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青苔古木萧(xiāo)¹,苍云秋水迢(tiáo)²。红叶山斋(zhāi)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³过溪桥。
译文: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注释:鲁卿: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¹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²迢迢:高、远貌。³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69页

tiānjìngshā··qīngānzhōng--zhāngjiǔ

qīngtáixiāoxiāocāngyúnqiūshuǐtiáotiáohóngshānzhāixiǎoxiǎoyǒushuícéngdàotànméirénguòqiá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注释

鲁卿: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

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

此处形容冷清幽静。

迢迢:高、远貌。

探梅人:指作者自己。

梅,比喻高士。

赏析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69页
创作背景

  这很有可能是张可久来到鲁卿的茅舍后,对鲁卿描述的路过溪桥时的所见与所想,而用笔记录下来的。

参考资料:
1、 张文珍.元曲三百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23页
张可久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 2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
朝发邺(yè)都桥,暮济¹白马津²
译文:早晨从邺都桥出发,傍晚就渡过白马津。
注释:¹济:渡过。²白马津: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距邺都百余里。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逍遥¹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译文:悠然地漫步在河堤之上,四处都能看到我方的士兵。
注释:¹逍遥:悠游自得的样子。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连舫(fǎng)¹²万艘,带甲³千万人
译文:相连的战船超过一万艘,穿着铠甲的将士成千上万。
注释:¹连舫:船船相连。舫:船。²逾:超过。³带甲:指全副武装的士兵。甲:古代军人作战是穿的护身服装。⁴千万人:极言其多。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
¹彼东南路²,将定³一举勋(xūn)
译文:出征的队伍沿着东南方向的道路前进,将建立一举平定孙权的功勋。
注释:¹率:循,沿着。²东南路:孙权在东南方,故言。³定:成功。⁴一举勋:一举成就的大功业。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筹策¹运帷幄(wò)²,一由³我圣君
译文:作战的计谋策划于中军帐中,一切的计谋都有圣明的主公决断。
注释:¹筹策:计谋。²帷幄:军用的帐篷。³一由:全凭。⁴圣君:指曹操。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恨我无时谋¹,譬(pì)²具官臣³
译文:可惜我没有适合时宜的计谋,只是一个充数的臣僚罢了。
注释:¹时谋:适时的计谋。²诸:“之于”的合音。³具官臣:充数之臣。具:充作。这里是诗人自谦之词。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鞠躬¹中坚²内,微画³无所陈。
译文:我兢兢业业地置身于杰出人才之间,微小的计谋都提不出来。
注释:¹鞠躬:原意是恭敬,这里是效力、服务的意思。²中坚:古代主将所在的中军部队,是全军主力。这里指军队中最重要的部门。³微画:小小的计谋。画,谋划、计策。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许历¹为完士²,一言³犹败秦。
译文:许历是一个普通将士,都能提出打败秦军的计策。
注释:¹许历:赵国人,曾为赵奢出谋划策而败秦军。²完士:凡士,普通人。³一言:一席话,此指计策。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我有素餐¹责,诚愧伐檀(tán)²人。
译文:我享受着俸禄,提不出计策,实在愧对那些有功的人。
注释:¹素餐:无功而受禄。²伐檀:指《诗·魏风·伐檀》篇。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虽无铅刀¹用,庶(shù)²奋薄身³
译文:我虽然才力低下,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奋斗。
注释:¹铅刀:铅质的刀,言其饨劣,喻才力低下。诗人自谦之词。²庶几:表希冀之词。³薄身:微小的力量。

  全诗可分为三段,“朝发邺都桥”到“将定一举勋”为第一段,诗中歌颂了“带甲千万人”、“将定一举勋”为统一而战的战争,作者漫步河提之上,眼望着严整的军旅和无数的战船,心中充满着必胜的信念。

