为帝尧的农师,教人耕作,所以称“稷”。²稼穑: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获。³树艺:种植。⁴五谷:古代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⁵人之有道:意指做人的道理。⁶逸居:过安逸的生活。⁷教:教化,教育。⁸有:又。⁹契:传说中商人的祖先,帝喾之子,曾为舜的司徒。¹⁰司徒:古代官名,掌人伦教化。¹¹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原则,即下文的“父子有亲”等等。伦:常。¹²叙:同“序”,次序。¹³信:诚信。¹⁴放勋:传说为帝尧之号,一作帝尧之名。¹⁵劳之来之:指劝勉抚慰人民。来,作“”,慰勉。之,代词,指民众。下同。¹⁶“匡之”句:意思是纠正他们的邪僻之心。匡,正。¹⁷辅:帮助。¹⁸翼:卫护。¹⁹振德:救助并施以恩德。振,通“赈”。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gāo)(yáo)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²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³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 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wēi)巍乎有天下而不与¹⁰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 心哉?亦¹¹不用于耕耳。
译文:“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注释:¹皋陶:人名,舜的贤臣,主管司法。²易:治。³为天下得人:求得能治理天下的人。⁴与:给与,传给。⁵易:容易。⁶“惟天”两句:意思是只有上天是大公无私的,只有尧能效法它。大,无私。则,取则,效法。⁷荡荡乎:广大的样子。⁸无能名:不能称说。指尧的恩德广被,不能用言语来表达。⁹巍巍乎:盛大的样子。¹⁰与:参与。以上孔子的几句话见《论语·泰伯》,文字、内容与孟子所引皆有不同。¹¹亦:只是。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吾闻用夏变夷¹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²也,悦³周公、 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¹⁰于子贡¹¹,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¹²,筑室于场¹³,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¹⁴以有若¹⁵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¹⁶曾子¹⁷。曾子曰:‘不可;江汉¹⁸以濯¹⁹之,秋阳²⁰以暴²¹之,皜皜²²乎不可尚²³已。’今也南蛮²⁴(jué)²⁵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²⁶迁于乔木²⁷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 ‘戎狄²⁸是膺(yīng)²⁹,荆³⁰³¹是惩³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³³,亦为不善变矣。”
译文:“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礼义改变夷族的风俗,没有听说过中原被夷族改变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秋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幽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注释:¹用夏变夷:用华夏族的礼义改变夷族的风俗。夏,诸夏,指华夏族。夷,华夏族称居住在东方的少数部族为夷,也泛指外族。²楚产:生于楚,意思是楚国人。³悦:悦慕,喜爱。⁴周公:西周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周文王子,武王弟,名旦。武王死,辅佐成王安定周初天下,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封于鲁。⁵“北学”句:意思是,向北方的中原地区学习。⁶或之先:或先之,指有人能超过他。之,代陈良。⁷事:侍奉,指跟从学习。⁸倍:通“背”,背叛。⁹治任:整理行装。任,抱,载,指行装之类。¹⁰揖:拱手礼,是古时朋友见面或分别时的常礼。¹¹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¹²反:同“返”。¹³场:墓前平地,供祭祀时用。传说孔子死后,子贡设篷帐守墓三年。¹⁴“子夏”句:诸人皆是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¹⁵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似,貌似。圣人,指孔子。¹⁶强:勉强。¹⁷曾子:姓曾名参(shen),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道著名。¹⁸江、汉:长江,汉水。¹⁹濯:洗濯。²⁰秋阳:秋天的太阳。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周之七八月正是夏正五六月,正是阳光最强的时候。²¹暴:同“曝”,晒。²²皜皜:光明的样子。²³尚:上。这句意思是说孔子的盛德光明,不是江、汉,秋阳的作用可以比得上的。以喻不能拿有若和孔子相比。²⁴南蛮:对楚人的贬称,这里指许行。²⁵鴃舌:比喻难听的语言,如同鸟叫。,伯劳鸟。“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见《诗经·小雅·伐木》篇。²⁶幽谷:深谷。²⁷乔木:高大的树木。《鲁颂》:《诗经》中的一部分。此处所引见《诗经·鲁颂·閟宫》篇。²⁸戎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两个少数部族。²⁹膺:打击。³⁰荆:楚国。³¹舒:春秋时南方的一个小国,为楚的盟国。³²惩:惩罚。³³子是之学:意思是你却去学这些。是,代词,此、这。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¹不贰,国中无伪²,虽使五尺之童适市, 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³;麻缕丝絮(xù)轻重同,则贾相若; 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jù)大小同,则贾相若。”
译文: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注释:¹贾:通“价”。²伪:作伪,欺诈。³相若:相同,一样。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曰:“夫物之不齐¹,物之情²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³。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注释:¹齐:同,一样。²情:实情,常情。³“或相”三句: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倍,一倍。蓰,五倍。⁴比而同之:指同等看待。比,并列。⁵巨屦小屦:制造粗糙的麻鞋和制造精细的麻鞋。一说指大小不同的麻鞋,亦通。⁶相率:相互引导。率:率领,引导。

