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岁星¹入汉年,方朔(shuò)²见明主。
译文:在木星下凡落入汉朝的那一年,东方朔侍奉汉武帝这位英明的君主。
注释:¹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故名岁星。²方朔 :即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传说他是岁星下凡的人。此李白以东方朔自喻。入汉年,见明主,皆指天宝元年应诏入京见玄宗。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¹
译文:我待诏翰林时也如同东方朔一样调侃嘲笑过时臣,由是被逐出朝而未能沾君恩露。
注释:¹调笑二句:云雨,咸本作雪雨。误。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一去麒(qí)(lín)¹,遂将朝市乖²
译文:一旦离开了翰林院,便与朝廷和京城长久分开。
注释:¹麒麟阁:阁在未央宫中。此借唐翰林院。²朝市乖:朝市,朝廷与京城市肆。乖,分离。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译文:交好的故友不再登门,秋草日渐长雨了门前的台阶。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¹
译文:当今您却特别通达,独自与我交往心谐。
注释:¹当时二句:当时,当今。特达,特出不群。谐,合。此二句谓当今唯有你常赞府特出不群,能与我友好心谐。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
置酒凌歊(xiāo)¹,欢娱未曾歇。
译文:此来又置酒于凌歊高台,欢乐愉快未曾歇衰。
注释:¹凌歊台:在当涂城北黄山。
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
歌动白紵(zhù)¹,舞回天门²月。
译文:歌声震动了白纻山林,欢舞像缠绕着天门山月。
注释:¹白纻山:在当涂城东五里。胡本作白纻曲。²天门:即天门山,在当涂城西南三十五里。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译文:您问我心中有何事烦恼,我在您面前细细述说。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君看我才能,何似¹鲁仲尼。
译文:您看我的才能,与鲁国的孔子多么相似。
注释:¹何似:朱本作何如。小儒,朱本注:“小儒者,白自谓也。”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译文:像他那样的大圣人犹未遇到相知的君王,而我这小儒未被所用又何足悲戚?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¹师。
译文:前不久的云南夏季五月,朝廷的渡泸之师频频丧灭。
注释:¹泸:泸江,在今四川、云 南交界处。此二句用《出师表》语。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
毒草杀汉马,张兵¹夺云旗。
译文:有毒之草毒杀朝廷的战马,强大的敌军夺掠了唐军战旗。
注释:¹张兵:强兵。秦旗,与上句“汉马”皆借指唐军。萧本、元刊二十六卷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云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至今西洱河¹,流血拥僵尸。
译文:时至今日的西洱河中,流淌的血水仍然拥积着将士的尸体。
注释:¹西洱河:宋本原作西二河。胡本、朱本作西洱河。王本注云:“当作洱。”今据改。西洱河又名洱海,古名叶榆泽。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因湖形如耳得名。
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将无七擒(qín)¹,鲁女惜园葵。
译文:朝廷的将领没有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谋略,百姓只得像鲁女惜葵一样担心国难不得生息。
注释:¹七擒略:此句谓百姓忧国家有难,使百姓遭殃。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
咸阳天下枢(shū),累岁人不足²
译文:长安作为京都是天下的枢纽,几年来百姓总是粮食不足。
注释:¹咸阳:代指长安。天地枢,萧本、玉本、郭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天下枢 。²人不足:指贫民粮食不足。一盘,咸本作一杯。宰衡,即宰相。此处喻杨国忠。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sù)
译文:虽然那里有许多珍珠美玉,到这时却不如一盘米粟。
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
赖得契(qì)宰衡,持钧¹慰风俗。
译文:幸赖有像古代贤人殷契那样的宰相,秉持国政慰藉风俗。
注释:¹持钧:古人常以陶钧喻治理国家 。持钧即秉持国政。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¹
译文:我看自己无所用世,辞家出游至今未归。
注释:¹方来归:咸本作方求归。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方来归。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译文:惊叹着壮士的鬓发如霜,泪水常常流满逐臣的衣襟。
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
以此不安席,蹉(cuō)(tuó)身世违¹
译文:因此我睡不安席,蹉跎的经历违背世事令人伤心。
注释:¹身世违: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胡本俱作因身违。
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
终当灭卫谤(bàng)¹,不受鲁人讥。
译文:我终究要消除时人的毁谤,不再受到他人的讥评。
注释:¹卫谤:此亦指灭谤而言。

