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¹东北风尘²际,漂(piāo)(bó)西南天地间。
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注释:¹支离:流离。²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¹²日月³,五溪衣服共云山
译文: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注释:¹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²淹:滞留。³日月:岁月,时光。⁴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⁵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jié)¹事主终无赖,词客²哀时且未还³
译文: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注释:¹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²词客:诗人自谓。³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yǔ)¹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²
译文: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¹庾信:南北朝诗人。²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yǒnghuái怀shǒu ·

 tángdài 

zhīdōngběifēngchén piāo西nántiānjiān 
sānxiálóutáiyānyuè gòngyúnshān 
jiéshìzhǔzhōnglài āishíqiěwèihuán 
xìnpíngshēngzuìxiāo niánshīdòngjiānggu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
鉴赏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夜战桑干¹北,秦兵半不归。
译文:桑干河北边刚刚经历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注释:¹桑干:河名,今永定河上游。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zhāo)¹来有乡信²,犹自寄征衣³
译文: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¹朝:早晨。²乡信:家乡人或家人的信。³征衣:出征将士的衣服。

sàixià

hún tángdài 

zhànsānggānběi qínbīngbànguī 
zhāoláiyǒuxiāngxìn yóuzhēng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五原¹春色旧来²迟,二月垂杨未挂丝³
译文: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注释:¹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²旧来:自古以来。³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即今¹河畔(pàn)冰开日²,正是长安³花落时。
译文: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注释:¹即今:如今,现今。²冰开日:解冻的时候。³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3-64页 .

