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¹公刘,匪居匪康²。乃埸(yì)³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hóu),于橐(tuó)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¹⁰¹¹;干¹²戈戚¹³¹⁴,爰方启行。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注释:¹笃:诚实忠厚。²匪居匪康:匪,不。句谓不贪图居处的安宁。³埸:田界。⁴积:露天堆粮之处,后亦称“庾”。⁵仓:仓库。⁶餱粮:干粮。⁷于橐于囊:指装入口袋。有底曰囊,无底曰橐。⁸思辑:谓和睦团结。思,发语辞。⁹用光:以为荣光。¹⁰斯:发语辞。¹¹张:准备,犹今语张罗。¹²干:盾牌。¹³戚:斧。¹⁴扬:大斧,亦名钺。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于胥¹斯原²。既庶既繁³,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zhì)则在巘(yǎn),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bǐng)(běng)¹⁰容刀。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注释:¹胥:视察。²斯原:这里的原野。³庶、繁:人口众多。⁴顺:谓民心归顺。⁵宣:舒畅。⁶陟:攀登。⁷巘:小山。⁸舟:佩带。⁹鞸:刀鞘。¹⁰琫:刀鞘口上的玉饰。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逝¹彼百泉。瞻彼溥(pǔ)²原,乃陟南冈。乃觏(gòu)³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注释:¹逝:往。²溥:广大。³觏:察看。京:高丘。一释作豳之地名。于时:于是。时,通“是”。处处:居住。庐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此指宾旅馆舍。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¹,俾(bǐ)(yán)俾几²。既登乃依,乃造其曹³。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áo)。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注释:¹跄跄济济:跄跄,形容走路有节奏;济济,从容端庄貌。²俾筵俾几:俾,使。筵,铺在地上坐的席子。几,放在席子上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故云。³乃造其曹:造,三家诗作告。曹,祭猪神。⁴牢:猪圈。⁵酌之:指斟酒。⁶匏:葫芦,此指剖成的瓢,古称匏爵。⁷君之:指当君主。⁸宗之:指当族主。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¹,相其阴阳²,观其流泉。其军三单(shàn)³,度其隰(xí)。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
注释:¹既景乃冈:景通“影”。²相其阴阳:相,视察。阴阳,指山之南北。南曰阳,北曰阴。³三单:单,通“禅”,意为轮流值班。三单,谓分军为三,以一军服役,他军轮换。毛传:“三单,相袭也。”亦此意。⁴度:测量。⁵隰原:低平之地。⁶彻田:周人管理田亩的制度。⁷允荒:确实广大。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¹为乱²,取厉³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sù)其过涧。止旅乃密,芮(ruì)(jū)之即。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
注释:¹渭:渭水,源出今甘肃渭源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今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²乱:横流而渡。³厉:通“砺”,磨刀石。⁴锻:打铁,此指打铁用的石锤。⁵爰众爰有:谓人多且富有。⁶皇涧:豳地水名。⁷过涧:亦水名,“过”读平声。⁸止旅乃密:指前来定居的人口日渐稠密。⁹芮鞫:芮,水名,出吴山西北,东入泾。鞫,水外也。

  此诗共六章,每章六句,均以“笃公刘”发端,从这赞叹的语气来看,必是周之后人所作,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史实。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六四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他无甚可写所致。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9-574

gōngliú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gōngliú fěifěikāng nǎinǎijiāng nǎinǎicāng nǎiguǒhóuliáng tuónáng yòngguāng gōngshǐzhāng gānyáng yuánfāngxíng 

gōngliú yuán shùfán shùnnǎixuān éryǒngtàn zhìzàiyǎn jiàngzàiyuán zhōuzhī wéiyáo bǐngběngróngdāo 

gōngliú shìbǎiquán zhānyuán nǎizhìnángāng nǎigòujīng jīngshīzhī shìchǔchǔ shìshì shìyányán shì 

gōngliú jīng qiāngqiāng yán dēngnǎi nǎizàocáo zhíshǐláo zhuózhīyòngpáo zhīyǐnzhī jūnzhīzōngzhī 

gōngliú cháng yǐngnǎigāng xiàngyīnyáng guānliúquán jūnsānshàn duóyuán chètiánwéiliáng duóyáng bīnyǔnhuāng 

gōngliú bīnguǎn shèwèiwéiluàn duàn zhǐnǎi yuánzhòngyuányǒu jiāhuángjiàn guōjiàn zhǐnǎi ruìzh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

