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郊无俎豆¹,弊厩(jiù)²惭老马。
译文:在洛阳郊外送别小弟,却没有俎豆陈列,惭愧啊,乘着瘦骨嶙峋的老马。
注释:¹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此指饯行的菜肴。²厩:马棚。
小雁¹过炉峰²,影落楚水³下。
译文:当小弟经过庐山的香炉峰时,你孤单的身影,将会落到鄱阳湖水面之下。
注释:¹小雁:喻季弟。²炉峰:庐山香炉峰的省称。³楚水:古楚地的江河湖泽。此处指鄱阳湖。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译文:你一路前行,长船倚云而停泊在石镜峰,在秋凉之夜四顾凄迷,倍感孤寂。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¹
译文:你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乡的情绪,而又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注释:¹呜哑:悲叹。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别柳当马头,官槐(huái)¹如兔目。
译文:小弟上马将远行,送别在柳下,官街上的槐叶才如兔眼儿大。
注释:¹官槐:长安官街,夹道植槐柳。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sù)¹
译文:想的是借千里送别去谋生,换取升斗之粮糊口养家。
注释:¹“欲将”二句:言千里以身事人,不过为斗粟也。持我,一作“持此”。
南云北云¹空脉断,灵台经络²悬春线。
译文:彼此像南北流走互不相见的浮云,心头和全身却像挂着线儿相牵引。
注释:¹南云北云:谓二人一南一北也。²灵台经络:犹心中情绪也。灵台,心也,语出《庄子》。此句或谓兄弟一南一北,家母思儿也。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¹饥儿梦中见。
译文:茅屋前树影转动,月光满床难入睡,为小弟担忧,梦见江西饥民乱纷纷。
注释:¹下国:京师以外之地。
维尔之昆¹二十馀,年来持镜颇(pō)有须。
译文:你长兄我今年已经二十岁挂零,近来持镜自照,只见脸上胡须生。
注释:¹昆:兄也。此长吉自谓,而与其季言之。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¹王门一事无。
译文:离家三年仍是这般清苦贫穷,谋职于京都,到头来一事无成。
注释:¹索米:领取俸禄也。《东方朔传》:“无令但索长安米。”注云:“索,尽也。”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¹生蛴(qí)(cáo)²
译文:村边荒沟里积着死水,寒光如刀,庭院南头那棵老柳已生出蛀虫。
注释:¹拱柳:合抱之柳。²蛴螬:《尔雅》云:“蛴螬有六名,在木中者,名蝤蛴。”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江干幼客¹真可念,郊原晚吹²悲号号。
译文:远在江边异乡的小弟真叫人怜念,郊野晚风悲鸣,更增加牵挂之情。
注释:¹幼客:游子年幼也。²晚吹:晚之吹角。一说晚风。

  第一首叙离别之感受。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雁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第二首言兄弟之情。此诗平仄交叉用韵,分成四段,结构齐整,层次井然。首四句写“别”,送别处的柳枝,挡住马头,道边的官槐发芽如兔目,此时此地将作千里之别,犹弟持此以易斗粟,也就是《左传》所谓“餬口四方”的意思。兄长无力维持家庭生计,弟弟年幼而远行谋生,真可悲伤,所以措辞很沉痛。次四句写“母心”,叙说老母思念、牵挂二子。二子一南一北,离家远行,故曰“脉断”。老母心里像悬挂着春线,牵挂两地。老母居室的树影,随月光转移,梦里见到江西的小儿。再次四句写“我”,兄长已经二十多岁,颇有髭须,辞家三年到京城任职,“索米王门”,却辞官而归,事业无成。最后四句写“忆”,承上文而来,既然一事无成,所以家庭冷落,荒沟积水,水光如刀,庭前老柳,已被蛀空。诗思又由眼前景转向远方“江干”,遥忆“江干幼客”小弟,年幼独自外出,令人忧虑挂念。这时忽然听到野外呼呼的风声,如人悲号,更令人感到无限悲伤。

  这两首诗集中地表现出李贺与其弟离别的悲伤以及兄弟之间真切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中唐时期农村经济的凋敝。全诗感情真挚,情趣深永。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75-278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洛阳郊外送别小弟,却没有俎豆陈列,惭愧啊,乘着瘦骨嶙峋的老马。