biān

zhāngjìngzhōng tángdài 

yuánchūnjiùláichí èryuèchuíyángwèiguà  (jiùláichízuò guīláichí )
jīnpànbīngkāi zhèngshìchángānhuāluòshí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琤琮俯仰,金奏石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岁在壬(rén)¹,余与晦(huì)²泽望³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fēn)霭淟(diǎn),明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yǎo)。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chǐ)¹⁰气。呼嗟(jiē)咽续,忽尔冥¹¹(jì)¹²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¹³插于幽篁(huáng)¹⁴,缨络¹⁵缠于萝阙¹⁶。琤琮(cóng)¹⁷俯仰¹⁸,金¹⁹奏石²⁰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余愕(è)(chì)²¹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²²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²³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译文:那年是壬午年,我和晦木、泽望两个弟弟进入四明山,从雪窦山回到过云。这里云雾缭绕,充满了整个山谷,乱云并不飞散,高高的瀑布因云雾遮蔽,好像停止了下落,蜿蜒曲折的山路向远处延伸。我们撤去烛火夜行,雾和露水沾湿了衣裳。山间寒气彻骨,大家相互看着对方呼吸的白气,只能听到彼此断断续续的喘气声和叹息声。忽然,雾散云收,天地都出现在眼前,万物改换了样子,眼前一片光亮。小草上结着圆圆的冰珠,树上长长的枝条镶着白玉般晶莹的冰衣。幽静的竹林像插满美人头上的银色玉簪,柔软的藤蔓像缀满美人颈上的成串珠饰。风吹草木,发出铮铮琮琮玉石般的的声响,就像乐器奏击的声音,即使是微小的一叶一茎,也没有不被冰雾缠绕的。
注释:过云:浙江四明山内的一个地段。木冰:一种自然现象,雨着木即凝结成冰。又称“木介”。¹壬午:指年(明崇祯十五年)。²晦木:黄宗羲的弟弟,名宗炎,世称立溪先生。³泽望:亦作者弟弟,名宗曾,号缩斋,人称石田先生。⁴四明:山名,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属天台山支脉。⁵雪窦:山名,在浙江省奉化县西,为四明山分支。⁶雰:雾气。⁷淟浊:混浊,污垢。⁸窈然:深远貌。⁹岚:山林的雾气。¹⁰禠:剥,夺。¹¹冥:晦暗。¹²霁:本指雨止,这里指云雾散。¹³珑松:同“珑璁”,即玉簪。¹⁴篁:竹林,竹丛。¹⁵缨络:串珠玉而成的装饰物,多用为颈饰。¹⁶阙:通“缺”,空隙处。¹⁷琤琮:玉石碰击声。¹⁸俯仰:高低。¹⁹金:金属乐器,如钟、钹。²⁰石:石制的乐器,如磬。²¹愕眙:惊视。眙,直视貌。²²五行:指刘向《五行传》。其书曰:“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²³苦:极。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鐍人间。屯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愆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南箕哆口,飞廉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脅,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且其怪松入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xiāo)¹沸响,扃(jiōng)²(jué)人间。屯烟佛照³,无殊阴火之潜,故为愆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shuò)心骨。南箕(jī)(chǐ)口,飞廉(mǐ)¹⁰;土囊(náng)¹¹大隧(suì)¹²,所在而是。故为勃郁¹³烦冤¹⁴之所不散,溪回壑(hè)转,蛟¹⁵(chī)¹⁶(huò)(zhé)¹⁷,山鬼窈窕(tiǎo)¹⁸,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kè)¹⁹。天呵地吼,阴崖冱(hù)²⁰穴,聚雹(báo)堆冰,故为玄冥²¹之所长驾²²;群峰灌顶,北斗堕脅(xié),藜(lí)蓬臭(xiù)²³,虽焦原竭泽,巫吁魃(bá)²⁴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yào)²⁵之所割匿²⁶。且其怪松入枫²⁷,礜(yù)²⁸(wǎng)²⁹,碎碑埋甎(zhuān),枯胔(zì)³⁰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³¹,高僧悬记³²,冶鸟³³木客³⁴,窅(yǎo)³⁵(cuì)³⁶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yù)³⁷