yǒuwéishénnóngzhīyánzhěxíng

mèng xiānqín 

    yǒuwéishénnóngzhīyánzhěxíng chǔzhīténg zhǒngménérgàowéngōngyuē  yuǎnfāngzhīrénwénjūnxíngrénzhèng yuànshòuchánérwéiméng  wéngōngzhīchǔ shùshírén jiē kǔn zhīwéishí 

    chénliángzhīchénxiàngxīn lěiérsòngzhīténg yuē  wénjūnxíngshèngrénzhīzhèng shìshèngrén yuànwéishèngrénméng  chénxiàngjiànxíngéryuè jìnxuéérxuéyān 

    chénxiàngjiànmèng dàoxíngzhīyányuē  téngjūnchéngxiánjūn suīrán wèiwéndào xiánzhěmínbìnggēngérshí yōngsūnérzhì jīnténgyǒucānglǐn shìmínéryǎng xián  

    mèngyuē  zhòngérhòushí  yuē  rán   zhīérhòu  yuē  fǒu    guàn  yuē  guàn  yuē  guàn  yuē  guàn  yuē  zhīzhī  yuē  fǒu zhī  yuē  wéizhī  yuē  hàigēng  yuē  zèngcuàn tiěgēng  yuē  rán   wéizhī  yuē  fǒu zhī  

     xièzhě wéitáo táoxièzhě wéinóngzāi qiěwéitáo shějiēzhūgōngzhōngéryòngzhī wéifēnfēnránbǎigōngjiāo zhīdànfán  

    yuē  bǎigōngzhīshìgēngqiěwéi   ránzhìtiānxiàgēngqiěwéi yǒurénzhīshì yǒuxiǎorénzhīshì qiěrénzhīshēnérbǎigōngzhīsuǒwéibèi wéiérhòuyòngzhī shìshuàitiānxiàér yuē huòláoxīn huòláo láoxīnzhězhìrén láozhězhìrén zhìrénzhěshírén zhìrénzhěshírén tiānxiàzhītōng 

     dāngyáozhīshí tiānxiàyóuwèipíng hóngshuǐhéngliú fànlàntiānxià cǎochàngmào qínshòufánzhí dēng qínshòurén shòuniǎozhīdàojiāozhōngguó yáoyōuzhī shùnérzhìyān shùnshǐ使zhǎnghuǒ lièshānérfénzhī qínshòutáo shūjiǔ yuèérzhùzhūhǎi juéhàn páihuáiérzhùzhījiāng ránhòuzhōngguóérshí dāngshìshí niánwài sānguòménér suīgēng  

     hòujiàomínjià shù shúérmínrén rénzhīyǒudào bǎoshí nuǎn érjiào jìnqínshòu shèngrényǒuyōuzhī shǐ使xièwéi jiàorénlún yǒuqīn jūnchényǒu yǒubié zhǎngyòuyǒu péngyǒuyǒuxìn fàngxūnyuē  láozhīláizhī kuāngzhīzhízhī zhīzhī shǐ使zhī yòucóngérzhènzhī  shèngrénzhīyōumín érxiágēng 

     yáoshùnwéiyōu shùn gāotáowéiyōu bǎizhīwéiyōuzhě nóng fēnréncáiwèizhīhuì jiàorénshànwèizhīzhōng wéitiānxiàrénzhěwèizhīrén shìtiānxiàrén wéitiānxiàrénnán kǒngyuē  zāiyáozhīwéijūn wéitiānwéi wéiyáozhī dàngdàngmínnéngmíngyān jūnzāishùn wēiwēiyǒutiānxiàéryān  yáoshùnzhīzhìtiānxià suǒyòngxīnzāi yònggēngěr 