当小弟经过庐山的香炉峰时,你孤单的身影,将会落到鄱阳湖水面之下。

你一路前行,长船倚云而停泊在石镜峰,在秋凉之夜四顾凄迷,倍感孤寂。

你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乡的情绪,而又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小弟上马将远行,送别在柳下,官街上的槐叶才如兔眼儿大。

想的是借千里送别去谋生,换取升斗之粮糊口养家。

彼此像南北流走互不相见的浮云,心头和全身却像挂着线儿相牵引。

茅屋前树影转动,月光满床难入睡,为小弟担忧,梦见江西饥民乱纷纷。

你长兄我今年已经二十岁挂零,近来持镜自照,只见脸上胡须生。

离家三年仍是这般清苦贫穷,谋职于京都,到头来一事无成。

村边荒沟里积着死水,寒光如刀,庭院南头那棵老柳已生出蛀虫。

远在江边异乡的小弟真叫人怜念,郊野晚风悲鸣,更增加牵挂之情。

注释

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此指饯行的菜肴。

厩:马棚。

小雁:喻季弟。

炉峰:庐山香炉峰的省称。

楚水:古楚地的江河湖泽。此处指鄱阳湖。

呜哑:悲叹。

官槐:长安官街,夹道植槐柳。

“欲将”二句:言千里以身事人,不过为斗粟也。持我,一作“持此”。

南云北云:谓二人一南一北也。

灵台经络:犹心中情绪也。灵台,心也,语出《庄子》。此句或谓兄弟一南一北,家母思儿也。

下国:京师以外之地。

昆:兄也。此长吉自谓,而与其季言之。

索米:领取俸禄也。《东方朔传》:“无令但索长安米。”注云:“索,尽也。”

拱柳:合抱之柳。

蛴螬:《尔雅》云:“蛴螬有六名,在木中者,名蝤蛴。”

幼客:游子年幼也。

晚吹:晚之吹角。一说晚风。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李贺在洛阳送别去江西谋生的小弟时写的,当作于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官,对原先生机窘绌的李家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李贺再次启程至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远他的弟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小季取道洛阳告别李贺,分手在即,李贺在郊野相送,于是有了这两首诗。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赏析

  第一首叙离别之感受。首二句极写自己之以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成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倚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第二首言兄弟之情。此诗平仄交叉用韵,分成四段,结构齐整,层次井然。首四句写“别”,送别处的柳枝,挡住马头,道边的官槐发芽如兔目,此时此地将作千里之别,犹弟持此以易斗粟,也就是《左传》所谓“餬口四方”的意思。兄长无力维持家庭生计,弟弟年次而远行谋生,真可悲伤,所以措辞很沉痛。次四句写“母心”,叙说老母思念、牵挂二子。二子一南一北,离家远行,故曰“脉断”。老母心里像悬挂着春线,牵挂两地。老母居室的树影,随月光转移,梦里见到江西的小儿。再次四句写“我”,兄长已经二十多岁,颇有髭须,辞家三年到京城任职,“索米王门”,却辞官而归,事业无成。最后四句写“忆”,承上文而来,既然一事无成,所以家庭冷落,荒沟积水,水光如刀,庭前老柳,已被蛀空。诗思又由眼前景转向远方“江干”,遥忆“江干次客”小弟,年次独自外出,令人忧虑挂念。这时忽然听到野外呼呼的风声,如人悲号,更令人感到无限悲伤。