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

注释

笃:诚实忠厚。

匪居匪康:匪,不。句谓不贪图居处的安宁。

埸:田界。

积:露天堆粮之处,后亦称“庾”。

仓:仓库。

餱粮:干粮。

于橐于囊:指装入口袋。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思辑:谓和睦团结。思,发语辞。

用光:以为荣光。

斯:发语辞。

张:准备,犹今语张罗。

干:盾牌。

戚:斧。

扬:大斧,亦名钺。

胥:视察。

斯原:这里的原野。

庶、繁:人口众多。

顺:谓民心归顺。

宣:舒畅。

陟:攀登。

巘:小山。

舟:佩带。

鞸:刀鞘。

琫:刀鞘口上的玉饰。

逝:往。

溥:广大。

觏:察看。京:高丘。一释作豳之地名。于时:于是。时,通“是”。处处:居住。庐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此指宾旅馆舍。

跄跄济济:跄跄,形容走路有节奏;济济,从容端庄貌。

俾筵俾几:俾,使。筵,铺在地上坐的席子。几,放在席子上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故云。

乃造其曹:造,三家诗作告。曹,祭猪神。

牢:猪圈。

酌之:指斟酒。

匏:葫芦,此指剖成的瓢,古称匏爵。

君之:指当君主。

宗之:指当族主。

既景乃冈:景通“影”。

相其阴阳:相,视察。阴阳,指山之南北。南曰阳,北曰阴。

三单:单,通“禅”,意为轮流值班。三单,谓分军为三,以一军服役,他军轮换。毛传:“三单,相袭也。”亦此意。

度:测量。

隰原:低平之地。

彻田:周人管理田亩的制度。

允荒:确实广大。

渭:渭水,源出今甘肃渭源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今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

乱:横流而渡。

厉:通“砺”,磨刀石。

锻:打铁,此指打铁用的石锤。

爰众爰有:谓人多且富有。

皇涧:豳地水名。

过涧:亦水名,“过”读平声。

止旅乃密:指前来定居的人口日渐稠密。

芮鞫:芮,水名,出吴山西北,东入泾。鞫,水外也。

鉴赏

  此诗共六章,每章六句,均以“笃公刘”发端,从这赞叹的语气来看,必是周之后人所作,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史实。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六四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他无甚可写所致。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9-574
创作背景

  《诗序》说此诗是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其上承《大雅·生民》,下接《大雅·緜》。《大雅·生民》写周人始祖在邰(故址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此篇写公刘由北豳迁豳开疆创业;而《大雅·緜》诗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9-574
猜您喜欢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霜降水痕收¹。浅碧²(lín)³(lù)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sōu)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译文: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注释:¹水痕收:指水位降低。²浅碧:水浅而绿。³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佳节若为酬(chóu)¹。但把清尊²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³。明日黄花蝶也愁。
译文: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注释:¹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²尊:同“樽”,酒杯。³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页

nánxiāng ·chóngjiǔhánhuīlóuchéngjūnyóu

shì sòngdài 

shuāngjiàngshuǐhénshōu qiǎnlínlínyuǎnzhōu jiǔjiànxiāofēngruǎn sōusōu màoduōqíngquèliàntóu 
jiājiéruòwéichóu dànqīngzūnduànsòngqiū wànshìdàotóudōushìmèng xiūxiū mínghuánghuādiéchóu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¹动荷花水殿(diàn)香,姑苏台²上宴吴王³
译文:微风吹动着荷花,送来满殿清香,姑苏台上可见摆宴的吴王。
注释:¹见:一作“宴”。²姑苏台:吴王起姑苏台,五年乃成,其下有斗鸡坡、定狗塘、百花洲、采香径诺胜迹。³吴王:即吴王李葹,时任庐江太守。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西施醉(zuì)舞娇无力¹,笑²(yǐ)³东窗白玉床。
译文:西施般的美人酒醉起舞娇软无力,微笑地倚坐在东窗下的白玉床。
注释:¹娇无力:半醉而舞,虽娇而无力也。²“笑”字合“娇”字。³“倚”字合“无力”字。倚床献笑,曲形要宠之态也。