     wényòngxiàbiànzhě wèiwénbiànzhě chénliáng chǔchǎn yuèzhōugōng zhòngzhīdào běixuézhōngguó běifāngzhīxuézhě wèinénghuòzhīxiān suǒwèiháojiézhīshì zhīxiōngshìzhīshùshínián shīérsuìbèizhī zhěkǒng sānniánzhīwài ménrénzhìrènjiāngguī gòng xiàngxiàngér jiēshīshēng ránhòuguī gòngfǎn zhùshìcháng sānnián ránhòuguī  xià zhāng yóuyǒuruòshèngrén suǒshìkǒngshìzhī qiǎngzēng zēngyuē   jiānghànzhuózhī qiūyángzhī hàohàoshàng  jīnnánmánjuéshézhīrén fēixiānwángzhīdào bèizhīshīérxuézhī zēng wénchūyōuqiānqiáozhě wèiwénxiàqiáoéryōuzhě  sòng yuē  róngshìyīng jīngshūshìchéng  zhōugōngfāngqiěyīngzhī shìzhīxué wéishànbiàn  

     cóngzhīdào shìjiǎèr guózhōngwěi suīshǐ使chǐzhītóngshìshì zhīhuò zhǎngduǎntóng jiǎxiàngruò qīngzhòngtóng jiǎxiàngruò duōguǎtóng jiǎxiàngruò xiǎotóng jiǎxiàngruò  

    yuē  zhī zhīqíng huòxiàngbèi huòxiàngshíbǎi huòxiàngqiānwàn értóngzhī shìluàntiānxià xiǎotóngjiǎ rénwéizhīzāi cóngzhīdào xiàngshuàiérwéiwěizhě néngzhìguójiā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休遣(qiǎn)¹玲珑²唱我诗,我诗多是别³君词。
译文:不要让歌伎玲珑来唱我的诗,我的诗大多是与你的离别词。
注释:重(chóng):再一次。赠:赠别。¹休遣:不要让。休,莫,别。遣,差遣。²玲珑:指唐代歌妓商玲珑。³别:一作“寄”。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明朝(zhāo)¹又向江头²别,月落潮平³是去时。
译文:明天早上你我又要江边告别,月儿西落潮水涨平便是别时。
注释:¹明朝:明天。²江头:江边,江岸。³潮平: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又叫满潮。⁴去:离开。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凡情无奇而自佳者,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然也。”有些抒情诗,看起来情景平常,手法也似无过人处,但回肠荡气,经久不忘,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及由此产生的“韵”或韵味。《重赠》就是这样的一首抒情诗。首句提到唱诗,就引人进入离筵的环境之中。

  此句用“休遣玲珑唱我诗”作呼告起,发端奇突。唐代七绝重风调,常以否定、疑问等语势作波澜,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这类呼告语气容易造成动人的风韵。不过一般只用于三、四句。此句以“休遣”云云发端,劈头喝起,颇有先声夺人之感。

  好朋友难得重逢,分手之际同饮几杯美酒,听名歌手演唱几支歌曲,本是很愉快的事,问题是何以要说“休唱”,次句就像是补充解释。原来,筵上唱离歌本已添人别恨,何况玲珑演唱的大多是作者与对面的友人向来赠别之词,那不免令诗人从眼前情景回忆到往日情景,百感交集,难乎为情。呼告的第二人称语气,以及“君”字与“我”字同现句中,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上句以“我诗”结,此句以“我诗”起,就使得全诗起虽突兀而款接从容,音情有一弛一张之妙。句中点出“多”“别”,已暗逗后文的“又”“别”。

  三句从眼前想象“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串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则是诗人想象中分手时的情景。因为别“向江头”,要潮水稍退之后才能开船;而潮水涨落与月的运行有关,诗中写清晨落月,当近望日,潮水最大,所以“月落潮平是去时”的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却有无穷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该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音韵。它存在于“休遣”的呼告语势之中,存在于一、二句间“顶针”的修辞格中,也存在于“多”“别”与“又”“别”的反复和呼应之中,处处构成微妙的唱叹之致,传达出细腻的情感:与故人多别之后重逢,本不愿再分开;但不得已又别,恋恋难舍。更加上诗人想象出在熹微的晨色中,潮平时刻的大江烟波浩渺,自己将别友而去的情景,更流露出无限的惋惜和惆怅。多别难得聚,刚聚又得别,这种人生聚散的情景,借助回环往复的音乐律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里,音乐性对抒情性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54-955