  “筹策运帷幄”到“微画无所陈”为第二段,该段歌颂了曹操的智勇,同时又为自己在统帅运策帷幄,指挥若定之际,不能替曹操出谋献策而惭愧。

  剩下四句为第三段,作者表明他要向许历一样,不惜自身微薄之力,也要决心竭诚尽力投入征战。

  全诗格调激昂浑厚,有声威有其实,也有情感的波动。

参考资料:
1、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3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 (上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35-137页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为我引¹杯添酒饮,与君把箸(zhù)²击盘歌。
译文:你拿过我的酒杯斟满美酒同饮共醉,与你一起拿着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注释:¹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²箸:筷子。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译文: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¹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cuō)(tuó)²
译文: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度光阴。
注释:¹举:抬。²蹉跎:不顺利,虚度光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亦知合被¹才名²折,二十三年³折太多。
译文: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注释:¹合被:应该被。合,应该。是与命中注定相符合的应该。²才名:才气与名望。³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白居易有两个好友,年轻的时候跟元稹交往最深,两人并称“元白”。而晚年则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如果没有二人深厚的友谊,没有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肯定与欣赏,是不会有这首诗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刘白二人相互赏识,也只有这样才有了无拘无束地把酒言欢、吟诗作乐。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国手”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个“国手”遭遇的却是“长寂寞”,不能不说刘禹锡的命运太“蹉跎”了。作为刘禹锡的好友,诗人感到愤怒、失望,为刘禹锡抱打不平。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这种直率与坦诚绝不是写给一般人的,只有友谊深厚才有如此言语。该二句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诗则抒发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刘禹锡为回赠这首诗,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意思的是后人对刘禹锡的这首诗评价更高,尤其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更能体现刘禹锡乐观、豁达的状态,相比该诗里白居易那副抱怨命运的状态更有意境。不可否认,刘禹锡的诗读来更加的坚韧与豪放,但白居易诗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坦率、真诚,敢于直言,往往将各种问题写入诗中。

参考资料:
1、 马玮 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白居易.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270-272

zuìzèngliúèrshíshǐ使jūn

bái tángdài 

wéiyǐnbēitiānjiǔyǐn jūnzhùpán 
shīchēngguóshǒuwéiěr mìngréntóunài 
yǎnfēngguāngcháng mǎncháoguānzhícuōtuó 
zhībèicáimíngzhé èrshísānniánzhétàiduǒ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译文:想当时躲避贼兵叛乱之初,往北逃跑经过多少艰难险阻。
注释: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夜深彭衙(yá)道,月照白水山¹
译文:夜深了还逃亡在彭衙道上,月亮照着白水山。
注释:¹白水山:白水县的山。杜甫于至德元载(756年)六月自白水逃难鄜州。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尽室¹久徒步,逢人多厚颜²
译文:全家人长途跋涉,非常狼狈,逢人难免厚颜求食,窘迫异常。
注释:¹尽室:犹全家。²多厚颜:觉得很不好意思。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译文:谷鸟参差啼鸣,一路荒凉,不见有逃难的人还回家。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译文:小女儿饿得直咬我,怕小孩哭声被虎狼听到。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怀中掩其口,反侧¹声愈嗔(chēn)²
译文:捂住她的嘴不让出声,但小孩却哭得更厉害了。
注释:¹反侧,挣扎。²声愈嗔:声愈大。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小儿强解事¹,故²³苦李餐(cān)
译文:小儿子故意说要吃苦李,以示自己懂事。
注释:¹强解事:即所谓“强作解事”。²故:故意,犹“不是故离群,“清秋燕子故飞飞”之“故”。³索:索取。二句是说小儿们自以为比小妹懂事些,只要求吃些道旁的苦李,他们哪知道苦李是吃不得的呢。庾信《归田诗》:“苦李无人摘。”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pān)
译文:十天里有一半是雷雨天,全家在泥泞中相互牵扶着行走。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既无御雨备¹,径(jìng)滑衣又寒²
译文:既没有御雨的用具,道路湿滑,因衣被雨打湿又寒冷。
注释:¹备:工具。²衣又寒:因衣被雨打湿。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有时经契(qì)¹,竟日²数里间。
译文:有时经过难走的地方,一整天只能走几里路。
注释:¹经契阔:是说碰到特别难走处。²竟日:整天。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野果充糇(hóu)¹,卑枝成屋椽(chuán)²
译文:只能以野果充饥,以树下当住处。
注释:¹餱粮:干粮。²椽:屋顶上的圆木条,这里屋椽就是屋宇的意思。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译文:早上在流水的石头上行走,晚上露宿在山中。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
少留¹周家洼(wā)²,欲出芦子关。
译文:短期逗留周家洼,想出行芦子关。
注释:¹少留:短期的逗留。杜甫初意拟挈家直达灵武行在,故欲北出芦子关。²周家洼:即孙宰的家。一作“同家洼”。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故人有孙宰¹,高义薄曾云。
译文:孙宰这个老朋友,简直是义薄云天。
注释:¹宰:是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孙大概做过县令。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译文:在日落昏黑的时候邀请我,点好灯并打开层层门户。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暖汤濯(zhuó)我足,翦(jiǎn)¹纸招我魂。
译文:烧热水给我洗脚,还剪纸为我全家压惊。
注释:¹翦:即剪。剪纸作旐,以招人魂,是古时风俗习惯,这里不必死看,认为果有此事,只是写孙宰的安慰无微不至而已。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从此出妻孥(nú),相视涕阑干¹
译文:接着又唤出妻子儿女,大家相视涕泪纵横。
注释:¹阑干:横斜貌,是形容涕泪之多。见得孙宰妻子也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众雏(chú)¹烂熳睡²,唤起沾³盘飧(sūn)
译文:孩子们都疲惫地睡着了,又把他们叫起来吃饭。
注释:¹众雏:即上痴女小几。²烂熳睡:小儿睡得十分香甜的样子。³沾:含感激意。⁴飧:晚餐。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誓将与夫子¹,永结为弟昆。
译文:他说一定要与夫子你,永远结为兄弟。
注释:¹夫子:是孙宰谓杜甫。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译文:腾出房间,安排我一家安然住下。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译文:谁能够在这艰难困苦之际,表露他诚挚的情意。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别来岁月周¹,胡羯仍构患。
译文:别来已经满一年了,叛军还在制造灾祸。
注释:¹岁月周:满一年。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何当¹有翅翎(líng),飞去堕尔前。
译文:怎么才能拥有翅膀,飞去落到你跟前。
注释:¹何当,哪得。