译文:我惊奇地看着并感叹道:“这不是人们所说的木冰吗?《春秋》上写过它,《五行》上记载过它,怎么我们家乡也有这种奇异之景呢?”话还未说完,有一个当地的僧人在旁边笑着说:“这有什么值得诧异?山中极冷,刚进入十一月,就风起云涌,冰凌满山,所以常年积满霜雪。因为这里地处万山之中,没有尘俗的纷争,隔绝人世,既无乡村和寺庙的烟火,也没有特殊的地热潜入,所以酷热的太阳的热量也到不了这里。这里距离平地有一万八千丈,强劲的风像急转的车轮,侵人心骨。像南箕星张着大口,风神在这里停车,到处都是土洞和长长的隧道,所以大风回旋不散。溪流迂回,山谷递转,蛟螭潜伏,山鬼妖媚。暴风强劲有力,瀑布震天作响,天地怒吼,背阳的山崖封闭了洞穴,堆聚着冰雪,所以这里常年被北方玄冥所控制。群峰直上云霄,北斗星都似乎堕入她的腰际,杂草的气味浓郁,即使是原野枯焦,沼泽干涸,巫师呼唱着旱魃狂舞,这里也常年如秋夜般凉爽阴湿,这里好像被太阳分割藏匿起来。况且这里怪异的松树和枫树上的人形瘿瘤、毒石杂草、破碎的古碑、残埋的砖块、腐肉枯骨,都可以兴云吐雨。更有仙宫里治理此间的仙灵,山岳间显赫的精魂,高僧大德在山崖上刻下的文字,还有妖鸟和山怪,(这一切神异)汇集在这里,幽邃难明,他们的气息都收敛着而不散发,所以总是那么寒冷而不温暖。”
注释:¹嚣尘:喧闹多尘埃。²扃:关锁,引申为隔绝。³佛照:寺庙的灯火。⁴阴火:磷火,野地夜间常见的青色火焰,俗称鬼火,实际是磷的氧化现象。⁵愆阳:阳气过盛,多指天旱或酷热。愆,超过。⁶刚风:强大的风。⁷南箕:星宿名,古人认为南箕主风。⁸哆:张口貌。⁹飞廉:风神。¹⁰弭节:驻车。弭,止。节,策,马鞭。¹¹土囊:土穴。¹²隧:洞。¹³勃郁:蕴积,壅塞。¹⁴烦冤:风回旋貌。¹⁵蛟:传说的动物,龙类,能发洪水。¹⁶螭:传说的动物,龙类。¹⁷蠖蛰:像蠖一样伏藏。蠖,一种昆虫。¹⁸窈窕:深远貌。¹⁹嗑:碰,敲击。²⁰沍:闭塞。²¹玄冥:水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神玄冥。”²²驾:骑,乘。²³臭蔚:气味浓郁。²⁴魃:神话中的旱神。²⁵曜灵:太阳。²⁶割匿:割舍和躲藏。²⁷人枫:即“枫人”,枫树上生成的人形瘿瘤。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曾有记载。²⁸礜石:《山海经》中记载的有毒的矿石。²⁹罔草:纠结的丛草。³⁰胔:肉腐烂。³¹炳灵:显赫的魂灵。³²悬记:高处的题记。³³冶鸟:晋干宝《搜神记》中所载的鸟名。³⁴木客:山中的精怪。³⁵窅:深远。³⁶崒:通“萃”,聚集。³⁷燠:暖。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¹之地;同一过忒(tè)²,有无关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³,无与(yù)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jǔ)(yǔ)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译文:我于是喟然长叹说:“哎!同是一样的寒来暑往,但仍有不听命于自然的地方;同是一样的变化无常,就有与占卜吉凶无关之处。住在这里的人,难道就没有翻越山峰挖掘药材,说着有高深道理的话语,做着与世不同的行为的人,就没有能参与决定人间治乱命运的人吗?我正难容于世间的法度,正想过去向他们求教一番。”
注释:¹造化:创造化育,指天地、自然界。²过忒:此处犹言“变更”。³畸行:异味行。⁴与:参预,在其中。⁵数:气数,命运。⁶龃龉:不合,不融洽。
这是一篇奇特的游记。四明山过云地区的木冰本来就是罕见的奇特景观,作者绘声绘色,善造意境,写木冰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晶莹的世界,写木冰的形成,又令人夺魄心惊,纸上生寒,确实是揉细腻的工笔与磅礴的气势于一体。更奇特的是它的结尾,感慨似乎漫不经心,寓意若有若无,结合作者身世处境,实在引人深思。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火山¹今始见,突兀(wù)²(pú)³东。
译文: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注释:¹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²突兀:高耸貌。³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赤焰烧虏(lǔ)¹,炎氛²蒸塞空。
译文: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注释:¹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²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不知焰阳炭(tàn)¹,何独烧此中?
译文: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注释:¹焰阳炭:即指由焰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¹
译文: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注释:¹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人马尽汗流,孰(shú)¹知造化²工!
译文: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注释:¹孰:谁。²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焰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焰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jīnghuǒshān--céncān