zhòngzèng--yuánzhěn

xiūqiǎnlínglóngchàngshīshīduōshìbiéjūn

míngcháoyòuxiàngjiāngtóubiéyuèluòcháopíngshìshí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先帝深虑汉¹、贼²不两立,王业不偏安³,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注释:¹汉:指蜀汉。²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³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⁴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¹。故五月渡泸(lú),深入不毛,并日²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³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译文: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荒芜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注释:¹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²并日:两天合作一天。³顾:这里有“但”的意思。⁴蜀都:此指蜀汉之境。⁵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⁶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高帝¹明并²日月,谋臣渊深³,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译文: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注释:¹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²并:平列。³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⁴被创:受创伤。被,通假字,同“披”。⁵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⁶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⁷长策:长期相持的打算。⁸坐:安安稳稳。⁹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yóu)¹、王朗²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³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译文: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注释:¹刘繇: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²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³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⁴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智计,殊绝¹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²、吴³,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逼(bì)于黎阳,几败北山,殆(dài)死潼关,然后伪定¹⁰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译文: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注释:¹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²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³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⁴困于南阳: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⁵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⁶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⁷逼于黎阳:建安七年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⁸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⁹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¹⁰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曹操五攻昌霸¹不下,四越巢(cháo)²不成,任用李服³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注释:¹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²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³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⁴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自臣到汉中¹,中间期(jī)²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yán)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³、賨(cóng)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译文: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注释:¹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²期年:一周年。³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⁴賨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⁵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¹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译文: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注释:¹图:对付。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¹难平²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³,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cuō)(diē),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¹⁰。臣鞠躬尽瘁¹¹,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¹²,非臣之明所能逆睹(dǔ)¹³也。
译文: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注释:¹夫:发语词。²平:同“评”,评断。³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⁴拊手:拍手。⁵已定:以定,已,同“以”。⁶授首:交出脑袋。⁷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⁸蹉跌:失坠,喻失败。⁹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¹⁰逆见:预见,预测。¹¹鞠躬尽瘁:指为国事用尽全力。¹²利钝:喻顺利或困难。¹³睹:亦即“逆见”,预料。

伪作论据
  (一)良史陈寿修《三国志》,编《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录此表
  (二)此表气绥调低,与《前出师表》辞气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盖诸葛亮侄儿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伪作,目的在于以”此表为他的伐魏主张制造有力的旁证“,因为诸葛恪在《论征魏》一文中曾说:”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而“陈与贼争竞之计”的只能是《后出师表》。(或说是张俨伪作)。
  (三)表中所列史实有误。《赵云传》载云卒于建兴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云已死。

肯定观点
  (一) 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
  陈氏修史编集对史料取舍,确实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却不是完备详尽的。将《亮传》与《武帝纪》相较,前者显然简略的多,诸如伐吴、南征、八阵、渭南之战等理应明确详述的内容,他都一笔带过,或未作记载。
  又陈寿编《亮集》,主要依据司马氏从成都接收运回洛阳的蜀汉政府档案,这个档案经公元264年钟会成都兵变后已不完整。又考裴注所引诸葛亮“言教书奏”,有一部分明确谓“《亮集》载“;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绝盟好议》出自《汉晋春秋》,《与陆逊书》出自《江表传》等;还有一部分未注明出处,如《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等。这些都说明陈寿所编《亮集》并不完备。《后表》或因重在分析形势,关乎军情机密,不宜公开宣示,故流传不广;或因成都之乱散失,陈寿未见到。
  裴松之就是针对《三国志》这种“失在于略,时有脱漏”的情况注补之,且对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惩妄论辩,但对《汉晋春秋》所载《后表》只存录而并无疑义,看来裴氏相信这是诸葛亮所作。
  (二) 所谓前、后表词气迥异、风格不同字观点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后表》所谓“才弱敌强”,既是诸葛亮转述当初刘备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汉的总体人才质量、军事力量跟曹操及其庞大的人才群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后实事求是的结论,它与《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义类似。
  《后表》所谓“夫难平者,事也”,“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语,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针对议者非料度“必胜”绝不出兵的观点而讲,是就即将二次北伐的战役而言,并不是对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长远目标丧失信心,诸葛亮所列举的曹、刘集团成败浮沉的曲折历史完全证明诸葛亮“凡事如是,难可逆见”乃清醒客观之言。所以《后表》并无“志衰气丧”的情调。
  再看二表的用辞风格也基本一致:《前表》所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说的是当前的任务,与《后表》“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辞义仿佛,所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说的是自己的职责和决心,与《后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心志一脉相承;所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指长远的目标,非认为一举大胜,它与《后表》并不矛盾。
  《后表》与《前表》及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讲究对仗排比、有汉赋骈偶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回转层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语言酣畅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叙事抒情,《后表》专注于论述批驳,互为补充映照,合之为一完璧,故当出自一人之手。
  (三) 诸葛恪不可能伪作。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二次伐魏前曾向其兄吴公安督诸葛瑾致书通报军情,言“与贼争竞之计”的《后表》应是此时传送到诸葛瑾手中,而后其子诸葛恪看到,再有吴大鸿胪张俨撰《默记》时收录。
  假使诸葛恪伪作,他当会大赞叔父,贬抑曹魏,决不会造“难可逆见”一类有余之辞;假使他做伪作的目的是为自己伐魏的乐观主张做“旁证”,则会转引其辞以说服他人,然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只是“喟然叹息”而已;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在公元253年,时蜀汉尚在,两国使者频往,知情者均在;又诸葛恪作为吴臣,安肯曰“孙策做大,遂并江东乎?”所以,诸葛恪伪作叔父表章是不可能的。而如系张俨伪作,起码首先骗不了诸葛恪这位知情者。
  至于张俨将《后表》收入《默记》,一则因为俨是主战派(由裴注引《默记·述佐篇》)可见,二则因为《后表》与《默记·述佐篇》体例相符。张俨曰:“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显然,其“陈进取之图”的,主要当指《后表》,他之所以主战并对诸葛亮屡以弱攻强的进取方针予以肯定,受《后表》的感染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 关于赵云死亡时间,可能是《三国志》有误。今但知建兴六年夏初赵云箕谷失利退回褒谷道,其秋子赤崖屯田,其后活动一概不见史载,即使建兴七年春取武都、阴平二郡之重大战事亦不见有赵云出现。由此窥测,赵云有可能卒于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上《后表》前,灵柩运回大邑县(蜀汉蜀郡江原县境)安葬时至七年春,陈寿或有可能因此误记卒年。