  这两首诗集中地表现出李贺与其弟离别的悲伤以及兄弟之间真切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中唐时期农村经济的凋敝。全诗感情真挚,情趣深永。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75-278
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7-130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¹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²独载尧(yáo)以来,而百家³言黄帝,其文不雅(xùn),荐(jiàn)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zhuō)鹿,东渐於(yú)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shùn)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xiàn)¹⁰皆不虚¹¹。书缺有间¹²矣,其轶(yì)¹³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文: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黄帝、颛顼、帝喾。诸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注释:¹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曾任西汉太史令。《史记》各篇多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史实加的评论。²《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³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⁴雅:正确。⁵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⁶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记事手板)。⁷《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均收有这两篇文章。⁸空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音tóng。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⁹顾弟:只不过。弟,同“第”。¹⁰表见:记载。见:通“现”。¹¹虚:虚妄。¹²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¹³轶:通“佚”,散失。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矣《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真伪难辨。当时的学者多称五帝,矣诸子百家传说的黄帝早已被神化、文学化,难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种情况下,司马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到各地漫游,将民间传说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证;二是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不仅到《春秋》《国语》等史书中去寻找材料,矣且对儒家的典籍的有关记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中的许多一致之处,矣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异,他还在《尚书》以外找到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信史材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五帝本纪赞》乃是对《五帝本纪》写作情况的说明。司马迁在文中连续运用转折句式,用以表达其感慨和体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评点中,把这篇文章归结为“九转”,尽管划分略嫌琐碎,但也确实体会到作品的神韵。这些转折有的表困扰,有的表叹惋,有的表喜悦,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马迁写作的甘苦,造成转折委曲,往复回环的文势,颇具文简意深的效果。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¹字字真。
译文:少年时期不管哀伤还是快乐,表现都异于常人;歌唱或哭泣经常没有理由,但每字每句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
注释:¹无端:无缘无故。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既壮¹周旋²³(xiá),童心来复梦中身。
译文:到了壮年却要经常和各种或愚蠢或狡诈的人打交道,于是我童年那颗纯真的心就只能在梦中看到了。
注释:¹壮:人到三、四十岁的時期称为“壮”。²周旋 :打交道;应酬。³杂:多种多样的。⁴痴:呆傻的。⁵黠:聪明而狡猾。⁶来复:往还,去而复来。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¹²。既而³君悔阿,遣(qiǎn)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阿。”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阿智¹⁰,以少者决阿¹¹,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gēng)¹²,出仓廪(lǐn)¹³以济¹⁴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¹⁵治邑,库无兵,仓无粟(sù),乃起兵击阿。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¹⁶战,遂(suì)败魏师。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注释:¹治:治理。²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³既而:后来,不久。⁴遣:派遣。⁵使:派遣。⁶反:通“返”,返回。⁷共载:同车。⁸白首:老年人。⁹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¹⁰智:智慧。¹¹决阿:决断政事,决断事情。¹²耕器:农具 ,器具。¹³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¹⁴济:救济。¹⁵童子:小孩子,儿童。¹⁶私兵:私人武器。兵:兵器。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煮豆持¹作羹(gēng)²,漉(lù)³(shū)以为汁。(菽 一作:豉)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注释:¹持:用来。²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³漉:过滤。⁴菽: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¹在釜(fǔ)下燃²,豆在釜³中泣
译文: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注释: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²燃:燃烧。³釜:锅。⁴泣:小声哭。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¹自同根生,相煎²³太急?
译文:豆子和豆秸是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¹本:原本,本来。²煎:煎熬,这里指迫害。³何:何必。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是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是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2008年中国随笔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01:第17页
2、 罗贯中.三国演义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439-444

shī

cáozhí liǎnghàn 

zhǔdòurándòu dòuzàizhōng 
běnshìtónggēnshēng xiāngjiāntài  bǎnběn 

zhǔdòuchízuògēng shūwéizhī  (shūzuò chǐ )
zàixiàrán dòuzàizhōng 
běntónggēnshēng xiāngjiāntài  bǎnběnèr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徒把金戈(gē)挽落晖¹,南冠²无奈北风³吹。
译文: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如北风劲吹日益横骄。
注释:挽:原指助葬牵引丧车,引申为哀悼死者。文山丞相:即文天祥。¹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这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²南冠:楚冠,比喻囚犯。³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子房¹本为韩仇出,诸北²³知汉祚(zuò)
译文:张良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亮力图恢复汉室江山,而蜀最终为魏所灭,他岂能料到。
注释:¹子房:即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后佐刘邦灭秦兴汉。²诸北:指诸北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³宁:岂。⁴祚:皇位。⁵移:转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云暗¹(dǐng)²龙去远³,月明华表鹤归迟。
译文:鼎湖云天黯淡,皇上早已乘龙远逝,迟迟不见您的魂魄归来。
注释:¹云暗:比喻蒙古族势力的猖獗和宋室的倾覆。²鼎湖: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上天。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³龙去远:比喻宋室倾覆而难以复兴,亦隐喻宋帝赵昺之死。⁴华表:立在官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不须更上新亭¹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译文:请不要再上新亭极目远眺,如今天下都要被异族统治,不如东晋尚有半壁江山。
注释:¹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