huǒshānjīnshǐjiànchāngdōng

chìyànshāoyúnyánfēnzhēngsāikōng

zhīyīnyángtànshāozhōng

láiyándōngshíshānxiàduōyánfēng

rénjǐnhànliúshúzhīzàohuàgōng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䨲,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毛颖者,中山人也¹。其先明眎(shì)²,佐禹治东方土³,养万物有功,因封於卯(mǎo),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䨲(nóu),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héng)娥、骑蟾(chán)(chú)入月¹⁰,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㕙(jùn)¹¹,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¹²,卢不及。卢怒,与宋鹊¹³谋而杀之,醢(hǎi)¹⁴其家。
译文:毛颖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兔子,辅佐大禹治理东方国土,因养育万物有功,因此在东方国土获得封地,死后成为十二生肖之一。曾经说:“我的子孙是神的后代,和其他生物不同,是从嘴里吐出来的。”后来果然是这样。兔子的第八代孙子刚刚出生,人世间正当殷朝时期它住在中山,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够隐身、驱使物事,与嫦娥偷情,骑蟾蜍进入月亮,他的后代便隐居不出仕。住在城东的名叫㕙,狡猾并且善于奔跑,和韩卢比赛,韩卢比不过它。韩卢恼怒,和鹊共同谋划杀了它,将它全家剁成了肉酱。
注释:¹毛颖者,中山人也:毛颖,中山人。此指毛笔产自中山。毛颖,毛笔的别名,文中借作人名。毛,指兔毛。颖,指毛笔的锋毫。中山,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定县一带,以产紫毫毛笔出名。²其先明眎:毛颖祖先明眎。明眎,兔子的别名。³佐禹治东方土:辅佐夏禹治理东方国土。佐,辅助。⁴养万物有功:四时之中,春的位置亦在东方,春天万物生,故言。⁵卯地:即“东方土”。古代按十二地支划分方位,卯位是指东方。⁶十二神:指十二生肖(属相)。⁷吐而生:传说兔子是口吐而生,故兔嘴上唇开裂。⁸䨲:刚出生的幼兔;此泛指兔。⁹匿光使物:指隐身形於光日下,能驱使诸物。¹⁰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姮娥,即嫦娥。月中有蟾蜍亦是神话传说。¹¹㕙:狡兔。¹²与韩卢争能:《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㕙)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㕙),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於前,犬废於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韩卢,战国时韩国的良犬名。东汉郑玄注《礼记·少仪》:“守犬、田犬问名,畜养者当呼之名,谓若韩卢、宋鹊之属。”¹³宋鹊:战国时宋国的良犬名。¹⁴醢:肉酱。此处用作动词,剁成肉酱。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於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¹南伐楚,次中山²,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³,以《连山》筮(shì),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fū),独取其髦(máo),简牍(dú)是资¹⁰。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¹¹,载颖¹²而归,献俘於章台宫¹³,聚其族而加束缚焉¹⁴。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¹⁵,而封诸管城¹⁶,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译文:秦始皇时期,蒙恬将军在南方讨伐楚国,在中山停留,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威吓楚国,召集左右的庶长和军尉一起,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和人和的预兆。占卜者恭贺道:“这次要捕获的,是没有角牙齿不锋利,穿短布衣的动物,缺嘴并且颈脖子长,有八窍像打坐一样坐着,就取它的毛,可以用来作为形成书册的东西,如果天下都用它来书写,秦最终将兼并诸侯!”于是开始狩猎,围捕毛家一族,拔下它们的毛,将毛尖装车带回,到章台宫将俘虏献给皇帝,聚集他家族的人将它们束缚起来。秦始皇恩赐让蒙恬将它放入汤池沐浴,并赐它封地管城,命名为管城子,逐渐得到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注释:¹蒙将军恬:蒙恬,秦朝名将,相传为毛笔的发明者。²次中山:次,临时驻扎,停留。中山国为赵所灭,始皇十九年灭赵,二十一年伐楚,当时秦自中山移兵伐楚,故上文说“南伐楚”。³召左右庶长与军尉:左右庶长,即左庶长,右庶长,秦朝官爵名。军尉,武官名。⁴以《连山》筮之:《连山》,夏朝的占卦之术,与殷之《归藏》、周之《周易》,统称《三易》。筮:用蓍草卜卦。⁵天与人文之兆:指自然与人事的征兆。⁶不角不牙:兔不生角,也无犬齿。⁷衣褐之徒:褐,粗布衣服。此指全身有毛的兔子。⁸八窍而趺居:北宋陆佃《埤雅·释兽》:“盖咀嚼者,九窍而胎生,独兔雌雄八窍。”此乃古人不明兔子生理结构的一种妄言。趺,两足交叠而坐。居,同“踞”,蹲。⁹髦:毛中长毫;引申为同辈中不群者。¹⁰简牍是资:此言兔毫笔是简牍书写的工具。简牍,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资,依仗,凭借。¹¹豪:豪杰。此处双关,又指兔毫之长者。¹²颖:原意是尖端。此处还暗指毛颖即兔子。¹³章台宫:秦宫殿名,秦王及秦始皇日常处理政务起居的重要场所。¹⁴聚其族而加束缚焉:暗指束缚兔毫制笔。¹⁵赐之汤沐:古时诸侯朝见天子,事前要沐浴斋戒,以表虔诚。后来天子赐给诸侯的以供“沐浴之资”的封地为汤沐邑。此也指制笔过程中,将兔毛用热水洗净。汤,热水。沐,洗发。¹⁶管城:县名。周时管叔的封地,今河南郑州。也暗指制作毛笔时必需竹管。下文的“管城子”是以封号的形式来指毛笔,后来成了毛笔的别名。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於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¹,自结绳之代²以及秦事,无不纂(zuǎn)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³,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於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xiá)¹⁰,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jiàng)人陈玄¹¹、弘农陶泓(hóng)¹²,及会(kuài)(jī)(zhǔ)先生¹³友善,相推致¹⁴,其出处必偕(xié)¹⁵。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zhé)俱往,上未尝怪焉。