hòuchūshībiǎo

zhūliàng liǎnghàn 

    xiānshēnhàn zéiliǎng wángpiānān tuōchéntǎozéi xiānzhīmíng liàngchénzhīcái zhīchénzéi cáiruòqiáng ránzéi wángwáng wéizuòérdàiwáng shúzhī shìtuōchénér 

    chénshòumìngzhī qǐnān shígānwèi wéiběizhēng xiānnán yuè shēnmáo bìngérshí chénfēi wángpiānānshǔ màowēinàn fèngxiānzhī érzhěwèiwéifēi jīnzéishì西 yòudōng bīngchéngláo jìnzhīshí jǐnchénshìzuǒ 

    gāomíngbìngyuè móuchényuānshēn ránshèxiǎnbèichuāng wēiránhòuān jīnxiàwèigāo móuchénliáng píng érzhǎngshèng zuòdìngtiānxià chénzhīwèijiě 

    liúyóu wánglǎngzhōujùn lùnānyán dòngyǐnshèngrén qúnmǎn zhòngnànxiōng jīnsuìzhàn míngniánzhēng shǐ使sūnzuò suìbìngjiāngdōng chénzhīwèijiěèr 

    cáocāozhì shūjuérén yòngbīng fǎng仿sūn  ránkùnnányáng xiǎncháo wēilián yáng bàiběishān dàitóngguān ránhòuwěidìngshíěr kuàngchéncáiruò érwēiérdìngzhī chénzhīwèijiěsān 

    cáocāogōngchāngxià yuècháochéng rènyòngérzhī wěirènxiàhóuérxiàhóubàiwáng xiānměichēngcāowéinéng yóuyǒushī kuàngchénxià néngshèng chénzhīwèijiě 

    chéndàohànzhōng zhōngjiànniáněr ránsàngzhàoyún yángqún  yánzhī dīng báishòu寿 liú dèngtóngděngzhǎng túnjiāngshírén jiāng qián cóngsǒu qīngqiāng sàn qiānrén jiēshùshíniánzhīnèisuǒjiūfāngzhījīngruì fēizhōuzhīsuǒyǒu ruòshùnián sǔnsānfēnzhīèr dāng chénzhīwèijiě 

    jīnmínqióngbīng érshì shì zhùxíngláofèizhèngděng érjīnzhī zhōuzhī zéichíjiǔ chénzhīwèijiěliù 

    nànpíngzhě shì xiānbàijūnchǔ dāngshí cáocāoshǒu wèitiānxiàdìng ránhòuxiāndōngliányuè 西shǔ bīngběizhēng xiàhóushòushǒu cāozhīshī érhànshìjiāngchéng ránhòugèngwéiméng guānhuǐbài guīcuōdiē cáochēng fánshìshì nànjiàn chéngōngjìncuì érhòu zhìchéngbàidùn fēichénzhīmíngsuǒn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