  开头”岁星如汉年,方朔见明主“,起势突兀。传说东方朔是岁星下凡。东方朔既是星宿下凡,辅佐明主,当然要为平治天下建立功业,非同一般。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史书记载东方朔滑稽诙谐,汉武帝视之如俳优。”调笑当时人“,说东方朔对于时人尽情戏弄,不仅对同僚,甚至对最高统治者也加以戏谑。”中天谢云雨“,说离开朝廷。"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是说一旦离开朝廷,就和朝廷、市集这些公众聚集的地方违别了。“故交不过门”,在世态炎凉的古代社会里,免官离朝,朋友客人从此疏远,甚至连旧交好友也不肯过门了。“秋草日上阶”,形象地写出了故旧疏远、门庭冷落的景象。诗人简要地写完东方朔的经历之后,很自然地评论了一句:“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这位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在后来的历史岁月里,都无人理解,没有知己,只是我内心相契。一个“独”字,表明两人是千古知己。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这里诗人写到了与常赞府的交往。两人置酒于凌歊台上,开怀畅饮,尽情欢娱,不曾歇息。“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是两人欢娱的具体而夸张的描绘,由此可见欢娱的情景了。两人的交往情意投合,相得益欢。这时候,常赞府很自然地问起诗人的“心中事”,于是诗人就“为君前致辞”,尽情地倾吐心中的话语、心底的愤懑,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的“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了。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四句是倾诉自己的境遇。前面既以东方朔自况,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这里则借孔子来自我宽解。这些话是自宽自慰,又包含着沉重的辛酸。

  由于李白后期思想的深刻性和视野的开阔,他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遭遇来“写怀抱”,而是着眼于当世大事。诗人写了战争:“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唐朝政府两次派兵征伐云南的少数民族,战于西洱河,均大败。“将无七擒略”,主将既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缺乏七擒七纵稳操胜券的谋略,得来的只能是失败。“鲁女惜园葵”,是说鲁国漆室邑之女的故事。其含义为人民忧虑着饥饿,而统治者还好大喜功,爱开边衅。接着,诗人写了饥馑:“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正是根据京城的特点来写饥馑的惨象。“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是说需要有契一样的贤宰相,斡旋运转,安定风俗。

  最后诗人又写到自己:“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尽管在最需要人才的深刻,尽管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但不为世所用,只得浪迹江湖,辞别家庭,只身外出游历了。“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忧虑使诗人发如秋霜,泪湿长衫。这忧虑不是个人政治上的不遇,而是透视现实产生的。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一年,因此这种忧虑更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以此不安席”,诗人坐卧不宁了,“蹉跎身世违”,只是不能投合这黑暗的世界,同流合污,以致蹉跎岁月,无所作为。但诗人并不因此颓唐:“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这里用孔子的典故。诗人表示要进德修业,以孔子为榜样,消除世人的讥谤。“终当”二字表现十分坚定。

  通观全诗,确如题目“书怀”所揭示的那样,诗人是在坦率地披露着自己的情怀。由于诗人把黑暗的政治、腐败的军事、不安定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抒情特别有力量。诗篇不仅倾泻着满腔愤懑,似乎还预示着未来的不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木星下凡落入汉朝的那一年,东方朔侍奉汉武帝这位英明的君主。

我待诏翰林时也如同东方朔一样调侃嘲笑过时臣,由是被逐出朝而未能沾君恩露。

一旦离开了翰林院,便与朝廷和京城长久分开。

交好的故友不再登门,秋草日渐长雨了门前的台阶。

当今您却特别通达,独自与我交往心谐。

此来又置酒于凌歊高台,欢乐愉快未曾歇衰。

歌声震动了白纻山林,欢舞像缠绕着天门山月。

您问我心中有何事烦恼,我在您面前细细述说。

您看我的才能,与鲁国的孔子多么相似。

像他那样的大圣人犹未遇到相知的君王,而我这小儒未被所用又何足悲戚?