  诗人在前两联用张良为韩复仇、诸葛亮匡扶蜀汉等典故,赞颂文天祥力图恢复宋室,欲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气概;颈联表现了诗人对宋朝的留恋和对英雄的思念;尾联用东晋时过江诸人新亭对哭事,直抒诗人心中悲痛。全诗句句用典,而意脉一贯,酣畅深厚,郁勃沉雄。

  “徒把金戈挽落晖”。“徒”字用得特别有力量,鲁阳挥戈返日是英雄壮举。文天祥在南宋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勤王,希望挽救南宋已无可挽救的命运,结果是徒劳无功,这一个“徒”字写出文天祥的悲剧结果,但“把金戈挽落晖”的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就是上面我们引的那首诗“大厦明非一木支,区区未忍听倾危”的心情。这句诗用鲁阳挥戈返日的典故,再加上一个“徒”字点出悲剧的结局。“南冠无奈北风吹”这里连用两个典故把文天祥的遭遇曲折地表达出来。文天祥无法抵挡北方的进攻、被俘而殉国。“南冠”“北风”暗用两个典故,但字面上却当句作对,天衣无缝。开头这一联已经交代了文天祥的悲剧结局。

  “子房本为韩仇出”,这一句又用张良的典故,表明文天祥起兵纯粹为了报国。就结构而言是从上一联又倒叙回去。“诸葛宁知汉祚移”,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赞美文天祥,同时“汉祚移”三字点明宋亡。“大厦明非一木支”,但在文天祥心目中不计较成败利钝,汉祚虽移,而己心不变。这一联从起兵的动机和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态度赞扬文天祥。张良、诸葛亮都是最出色的人才,拿他俩来赞扬文天祥,就不仅是指精神,其才能也全在不言之中。无奈大势既去,才士也无能为力。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诗人以低沉凄凉的格调叙述了大宋灭亡和文天祥遇害的事实,以哀切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悲凉沉痛之感,写出了对大好江山和英雄的急切呼唤,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失落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这里运用《世说新语》中的“新亭对泣”的典故,也是人所熟知的,但作者在这里不是简单地引述,而是反用其意表达深沉的兴亡之感。这一联是承上联“鹤归迟”来的,您如果归来,也不要再上新亭去看风景了,因为现在比王导他们(东晋渡江)当时又远远不如了。这样理解较“我不须……”更深一层,因为这种情况我早已明白才对“鹤”归不必去望,又是始终扣紧文山丞相来说的。这一联又从死后写到做挽诗的今天,表明每下愈况的时势,寄托故国之思。

  这首诗作以用典用事为长。出句用典,巧妙地把文天祥力挽危亡不成、被俘不屈殉节的一生概括出来;次以张良、诸葛亮为比,赞颂了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再以宋帝之传说,寄托了对文天祥的不尽哀思和追念;结以东晋之事,感慨文天祥壮志未酬、天下尽归异族所带来的痛苦现实。全诗笔力雄健,情绪深沉,在对文天祥的赞颂和哀悼中,也真实地展露了诗人自己怀念故国的悲凉沉痛心情。全诗气韵凝沉,寄寓深远,既突出了一个“挽”字,又有诗人自己的隐痛悲思,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9 第1版:第739页

wǎnwénshānchéngxiàng

 yuándài 

jīnwǎnluòhuī nánguānnàiběifēngchuī 
fángběnwéihánchóuchū zhūnìngzhīhànzuò 
yúnàndǐnglóngyuǎn yuèmínghuábiǎoguīchí 
gèngshàngxīntíngwàng qiánlèi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