译文:毛颖的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阴阳、卜卦、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山川的记载、地志、字和书法、图画、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天下的书,乃至佛学、老子、外国的各种学说,全都详细地记下;还通晓当代的各种事务,官府公函,市井中货物钱财的账目记录,全都为皇上服务。从秦始皇到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下到国民百姓,没有不爱重他的。又善于随人的意,正直、邪恶、委婉、巧妙、拙朴的,全都随人的意。虽然有时被废弃,始终沉默但不泄气。只有一点不喜欢武士,但是如果被请也经常前往。  毛颖长期被封为中书令,和皇上更加亲密,皇上曾经称他为中书君。皇上亲自决断公事,每天阅览公文以达到规定的重量来限定自己,就是宫里的人也不得站在他的旁边,惟独毛颖和拿蜡烛的奴仆经常在旁边侍奉,皇上休息时才完。毛颖和绛县人陈玄、弘农县的陶泓和会稽县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出现的地方必定互相偕同。皇上召见毛颖,三人不等皇帝召见,一动就是一起前往,皇上从没怪罪过他们。
注释:¹强记而便敏:强记,记忆力强。便敏,便利敏捷。²结绳之代:指远古尚无文字,靠结绳记事的时代。《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³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阴阳,指阴阳家的书。卜筮,指占卜的书。占相,指相面的书。医方,指医药之类的书。族氏,指族谱之类的书。山经,地理方面的书。地志,方志之类的书。字书,文字之类的书。图画,指图册之类的书。九流,泛指各流派。百家,指诸子百家。天人之书,天道人事之书,泛指图书。⁴浮图:梵语,此指佛教。⁵官府簿书:官府的文件和簿册。⁶市井货钱注记:商贾交易的货物钱财的账簿。市井,商贾交易的场所。⁷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秦皇帝,秦始皇。扶苏,秦始皇长子。胡亥,秦始皇少子,即秦二世。丞相斯,指李斯,秦国丞相。中车府令高,指赵高,任中车府令,掌皇帝乘舆之事。⁸终默不泄:始终沉默而不泄露曾书写过的内容。默,沉默不语。泄,泄露。⁹累拜中书令:累拜,依次升迁。中书令,官名。原主文书奏章,后掌机密大政,至唐为中书省的长官,官位极高。这里与下文的“中书君”皆为双关语,表示可以用来书写的意思。后来“中书君”成了毛笔的别名。¹⁰益狎:更加亲密。以衡石自程:衡,秤。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自程,指皇帝自定的每日审阅公文的限量。¹¹绛人陈玄:指墨。唐时绛州(今山西绛县)贡墨,墨以陈旧为佳,故拟其姓陈。玄,黑色。¹²弘农陶泓:指砚。唐时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贡瓦砚,瓦砚是陶土烧制的,故拟其姓陶。砚中盛水,故取名泓。¹³会稽褚先生:指纸。唐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贡纸,纸以楮木为原材料,故拟称褚先生。¹⁴相推致:互相推荐延请。¹⁵其出处必偕:出处,出仕或退隐。指笔、墨、纸、砚的使用与搁置。必偕,必定在一起。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於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fú)(shì)¹之,因免冠谢²。上见其发秃,又所摹(mó)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³。”因不复召,归封邑,终於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译文:后来一次进见时,皇上要委任重用他,于是他脱下帽子谢恩。皇上看见他的头发秃了,并且所画的画不能如皇上的意。皇上讥笑道:“中书君老并且秃头,无法胜任我的重任。我曾经对您的称谓是中书,您现在还是中书吗?”回答说:“我就是尽心啦。”于是不再召见,回到封地,在管城终老。他的子孙很多,分散在中国和外地,都冒充是管城人,惟有住在中山的后代能够继承父辈祖宗的事业。
注释:¹拂拭:擦拭。表示受到皇上的恩宠。²免冠谢:脱帽谢恩,执行使命。双关语,指脱下笔帽写字。³臣所谓尽心者:暗指笔心用尽。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於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dān)者也¹。战国时,有毛公、毛遂²。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fán)³。《春秋》之成,见绝於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译文:太史公说:“毛家有两族,其中一族是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封为毛,就是所谓的鲁、卫、毛、聃。战国的时候有毛公、毛遂。惟有中山这一族,不知道他们的祖宗,子孙最兴旺。孔子作《春秋》,是见捉到麟而停笔的,而不是他的罪过。蒙将军拔中山的毛,秦始皇赐封管城,于是世代有名,而姬姓的毛族默默无闻。毛颖起始于俘虏的样子出现,完结于任命和重用。秦灭诸侯,毛颖肯定有功劳,没有赏赐和酬劳,还因为老迈而被疏远,秦始皇真是薄情寡义啊!”
注释:¹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姬是周朝的国姓。毛,周朝初年所封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宜阳县。周文王第八子名郑,封於此。鲁、卫、毛、聃,都是周朝所封的诸侯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预注:“十六国,皆文王之子也。”²毛公、毛遂:毛公,赵国隐士,后为魏国信陵君门客,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毛遂,赵国平原君门客,曾自荐於平原君,说服楚王出兵援赵攻秦,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³蕃昌:蕃衍昌盛。《春秋》之成,见绝於孔子: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现在正逢乱世,出非其时,而被人抓获),孔子叹道:“吾道穷矣!”《春秋》写成之后,毛笔就被孔子弃置不用了。⁴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秦朝灭掉诸侯,一统天下,毛颖参与其中且立有功勋,但是奖赏不抵其酬劳,今又因老而见弃,所以说秦王朝对待毛颖一族太少恩德了。与,参与。