  这首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山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山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山不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山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根本不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饥咬我”“声愈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真乃“画不能到”。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山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山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山,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蹇步、饥饿、惶遽、困顿至极,幸得故友之暖汤、盘飧、招魂、安居,诗人感泣之余叹“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读者亦叹慨之余忖落难之际不避而远之、不落井下石,足矣,安敢奢望“誓将与夫山,永结为弟昆”。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人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一家情况如何。“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

  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0-9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¹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注释:¹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¹,毋吾以也²。居则曰³:‘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注释:¹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²毋吾以也:这句话是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毋以吾也”。“以”同“已”,意为“止”。毋:不要。³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⁴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⁵则:连词,那么,就。⁶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率尔¹而对曰:“千乘之国²,摄乎大国之间³,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bǐ,旧时读bì)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注释:¹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²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³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⁴加之以师旅: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用,凭借。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⁵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⁶比及:等到。⁷且:连词,并且。⁸方: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夫子哂之。
夫子哂(shěn)¹之。
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注释:¹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求!尔何如?”
“求!尔何如?”
译文:“冉有,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对曰:“方¹六七十,如²五六十,求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足³民。如礼乐,以(sì)君子。”
译文: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注释:¹方:见方,纵横。²如:连词,表选择,或者。³足:使……富足。⁴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⁵其:那。⁶以:把。后边省宾语“之”。⁷俟:等待。
“赤!尔何如?”
“赤!尔何如?”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对曰:“非曰能¹之,愿学焉²。宗庙之事,如³,端章甫,愿为小相¹⁰。”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注释:¹能:动词,能做到。²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³如:连词,或者。⁴会:诸侯之间的盟会。⁵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⁶端:古代的一种礼服。⁷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⁸愿:愿意。⁹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¹⁰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点!尔何如?”
“点!尔何如?”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¹²³,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注释:¹鼓:弹。²瑟:古乐器。³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⁴舍:放下。⁵作:立起来,站起身。⁶撰:才具,才能。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子曰:“何伤¹²?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注释:¹伤:妨害。²乎:语气词,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 通:暮)
曰:“莫(mù)春者¹,春服既成,冠²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³,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莫 同:暮)
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注释:¹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既:副词,已经。²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³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夫子喟然¹叹曰:“吾与²点也!”
译文: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注释:¹喟然:叹息的样子。²与:赞成。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三子者出,曾皙后¹。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注释:¹后:动词,后出。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夫子何哂由也¹?”
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注释:¹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¹,是故哂之。”
译文:(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注释:¹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求则非邦也与¹?”
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注释:¹唯求则非邦也与:唯,用于句首,表示语气。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
“唯赤则非邦也与?”
译文:“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zēng rǎnyǒu gōng西huáshìzuò

lún xiānqín 

 zēng rǎnyǒu gōng西huáshìzuò 

yuē  zhǎngěr  yuē  zhī  huòzhīěr zāi  

shuàiěrérduìyuē  qiānshèngzhīguó shèguózhījiān jiāzhīshī yīnzhījǐn yóuwéizhī sānnián shǐ使yǒuyǒng qiězhīfāng  

shěnzhī 

 qiú ěr  

duìyuē  fāngliùshí liùshí qiúwéizhī sānnián shǐ使mín yuè jūn  

 chì ěr  

duìyuē  fēiyuēnéngzhī yuànxuéyān zōngmiàozhīshì huìtóng duānzhāng yuànwéixiǎoxiàngyān  