前不久的云南夏季五月,朝廷的渡泸之师频频丧灭。

有毒之草毒杀朝廷的战马,强大的敌军夺掠了唐军战旗。

时至今日的西洱河中,流淌的血水仍然拥积着将士的尸体。

朝廷的将领没有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谋略,百姓只得像鲁女惜葵一样担心国难不得生息。

长安作为京都是天下的枢纽,几年来百姓总是粮食不足。

虽然那里有许多珍珠美玉,到这时却不如一盘米粟。

幸赖有像古代贤人殷契那样的宰相,秉持国政慰藉风俗。

我看自己无所用世,辞家出游至今未归。

惊叹着壮士的鬓发如霜,泪水常常流满逐臣的衣襟。

因此我睡不安席,蹉跎的经历违背世事令人伤心。

我终究要消除时人的毁谤,不再受到他人的讥评。

注释

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故名岁星。

方朔 :即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传说他是岁星下凡的人。此李白以东方朔自喻。入汉年,见明主,皆指天宝元年应诏入京见玄宗。

调笑二句:云雨,咸本作雪雨。误。

麒麟阁:阁在未央宫中。此借唐翰林院。

朝市乖:朝市,朝廷与京城市肆。乖,分离。

当时二句:当时,当今。特达,特出不群。谐,合。此二句谓当今唯有你常赞府特出不群,能与我友好心谐。

凌歊台:在当涂城北黄山。

白纻山:在当涂城东五里。胡本作白纻曲。

天门:即天门山,在当涂城西南三十五里。

何似:朱本作何如。小儒,朱本注:“小儒者,白自谓也。”

泸:泸江,在今四川、云 南交界处。此二句用《出师表》语。

张兵:强兵。秦旗,与上句“汉马”皆借指唐军。萧本、元刊二十六卷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云旗。

西洱河:宋本原作西二河。胡本、朱本作西洱河。王本注云:“当作洱。”今据改。西洱河又名洱海,古名叶榆泽。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因湖形如耳得名。

七擒略:此句谓百姓忧国家有难,使百姓遭殃。

咸阳:代指长安。天地枢,萧本、玉本、郭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天下枢 。

人不足:指贫民粮食不足。一盘,咸本作一杯。宰衡,即宰相。此处喻杨国忠。

持钧:古人常以陶钧喻治理国家 。持钧即秉持国政。

方来归:咸本作方求归。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方来归。

身世违: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胡本俱作因身违。

卫谤:此亦指灭谤而言。

创作背景

  清代著名李诗注家王琦判断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系此诗于天宝十三载,谓李白游南陵时作。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57-458
赏析

  开头”岁星如汉年,方朔见明主“,起势突兀。传说东方朔是岁星下凡。东方朔既是星宿下凡,辅佐明主,当然要为平治天下建立功业,非同一般。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史书记载东方朔滑稽诙谐,汉武帝视之如俳优。”调笑当时人“,说东方朔对于时人尽情戏弄,不仅对同僚,甚至对最高统治者也加以戏谑。”中天谢云雨“,说离开朝廷。"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是说一旦离开朝廷,就和朝廷、市集这些公众聚集的地方违别了。“故交不过门”,在世态炎凉的古代社会里,免官离朝,朋友客人从此疏远,甚至连旧交好友也不肯过门了。“秋草日上阶”,形象地写出了故旧疏远、门庭冷落的景象。诗人简要地写完东方朔的经历之后,很自然地评论了一句:“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这位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在后来的历史岁月里,都无人理解,没有知己,只是我内心相契。一个“独”字,表明两人是千古知己。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这里诗人写到了与常赞府的交往。两人置酒于凌歊台上,开怀畅饮,尽情欢娱,不曾歇息。“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是两人欢娱的具体而夸张的描绘,由此可见欢娱的情景了。两人的交往情意投合,相得益欢。这时候,常赞府很自然地问起诗人的“心中事”,于是诗人就“为君前致辞”,尽情地倾吐心中的话语、心底的愤懑,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的“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了。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四句是倾诉自己的境遇。前面既以东方朔自况,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这里则借孔子来自我宽解。这些话是自宽自慰,又包含着沉重的辛酸。

  由于李白后期思想的深刻性和视野的开阔,他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遭遇来“写怀抱”,而是着眼于当世大事。诗人写了战争:“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唐朝政府两次派兵征伐云南的少数民族,战于西洱河,均大败。“将无七擒略”,主将既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缺乏七擒七纵稳操胜券的谋略,得来的只能是失败。“鲁女惜园葵”,是说鲁国漆室邑之女的故事。其含义为人民忧虑着饥饿,而统治者还好大喜功,爱开边衅。接着,诗人写了饥馑:“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正是根据京城的特点来写饥馑的惨象。“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是说需要有契一样的贤宰相,斡旋运转,安定风俗。