  这篇散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写毛笔的制作、使用和日久头秃被主人所废弃,因此摹拟史传笔法。全文一共是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写毛颖的家世。三四段为第二部分,通过毛颖被皇帝重用与抛弃,这样亲疏各别的对比,深刻阐明:皇帝寡情,对待百姓不过是利用而已。第五段为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毛颖以俘虏身份进见,受到重用,最后被弃置这一事实发表议论。这篇散文运用语意双关、寄托象征的方法,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意在言外,耐人咀嚼。

  第一部分,写毛颖的家世。第一段,先叙毛颖祖先明际,封于卯地,死后为十二属相,次叙敌人月宫、齐东郭馈被害,如同史传叙述先世。第二段借秦始皇大将蒙恬围猎献俘,隐喻聚毛制笔。“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始皇使恬赐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处处双关毛笔。

  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毛笔因有广泛功用,得到人人的喜爱和皇帝的重用。叙毛颖得到宠幸,“与上益狎”的情况,作为下面被抛弃的反衬。第四段,写毛颖因“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而遭皇帝揶揄,并受到“不复召”的冷遇。

  第三部分,模仿《史记》“太史公曰”评价毛颖的历史功绩,对其遭到疏远抒发感叹。是作者对毛颖以俘虏身份进见,受到重用,最后被弃置这一事实发表议论,尖锐地指出:“秦真少恩哉!”篇末点睛,一针见血。

  这篇文章以事件进行谋篇,三部分紧密联系,一气贯注,但中间峰峦迭起。如毛颖祖先的一支遭覆灭之灾,毛兔家族交了厄运,接着蒙恬将军“载颖而归”,毛颖成了俘虏,不料秦始皇“赐之汤沐”,毛颖得到了封爵,“日见亲宠任事”,情况发生剧变。毛颖的命运由逆境往顺境转化,此后,愈见发达,君臣、国人,无不喜爱,毛颖达到了事业的峰巅,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毛颖免冠谢皇帝,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便被皇帝弃之不用。这是文章的一大转折,既是寓言的高潮,亦是它的结局。这个结局是带悲剧性的,它犀利而深刻地道破了皇帝的本质。行文至此,本可收束,但“太史公曰”一段议论阐发了寓言的含意,使主题愈益深化。如此转折变化,曲尽其妙。

  这篇散文在写作手法上颇具特色。

  首先,这篇散文的构思新颖奇特。作者别开生面,采用寓言文体,选取众所熟知的毛笔作为主角,用拟人手法,并仿照《史记》人物传记的体例宋写,化对具体事物的客观说明为对人物身世的生动描述,寓作者之意于“毛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遭遇之中。读者读完全篇,“毛颖”的生动形象仿佛浮现于眼前。散文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其艺术上的可贵之处,首先当推形象之创造。本文即以此构思,激活全篇,使之生动活泼,精彩动人。

  其次,在表达方法上,文中有对毛颖身世、遭遇的叙述,情节生动、曲折,宛如小说。也有关于兔子,毛笔的知识性说明,使读者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增加见闻。其间还穿插一些神话、传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结尾处仿《史记》手法,言微而意重,使读者读罢犹不能释手,似有余音不绝于耳。