 diǎn ěr  

 kēngěr shěérzuò duìyuē  sānzhězhīzhuàn  

yuē  shāng yánzhì  

yuē  chūnzhě chūnchéng guànzhěliùrén tóngliùrén  fēng yǒngérguī   (tōng  )

kuìrántànyuē  diǎn  

sānzhěchū zēnghòu zēngyuē  sānzhězhīyán  

yuē  yánzhì  

yuē  shěnyóu  

yuē  wéiguó yánràng shìshěnzhī  

 wéiqiúfēibāng  

 ānjiànfāngliùshíliùshíérfēibāngzhě  

 wéichìfēibāng  

 zōngmiàohuìtóng fēizhūhóuér chìwéizhīxiǎo shúnéngwéizhī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yuán)¹爰,雉(zhì)²于罗³。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lí)。尚尚(mèi)无吪(é)
译文:野兔往来任逍遥,山鸡落网惨凄凄。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没有战乱灾祸;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苦难竟齐集。长睡但把嘴闭起!
注释:¹爰:缓之借,逍遥自在。²离:同罹,陷,遭难。³罗:罗网。⁴为:指徭役。郑笺:“为,谓军役之事也。”⁵罹:忧。⁶无吪:不说话。一说不动。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fú)¹。我生之初,尚无造²;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尚无觉³
译文:野兔往来任逍遥,山鸡落网悲戚戚。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徭役灾祸;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忧患都经历。长睡但把眼合起!
注释:¹罦:一种装设机关的网,能自动掩捕鸟兽,又叫覆车网。²造:指劳役。朱熹《诗集传》:“造,亦为也。”³觉:清醒。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chōng)¹。我生之初,尚无庸²;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尚无聪³
译文:野兔往来任逍遥,山鸡落网战栗栗。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劳役灾祸;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灾祸来相逼。长睡但把耳塞起!
注释:¹罿:捕鸟兽的网。²庸:指劳役。郑笺:“庸,劳也。”³聪:听觉。

  这是一首伤时感事的诗。《毛诗序》说:“《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这是依《左传》立说,有史实根据,因此《毛诗序》说此诗主题不误。但意谓作于桓王时,与诗中所写有出入。崔述《读风偶识》说:“其人当生于宣王之末年,王室未骚,是以谓之‘无为’。既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室家飘荡,是以谓之‘逢此百罹’。故朱子云:‘为此诗者盖犹及见西周之盛。’(见朱熹《诗集传》)可谓得其旨矣。若以为在桓王之时,则其人当生于平王之世,仳离迁徙之余,岂得反谓之为‘无为’?而诸侯之不朝,亦不始于桓王,惟郑于桓王世始不朝耳。其于王室初无所大加损,岂得遂谓之为‘百罹’、‘百凶’也哉?窃谓此三篇者(按:指《中谷有蓷》、《葛藟》及此篇)皆迁洛者所作。”

  诗共三章,各章首二句都以兔、雉作比。兔性狡猾,用来比喻小人;雉性耿介,用以比喻君子。罗、罦、罿,都是捕鸟兽的网,既可以捕雉,也可以捉兔。但诗中只说网雉纵兔,意在指小人可以逍遥自在,而君子无故遭难。通过这一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各章中间四句,是以“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作对比,表现出对过去的怀恋和对现在的厌恶:在过去,没有徭役(“无为”),没有劳役(“无造”),没有兵役(“无庸”),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而现在,遇到各种灾凶(“百罹”“百忧”“百凶”),让人烦忧。从这一对比中可以体会出时代变迁中人民的深重苦难。这一句式后来在传为东汉蔡琰所作的著名长篇骚体诗《胡笳十八拍》中被沿用,“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那悲怆的诗句,是脱胎于《兔爰》一诗。

  各章最后一句,诗人发出沉重的哀叹: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不如长睡不醒。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方玉润说:“‘无吪’、‘无觉’、‘无聪’者,亦不过不欲言、不欲见、不欲闻已耳”(《诗经原始》),这也是《毛诗序》中所点出的君子“不乐其生”的主题。

  全诗三章风格悲凉,反覆吟唱诗人的忧思,也正是《王风》中的黍离之悲,属乱世之音、亡国之音,方玉润评云:“词意凄怆,声情激越,(三国魏)阮步兵(籍)专学此种。”(《诗经原始》)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2-143页

yuán

míng xiānqín 

yǒuyuányuán zhìluó shēngzhīchū shàngwéi shēngzhīhòu féngbǎi shàngmèié 
yǒuyuányuán zhì shēngzhīchū shàngzào shēngzhīhòu féngbǎiyōu shàngmèijiào 
yǒuyuányuán zhìchōng罿 shēngzhīchū shàngyōng shēngzhīhòu féngbǎixiōng shàngmèic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