  最后诗人又写到自己:“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尽管在最需要人才的深刻,尽管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但不为世所用,只得浪迹江湖,辞别家庭,只身外出游历了。“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忧虑使诗人发如秋霜,泪湿长衫。这忧虑不是个人政治上的不遇,而是透视现实产生的。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一年,因此这种忧虑更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以此不安席”,诗人坐卧不宁了,“蹉跎身世违”,只是不能投合这黑暗的世界,同流合污,以致蹉跎岁月,无所作为。但诗人并不因此颓唐:“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这里用孔子的典故。诗人表示要进德修业,以孔子为榜样,消除世人的讥谤。“终当”二字表现十分坚定。

  通观全诗,确如题目“书怀”所揭示的那样,诗人是在坦率地披露着自己的情怀。由于诗人把黑暗的政治、腐败的军事、不安定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抒情特别有力量。诗篇不仅倾泻着满腔愤懑,似乎还预示着未来的不幸。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飞观¹百余尺,临牖(yǒu)²(líng)轩。
译文:宫门的望楼凌空百余尺,我临窗凭轩放眼四顾。
注释:¹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²御:凭。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译文:目之所及,皆是千里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烈士¹望悲心,小人偷²自闲。
译文:有雄心壮志的人多悲壮之心,小人只求苟且偷闲。
注释:¹烈士:指有雄心壮志的人。²偷:苟且。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国雠(chóu)¹不塞,甘心思丧元²
译文:国家仇恨尚未根绝,为此我甘心命丧黄泉。
注释:¹亮:诚然。²丧元:丢掉脑袋。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fǔ)¹西南望,思欲赴太山²
译文:按剑而起遥望西南,我愿意从军征伐吴国。
注释:¹拊剑:按剑。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愿意从军讨蜀。²赴太山:“太山”即“泰山”。指欲从军讨吴,泰山地近吴境,故云“赴泰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译文:琴弦急促声调悲切,请君听取我这番慷慨之言!

  这首诗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第六首。其主要抒发了赴难殉国的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愤慨之情。

  这首诗通篇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句无闲字,篇无闲笔,它体现了曹植后期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此诗共十二句,一韵到底,每四句为一小节。第一小节写登高远眺,统摄全诗;第二小节以“烈士”与“小人”对比,借以明志;第三小节比第二小节更深入一层,直言自己以身许国的打算。但第三小节的前两句乃承第一小节的登高远眺而言,后两句则承第二小节的“国仇”二句而言,带有总结全诗的意思。篇幅虽短,却波澜迭起,气象万千。在曹植诗中,诚为异军突起的佳作。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是第一节。第一句诗写楼观极高,不高则不足以远眺;第二句写当窗凭槛,视野自然开拓。“飞观”,形容楼阁耸立,结构宏伟,如飞鸟之在高空;“临牖”,等于说“当窗”;“御棂轩”,等于说“凭槛”。

  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确切而有气势。“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说向东南西北四周遍地远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朝夕见平原”,通常讲成早晚都能看见平原,实有辞费之嫌;眼中的平原不可能有不成其为平原的时候。其实“朝夕”本是表空间的名词,后乃引申为表时间的名词。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则此句的“朝”、“夕”并不仅指东、西两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正如以“朝”、“夕”为早晚,虽指早晨和傍晚,实概括一昼夜之二十四小时而言之。这两句正写出河南地处中原,登高望远,有控驭四方之势。所以表面上看似领起下文,实已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是第二节,“烈士”,指有正义感而不怕牺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专指死者。“偷自闲”,偷安而自甘闲散。“亮”,诚然,实在。“塞”,防止,杜绝。“国仇”句,是说国家的仇敌诚然是一时还消灭不了的。原意是说勇士要时时不忘自己应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义实深。意谓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当遇到报国歼敌的机会,却不允许自己参加,尽自己一份力量。这无异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客观的、平列的,事实上却洋溢出作者报国无门的一腔义愤。因此接下来坚决表态:在国仇未灭之时,自己是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