  总之,文章是将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既锚落有致,富于变化,又做到章法谨严,进退有度。第三,作者行文无拘无束,自然流畅,语言富创造性。作者在文中继承和发扬了先秦西汉散文语言的优秀传统, 自然而无堆砌浮艳之风,多用双关语、谐音语,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使读者在轻松会意的微笑中为作者的机智所折服,并由此而产生共鸣。作者圆熟的语言能力,也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师其彬主编.文学名作赏析: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110-111
2、 (唐)韩愈著.韩愈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05月:212

máoyǐngzhuàn

hán tángdài 

    máoyǐngzhě zhōngshānrén xiānmíngshì zuǒzhìdōngfāng yǎngwànyǒugōng yīnfēngmǎo wéishíèrshén chángyuē  sūnshénmíngzhīhòu tóng dāngérshēng  érguǒrán míngshìshìsūn  shìzhuàndāngyīnshízhōngshān shénxiānzhīshù néngguāngshǐ使 qièhéngé chánchúyuè hòudàisuìyǐnshìyún dōngguōzhěyuē  jiǎoérshànzǒu hánzhēngnéng   sòngquèmóuérshāzhī hǎijiā 

    qínshǐhuángshí méngjiāngjūntiánnánchǔ zhōngshān jiānglièchǔ zhàozuǒyòushùzhǎngjūnwèi  liánshān shìzhī tiānrénwénzhīzhào shìzhěyuē  jīnzhīhuò jiǎo zhī quēkǒuérzhǎng qiàoér máo jiǎnshì tiānxiàtóngshū qínsuìjiānzhūhóu  suìliè wéimáoshìzhī háo zàiyǐngérguī xiànzhāngtáigōng érjiāshùyān qínhuángshǐ使tiánzhītāng érfēngzhūguǎnchéng hàoyuēguǎnchéng jiànqīnchǒngrènshì 

    yǐngwéirénqiángérbiàn便mǐn jiéshéngzhīdàiqínshì zuǎn yīnyáng shì zhānxiàng fāng shì shānjīng zhì shū huà jiǔliú bǎijiā tiānrénzhīshū zhì lǎo wàiguózhīshuō jiēsuǒxiáng yòutōngdāngdàizhī guān簿shū 巿jǐngdàiqiánzhù wéishàngsuǒshǐ使 qínhuángtài hài chéngxiàng zhōngchēlìnggāo xiàguórén àizhòng yòushànsuírén zhèngzhí xié qiǎozhuō suírén suījiànfèi zhōngxiè wéishì ránjiànqǐng shíwǎng lěibàizhōngshūlìng shàngxiá shàngchángwéi zhōngshūjūn  shàngqīnjuéshì héngshíchéng suīgōngrénzuǒyòu yǐngzhízhúzhěchángshì shàngxiūfāng yǐngjiàngrénchénxuán hóngnóngtáohóng kuàichǔxiānshēngyǒushàn xiàngtuīzhì chūchǔxié shàngzhàoyǐng sānrénzhědàizhào zhéwǎng shàngwèichángguàiyān 

    hòuyīnjìnjiàn shàngjiāngyǒurènshǐ使 shìzhī yīnmiǎnguānxiè shàngjiàn yòusuǒhuànéngchēngshàng shàngxiàoyuē  zhōngshūjūnlǎoér rènyòng chángwèizhōngshūjūn jūnjīnzhōngshūxié  duìyuē  chénsuǒwèijìnxīnzhě  yīnzhào guīfēng zhōngguǎnchéng sūnshènduō sǎnchǔzhōngguó  jiēmàoguǎnchéng wéizhōngshānzhě néng 

    tàishǐgōngyuē máoshìyǒuliǎng xìng wénwángzhī fēngmáo suǒwèi wèi máo dānzhě zhànguóshí yǒumáogōng máosuì zhōngshānzhī zhīběnsuǒchū sūnzuìwéifánchāng  chūnqiū zhīchéng jiànjuékǒng érfēizuì méngjiāngjūnzhōngshānzhīháo shǐhuángfēngzhūguǎnchéng shìsuìyǒumíng érxìngzhīmáowén yǐngshǐjiàn jiànrènshǐ使 qínzhīmièzhūhóu yǐngyǒugōng shǎngchóuláo lǎojiànshū qínzhēnshǎoēnz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