  诗人通过注重描写西施的容貌、举止(笑倚、醉舞)、情态乃至生活环境,勾勒出一幅帝王嫔妃的生活情趣,实则以借古鉴今为警戒,影射讽刺现实的不满,提醒唐玄宗不要国事益非、诛逐忠良、滥事征伐,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全诗轻快流转,风格率直、大胆、热烈、活泼,不同于柔靡无力、怨而有伤的宫怨诗。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此叙景起兴:荷花虽香,因风而献媚于水殿,描绘出一幅微风吹动荷花、清香充溢满殿的景致,诗人因望见“姑苏台”而托言感怀吴王。可见,裘马轻狂、狂歌痛饮的诗人,意趣高远、超旷洒脱。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意指西施酒后带着醉意跳了几回舞后,娇柔无力地微笑着倚坐在东窗下镶嵌着白色玉石的椅子上。诗人把西子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象描绘得细致入微,表现出美人名士、佳人才子的你情我浓、二厢情愿,在开放的唐朝尽舒风云之色。

  西施原是越溪之畔的浣纱女,出身贫寒,明代的《苎萝志·西子传》就曾这样描述:“父鬻薪,母浣纱。”她本有理由选择一种幸福平淡的生活方式,但她身处吴越接连不断战乱之中,而她的情人范蠡又是越王勾践的得力谋士,在所谓的“国家大义”面前,西施不得不作出一个极其与人性相违背的选择,远离范蠡,被勾践送到吴国,从而诱使吴王夫差荒淫无度,慵理国事,从此“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最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灭吴计划得以实现。

  此诗表现形式轻快流转,风格率直、大胆、热烈、活泼,不同于柔靡无力、怨而有伤的宫怨诗。诗人通过注重描写西施的容貌、举止(笑倚、醉舞)、情态乃至生活环境,勾勒出一幅帝王嫔妃的生活情趣,实则以借古鉴今为警戒,影射讽刺现实的不满,提醒唐玄宗不要国事益非、诛逐忠良、滥事征伐,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212

kǒuhàowángměirénbànzuì--bái

fēngdònghuāshuǐ殿diànxiāngtáishàngyànwáng

西shīzuìjiāoxiàodōngchuāngbáichuáng

蛾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休唱《阳关》第四声。情,夜深愁寐醒。人孤零,萧萧月二更。
(é)¹能自惜,别离泪似倾。休唱《阳关》²第四声。情,夜深愁寐(mèi)醒。人孤零,萧萧月二更。
译文:女人虽能克制感情自己珍重,但到离别之时也泪水如倾。就不要再唱那《阳关》曲的第四声。只因为离情,愁苦萦怀直至深夜睡了又醒,萧索冷落。人更感孤零,月到中天已二更。
注释:¹蛾眉:美人的代称。²《阳关》第四声:《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入乐府为送别之曲,名《渭城曲》,因反复诵唱,故又称《阳关三叠》。第四声指该曲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lú)¹生紫(zǐ)²,遥看³(pù)布挂前川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注释:¹香炉:指香炉峰。²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³遥看:从远处看。⁴挂:悬挂。⁵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¹下三千尺²,疑(yí)³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¹直:笔直。²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³疑:怀疑。⁴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⁵九天:一作“半天”。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
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9-330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7

wàngshān

bái tángdài 

zhàoxiāngshēngyān yáokànguàqiánchuān 
fēiliúzhíxiàsānqiānchǐ shìyínluòjiǔtiān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玉漏¹银壶且莫催,铁关²金锁彻³明开。
译文: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注释:¹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²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³彻:通,直到。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人空巷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0页

shàngyuánliùshǒu ·

cuī tángdài 

lòuyínqiěcuī tiěguānjīnsuǒchěmíngkāi 
shuíjiājiànyuènéngxiánzuò chùwéndēngkà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