  然后转入“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是第三节,承上第一小节登高远眺的描写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时刻关心着魏蜀双方的战斗的,很想亲身奔赴前线。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抚剑”而瞩目“西南”。“太山”,这里不是指山东的泰山,而是指陕西的太乙山。太乙山与终南山相接,在今陕西郿县南,正当蜀军入魏的冲要之地。当时诸葛亮既围陈仓,扬言要从斜谷取道郿县,太乙山正是对方的必经之路,所以作者打算奔赴太乙山迎战敌人。

  最后两句,依黄节注,“弦急悲声发”是比喻作者为什么要让人们听他慷慨陈辞。“弦急”,指把琴弦绷紧,使调门儿增高。盖弹琴时如果要使音调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拧紧。音调既高,“悲声”乃作。这两句意思说琴弦一“急”,琴声自“悲”;而大敌当前,国家多事,自己却被投闲置散,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愤交加,慷慨陈辞的。这两句既是“国仇”二句的补充,又是全诗的结语。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88页
孤烟起新丰,候雁出云中。
孤烟起新丰,候雁(yàn)出云中¹
译文:孤烟从新丰升起,迁飞的大雁离开了云中。
注释:¹云中:古郡名。原為战国赵地,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汉代辖境较小。有时泛指边关。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译文:金城的寒雾笼罩着衰草,玉门的树叶在风里凋落。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译文:和你离别的时候河水刚刚满盈,天上的月亮圆了又缺,我对你的思念每日每月。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水东。
折桂衡山北,摘兰沅(yuán)¹东。
译文:我从衡山的北面折来芳桂,又从沅水东岸摘下了兰花。
注释:¹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兰摘心焉寄,桂折意谁通。
译文:折下桂花时的情感又有谁能够相通呢?

biéshīèrshǒu ·èr

fànyún nánběicháo 

yānxīnfēng hòuyànchūyúnzhōng 
cǎojīnchéng xiàménfēng 
biéjūnchūmǎn jūnyuèkōng 
zhéguìhéngshānběi zhāilányuánshuǐdōng 
lánzhāixīnyān guìzhéshuítōng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心逐¹南云²³,形随北雁来。
译文: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着从北边南飞的大雁回来。
注释: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赋韵:犹言赋诗。¹逐:追赶;追随。²南云:南去之云。³逝:往,去。⁴形:身。⁵北雁:从北边南飞的大雁。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lí)¹下菊,今日几花开。
译文: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¹篱:篱笆。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1095页

chángānguīhuányángzhōujiǔyuèjiǔxíngwēishāntíngyùn

jiāngzǒng nánběicháo 

xīnzhúnányúnshì xíngsuíběiyànlái 
xiāngxià jīnhuākāi 

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
悟彼蟋蟀¹唱,信此劳者歌²
译文:明白了《诗经·唐风·蟋蟀》的意思也弄懂了《诗·小雅·伐木》是劳动者的歌。
注释:¹蟋蟀:《诗经·唐风·蟋蟀》。²劳者歌:《诗·小雅·伐木》。
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
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cuō)(tuó)¹
译文:可是岁月往来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时而错过,这一回终于没有错过了!
注释:¹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无斗志,浪费时间。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lǚ)¹经过。
译文:我们在大街上逍遥而过直奔西池,还真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常有啊!
注释:¹屡:多次。
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
回阡(qiān)¹被陵阙,高台眺飞霞。
译文:在纡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阙,在望高台之上则可远眺飞霞。
注释:¹回阡:曲折的道路。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
惠风¹荡繁囿(yòu),白云屯曾阿。
译文:和风吹拂,轻摇着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云如絮,屯聚在层峦深处。一片清新,一片幽丽。
注释:¹惠风:和风。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景昃¹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译文:游览中,不觉天色渐晚,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此刻,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
注释:¹景昃:太阳偏西。
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
(qiān)¹顺兰沚,徙倚引芳柯。
译文:沿着生满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而过,手攀芳林枝条细细把玩让人留恋徘徊。
注释:¹褰裳:撩起下裳。
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
美人愆(qiān)¹岁月,迟暮独如何?
译文:日月不居青春难驻不知错过了多少良游机缘,而今垂垂老矣面对暮年暮景该当如何呢?
注释:¹愆:错过;耽误。
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译文: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撄于世网自受其害啊。老子的门徒庚桑楚已经教导他的学生南荣趎过很多这样的话了。

  开头两句,借《诗经》的两首诗言志抒怀,无端而来,突兀而起,出手不凡。“悟彼蟋蟀唱”,指《唐风·蟋蟀》所写的人生道理,既要及时行乐,又要自警不要太过分,以免自取灭亡。“信此劳者歌”,指《小雅·伐木》所写的交友道理,劳者相与“伐木丁丁”,鸟儿相与“嘤嘤求友”,乌儿尚知求友,人不可无友。诗人撮取两诗大意,抒写结交良友,畅游山水的情志。可是,岁月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时而错过,故而紧接出:“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它又包含着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的意思,表达出此次得与友朋游览西池的满足。于是五六两句直扣本题,转入出游西池的叙述:“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一写结伴出游,穿过街市,逍遥容与;一写殷望此路常经,良游永得,显露出出游西池的欢欣心情。

  在纡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阙在望,高台之上则可远眺飞霞丽景,所以说:“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一路前行,风光满目,美不胜收。在大自然的感召下,诗人情动于中而辞见于外,将西池清美景色一一收揽笔底,连续写出四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和风吹拂,轻摇着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云如絮,屯聚在层峦深处。一片清新,一片幽丽。游览中,不觉天色渐晚,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此刻,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这四句写高低远近之景,动静相间,视听并用,清丽骚雅,格高调逸,充满良游乐趣。西池的美景使诗人流连忘返,虽已暮色黄昏,犹然赏爱不尽,滞而不去,故而说:“襄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上句写沿着生满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游览的情趣,下句写手攀芳林枝条,细细把玩,留恋徘徊的情景。芳柯与兰沚,和上句“水木湛清华”相照应,但在视听之外又用了嗅觉,芳馨幽香,沁人肺腑,进一层丰富了西池的动人之处。

  西池的景色,使人陶醉,而日暮昏黄之景又触发了诗人迟暮之感,因而取用屈原的象征手法,倾吐时不我待的情怀:“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日月不居,青春难驻,不知错过了多少良游机缘,而今垂垂老矣,面对暮年暮景,该当如何呢?在深刻的人生自我反思中,诗人终于从《庄子》寻到了答案,这就是:“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利禄,撄于世网,自受其害,能从中醒悟,迷途知返者实在不多。可是,远在上古之世,老子的门徒庚桑楚已经教导他的学生南荣趎说:“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后来,南荣趎又就教于老子。进一步领悟到守道抱一,忘我忘世,无欲无心的至道,因而自戒俗念之多,深得全年养生之术。所以这收尾两句,实际上是诗人自我诫勉之辞,目的仍在于澄心悟道,摒弃俗念,不为功名所累,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山水之乐。

  谢混在山水文学史上是一个颇受重视的作家,这首诗又是他的代表作。《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檀道鸾《续晋阳秋》也说玄言诗“至义熙中谢混始改”。可见在改变玄言诗风,创作山水新诗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谢混无可怀疑地有荜路蓝缕之功,是他的族侄谢灵运的先驱者。从这首诗也可见出他在玄风弥漫诗坛的情况下,为开拓新路,变革诗风所作出的努力,颇能令人一新耳目。谢混的《游西池》,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的诗篇,才开始给玄言气氛笼罩着的士族诗坛带来了一点新鲜的空气,冲散了长期来讲玄理的文辞,使虚浮的玄音渐趋淡薄。

yóu西chí

xièhún wèijìn 

shuàichàng xìnláozhě 
yǒulái liángyóuchángcuōtuó 
xiāoyáoyuèchéng yuànyánjīngguò 
huíqiānbèilíngquè gāotáitiàofēixiá 
huìfēngdàngfányòu báiyúntúncéngē 
yǐngmíngqín shuǐzhànqīnghuá 
qiānchángshùnlánzhǐ yǐnfāng 
měirénqiānsuìyuè chí 
wéiqiānsuǒ nánróngjièduō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diàn)¹萧疏²玉漏³催。
译文:打开窗户,窗户临水敞开,躺在寝卧的凉席上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之意。
注释:¹枕簟:枕席。²萧疏:凉爽之意。³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¹叶上送秋²来。
译文:一夜的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
注释:¹万荷:万张荷叶。²秋:这里指秋凉。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你看,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xiàshī

chénwénshù qīngdài 

shuǐchuāngbànghuàlánkāi zhěndiànxiāoshūlòucuī 
shēngliángdàomèng wànshàngsòngqiū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